
S 83.060 4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646-2013 代替GB/T13646--1992
橡胶 结合苯乙烯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Rubber—Determination of bound styrene content-
Spectrophotometricmethod
(ISO 5478:20o6,Rubber--Determination of bound styrene content-
Nitration method,MOD)
2013-12-01实施
D13-07-1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364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3646-1992《橡胶中结合苯乙烯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与GB/T13646一1992相比,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增加了测试范围(1992年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调整了取样步骤(见6.2,1992年版的7.1);修改萃取液10mL为25mL(见7.8,1992年版的7.7);修改计算公式中的字母(见9.1、9.2,1992年版的8.1、A.4):将“校正常数的测定”纳人正文(见第8章,1992年版的附录A);增加“本标准与ISO5478:2006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见附录A): -增加“本标准与ISO5478:2006技术差异及原因”(见附录B)。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5478:2006《橡胶中结合苯乙烯含量的测定硝化 :》。
本标准与ISO5478:2006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给出了本标准与ISO5476:2006的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5478:2006相比存在的技术性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面空白位置的垂直线(1)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用试验方法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2)
。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 1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山子石化分公司研究院、国家橡胶及乳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青岛伊科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方芳、吴毅、倪淑杰、闫福江、孙枫、张江峰、毕学瑞、曾涛、李小变、吴国旭、 君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36461992。
I
GB/T13646—2013
橡胶结合苯乙烯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中苯乙烯含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苯乙烯均聚物补强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中苯乙烯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苯乙烯含量不高于50%(质量分数)的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SBR与其他聚合物(NR、BR、IR和CR)的共混硫化胶。若已知共混物中SBR的苯
烯含量,具其余组分不含苯乙烯,则可用本方法估算共混胶中SBR的含量,
在特定光谱区内任何其他不可抽提的芳香族物质的吸收,将会干扰本方法的测定结果。 当胶料中不溶于硝酸的无机填料超过5%(质量分数)时,本方法所得结果偏低。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乍。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16橡胶溶剂抽出物的测定(GB/T3516—2006,ISO1407:1992,MOD) GB/T15340天然、合成生胶取样及其制样方法(GB/T15340—2008,ISO1795:2000,IDT) GB/T17783硫化橡胶样品和试样的制备化学试验(GB/T17783—1999,ISO4661-2:1987,
T)
ISO4655橡胶-—补强丁苯胶乳——结合苯乙烯总含量的测定(Rubber—Reinforcedstyrene— utadiene latexDetermination of total bound styrene content)
原理
.1用丙酮抽提试样,用硝酸硝化,使苯乙烯氧化为对硝基苯甲酸。 .2用乙醚萃取对硝基苯甲酸。 3用氢氧化钠溶液将对硝基苯甲酸从乙醚中萃取出来,在紫外光谱区测量其吸光度。
试剂与材料
.1分析中应使用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替告:由于在下述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危及健康和安全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酸和乙时,应遵守公认的健康和安全防护措施。萃取应在合适的通风橱中进行,且操作时要戴护目镜。 .2硝酸,p=1.43g/mL。
应使用新鲜硝酸,陈硝酸硝化作用较差。 .3氢氧化钠溶液:c(NaOH)=5mol/L。
将200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4氢氧化钠溶液:c(NaOH)=0.1mol/L。
1
GB/T13646—2013
将4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4.5无水乙醚,不含过氧化物。 4.6·氯化钠饱和溶液。 4.7无水硫酸钠。 4.8参比丁苯橡胶:结合苯乙烯含量(质量分数)约为23.5%,用于分光光度计校正。 4.9.瓷沸石屑。 4.10丙酮。 4.11 二氟甲烷。
5仪器
5.1锥形瓶:容积为100mL或125mL,可与球型冷凝器相连接(5.2)。 5.2球型冷凝器:有内插磨口,接口与锥形瓶(5.1)相连接。 5.3分液漏斗:容积,500mL。 5.4分光光度计:配有10mm石英池比色血,能精确测量260nm~290nm范围内的吸光度。 5.5沙浴或加热板:带有可调加热装置,能使浓硝酸持续强力沸腾(加热板的表面温度应达到350℃;右)。 5.6抽提装置!见GB/T3516。
6'取样与试样制备
6.1按GB/T-15340、GB/T17783的规定或直接从生胶、混炼胶(在110℃下硫化45:min;即可)、硫1 试片和橡胶成品中割取所需样品。 ·6.2,称取已剪碎试样,精确至0.1mg。试样的质量(以g计)乘以估计的苯乙烯百分含量等于4.5,I 保证待测试液的吸光度在0.3至0.8之间。如果苯乙烯含量完全未知,则称取.0.5/g/试样。 6.3将称重后试样(生胶样品、硫化试片样品或橡胶成品样品)用丙酮(4.10)抽提人如果硫化胶中含沥青类物质,则用二氟甲烷(4.11)抽提,在抽提装置中抽提6h。抽提后的试样在100°℃土2℃烘箱干燥至恒重。
.
7,操作步骤
7.1将干燥后的试样放人锥形瓶(5:1)中,加入20:mL硝酸(4.2),再加入少许瓷沸石屑(4.9)。 锥形瓶置于冷的沙浴或加热板(5.5)上,与球形冷凝器(5.2)连接。缓慢加热沙浴或加热板,避免氧化)应过于剧烈。待反应平稳后,剧烈回流至少16h,直至得到透亮溶液。 7.2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用10mL~20mL蒸馏水仔细冲洗冷凝管内壁和磨口接口,冲洗液并入形瓶中。 7.3将反应液转移至400mL烧杯中,并用少量蒸馏水冲洗锥形瓶3次。边摇动烧杯,边小心加入全氧化钠溶液(4.3),调节溶液pH值大于1后,再滴加硝酸至溶液pH值等于1。 7.4反应液冷却至室温,转移至分液漏斗(5.3)中,加人50mL乙醚(4.5)萃取,充分摇荡分液漏斗,层后静置2min,将水相放入原400mL烧杯中(7.3)中,再加人25mL氯化钠饱和溶液(4.6)萃取,2 取后水层并入原400mL烧杯中,乙醚相倒人盛有5g无水硫酸钠(4.7)的250mL烧杯中干燥,并将= 燥后的乙醚萃取液移至另一个分液漏斗(5.3)中。 7.5再按7.4重复萃取400mL烧杯中水相2次,每次乙醚萃取液仍用原来硫酸钠干燥。
2
GB/T 13646-—2013
式中: A1A2A- -波长265nm、274nm、285nm处的未知试液吸光度; K1、Kz、Ks" 按8.6计算确定的硝化苯乙烯的吸收系数;
分别为不同波长试液中结合苯乙烯含量的质量分数;未知试液浓度,按7.8稀释时,2.5L试液中橡胶质量。
S1、S2、S3 c 所得结果取2次平行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结果应表示至2位小数。
-
9.2没有已知结合苯乙烯含量的参比SBR样品。结合苯乙烯含量以质量分数表示,按式(3)计算:
S= Si +S +S:
..(3)
3
其中: S; = Azs ×3. 83
0.57
c
_A2 ×3. 61 - 0. 45
S2=
U
A285X4.01
0.43
S3 = 式中: A c S1、S2S3 分别为不同波长下试液中结合苯乙烯含量的质量分数。 所得结果取2次平行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结果应表示至2位小数。
c
试液在特定波长的吸光度:按7.8稀释时,2.5L试液中橡胶质量;
10允许差
平行测定的2个结果允许差不大于0.6%。
11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本标准的名称及编号; b) 识别样品的详细说明;
试验结果,表示单位和所用计算方法(9.1还是9.2);
)
d) 在测定过程中观察到的任何异常现象;
在本标准中未包括的,而被认为是可以采用的任何操作。
e
4
GB/T13646—201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5478:2006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
本标准与ISO5476:2006相比在结构上有所调整,具体章条编号对照情况见表A.1。
表A.1本标准与IS05478:2006章条编号对照情况
本标准章条编号
对应ISO5478:2006标准章条编号
6. 2 6.3 7.1 7. 2 7. 3 7. 4 7. 5 7. 6 7. 7 7. 8 7. 9 7.10 10 11 附录 A 附录B
6.2.1,6.2.2 6.3.1,6.3.2,6.3.3 7.1,7.2,7.3 7. 4 7.5,7.6 7.7,7.8,7.9,7.10,7.11 7.12 7. 13 7.14 7. 15 7.16,7.17 7.18
10
注:除了此表中给出的章节编号外,其他章节编号都和ISO5478:2006相同。
5
GB/T13646—2013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5478:2006技术差异及原因
表B.1本标准与ISO5478:2006的技术差异及原因
原因
本标准的章条编号
技术性差异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3516代替ISO1407;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5340代替ISO1795;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7783代替 ISO 4661-2; 删掉ISO383实验室玻璃仪器 互换锥形磨砂接头将抽提时间一整夜改为6h 将格拉亥姆冷凝器改为通用球型冷凝器增加静止分层时间2min 增加了方法的平行测定允许差
本标准将“格拉亥姆冷凝器改为通用球型冷凝器”,正文中没有涉及ISO383的内容
2
试验验证后结果适应我国技术条件反应液萃取得更完全提高数据的精密度
6. 3 7. 1 7. 4 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