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19277.2-2013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GB/T 19277.2-2013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91.24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16:59:42



推荐标签: 实验室 二氧化碳 19277 条件 堆肥 能力 测定 分析法 重量 最终 分析法

内容简介

GB/T 19277.2-2013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ICS 83.080.01 G 31
G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9277.2—2013/ISO 14855-2:2007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
-
释放量
Determination of the ultimate aerobic biodegradability of plastic materials
under controlled composting conditionsMethod by analysis of evolved carbon dioxide-Part 2:Gravimetric measurement of
carbon dioxide evolved in a laboratory-scale test
(ISO14855-2:2007,IDT)
2014-01-31实施
2013-09-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9277.22013/ISO14855-2:2007
前言
GB/T19277《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分为以下部分:
一第1部分:通用方法;一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本部分为GB/T19277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4855-2:2007《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
定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19277.1一2011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第1部分:通用方法(ISO14855-1:2005,IDT)。
本部分由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0)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苏州汉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工商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深圳市万
达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靳玉娟、姜凯、黄祥秋、陈明兴、魏文昌、李字义。
1 GB/T19277.22013/IS014855-2:2007
引言
废旧塑料管理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塑料回收技术包括材料回收(机械回收、化学或粗料回收、生物或有机回收)和能源回收(热能、蒸汽能或电能作为化石燃料和其他燃料资源的替代品)。 生物分解塑料的使用是一种有价值的可进行回收的选择(生物或有机回收)。
一些测量塑料最终需氧/厌氧生物分解能力的国际标准已经公开发布。特别是,ISO14855-1通过使用连续红外分析、气相色谱或滴定等方法测定二氧化碳释放量,是一种通用的测试方法。ISO14855- 1:2005已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GB/T19277.1—2011。与GB/T19277.1-2011相比,本部分中使用的堆肥接种物与试验样品的比例为1:10。为了确保堆肥接种物的活性,向接种物中混人情性材料,以便使混合物具有与土壤相同的质地。通过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来测定实验容器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然后对吸收剂做重量分析。ISO14855采用封闭系统收集释放的二氧化碳,可通过同位素标定方法来研究获取有用信息,包括共聚物分子结构分解的方式等。
誉告:废水、活性污泥、土壤和堆肥中可能含有潜在致病菌,因此,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处理毒性试验化合物或性质未知的化合物时须特别小心。
Ⅱ GB/T19277.2—2013/ISO14855-2:2007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
释放量
1范围
GB/T19277的本部分规定了一种测试方法,用于将材料在受控堆肥化条件下,通过测定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来确定其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这种方法通过调节堆肥容器中的湿度、需氧浓度和温度等条件,达到最佳的生物分解速率。
本部分适用于以下材料:
一天然和/或合成聚合物,共聚物及它们的混合物;一含有如增塑剂、颜料等添加物的塑料;一水溶性聚合物;
一在实验条件下,不会抑制接种物中微生物活性的材料。 如果试验材料对接种物中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腐熟堆肥或预曝置堆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5663水质凯氏定氮法硒矿化作用法(Waterquality-DeterminationofKjeldahlnitro- gen-Method after mineralization with selenium)
ISO8245水质总有机碳(TO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测定指南(WaterqualityGuidelines for the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TOC)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ISO11721-1纺织品纤维素纺织品耐微生物性的测定土埋试验第1部分:防腐处理的评定 (Textiles--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of cellulose-containing textiles to micro-organisms—Soil burial testPart l:Assessment of rot-retardant finishing)
ISO14855-1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第1部分:通用方法(Determinationoftheultimateaerobicbiodegradabilityofplasticmaterials under controlled composting conditionsMethod by analysis of evolved carbon dioxidePart l:Gen- eral method)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GB/T19277.2—2013/IS014855-2:2007
3. 1
堆肥compost 混合物生物分解得到的有机土壤调节剂。该混合物主要由植物残余组成,有时也含有一些有机材
料和一定的无机物。 3. 2
堆肥化composting 产生堆肥的一种需氧处理方法。
3. 3
总干固体totaldrysolids 将已知体积的材料或堆肥在105℃温度下干燥至恒量所得到的固体量。
3. 4
挥发性固体volatilesolids 将已知体积的材料或堆肥的总干固体量减去在550℃温度下楚烧后得到的残留固体量所得的差。 注:挥发性固体含量用于表征材料的有机物含量。
3. 5
最终需氧生物分解ultimateaerobicbiodegradation 在有氧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CO.)、水(H2O)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
以及新的生物质。 3. 6
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theoreticalamountofevolvedcarbondioxide m(ThCOz) 试验材料完全氧化时所能生成的二氧化碳理论最大值,可由分子式计算得到,以每克或每毫克试验
材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的毫克数表示(mg/g或mg试验材料)。 3.7
迟滞阶段lagphase 从试验开始一直到微生物适应(或选定了)分解物,并且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程度已经增加至最大
生物分解率10%时所需要的天数。 3. 8
最大生物分解率maximumlevelofbiodegradation 试验中,试验材料不再发生生物分解时的生物分解程度,以百分率表示。
3. 9
生物分解阶段biodegradationphase 从迟滞阶段结束至达到最大生物分解率的90%时所需的天数。
3. 10
平稳阶段plateauphase 从生物分解阶段结束至试验结束时所需的天数。
3.11
预曝置 pre-exposure 为提高接种物通过适应(选定)微生物而生物分解试验材料的能力,试验中在试验材料存在下对接
种物进行预培养。 3.12
预处理1 pre-conditioning 为使微生物适应试验环境提高试验效果,后续试验中在无试验材料存在情况下对接种物进行预
2 GB/T19277.2—2013/ISO14855-2:2007
培养。 3.13
持水率water-holdingcapacity;WHC 水饱和土壤蒸发出来的水质量,即土壤在105℃下恒温干燥至恒重时的水质量除以干燥土壤的
质量。
4原理
本方法通过控制堆肥容器的湿度、通氧率和温度,测定计算腐熟堆肥条件下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速率。本方法也旨在使用小型反应器测定试验材料的最终生物分解能力。通过称量装有钠石灰和钠滑石的吸收装置来测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以定期测定计算分解率。
试验材料由来自腐熟堆肥的接种物和惰性材料如海沙混合而成。海沙在保湿和保持生物活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合适的试验方法示例见附录A和附录B。定期用电子天平称量二氧化碳释放量,用以下方法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由二氧化碳释放量计算生物分解率的推导公式参见附录C。在本方法中,通过比较二氧化碳释放量与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m(ThCO2)得到材料的生物分解率(以百分率表示)。
当生物分解达到平稳阶段时结束试验。终止的标准时间为45d,但试验也可持续达180d。
5试剂
使用分析级试剂。使用去离子水。 5.1钠石灰,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粒径在2mm~4mm。 5.2无水氯化钙,用于吸收水,粒径在2mm~3mm。 5.3滑石粉填充的氢氧化钠(通常叫做钠滑石),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粒径在2mm~3mm 5.4硅胶(含湿度计),用于吸收水,粒径在2mm~4mm。 5.5海沙,粒径在0.169cm~0.224cm(20目~35目)。 5.6参比材料:使用薄层色谱级(TLC)微晶纤维素作为正控制参比材料,粒度小于20μm。
6仪器
确定所有的器皿完全清洗干净,尤其不能附着任何有机物或毒性物质。 6.1供气系统
能够向每一个堆肥容器输送无二氧化碳、水饱和的空气。该空气由压缩空气通过装有钠石灰和水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和加湿装置后获得(示例见附录A和附录B)。空气流量由流量计控制,以提供充分的需氧条件。 6.2堆肥容器
采用瓶状或柱状容器,保证组分中饱和水、无二氧化碳空气的供应。最佳容积为500mL。如果试
验要求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失,则应称取每一个堆肥容器的空重。 6.3测定二氧化碳的分析仪器
本仪器能够根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质量的变化,直接测定二氧化碳量。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由填充
3 GB/T19277.2—2013/IS014855-2:2007 钠石灰、钠滑石和无水氯化钙的容器组成。填充氯化钙的容器最好与填充钠石灰以及钠滑石的容器分开(示例见附录A和附录B)。在堆肥容器与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之间,需要氨吸收装置(稀硫酸)和水吸收装置(硅胶和氯化钙)。 6.4气密管
用于连接堆肥容器与空气系统和二氧化碳测量系统。 6.5pH计
用于测定试验混合物的pH值。其精度不大于0.1。 6.6分析设备
用于测定干固量(在105℃)、挥发性固体(在550℃)和总有机碳(TOC),用于材料的元素分析。 必要时,还需要测定溶解无机碳(DIC)、挥发性脂肪酸、空气中氧含量、水含量和总氮含量。 6.7天平
用于定期测定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质量(目的是测定二氧化碳释放量),以及盛放堆肥和试验材料的堆肥容器的质量。推荐使用顶部加载显示精度为10mg、量程为500g的电子天平。 6.8恒温控制单元
用于保证试验期间堆肥容器的温度可控(示例见附录A和附录B)。堆肥容器的温度应维持在恒定值士2℃。 6.9堆肥生物反应器
可使用聚丙烯或其他材质的带盖箱子作为堆肥生物反应器,箱子尺寸应便于搅拌组分。使用带盖箱子避免水分过度蒸发。沿盖子中心线等间距打3个直径为10mm的孔。通过这3个孔,可使箱体内外的气体得以交换,并且多余水分得以逐渐蒸发。
7试验步骤
7.1接种物制备
正常运行的需氧堆肥装置产生的充分曝气的堆肥可以用作接种物。接种物应均匀、没有大的情性物质,比如玻璃、石块、金属件。手工去除这些杂质后用孔径3mm的筛子将堆肥进行筛选。
堆肥可按如下步骤制得。将刨花、木屑、菇床、谷壳或稻草作为碳源。加入牲畜粪便作为堆肥微生物和矿化无机盐养分源。将以上材料置于体积约为1m"的容器中并混合均匀。要求堆肥的碳氮比 (C/N)为15,碳磷比(C/P)为30。当含磷量不足时,可用过磷酸钙来补充。加水使水分含量为65%。 C/N、C/P和水分含量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气候差异,由经验调整为合适的数值。每周将堆肥从容器中取出,在重新将堆肥放人容器继续试验前,将堆肥进行翻转并在需要时补水。堆肥的最佳使用时间为 60d~120d.
一般选用未经曝光的接种物,尤其是在真正的堆肥设备中模拟生物分解行为的标准试验情况下。 有时根据试验目的,也可以使用预曝光堆肥,只要在试验报告中明确说明(比如:生物分解百分率二 X%,使用预曝光堆肥),并且在试验报告中详细介绍预曝置的方法。
测定堆肥接种物中的总干固体和挥发性固体的总量。总干固体量应当是湿固体量的35%~55%,挥发性固体量超过干固体量的30%。必要时,在使用堆肥前通过加水,或进行适当的干燥(比如用干燥
4 GB/T19277.22013/IS014855-2:2007
空气对堆肥进行曦气处理),从而对水分含量进行适当调节。
制备1份接种物与5份去离子水的混合液,将它们充分振荡均匀后立即测pH值,其值应在7.0~
9.0。
为了进一步表征接种物,可以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另外再有选择地确定一些合适的参数,如总有机
碳、总氮或脂肪酸含量。
在试验期间用生物分解参比材料,再测定空白容器释放的二氧化碳,从而来检验接种物活性。在试验结束时,参比材料应至少分解70%。在试验开始的10d内,空白容器内的接种物相对每克挥发性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大约为50mg~150mg。如果二氧化碳释放量过高,则堆肥应当曝气几天,再用于新的试验。 7.2准备海沙
将海沙浸泡在自来水中。通过沉淀的方式除去漂浮杂质,充分冲洗海沙,排干水分并在105℃左右将其烘干。
注:海沙是一种SiO:含量超过90%的情性物质。其在维持适当水分含量和支持微生物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 7.3准备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
按照ISO8245测定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总有机碳(TOC),以每克总干固体的总有机碳的克数来表示。或者,如果材料不含有无机碳,则可以用元素分析法测定其含碳量。试验材料应含有足够的有机碳,以便产生适合测定所需的二氧化碳。一般每个容器10g总干固体至少含有4g总有机碳。
试验材料最好为粉末状,但是也可以使用小片薄膜或成型制品的碎片。推荐的颗粒最大粒径为 250μm. 7.4开始试验
至少准备下列数量的堆肥容器: a)2个装试验混合物的试验容器(V); b)2个空白容器(V); c)2个用参比材料检验接种物活性的容器(VR)。 试验材料和接种物的试验混合物的量,取决于试验材料的性质和堆肥容器的尺寸。接种物的总干
固体与试验材料的总干固体比大约为6:1。如果加入情性材料,则不考虑该比例。试验混合物应当具有与接种物相同的水分含量。试验混合物的水分含量应当设定在试验混合物持水量(WHC)的80%~ 90%。每个试验容器中应放置相同数量总干固体的接种物。
典型试验中,准备容积为500mL的带盖容器,称取含60g总干固体的接种物,加人足量水使水分含量为65%。混合均匀,将堆肥在室温下放置24h。称取320g海沙,加人水使其水分含量为15%,然后将堆肥与作为惰性材料的海沙混合均匀。向混合物中加入10g(干重)试验材料,混合均匀。轻轻触碰有土壤的感觉。如有必要,根据ISO11721-1测量试验混合物的WHC,可适当加水或用干燥空气进行曝气处理来调节混合物的水分含量约为WHC的90%。将混合物装人堆肥容器。如果将蛭石作为惰性材料,按照ISO14855-1来准备。
当使用保存在冷库里的腐熟堆肥作为接种物时,使用前需要对堆肥进行预处理。典型试验中,将含 60g总干固体的腐熟堆肥装人堆肥生物反应器,通过加水使堆肥的水分含量约为持水率的110%。混合均匀后,在室温下放置24h,然后再在58℃培养24h。加人与腐熟堆肥相同体积的海沙(于重约 320g),混合均勾。加人前将海沙的水分含量调节为15%(海沙的持水量)。如有必要,加入10g六水合磷酸镁铵作为氮源。将混合物装人堆肥生物反应器,58℃培养一周。为维持曝气条件,并使多余水分蒸发,每天将混合物搅拌数次,一次10min。一周后,将混合物的水分含量调整到持水量的90%。混
5
上一章:GB/T 9707-2010 密闭式炼胶机炼塑机 下一章:GB/T 13646-2013 橡胶 结合苯乙烯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