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J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JJG 24—2016
深度千分尺
Depth Micrometers
2016-11-30发布
2017-05-30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24—2016
深度千分尺检定规程
JJG 24—2016 代替JJG24—2003
VerificationRegulation of
Depth Micrometers
归口单位:全国几何量工程参量计量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
辽宁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桂林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大连市计量检测研究院
本规程委托全国几何量工程参量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24—2016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梁玉红(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
杨 琳(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刘 娜(辽宁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李旭辉(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
参加起草人:
赵伟荣(桂林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宗玉娟(哈尔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王涛(大连市计量检测研究院)
24—2016
目 录
引言 1 范围· 2 引用文件· 3 概述··
(Ⅱ) (1) (1) (1) (2) (2)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4) (5) (5) (5) (9) (9) (10) (13)
计量性能要求 4.1 刻线宽度及宽度差 4. 2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与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4.3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 4. 4 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 4. 5 底板测量面的平面度· 4. 6 测力 4. 7 示值误差 4.8 零值误差及变化量 4. 9 校对量具尺寸偏差及两测量面平行度· 4.10 测量杆测量面与底板测量面的平行度 5 通用技术要求… 5. 1 外观· 5. 2 各部分相互作用 6计量器具控制 6.1 检定条件: 6. 2 检定项目和主要检定器具· 6.3 检定方法·· 6.4 检定结果的处理…· 6. 5 检定周期.. 附录A深度千分尺示值误差检定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附录B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信息及格式
4
I
24—2016
引言
本规程的修订以JJF1001一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02一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JJF1059.1一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为基础性系列规范。
与JJG24一2003《深度千分尺》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把原计量性能“可换测量杆的工作长度”改为“零值误差及变化量”,并对技
术指标和检定方法进行了相应修改;
计量性能要求与GB/T1218《深度千分尺》保持统一;一增加了数字指示装置的结构型式及相应技术要求;增加了深度千分尺对应不同测量杆及测微头量程为50mm的示值误差检定,
在示值误差的检定方法中增加“取各受检点中绝对值最大的示值误差为该尺的示值误差”;
增加了“测量杆测量面与底板测量面的平行度”的检定;依据JJF1059.1一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分别按测量上限为
25mm、150mm、300mm的深度千分尺为例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本规程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JJG24—2003; JJG24—1986。
-
II
24—2016
深度千分尺检定规程
1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上限不超过300mm的I型深度千分尺和Ⅱ型深度千分尺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查。
2引用文件
本规程引用下列文件: GB/T1218深度千分尺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3概述
深度千分尺是利用螺旋副原理,对底板测量面与测量杆测量面之间距离进行测量的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工件的孔或槽的深度以及台阶的高度。深度千分尺由微分筒、固定套管、测量杆、底板、测力装置、锁紧装置等组成。
I型深度千分尺利用刻线进行读数,其结构型式见图1;Ⅱ型深度千分尺也是利用刻线进行读数,同时配有数字指示装置进行辅助读数,其结构型式见图2。深度千分尺的附件见图3。
45
网
图 1 1型深度千分尺
1—测量杆;2—底板;3—锁紧装置;4—固定套管;5—微分筒;6—测力装置
1
24—2016
&
00、0 0
图2 Ⅱ型深度千分尺
1一测量杆;2一底板;3一锁紧装置;4 数字指示装置;5- 固定套管;6一微分筒;7一测力装置
U
1
图3深度千分尺附件 1一测量杆;2一校对量具
4计量性能要求
4.1刻线宽度及宽度差
固定套管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2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与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与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3微分简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
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后,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若不相切,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4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
合金工具钢、不锈钢测量杆测量面表面粗糙度R.应不大于0.1um;镶硬质合金测量杆测量面表面粗糙度R,应不大于0.4um;校对用量具的测量面和底板的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R应不大于0.2um。 2
24—2016
4. 5 底板测量面的平面度
底板测量面的平面度应不超过表1的规定。
表 1 底板测量面的平面度
平面度/mm 0. 002 0.003
底板测量面长度l/mm
50≤/≤63.5 63.5≤101.6
注:距边缘1mm范围内不计。
4. 6 测力
测力应在(3~6)N范围内。 4. 7 示值误差
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表2的规定 (20℃)。
表 2 示值最大允许误差
mm
示 值 最 大 允 许 误 差
测量范围1
测微头量程为25
测微头量程为50
I≤25 25
±0.00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10
±0.007 ±0.008 ±0.009 ±0.010 ±0.011 ±0.012
4. 8 零值误差及变化量
测量杆的零值误差应不超过表3的规定
表3 测量杆的零值误差
mm
测量杆的标称尺寸
零 值 误 差
零值误差变化量
≤50 50<≤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250≤300
±0.002 ±0.003 ±0.004 ±0.005 ±0.006 ±0.007
0.002 0.003 0. 004 0.005 0.006 0.00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