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91.040.10 P 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2146.1--2015
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 inspection and testing laboratory-
Part 1 : General specification
2015-12-10 发布
201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ww.cnw3
亲震弯
GB/T 32146.1—2015
目 次
II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和定义 4 实验室分类 5
3
总则· 6 规划设计
系统设计深化设计
7
10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常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安装及配置要求参考文献
18 20
GB/T 32146.1-2015
前言
GB/T32146《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包括以下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电气实验室;
一第3部分:食品实验室。
本部分为GB/T32146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6)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河
北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国计量学院、北京惠诺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福润德技术检测(天津)有限公司、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桂玲、黄宇、王建昌、王成城、刘毅、苑静、李思远、黄建宇、卢飞龙、侯玲林、 陈迪、方晓时、梅恪、马育松、刘唐书、蒋建辉、刘友华、张小云、皮晓栋、李业鹏、李秀英、艾连峰。
ⅢI
GB/T 32146.1—-2015
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1范围
GB/T32146的本部分规定了检验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分类、设计思想、设计流程、规划设计、系统设计和深化设计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895.3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5-54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一一接地配置、保护导体和
保护联结导体
GB/T16895.6一2014 低压电气装置 第5-52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 布线系统 GB16895.29—2008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3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家具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20425 ,皂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23809 应急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34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47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划 GB 50991 埋地钢质管道直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 JB/T 6412 排风柜
13
ww. Xuecucu
GB/T 32146.1—2015
JG/T222—2007实验室变风量排风柜 JGJ 91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验检测实验室 inspection and testing laboratory 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注: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检测是按照程序确定合格评定对象的一
个或多个的活动。
3.2
灵活性flexibility 实验室要便于改扩建,能够迅速适应重新组合和其他变化,允许多种用途的能力。
3.3
(绿色)可持续性(green)sustainability 通过降低实验室对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
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实验室达到保护外部生态环境,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同时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促进人员的健康状态。 3.4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的系统。
3.5
安全预警系统 laboratory safety pre-warning system 以实验室被防护对象的防护等级及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的要求为依据,综合运用安全防范技术、电子
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构成的具有安全预警作用的系统。
4实验室分类
根据实验室服务对象所在的具体行业,并考虑检验检测领域约定的分类原则,可以分为电气、食品、 纺织、石油、化工、机械、检疫等。
5总则
5.1设计思想
实验室设计宜以安全、绿色、人性化、智能化、可持续性为前提,以满足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及特殊要求为原则,构建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的实验室,从而降低运行风险、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能耗损失,满足检验检测工作需求。 5.2设计流程
实验室设计流程包括规划设计、系统设计及深化设计,如图1所示:
规划设计是实验室设计的首要环节,其内容涵盖:实验室设计建设的目的任务、建设性质(如:新建、改建、扩建)、法律依据、规模、工艺条件、环境适应性。
2
GB/T 32146.1—2015
系统设计是实验室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包括:选址、平面布局、建筑布局、实验室功能与空间标准、公害预防与处理、灵活性规划、绿色可持续性规划、信息化和智能化。 深化设计主要针对实验室设计中的布局,包括:房屋配件、实验室辅助设施、实验用房及辅助用房、实验室系统工程、实验室建筑的规划细节。
目的任务、建设性质(如:新建、 改建、扩建)、法律依据、规模、工艺条件、环境适应性
规划设计
选址、平面布局、建筑布局、实
验室功能与空间标准、公害预防与处理、灵活性规划、绿色可持续性规划、信息化和智能化
系统设计
房屋配件、实验室辅助设施、实验用房及辅助用房、实验室系统!工程、实验室建筑的规划细节
深化设计
图1实验室设计流程示意图
6规划设计
实验室规划设计首先需要进行目标需求分析,确定实验室建设的性质,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以提升实验室内部环境质量,降低实验室外部环境污染与可能引起的风险。主要内容如下:
目标需求分析:掌握实验室功能相关需求。 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或改建。 建设的目的依据及规模:根据检验检测任务,确定实验室功能及其发展规模。 建筑物要求及内容:如结构形式、层数、建筑标准以及各种工程管网的类型。 参考资料:参考同类型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国内外文献资料,以及当地公用设施和环境状况等资料。 -抗震、防空措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公害预防:对废气、废液、固废、噪声、辐射、振动等的预防和处理。 -建筑面积:新建实验室的总建筑面积;单项工程的建筑面积。
7 系统设计
7.1选址
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验室选址宜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通讯良好的地区,并满足发展用地的需求。同时根据实验室的功能,避开化学、生物、噪声、振动、强电磁场等易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对于在检验检测过程中,易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室,在选址时考虑减少公害,如布置在下风方向及下游地段,并采取绿化隔离、远离人群等措施,
3
GB/T 32146.1—2015
7.2平面布局 7.2.1实验室用房
对于实验室用房的总体布局形式如下:
-独立式:整个建筑配置集中在一栋楼内独立设置,适用于较小的分析实验室。 -主楼式:以一栋实验楼为主,配以附属建筑,建筑规划较为规则。 一单元式:又称细胞式。用一个简单的单元或细胞组成多样的形式,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有利于推行建筑模数和标准化,便于施工。 分散式:由不同功能的多栋实验楼、研究楼及辅助建筑灵活组合而成,采用较多。
7.2.2实验室区域 7.2.2.1实验室的总体布局主要包括实验室核心区域、辅助区域、公共设施区域,其中:
一核心区域包括实验工作区、实验缓冲区、样品制备区、危险品贮存区、样品接收室、样品贮存室等;辅助区域包括业务接待室、资料档案室、数据处理区、设备配件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设施区域包括暖通、空调、给排水、特殊气体、特种水、供配电等用房。
7.2.2.2如实验室总体布局采用分散式,宜将实验区域与业务接待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分开,设备配件室和公共设施区域可置于二者之间。 7.2.2.3不同类型的实验室集中在一个楼宇时,应综合考虑楼宇的垂直布局,如将振动实验室安排在楼宇底层,将可能产生气体污染的实验室安排在楼宇的高层。 7.2.2.4辅助区域中业务接待室的位置,应当设置在明显的位置,空间舒适,光照充足。设备室及材料室,宜设置在整座建筑或每层的中央位置以节省时间。 7.2.2.5工艺性及性能实验室等宜采用大空间,或由 2个~3个标准单元所组成的大房间;实验室可根据不同功能的仪器,按中、小空间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布置。 7.2.3平面规划 7.2.3.1概述
实验建筑平面设计除了遵循一般建筑物平面设计原则外,还需遵循组合规划、建筑物底层规划、建筑物顶层规划及其他规划原则。 7.2.3.2组合规划
组合规划宜遵循如下原则:
-同类型实验室宜组合在一起; -工程管网较多的实验室宜组合在一起;
一一有隔振要求的实验室宜组合在一起,宜设于底层;
一有洁净要求的实验室宜组合在一起;一有防辐射要求的实验室宜组合在一起;一有毒性物质产生的实验室宜组合在一起;
有相同层高要求的特殊设备宜组合在同一层。
7.2.3.3建筑物底层规划
建筑物底层规划宜遵循如下原则:
4
GB/T 32146.1--2015
一大型或重型设备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较大振动的设备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噪声较大的设备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对振动很敏感的精密测量仪器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待测试件较重或较大的,或重复性检测项目频繁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检测过程需大量酸碱液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需做设备基础或防振基础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需设置建筑防护设备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7.2.3.4建筑物顶层规划
建筑物顶层规划宜遵循如下原则:
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顶层,宜处于下风向位置;产生粉尘物质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顶层,宜处于下风向位置;
一易燃或易爆物质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顶层,宜处于下风向位置;一排风装置较多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顶层,宜处于下风向位置。
7.2.3.5其他规划
其他规划宜遵循如下原则:
一有温湿度要求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背阴侧;需避免日光直射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建筑物的背阴侧;器皿药品贮存间、空调机房、配电间、精密仪器存放间宜布置在建筑物的背阴侧。
注:平面规划的原则主要是满足实验室工作流程的优化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需要,还应考虑实验室的工艺流程、特
殊实验室和功能间的位置选择。如:在符合工作流程的情况下,将进行样品处理、容量分析、离心、沉淀、过滤等常规实验而需配备给排水的实验室安排在通风良好的位置;易爆实验间以及易爆物品贮存间宜远离机械振源及热发生源;当X射线、射线探伤室设在实验楼里时,宜布置在无地下室的底层一端,但不宜靠近人流多的地段或工作人员多的办公室;当外部电磁干扰强度影响到电子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时,宜做好屏蔽措施等。
7.3 建筑布局
7.3.1概述
建筑布局通常可以分为单通道设计、双通道设计、单元组合平面设计等。 7.3.2单通道设计
?
单通道设计为实验室建筑中最常见的平面形式,该形式体型简洁,便于施工,造价较低,易于布置管网,特别适宜于用自然通风、采光的普通实验室。但通道过长时,通行噪声会有一定的影响。因外墙较多,故不宜于做空调、洁净要求较高的实验室。主要有如下设计模块:
模块A:主实验室和辅助实验室分别设置在通道的两旁,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因为辅助实验室的设置而影响整体设计的灵活性[见图2a)}。 模块B:通道两旁分别设置主要实验室,一边只有主实验室,另一边设置了主要实验室和辅助实验室,主实验室设置在通道的外侧,辅助实验室设置在通道的内侧,辅助实验室的深度比主要实验室的深度浅见图2b)]。 模块C:通道两旁分别设置了主实验室和辅助实验室,连在一起,主要实验室在外部,辅助实验室在内部,辅助实验室深度比主要实验室的深度浅[见图2c)]。
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