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HG/T 4684-2014 液氯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84-2014 液氯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6 10:13:50



相关搜索: hg 方法 液氯 处理 4684

内容简介

HG/T 4684-2014 液氯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ICS 13.030.20 Z 05 备案号:46146—2014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6842014
液氯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liquid chlorine spill
2014-07-14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684—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山东新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奥喜埃化工有限公
司、重庆新申世纪化工有限公司、国家无机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秀玲、徐正群、周金龙、申静、杨裴、李晓亮、胡晓明、 郭永欣、范国强。
I HG/T4684—2014
液氯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1范围
本标准告知了液氯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液氯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液氯在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仪注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丁本文件。
GB2890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2026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T24536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扩 AQ6102耐酸(碱)于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初始隔离区initial isolationzone 是指发生事故时公众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是以泄涌源为中心的一个圆周区域。圆周的半径
即为初始隔离路离。该区只允许消防特勤官兵和抢险队低进人。 3. 2
防护区 protectiveactionzone 是指下风向有害气体、蒸气、烟雾或粉尘可能能响的区域,是泄漏源下风方向的正方形区域。正
方形的边长即为下风向疏散距离。 4理化性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5危害性 5.1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2012第6章的规定,氯属于第2类2.3项毒性气体,次要危险性为第5类5.1项氧化性物质及第8类腐蚀性物质。 5.2健康危害 5.2.1皮肤接触液氯可引起严重冻伤。皮肤接触高浓度氯气,在暴露部位可引起灼伤或急性炎症。 5.2.2眼睛接触液氯可引起眼角膜冻伤。眼晴接触氯气可导致刺激、畏光、流洱、角膜混浊,引起急性角膜炎,高浓度造成角膜损伤。 5.2.3吸人氯气会造成接触者急性中毒,轻者流泪、咽痛、咳嗽、咳少量炭,继而咳嗽加剧,出现
/ HG/T4684—2014 胸闷、气急、胸竹后疼痛、呼吸困难或哮喘样发作,有时伴有恶心、呕啡、腹胀、1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或头年、头痛、烦躁、晓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5.2.4吸人极高浓度氯气时,可致喉头痉、案息、死亡或陷人仟迷,出现脑水肿或中毒性休克,其至心搏骤停而发生“电击样”死亡,或可引起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导致案息, 5.2.5部分可呈反应性气道功能不全综合征(RADS),表现为哮嘴、两肺可闻弥没性哮鸣声,再次接触氮或其他刺激性气体易诱发哮喘。 5.2.6少数重症患者可发生肺部感染,1消化道出血、气胸及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5.3环境危害 5.3.1液氯在空气中迅速蒸发为氯气,氯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牛成盐酸和次氯酸雾滴,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5.3.2液氯流散到农川,对农川造成污染。 5.3.3液氯流散到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等水域,使水的pH值急剧下降,对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对水体造成污染。 5.3.4液氯的相对密度较大,泄蒲时主要集中在地面,形成有寿蒸气,随风沿地面扩散,在低洼处或密闭空间内聚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水泥地、建筑物的地基、路面等造成腐蚀损害。 5.4腐蚀危害
液氯泄漏形成的氯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穷滴,对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对接触到的机器、设备、设施等造成严重腐蚀。 6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6.1报警 6.1.1发生液氮泄漏,如果可能发展成为危险化学品事故时,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扩、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6.1.2报警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应拨打120急救电话。 6.2防护、隔离区的设置 6.2.1救险人员未到达前,应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禁止车辆通行,泄漏现场严禁烟火,当事人(或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 6.2.2救险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尽快设立防护、隔离区。防扩、隔离区的设置应参照图1,并根据液氯的泄漏量、现场的气候条件(风向、风力大小)、地理位置进行设置。一般分为初始隔离区、防护区和安全区。防护、隔离区的设置可参照表1给出的数据,并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防护、隔离区应设置警示标识牌,并设立警戒人员,禁止车辆及与事故处置无关人员进人。
2 HG/T4684—2014
风向
防护区
初始隔离区
1/2下风向疏散距离
下风向疏散距离
初始隔离距离
泄漏源
1/2下风向疏散距离
图1防护、隔离区的设置
表1液氯泄漏初始疏散、隔离距离少量泄漏
产品名称
大量泄漏
下风向疏散围离/m 白天
下风向疏散距离/m 白天
初始隔离离
初始隔离周离
/m 60
液氯
俊间 1 500
/m 500
夜间 7 900
400
3000
6.3个体防护 6.3.1一般防护 6.3.1.1进人泄漏现场处理处置时应做好个人防扩,在没有防扩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6.3.1.2现场救险人员进人现场前应穿戴符合6.3.2要求的防护用品,离开现场经洗消后方可脱卸防护用品。 6.3.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6.3.1.4液氯泄漏的急救措施参见附录B。 6.3.2人身防护 6.3.2.1现场救险人员应按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护服ET,或穿符合GB2026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于套。 6.3.2.2呼吸系统防护按GB/T18664-2002第4章的要求选择呼吸防护用品,宜选择正压式呼吸器或符合GB2890要求的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6.3.2.3在眼晴防护时,应佩戴防腐蚀液喷溅的面罩或扩镜。 6.4泄漏源的控制 6.4.1断源 6.4.1.1 切断泄漏源时,现场救险人员必须谨慎操作。进人现场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人员
3 HG/T 46842014 应从上风!进人现场,操作过程中应有监扩人在场,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6.4.1.2输送液氯的容器、槽年或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点处在阀门以后儿阀门尚未损坏的,可采取关闭阀门的方法切断泄浦源,制止泄浦。 6.4.2堵漏 6.4.2.1针对泄漏容器、管道、槽年的泄漏部位为液相部位并为渗漏时,先用没水的纱头放在泄漏处,利用液氯汽化吸收热量让其结成冰,延缓泄漏,随后进行相应的堵漏程序。 6.4.2.2针对泄漏容器、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涌器具,在充分考虑防腐性能和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根据泄漏的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
管道壁发生泄漏义不能关阀止漏时,可用不同形状的堵漏垫、堵漏楔、堵漏带等器具实施封堵。 罐壁撕裂泄漏,可用充气袋、充气势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若泄漏量不大H义无法堵漏时可将氮导入20%以1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中和处理。 带压管道泄漏,可用捆绑式充气堵漏袋,或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实施堵漏。 微孔泄漏,可用螺丝钉加黏合剂旋人孔内的办法封堵。
6.4.2.3阀门、法兰盘或法兰势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宜使用不同型号的法兰火具并注射密封胶的方法实施堵,也可采用专门阀门堵漏工具实施封堵。 6.4.2.4当罐体开裂尺寸较大而义无法止漏时,应迅速将罐内液氯导入空罐或其他贮罐中,进行泄压排空。 6.4.2.5气瓶阀门顶针(阀芯)处泄蒲时,可先用扳于拧紧顶针,并旋紧阀门1的密封螺帽至不泄漏为止。阀门出处泄时,可旋紧阀门顶针;如仍泄漏,可将阀门的出!用内衬四氟垫片的六角螺帽旋紧。如果丝扣损坏,可采用专用火具处理。 6.4.2.6气瓶阀座、塞座丝扣处泄漏,可将泄漏瓶阀向1:,用扳手将瓶阀、首塞拧紧至丝扣不泄漏为止。 6.4.2.7气瓶阀断掉,可把瓶阀转到气相,川竹签插人瓶阀泄漏孔川锤子敲打,敲打时不能用力过大,敲至不澜为止。 6.4.2.8瓶体焊缝泄漏,先将泄漏处阅1:,用预先备用的竹签、木签或青铅插人泄处,用锤子轻轻敲打,敲打时不能川力过大,轻敲至不漏为止;或用预先备用的内衬势片的铁箍箍紧,然后立即将瓶内液氮使川或处理掉, 6.4.2.9瓶体泄漏点为孔洞时,可用堵器材(如竹签、木塞、止漏器等)处理,并注意对堵漏器材紧固,防止脱落。 6.4.2.10常见的液氯气瓶堵漏工具参见附录C。 6.4.3转移 6.4.3.1倒罐—移动场所 6.4.3.1.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 6.4.3.1.2倒罐时应使用洁净、干燥、碳钢材质的管道、容器、贮罐,用液氯泵将液氯导人接收罐内。具体倒罐步骤如下:
a)从泄漏的液氯罐液相阀接出管道,与接收罐液相阀相连接; b)从接收罐气相阀接出管道,插人具有冷却系统的液碱车罐体内的液面下,进行尾气氯的
吸收; c)开启泄漏的液氮罐液相阀,开始进行倒罐,倒罐示意图参见图2。
4 HG/T4684—2014
大气
液相管
气相管
接收罐车图2倒罐示意图
液碱罐车
泄漏罐车
6.4.3.1.3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的设备、容器先用稀碱水冲洗,然后用大量水冲洗,车辆及时用大量水冲洗。 6.4.3.2倒槽—固定场所 6.4.3.2.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槽的方法进行处理。倒槽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具体倒槽步骤如下:
准备倒槽前,应对倒槽的真空槽进行检查,该槽的进氮阀、平衡阀、压缩空气阀、排气阀应
a)
为关闭,打开出氯阀; b) 打开泄漏槽的出氯阀,让槽内的液氯从出氮管压到真空槽内,当真空槽内压力1升时打开
排气阀降低槽内压力; c)液氯压完后,将泄漏槽的出氯阀关闭,打开排气阀进行抽空。
6.4.3.2.2倒槽结束后,如人员需进入设备内部进行堵漏操作,应对泄漏的设备、容器先用稀碱水冲洗,然后用大量水冲洗。 7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 7.1水体泄漏 7.1.1液氯泄漏到水体时,应组织人员对水体周围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切活动。 如果污染严重,水体周围的地下井水应禁止饮用。 7.1.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向受污染的水体中选择性地投放适量粉状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 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或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等与泄漏物中和,上述操作应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行,并出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判定污染消除的程度。 7.2陆上泄漏 7.2.1少量泄漏 7.2.1.1防流失
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7.2.1.2防扩散
在封闭的区域或无风的条件下发生泄漏,应利用水源或消防水枪建立水幕墙,喷穷状水或稀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也可采用氯气捕消器,防止其扩散。严禁在泄漏的液氯设备上喷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 7.2.1.3吸附、中和
用砂土、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碳酸钠(纯碱,Na2CO3)或碳酸氢钠(小苏打, NaHCO3)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中和处理,将吸附、中和后的产物收集到专用容器中。
5 HG/T4684—2014 7.2.2大量泄漏 7.2.2.1防流失
川砂袋或泥土筑堤拦截,或开挖沟坑导流、蓄积,防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7.2.2.2防扩散
利用水源或消防水枪建立水幕墙,喷穷状水或稀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也可采用氯气捕消器,防止其大面积扩散。严禁在泄漏的液氯设备1喷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或事故氯吸收(塔)装置,彻底消除氯气造成的危害。 7.2.2.3转移
将易燃物、可燃物和液氯的禁配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1述物质。 7.2.2.4吸附、中和
川砂土、强碱(如氢氧化钠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中和处理。处理1t液氮需要1.5t氢氧化钠(100%)。著用30%氢氧化钠溶液,处置1t氯气需要4t30%氢氢化钠溶液。最后将吸附、中和后的产物收集到专用容器中。 7.2.3其他
对于不同设备、场所液氮泄渊的处理方法参见附录D。 7.3消防措施
液氯泄漏现场发生火灾时,消防措施参见附录E。 8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8.1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置液氯泄漏使用的所有覆盖物(他括吸附物)应进行彻底清理,把覆盖物装人专用容器中,量少的出相关单位进行处理,量大的集中运到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8.2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泄漏物污染的设备、设施、工具、器材等,山现场救险人员先川5%~10%的弱碱液进行冲洗,再用大量水进行冲洗。对现场救险人员及防扩用品同样应进行彻底冲洗。收容清洗后的废水,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8.3泄漏区的处置
对泄漏区域的路面、地面等应用水进行冲洗,冲洗水要统一收集,同时用适量碱液进行中和,最大限度地减小泄漏造成的损害。
D ICS 13.030.20 Z 05 备案号:46146—2014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6842014
液氯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liquid chlorine spill
2014-07-14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684—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山东新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奥喜埃化工有限公
司、重庆新申世纪化工有限公司、国家无机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秀玲、徐正群、周金龙、申静、杨裴、李晓亮、胡晓明、 郭永欣、范国强。
I HG/T4684—2014
液氯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1范围
本标准告知了液氯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液氯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液氯在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仪注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丁本文件。
GB2890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2026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T24536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扩 AQ6102耐酸(碱)于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初始隔离区initial isolationzone 是指发生事故时公众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是以泄涌源为中心的一个圆周区域。圆周的半径
即为初始隔离路离。该区只允许消防特勤官兵和抢险队低进人。 3. 2
防护区 protectiveactionzone 是指下风向有害气体、蒸气、烟雾或粉尘可能能响的区域,是泄漏源下风方向的正方形区域。正
方形的边长即为下风向疏散距离。 4理化性质
液氯的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5危害性 5.1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2012第6章的规定,氯属于第2类2.3项毒性气体,次要危险性为第5类5.1项氧化性物质及第8类腐蚀性物质。 5.2健康危害 5.2.1皮肤接触液氯可引起严重冻伤。皮肤接触高浓度氯气,在暴露部位可引起灼伤或急性炎症。 5.2.2眼睛接触液氯可引起眼角膜冻伤。眼晴接触氯气可导致刺激、畏光、流洱、角膜混浊,引起急性角膜炎,高浓度造成角膜损伤。 5.2.3吸人氯气会造成接触者急性中毒,轻者流泪、咽痛、咳嗽、咳少量炭,继而咳嗽加剧,出现
/ HG/T4684—2014 胸闷、气急、胸竹后疼痛、呼吸困难或哮喘样发作,有时伴有恶心、呕啡、腹胀、1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或头年、头痛、烦躁、晓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5.2.4吸人极高浓度氯气时,可致喉头痉、案息、死亡或陷人仟迷,出现脑水肿或中毒性休克,其至心搏骤停而发生“电击样”死亡,或可引起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导致案息, 5.2.5部分可呈反应性气道功能不全综合征(RADS),表现为哮嘴、两肺可闻弥没性哮鸣声,再次接触氮或其他刺激性气体易诱发哮喘。 5.2.6少数重症患者可发生肺部感染,1消化道出血、气胸及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5.3环境危害 5.3.1液氯在空气中迅速蒸发为氯气,氯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牛成盐酸和次氯酸雾滴,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5.3.2液氯流散到农川,对农川造成污染。 5.3.3液氯流散到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等水域,使水的pH值急剧下降,对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对水体造成污染。 5.3.4液氯的相对密度较大,泄蒲时主要集中在地面,形成有寿蒸气,随风沿地面扩散,在低洼处或密闭空间内聚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水泥地、建筑物的地基、路面等造成腐蚀损害。 5.4腐蚀危害
液氯泄漏形成的氯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穷滴,对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对接触到的机器、设备、设施等造成严重腐蚀。 6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6.1报警 6.1.1发生液氮泄漏,如果可能发展成为危险化学品事故时,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扩、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6.1.2报警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应拨打120急救电话。 6.2防护、隔离区的设置 6.2.1救险人员未到达前,应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禁止车辆通行,泄漏现场严禁烟火,当事人(或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 6.2.2救险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尽快设立防护、隔离区。防扩、隔离区的设置应参照图1,并根据液氯的泄漏量、现场的气候条件(风向、风力大小)、地理位置进行设置。一般分为初始隔离区、防护区和安全区。防护、隔离区的设置可参照表1给出的数据,并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防护、隔离区应设置警示标识牌,并设立警戒人员,禁止车辆及与事故处置无关人员进人。
2 HG/T4684—2014
风向
防护区
初始隔离区
1/2下风向疏散距离
下风向疏散距离
初始隔离距离
泄漏源
1/2下风向疏散距离
图1防护、隔离区的设置
表1液氯泄漏初始疏散、隔离距离少量泄漏
产品名称
大量泄漏
下风向疏散围离/m 白天
下风向疏散距离/m 白天
初始隔离离
初始隔离周离
/m 60
液氯
俊间 1 500
/m 500
夜间 7 900
400
3000
6.3个体防护 6.3.1一般防护 6.3.1.1进人泄漏现场处理处置时应做好个人防扩,在没有防扩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6.3.1.2现场救险人员进人现场前应穿戴符合6.3.2要求的防护用品,离开现场经洗消后方可脱卸防护用品。 6.3.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6.3.1.4液氯泄漏的急救措施参见附录B。 6.3.2人身防护 6.3.2.1现场救险人员应按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护服ET,或穿符合GB2026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于套。 6.3.2.2呼吸系统防护按GB/T18664-2002第4章的要求选择呼吸防护用品,宜选择正压式呼吸器或符合GB2890要求的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6.3.2.3在眼晴防护时,应佩戴防腐蚀液喷溅的面罩或扩镜。 6.4泄漏源的控制 6.4.1断源 6.4.1.1 切断泄漏源时,现场救险人员必须谨慎操作。进人现场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人员
3 HG/T 46842014 应从上风!进人现场,操作过程中应有监扩人在场,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6.4.1.2输送液氯的容器、槽年或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点处在阀门以后儿阀门尚未损坏的,可采取关闭阀门的方法切断泄浦源,制止泄浦。 6.4.2堵漏 6.4.2.1针对泄漏容器、管道、槽年的泄漏部位为液相部位并为渗漏时,先用没水的纱头放在泄漏处,利用液氯汽化吸收热量让其结成冰,延缓泄漏,随后进行相应的堵漏程序。 6.4.2.2针对泄漏容器、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涌器具,在充分考虑防腐性能和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根据泄漏的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
管道壁发生泄漏义不能关阀止漏时,可用不同形状的堵漏垫、堵漏楔、堵漏带等器具实施封堵。 罐壁撕裂泄漏,可用充气袋、充气势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若泄漏量不大H义无法堵漏时可将氮导入20%以1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中和处理。 带压管道泄漏,可用捆绑式充气堵漏袋,或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实施堵漏。 微孔泄漏,可用螺丝钉加黏合剂旋人孔内的办法封堵。
6.4.2.3阀门、法兰盘或法兰势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宜使用不同型号的法兰火具并注射密封胶的方法实施堵,也可采用专门阀门堵漏工具实施封堵。 6.4.2.4当罐体开裂尺寸较大而义无法止漏时,应迅速将罐内液氯导入空罐或其他贮罐中,进行泄压排空。 6.4.2.5气瓶阀门顶针(阀芯)处泄蒲时,可先用扳于拧紧顶针,并旋紧阀门1的密封螺帽至不泄漏为止。阀门出处泄时,可旋紧阀门顶针;如仍泄漏,可将阀门的出!用内衬四氟垫片的六角螺帽旋紧。如果丝扣损坏,可采用专用火具处理。 6.4.2.6气瓶阀座、塞座丝扣处泄漏,可将泄漏瓶阀向1:,用扳手将瓶阀、首塞拧紧至丝扣不泄漏为止。 6.4.2.7气瓶阀断掉,可把瓶阀转到气相,川竹签插人瓶阀泄漏孔川锤子敲打,敲打时不能用力过大,敲至不澜为止。 6.4.2.8瓶体焊缝泄漏,先将泄漏处阅1:,用预先备用的竹签、木签或青铅插人泄处,用锤子轻轻敲打,敲打时不能川力过大,轻敲至不漏为止;或用预先备用的内衬势片的铁箍箍紧,然后立即将瓶内液氮使川或处理掉, 6.4.2.9瓶体泄漏点为孔洞时,可用堵器材(如竹签、木塞、止漏器等)处理,并注意对堵漏器材紧固,防止脱落。 6.4.2.10常见的液氯气瓶堵漏工具参见附录C。 6.4.3转移 6.4.3.1倒罐—移动场所 6.4.3.1.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 6.4.3.1.2倒罐时应使用洁净、干燥、碳钢材质的管道、容器、贮罐,用液氯泵将液氯导人接收罐内。具体倒罐步骤如下:
a)从泄漏的液氯罐液相阀接出管道,与接收罐液相阀相连接; b)从接收罐气相阀接出管道,插人具有冷却系统的液碱车罐体内的液面下,进行尾气氯的
吸收; c)开启泄漏的液氮罐液相阀,开始进行倒罐,倒罐示意图参见图2。
4 HG/T4684—2014
大气
液相管
气相管
接收罐车图2倒罐示意图
液碱罐车
泄漏罐车
6.4.3.1.3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的设备、容器先用稀碱水冲洗,然后用大量水冲洗,车辆及时用大量水冲洗。 6.4.3.2倒槽—固定场所 6.4.3.2.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槽的方法进行处理。倒槽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具体倒槽步骤如下:
准备倒槽前,应对倒槽的真空槽进行检查,该槽的进氮阀、平衡阀、压缩空气阀、排气阀应
a)
为关闭,打开出氯阀; b) 打开泄漏槽的出氯阀,让槽内的液氯从出氮管压到真空槽内,当真空槽内压力1升时打开
排气阀降低槽内压力; c)液氯压完后,将泄漏槽的出氯阀关闭,打开排气阀进行抽空。
6.4.3.2.2倒槽结束后,如人员需进入设备内部进行堵漏操作,应对泄漏的设备、容器先用稀碱水冲洗,然后用大量水冲洗。 7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 7.1水体泄漏 7.1.1液氯泄漏到水体时,应组织人员对水体周围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切活动。 如果污染严重,水体周围的地下井水应禁止饮用。 7.1.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向受污染的水体中选择性地投放适量粉状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 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或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等与泄漏物中和,上述操作应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行,并出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判定污染消除的程度。 7.2陆上泄漏 7.2.1少量泄漏 7.2.1.1防流失
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7.2.1.2防扩散
在封闭的区域或无风的条件下发生泄漏,应利用水源或消防水枪建立水幕墙,喷穷状水或稀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也可采用氯气捕消器,防止其扩散。严禁在泄漏的液氯设备上喷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 7.2.1.3吸附、中和
用砂土、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碳酸钠(纯碱,Na2CO3)或碳酸氢钠(小苏打, NaHCO3)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中和处理,将吸附、中和后的产物收集到专用容器中。
5 HG/T4684—2014 7.2.2大量泄漏 7.2.2.1防流失
川砂袋或泥土筑堤拦截,或开挖沟坑导流、蓄积,防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7.2.2.2防扩散
利用水源或消防水枪建立水幕墙,喷穷状水或稀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也可采用氯气捕消器,防止其大面积扩散。严禁在泄漏的液氯设备1喷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或事故氯吸收(塔)装置,彻底消除氯气造成的危害。 7.2.2.3转移
将易燃物、可燃物和液氯的禁配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1述物质。 7.2.2.4吸附、中和
川砂土、强碱(如氢氧化钠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中和处理。处理1t液氮需要1.5t氢氧化钠(100%)。著用30%氢氧化钠溶液,处置1t氯气需要4t30%氢氢化钠溶液。最后将吸附、中和后的产物收集到专用容器中。 7.2.3其他
对于不同设备、场所液氮泄渊的处理方法参见附录D。 7.3消防措施
液氯泄漏现场发生火灾时,消防措施参见附录E。 8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8.1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置液氯泄漏使用的所有覆盖物(他括吸附物)应进行彻底清理,把覆盖物装人专用容器中,量少的出相关单位进行处理,量大的集中运到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8.2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泄漏物污染的设备、设施、工具、器材等,山现场救险人员先川5%~10%的弱碱液进行冲洗,再用大量水进行冲洗。对现场救险人员及防扩用品同样应进行彻底冲洗。收容清洗后的废水,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8.3泄漏区的处置
对泄漏区域的路面、地面等应用水进行冲洗,冲洗水要统一收集,同时用适量碱液进行中和,最大限度地减小泄漏造成的损害。
D
上一章:SH/T 3566-2018 石油化工设备吊装用吊盖工程技术规范 下一章:HG 30015-2013 生产区域断路作业安全规范

相关文章

HG/T 4841-2015 苯胺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86-2014 液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83-2014 三氯氢硅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90-2014 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89-2014 醛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88-2014 醇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87-2014 过氧化氢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840-2015 酮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