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5740-2013 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SY/T 5740-2013 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4 08:11:59



推荐标签: 技术 聚合物 开发 方案设计 评价 5740 效果

内容简介

SY/T 5740-2013 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ICS 75.020 E 12 备案号:43200—2014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7402013
代替SY/T5740—1005-SY/T6683—2007.SY/T6693—2007
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
与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polymer flooding development plan design
and effect evaluation
2014-04-01实施
2013一11一28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740—2013
目 次
前言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 3. 1 油藏地质开发简况 3. 2 油藏描述 3. 3 储层流体分布及性质 3. 4 剩余油分布特征 3. 5 层系组合及井网部署 3. 6 注聚合物前水驱生产状况分析 3. 7 注人参数选择 3. 8 注人方式设计 3. 9 单井配产、配注设计 3. 10 开采指标预测 3. 11 聚合物驱经济效果评价 3. 12 方案实施要求· 4案合物驱油开发效果评价
-.
. 1 评价基本内容及要求 4. 2 注聚前地质开发相关数据的确定 4.3聚合物驱技术效果评价 4.4聚合物驱经济效果评价 . 5 聚合物驱效果评价报告编写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 符号注解附录B(资料性附录) 聚合物驱效果评价用表附录C(资料性附录) 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图附录D(资料性附录) 聚合物驱经济评价现金流量表
L
11
13 14
15 SY/T5740—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T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740—1995《聚合物驱油先导试验设计要求》。SY/T6683--2007<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和SY/T6693--2007《聚合物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本标准是将SY/T5740一1995,SY/T6683一20附17和SY/T6693—20M07三个标准合并而成。 本标准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整合后的名称为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将SY/T5741一1995中试验方案设计部分删除,直接参照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部分: ----将SY/T6683—217和SY/T6693一20M17中聚合物驱经济效果评价部分直接合并在聚合物
驱油开发方案设计部分: —修改SY/T5740—1995,SY/T6683—20M07和SY/T6693—2007中-些错误和目前不确切
的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委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芹,曹绪龙、关文婷,郭松林。元橘卿,李丹,郭兰磊。周丛丛。 SY/T5740—2013
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注水开发的碎眉岩油由转为聚合物驱油项目开发方案中有关油藏工程部分的设计以
及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注水开发的碎屑岩油田转为聚合物驱油开采方式的开发方案设计,聚合物驱油过程中阶段效果评价以及聚合物骗油全过程结束后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1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3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设计
3.1油藏地质开发简况 3.1.1地质概况
内容包括:油田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含油面积、地质储量、聚合物驱油层位、油层埋藏深度、 平均单井砂岩厚度、平均单井有效厚度、原始地层压力、原始饱和压力、平均地层破裂压力。平均地层温度、地下原油黏度、原油密度,原始气油比、地层水性质及矿化度、油藏类型及油藏边界条件。 3.1.2开采简史
内容包括:油田投人开发时间。动用含油面积。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开发层系、井网井距,注采方式。油田开发历程及目前主要开采指标。 3.2油藏描述 3.2.1构造特征
研究构造、断裂特征,重点是微构造,并揭示微小断层、微构造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注水采油的影响。 3.2.2·储层描述 3.2.2.1沉积相
细分沉积相、沉积微相,碎屑岩油藏描述到单砂体微相,描述不同沉积微相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建立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式,综合评价各类沉积微相,描述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1 SY/T57402013
3.2.2.2裂缝
对于渗透率较低的油藏需要研究裂缝的发育情况,内容包括地应力分析。裂缝预测,裂缝描述(包括裂缝发育的优势方向、规模及分布规律)。 3.2.2.3储层非均质性 3.2.2.3.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内容包括:孔类型,喉道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储层分类。黏土矿物分布特征等。 3.2.2.3.2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3.2.2.3.2.1平面非均质性
根据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规模及连续性,确定非均质特征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等),描述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特征。 3.2.2.3.2.2纵向非均质性
描述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有: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层内非均质性主要有隔层分布特征、分层系数、砂岩系数、有效砂层系数。 3.3储层流体分布及性质 3.3.1油气水分布特征
分析开发过程中油、气。水运动规律,描述垂向和平面1的油、气、水分布特征。 3.3.2流体性质分析
内容包括:原油性质(地面原油性质和地层原油物性)。原油的流变性。原油黏温特证、原油性质分类,天然气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油气相态特征,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质,注人水的离子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质。 3.3.3储层敏感性分析
内容主要包括:水敏、速敏、盐敏酸敏、碱敏。 3.3.油藏的温度,压力系统
确定地层温度,温度梯度以及地层压力及压力系数。 3.4剩余油分布特征
通过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密闭取心井资料,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和物质平衡方法,分析储层水流级别、水洗程度、含油饱和度、驱油效率等参数,明确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和富集区、纵向分布规律和富集层位,以及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分析影响宏观与微观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3.5层系组合及井网部署 3.5.1层系组合原则:
a)一套开发层系井段不宜过长,油层性质应尽量相近并具有统一的水动力学系统。
2 SY/T5740-2013
b)以砂岩组为单元进行层系组合。确保层系间具有良好隔层。 c)一套独立开发层系应具备一定的地质储量,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经济效益评价能够达到行
业标准要求。
3.5.2 井网和井距设计原则:
a) 最大限度地考虑多向受效井比例.保证区块聚驱控制程度大于70%。 b)考虑注人井的注人能力。能够满足年注人速度的要求。并保证采出井有一定的产能,具有
经济可行性
C)做好聚合物驱井同与其他井网的衔接,并考虑今后聚合物驱井网利用问题。 3.6注集合物前水驱生产状况分析 3.6.1 分析目的
根据注聚区块目前水驱开发现状。分析注人,产出能否满足注聚要求。并提出相应调整措施,评价现井适应性,为聚合物驱油配产配注提供依据。 3.6.2分析内容
注人井主要分析:日注量,注人压力,吸水指数。分层注人及油层动用状况。 果出井主要分析:日产液量,日产油量、综合含水率、流压,采液指数及油层动用状况
3.7注入参数选择
3.7.1聚合物种类的选择
根据本地区的油层性质。地层水性质及油层温度等指标选择聚合物种类。 3.7.2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选择
选择本地区目的层的天然岩心开展室内实验,根据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岩心渗透率的匹配关系及驱油效果确定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范围。计算注人不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下区块的聚驱控制程度,优选出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需满足聚驱控制程度大于70%,同时借鉴油层条件相近的同类聚合物驱区块确定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3.7.3合物溶液浓度、黏度的选择
根据选定的聚合物产品,结合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结果,考虑配制、注人系统黏度损失,在保证注人井注人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注人黏度较高聚合物溶液
根据黏浓关系曲线,以黏度定浓度,并考虑段塞长度和采收率确定聚合物溶液浓度。 3.7.4聚合物用量的选择
根据聚合物用量与生产成本。采收率提高幅度关系和经济效益,确定案合物用量。
3.7.5聚合物驱注入速度的选择
考虑井网井距、破裂压力,注人井的注人能力,采出井产液量等因素,并结合同类区块注聚合物后吸水。产液指数变化情况。确定注人速度,
3 SY/T 5740—2013
3.8注入方式设计 3.8.11 设计内容
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是否采用分层注人,深度调剖方式等。 3.8.2分层注入选井原则
分层注人选井原则为: a)分注层段间渗透率级差一般大于3。非均质性较强层间水淹状况差异较大。 b) 为保证分注层段储量规模,分注层段有效厚度一般不低于2m。 c) 分注层段之间具有稳定隔层,为了满足工艺要求隔层厚度需大于1m。
3.8.3调剖井选井、选层原则 3.8.3.1 选井原则
应用注水指示曲线,压降曲线测试结果,并结合生产动态,考虑启动压力、注人压力,吸水指数以及周围采出井含水等因素选择调剖井。 3.8.3.2选层原则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测井资料。吸水面资料,并结合生产动态,考患油层发育享度,连通状况。渗透率级差。水流状况、吸水状况等因素选择调剖层位。 3.9单井配产,配注设计 3.9.1配产配注原则
基本上遵循注采平衡的原则,以每个注人井组孔隙体积为单元进行单井配注。 3.9.2注入井配注方法
配注可采取以下四种方法:孔隙体积计算法,单井有效厚度计算法,单井碾平厚度计算法,动态经验法。其中以孔隙体积计算法配注为主,单井有效厚度法及单井碾平厚度法做参考,动态经验法作为修正最后配注量的依据。
a)单井有效厚度计算法:是在统计注人井单井射孔厚度的基础上根据选定的注人速度:反求
其单位厚度的注人强度,然后再乘以单井射孔有效厚度,计算出单井日配注量 b) 单井碾平厚度计算法:是在统计注人井单井碾平有效厚度的基础上,根据选定的注人速度,
反求其单位厚度的注人强度,然后再乘以单井碾平有效厚度,计算出单井日配注量。 c) 孔隙体积计算法:注人井组孔隙体积V按公式(1)计算:
V= S - (pthirk hthirk palin - hthin)
(1)
所有符号注释见附录A。 注人井的单井日配注量按公式(2)计算:
q=V"-C/r
(2)
3.9.3生产井配产方法
配产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按注采比为1:1配产法、按水井地层系数劈分法、按油井地层系数
X SY/T5740-2013
分法,动态经验法。
在配产方法中主要应用按油井地层系数劈分法,它是油井与水井连通的有效厚度与相对应渗透率的乘积。 3.10开采指标预测 3.10.1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根据数值模拟软件对网格数组的要求,确定模拟层的各项地质参数,包括项界深度、砂岩厚度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有效谚透率、含油饱和度及隔层等。应用地质建模软件,结合储层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对各项地质参数进行井间药束,插值,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同时对区块地质储量进行拟合。 3.10.2水驱历史拟合
应用已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调整数值模拟中的各项参数,对区块注聚前水驱的开发历史进行拟合,进一步完善地质模型。 3.10.3水驱开发效果预测
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在与聚合物驱同样的工作制度下,应用数值模拟预测采取水驱开发,全区含水达到经济含水极限时的最终采收率。预测指标包括:水驱最终采收率、累积产油量,综合含水, 3.10.4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预测
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预测采取聚合物驱开发,全区含水达到经济含水极限时的最终采收率。预测指标包括:聚合物驱最终采收率。聚合物驱采收率提高值。累积增产油量,聚合物用量。综合含水 3.11聚合物驱经济效果评价 3.11.1评价原则 3.11.1.1聚合物驱油项目以增量调动存量,以较少的新增投人取得较大的新增效益为原则。具有典型的改扩建项目特征。其经济评价方法应遵循改扩建项目的特殊规定, 3.11.1.2根据费用效益对等原则,采用增量法进行评价,对油田内项目以外的费用均以内部结算价格计算。而不能重复计算相关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效益等。例如,油田化学注剂厂、水源供水工程。 油田供电工程,油田道路系统等均不应计人聚合物驱油工程,而应以聚合物价格。低矿化度水价。电价等形式计人聚合物驱油成本。 3.11.1.3若一套井网多次利用,应考虑新井射孔、老井补孔。地面改造、聚合物配制站等公共投资的分摊。 3.11.1.4 1 评价期为聚合物驱全过程所需时间。 3.11.2经济指标测算 3.11.2.1投资测算
由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构成。其中,建设投资包括开发井投资和地面建设投资。
上一章:SY/T 5700-2013 常规游梁抽油机井操作规程 下一章:SY/T 5748-2013 岩石气体突破压力测定方法

相关文章

SY/T 5862-2020 驱油用聚合物技术要求 SY/T 6177-2020 气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要求 SY/T 5970-2012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 SY/T 6310-2013 气田开发可行性评价技术要求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与先导试验 SY/T 6511-2022 油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规范 SY/T 6106-2020 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SY/T 6106-2014 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