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120.60 H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884.2-2012 代替GB/T3884.2—2000
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金和银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火试金法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opper concentrates-
Part 2:Determination of gold and silver contents-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metric method and fire assay method
2013-10-01实施
2012-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数码防伪
GB/T3884.22012
前言
GB/T3884《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分为14个部分:
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碘量法;一第2部分:金和银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火试金法;第3部分:硫量的测定重量法和燃烧-滴定法;
-第4部分:氧化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5部分: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第6部分:铅、锌、和镍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7部分:铅量的测定Na2EDTA滴定法;一第8部分:锌量的测定 NazEDTA滴定法;第9部分:碑和铋量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溴酸钾滴定法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第10部分:锑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11部分:汞量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2部分:氟和氟量的测定离子色谱法;第13部分:铜量测定电解法;
一第14部分:金和银量测定火试金重量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本部分为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3884.2-—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金和银量的测定》,与GB/T3884.2--2000
相比,主要发生了如下变动:
对文本格式进行了修改;一补充了精密度和试验报告条款。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本部分起草单位: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
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
本部分方法1主要起草人:袁功启、肖泽红、李晓瑜、冯媛、王皓莹、周晓凯、王俊义、陈尧、马丽君、 张雨、穆秀美、郑文英、张艳云、彭剑、张宏宪、池凤华、曹艳、罗永锋、张永中、李兵。
本部分方法2主要起草人:王永彬、袁功启、丰从新、黄上元、熊梅瑜、袁玉霞、柳成华、李琴美、 王达通、常冀湘、张忠祥、韩云山、张明、陈立卿、刘志强、马宁、王悦、曾光明、周宏鼎、张巧燕。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3884.2—1983GB/T3884.14—1986、GB/T3884.15—1986,GB/T3884.2—2000。
I
GB/T 3884.2——2012
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金和银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火试金法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铜精矿中金和银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铜精矿中金和银含量的测定。方法1测定范围:银:10.0g/t300.0g/t;方法2测
定范围:金:0.50g/t~40.00g/t;银:50.0g/t~2500.0g/t。
2方法1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1方法提要
试料经硝酸、高氯酸溶解,在稀盐酸介质中,用原子吸收光谱仪于波长328.1nm处,以空气-乙炔火焰测量银的吸光度,扣除背景吸收,按标准曲线计算银量。 2.2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2.2.1氟化氢铵。 2.2.2 盐酸(p=1.19g/mL)。 2.2.3 盐酸(1十9)。 2.2.4 硝酸(p=1.42g/mL)。 2.2.5 硝酸(1十1)。 2.2.6 高氯酸(p=1.67g/mL)。 2.2.7 银标准贮存溶液:称取0.1000g纯银(wAg≥99.99%)于200mL烧杯中,加20mL硝酸(2.2.5),加热至完全溶解,冷却至室温,移入200mL棕色容量瓶中,用无氯离子交换水稀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500ug银。 2.2.8银标准溶液:移取10.00mL银标准贮存溶液(2.2.7)于100mL容量瓶中,用盐酸(1十9)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20μg银。 2.3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附银空心阴极灯。 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凡能达到下列指标者均可使用。
特征浓度:在与测量试料溶液的基体相一致的溶液中,银的特征浓度应不大于0.018μg/mL。 -精密度:用最高浓度标准溶液测量10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平均吸光度的1.0%,用最低浓度的标准溶度(不是“零”标准溶度)测量10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最高浓度标准溶液平均吸光度的0.5%。 一工作曲线线性:将工作曲线按浓度等分成五段,最高段的吸光度差值与最低段吸光度差值之比不小于0.85。
-
GB/T 3884.2—2012
2.4试样 2.4.1样品粒度应不大于100μm。 2.4.2样品应在100℃~105℃烘干1h后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 2.5分析步骤 2.5.1试料
按表1称取试样,精确至0.0001g。
表1试料质量及定容体积
银的质量分数/(g/t)
试料质量/g 0. 50 0.50 0. 30
测定体积/mL
加盐酸(3.2)/mL
10.0~40.0 >40.0~100.0 >100.0~300.0
25 50 100
2. 5 5. 0 10.0
2.5.2 2测定次数
独立地进行2次试验,取其平均值。 2.5.3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2.5.4测定 2.5.4.1将试料(2.5.1)置于250mL烧杯中,加人少量水润湿,加人15mL硝酸(2.2.4),盖上表皿,加热溶解并不时摇动,溶至小体积,加5mL高氯酸(2.2.6)继续加热至冒烟时,移低温处继续溶解直至杯底无黑渣,取下稍冷,加人5mL盐酸(2.2.2),继续加热至高氯酸冒白烟,蒸至湿盐状,取下冷却。
注:含硅高时加入少量氟化氢铵。 2.5.4.2按表1加人盐酸(2.2.2),用水吹洗表皿和杯壁,加热使盐类溶解,取下冷却至室温。
将溶液移人容量瓶中,用水稀至刻度,混匀,静置(或干过滤)。 2.5.4.3使用空气-乙炔火焰,于原子吸收收光谱仪波长328.1nm处,以随同试料的空白试验溶液调零,测量试液的吸光度,扣除背景吸收,自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银浓度。 2.5.5工作曲线的绘制 2.5.5.1移取0mL、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银标准溶液(2.2.8),分别置于一组100mL容量瓶中,加人10.0mL盐酸(2.2.2),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2.5.5.2在与测量试料溶液相同的条件下,以“零”浓度溶液调零,于波长328.1nm处,测量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以银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2.6分析结果的计算
银的含量以质量分数wAg计,数值以g/t表示,按式(1)计算:
WAg =P.Vi
..(1)
mo
2
GB/T3884.2—2012
式中: β--自工作曲线上查得银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V,试料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mo 一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一位。
2.7精密度 2.7.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2 2重复性限 69.5 4. 9
14.7 2. 9
WAg / (g/t) r/(g/t)
190.6 9. 3
313.8 15.4
110.8 7. 6
2.7.2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3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3再现性限
313.8 26.2
WAg/(g/t) R/(g/t)
14.7 5. 0
110.8 13.0
190.6 15. 9
69.5 8. 4
2. 8 3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试样;使用的标准,GB/T3884.2—2012;使用的方法;分析结果及其表示;与基本分析步骤的差异;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试验日期。
3方法2 2火试金法测定 3.1方法提要
试料经配料,高温熔融,融态的金属铅捕集试料中的贵金属形成铅扣,试料中的其他物质与熔剂生成易熔性熔渣。将铅扣灰吹,得金银合粒,清除合粒表面粘附杂质,经硝酸分金,用滴定法测定银量,重
3
GB/T3884.2—2012
量法测定金量。 3.2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3.2.1碳酸钠:工业纯,粉状。 3.2.2氧化铅:工业纯,粉状(含金<0.01g/t,含银<0.5g/t)。 3.2.3二氧化硅:工业纯,粉状。 3.2.4 硼砂:粉状。 3.2.5淀粉:粉状。 3.2.6 硝酸钾,粉状。 3.2.7 氯化钠:工业纯,粉状。 3.2.8 纯银:99.99%。 3.2.9 铅箔:厚度0.1mm~0.15mm,质量3g~5g,方形,含金小于0.1g/t。 3.2.10 硝酸(p=1.42g/mL),优级纯。 3.2.11 硝酸(1十7),不含氯根。 3.2.12 硝酸(1十1),不含氯根。 3.2.13 硫酸铁铵指示剂:取-份硫酸铁铵饱和溶液,加三份硝酸(1十3),混匀。 3.2.14 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 3.2.14.1 配制:称取0.5g硫氰酸钾,置于100mL烧杯中,加水溶解,移人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静置一周后过滤,备用。 3.2.14.2标定:称取三份10.00mg~15.00mg纯银(3.2.8)分别置于50mL瓷埚(3.3.9)中,加人 10mL~15mL硝酸(3.2.12),微热溶解并蒸至约1mL~2mL,加人少量水和0.5mL硫酸铁铵指示剂(3.2.13),以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3.2.14)滴定至浅红色即为终点。
按式(2)计算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
m1
c=M.V2
.....(2)
式中: C 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 -称取银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V2—滴定银所消耗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M——银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Ag)=107.868]。 三份标定结果的极差值不大于4×10mol/L时,取三份标定结果的平均值,否则重新标定。
3.3仪器和设备 3.3.1天平。 3.3.1.1托盘天平:感量1g。 3.3.1.2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3.3.1.3 3微量天平:感量0.01mg。 3.3.1.4超微量天平:感量0.001mg。 3.3.2试金电炉:最高加热温度不低于1200℃。 3.3.3 粘土:材质为耐火粘土,容积约为300mL。 3.3.4 4电热鼓风烘箱。 3.3.5 5灰皿机。
4
GB/T 3884.2—2012
3.3.6试样粉碎机。 3.3.7灰皿:项部内径35mm,底部外径40mm,高30mm,深约17mm。
制法:1份重量的骨灰与3份重量的水泥(425号)混匀。加人适量水搅匀,在灰血机上压制成型,阴千三个月后备用。 3.3.8瓷埚(低型):容积为30mL。 3.3.9瓷埚:容积为50mL。 3.3.10铸铁模。 3.3.11止血钳。 3.4试样 3.4.1样品粒度应不大于100μm。 3.4.2样品应在100℃~105℃烘干1h后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 3.5分析步骤 3.5.1试料
根据试料中铜、金、银和硫的含量情况,每份称取15g~25g试样,精确至0.001g。 3.5.2测定次数
独立地进行(至少)二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3.5.3空白试验 3.5.3.1随同试样做空白试验(平行测定三份,取其平均值)。 3.5.3.2试验方法
称取25g碳酸钠(3.2.1),200g氧化铅(3.2.2),15g二氧化硅(3.2.3),7g硼砂(3.2.4)),4g淀粉(3.2.5),覆盖约10mm厚氯化钠(3.2.7),以下按3.5.4.2~3.5.4.4进行。 3.5.4测定 3.5.4.1配料
根据试料的化学组成及试料量,按下列原则于埚中进行配料并搅匀,覆盖约10mm厚氯化钠。 碳酸钠:试料量的1.5倍。 氧化铅:30倍于铜量或25倍于硫量加上铅扣量(若含铁、砷、锑、铋、镍等高时,适当增加其用量)。 二氧化硅:加人量按等于0.5硅酸度的渣型计算所需量。 硝酸钾、淀粉:根据试料中硫及碳的含量,适当加人。
3.5.4.2熔融
将配好料的粘土埚(3.3.3)置于900℃的试金电炉(3.3.2)中,升温30min到1100℃,保温 15min出炉,将熔融物倒人已预热过的铸铁模(3.3.10)中,保留埚以备再熔融处理。冷却后,铅扣与熔渣分离,保留熔渣,以备再处理。将铅扣锤成立方体。适宜的铅扣应为表面光亮,重30g~45g,否则应重新调整配料,熔融。把熔渣去掉覆盖剂后收回原埚中。 3.5.4.3灰吹
将铅扣放人已在900℃试金电炉(3.3.2)内预热30min的灰皿(3.3.7)中,关闭炉门
5
GB/T 3884.22012
1min~2min,待铅液表面黑色膜脱去后,稍开炉门使炉温尽快降至840℃进行灰吹,当合粒出现闪光后,灰吹结束。将灰皿移至炉门口,稍冷后放入灰皿盘中,保留灰皿残渣以备处理。 3.5.4.4分金
用止血钳(3.3.11)取出金银合粒,刷去粘附的杂质,锤成薄片,置于30mL瓷埚(3.3.8)中,加人 10mL热硝酸(3.2.11),在低温电热板上,保持近沸,蒸发至约2mL,取下稍冷,再加入10mL热硝酸(3.2.12),蒸至约2mL,取下冷却。用热水洗涤埚壁,用倾泻法将溶液移人50mL瓷埚(3.3.9)中,用热水洗涤埚壁二次。冷却后加人约0.5mL硫酸铁铵指示剂(3.2.13),用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3.2.14)滴定至浅红色即为终点,将盛有金粒的瓷置于高温电炉上灼烧5min,取下冷却后称量。
注:当合粒中银和金的比例小于3:1时,应向合粒中补加纯银,方法为:称取3倍于合粒量银,用铅箔将合粒和纯银
包裹。以下按3.5.4.3~3.5.4.4进行。
3.5.4.5补正(残渣再处理)
将埚中存放的溶渣和灰血放人样品粉碎机(3.3.6)粉碎后加入50g碳酸钠(3.2.1)、15g二氧化硅(3.2.3)、20g硼砂(3.2.4)、4g淀粉(3.2.5),搅匀,覆盖10mm厚氯化钠(3.2.7),以下按3.5.4.2~ 3.5.4.4进行。 3.6分析结果的表述
金、银的含量以质量分数wAu、WAg计,数值以g/t表示,按式(3)、式(4)分别计算:
Wa = ma + ma - m × 103 -c(Vs+V.-Y) . M× 100
..(3)
mo
...(4)
WAg
m×1000
式中: m2—第一次试金金银合粒分金后获得金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m3----残渣再处理回收金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m -第一次试金空白中金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c
V3—滴定第一次试金合粒中银消耗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滴定残渣再处理合粒中银消耗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s—滴定试金空白合粒的银消耗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M---银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Ag)=107.868]; mo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金表示至小数点后二位;银表示至小数点后一位。
-
3.7精密度 3.7.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4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