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 150. 30 H 6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GB/T26302—2010
热管用无缝铜及铜合金管
Seamless copper and copper alloys tube for heat pipe
2011-11-01实施
2011-01-1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6302—2010
前言
本标准参照采用BSEN12449:1999《铜及铜合金 :一般用途无缝圆管》。 本标准与BSEN12449:1999《铜及铜合金 一般用途无缝圆管》标准相比照,主要差异如下: —一增加了TU1、TU2、TAgO.1、B5牌号;
一增加了外沟槽和内肋形状的管材;增加了TU1、TU2、TAg0.1导电率指标; —增加了轻软态M2的晶粒度指标;
一增加了抗冻试验、疲劳性试验要求及其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上大众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际铜业协会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俏、蒋春蓉、徐伟、李伟轩、李荆、黄俊鹏。
H
GB/T26302—2010
热管用无缝铜及铜合金管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管用无缝铜及铜合金管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质量证明书及合同(或订货单)等内容。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集热、传热、热交换的低中温热管元器件中管壳用铜及铜合金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231.1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242金属管扩口试验方法 GB/T246金属管压扁试验方法 GB/T351金属材料电阻系数测量方法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度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4340.1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方法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5121(所有部分)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GB/T5231加工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 GB/T5248一2008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涡流探伤方法 GB/T8888重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GB/T14811—2008热管术语 GB/T16866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 GB/T26303.1铜及铜合金加工材外形尺寸检测方法管材 YS/T347 铜及铜合金平均晶粒度的测定方法 YS/T450-—2002冰箱用高清洁度铜管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文件。
3.1
热管heatpipe 利用气化潜热来驱动工作介质(简称工质)循环流动进行蒸发、凝结,使热量高效传递的强化传热元件。 [GB/T14811—2008,定义2.1]
3.2
中温热管 mediumtemperatureheat pipe 工作温度在550K~750K的热管。 [GB/T14811—2008,定义2.1.2]
1
GB/T26302—2010
3.3
低温热管lowtemperatureheatpipe 工作温度在200K~550K的热管。 [GB/T14811—2008,定义2.1.3]
3. 4
管壳container 包容各种与铜相容的管芯和工质的热管壳件。 [改写GB/T14811—2008,定义2.2]]
4要求 4.1产品分类 4.1.1 牌号、状态、规格
管材的牌号、状态、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管材的牌号、状态和规格
规格/mm
牌 A
圆形
状 态
异型
长度
外径
壁厚
硬(Y)、 3/4硬(YI)、 半硬(Y2)、 轻软(Mz) 硬(Y)、 半硬(Y2)、 软(M)
TU1、TU2、 TAg0.1,TP1
1.5~75
0.15~6.0
内沟槽管,见图1; 150~15000 外肋管,见图2;椭圆管,见图3;矩形管,见图4
B5.BFe10-1-1,
6~75
≥300
0.5~6.0
B30-1-1 注:经供需双方协商可供应其他牌号规格形状的管材。
AAN
-/ wr ML s.
外径; Tw 一底壁厚; H 一齿高;
槽底宽;
W TB 齿间距;
齿顶角。
α
图1内沟槽管示意图
2
GB/T 26302-2010
n
齿外径; Tw 一底壁厚;
dr
一齿底宽; H- 一齿高;
w
b
一齿宽; T. 一齿间距;
齿项角。
a
图2 外肋管示意图
一长轴;一短轴;一壁厚。
I
6、 t-
图3 椭圆管示意图
一长边; 6短边;
2
壁厚。
Z
图4矩形管示意图
4.1.2 标记示例
产品标记按产品名称、牌号、状态、规格和标准编号的顺序表示。标记示例如下:示例1:用TU1制造、供应状态为硬态(Y)、外径为8mm、壁厚为0.7mm、长度为5800mm管材标记为:管TU1Y$8X0.7X5800GB/T26302—2010
3
GB/T26302—2010
示例2:用TP1制造、供应状态为轻软态(M,)、外径为6mm、底壁厚为0.32mm、齿高为0.25mm、齿槽宽为 0.18mm、槽低宽为0.16m、齿顶角218°的不定尺长内沟槽管标记为:
内沟管TP1M$6×0.32×0.25×0.18×0.16×218GB/T26302—2010 示例3:用TAg0.1制造、供应状态为半硬态(Y,)、齿外径为20mm、内径为16mm、齿高为0.85mm、齿项角85的
不定尺长外肋管标记为:
外肋管TAgo.1Yz 220X16X0.85×85GB/T26302-2010 示例4:用TU2制造、供应状态为3/4硬(Y,)、长轴为36.0mm、短轴为12.0mm、壁厚为1.0mm的不定尺长椭圆
管标记为:
椭圆管TU2Y136.0X12.0X1.0GB/T26302-—2010 示例5:用B5制造、供应状态为半硬态(Y2)、长边为16mm、短边为12mm、壁厚为1.0mm、长度为1400mm的矩
形铜管标记为:
矩形管B5Y,16×12X1.0×1400GB/T26302—2010 4.2化学成分
管材的化学成分应符合GB/T5231中相应牌号的规定。 4.3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4.3.1圆形和矩形管材 4.3.1.1外径、壁厚和长、短边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圆形和矩形管材的外径、壁厚和长、短边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GB/T16866的规定。 4.3.1.2长度及其允许偏差
定尺长度的管材,其长度允许偏差应不大于十10mm。 倍尺长度的管材,在单位倍尺长度上加入锯切分段为5mm的锯切量,该倍尺总长度的允许偏差应
不大于十10mm。
4.3.1.3直度
管材的直度应每米不大于3mm。经退火的软态管材不作规定,如需方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3.1.4切斜度
管材端部应锯切平整。允许有轻微的不影响使用的毛刺。管材的切斜度应符合GB/T16866的规定。 4.3.1.5扭拧度
非圆形管材的扭拧度应符合GB/T16866中的规定。
4.3.1.6圆度
圆形管材的圆度应符合GB/T16866的规定。 4.3.2内沟槽管、外肋管、椭圆管材
内沟槽管、外肋管、椭圆管材的长度及其允许偏差、直度、切斜度、扭拧度应分别符合4.3.1.2、 4
GB/T26302—2010
4.3.1.3、4.3.1.4、4.3.1.5的规定,其他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由供需双方协商在合同或设计图上注明。
注:内沟槽管、外助管、椭圆管材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可以将其形状的外接圈或近似矩形对照GB/T16866的规
定来确定。
4.4力学性能
管材的室温纵向力学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管材的力学性能
牌 M 状 态 抗拉强度R/(N/mm*) 断后伸长率A/% 布氏硬度
维氏硬度 (HV5) 45~75 70~100 75~110
不小于 205 250 290 315 290 310 480 370 480
不小于 40 20
(HB) 40~70 65~95 70~100 70~110 75~120 70~105
轻软(Mz) 半硬(Y.) 3/4硬(Y,) 硬(Y) 软(M) 半硬(Y2) 硬(Y) 软(M) 半硬(Y2)
TU1、TU2、 TAg0.1,TP1
30 12 8 35 12
75~110 ≥95 ≥110 70~115 130
≥90 ≥105 85~120 135
B5,BFe10-1-1
BFe30-1-1
注:硬度试验可在布氏硬度和维氏硬度中任选一项,其试验结果仅供参考。
4. 5 工艺性能
需方有要求,管材应进行压扁试验或扩口试验。试验后的管材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或裂口。 4.5.1扩口试验
软态和半硬态管材进行扩口试验时,顶锥为45°,扩口率为30%。 4.5.2压扁试验
软态和半硬态管材进行压扁试验时,压扁后的内壁间距等于壁厚;椭圆形管材压扁试验中的压扁方向应与横截面形状的长轴方向垂直。 4.6 导电率
用户有要求时,应进行导电率检测,其导电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管材的导电率
牌 号
状 态 M2
导电率IACS(20℃)/%
≥100 ≥98
TU1、TU2、TAg0.1
Y
5
GB/T26302—2010
4.7晶粒度
M2轻软态纯铜管材平均晶粒度应为0.020mm~0.060mm。 4.8气压试验
管材进行气压试验时,其空气压力为1N/mm,管材完全浸入水中至少10s,管材应无气泡出现。 4.9涡流探伤
管材应进行涡流探伤试验,其人工标准缺陷应符合GB/T5248中表3的规定。 4.10抗冻试验
管材在一30℃的温度时,重复冷冻和解冻10次后,管材外形无明显变形,表面无目视可见的裂纹。 4.11疲劳性试验
纯铜管材在-30℃170℃,白铜管材在-40℃~250℃,高低温之间循环20次后,管材外形无明显变形,表面无目视可见的裂纹。 4.12清洁度
管材内表面残留物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内表面残留物
项 目杂质总量 CI-(氯离子)
最大允许量/(mg/m")
30 0. 2 7 0. 5 20
油分石蜡水分
4.13表面质量
管材内外表面应光滑、清洁,不应有影响使用的缺陷。
5试验方法
5.1管材的化学成分仲裁分析方法按GB/T5121进行。 5.2管材的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测量按GB/T26303.1的规定进行。 5.3管材的室温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按GB/T228的规定进行。拉伸试样应符合GB/T228一2002附录D的规定,其形状尺寸和试样号,按下列规定选用:
a)外径不大于30mm的,从管材上切取全截面管段试样,选取S7号试样; b)外径大于30mm的,可取纵向弧形试样,选取S1、S2号试样。
5.4管材的布氏硬度按GB/T231.1的规定进行。 5.5管材的维氏硬度按GB/T4340.1的规定进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