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1647-2013 石油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Q/SY 1647-2013 石油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0.4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08:16:36



相关搜索: 检测 规范 企业 石油 1647 职业病 作业 场所 因素

内容简介

Q/SY 1647-2013 石油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647—2013
石油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检测规范
Test spec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ous factors in workplaces of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2013—07—23发布
2013-10-01实施
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Q/SY 1647—2013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1
2
3 术语和定义
基本要求 5 作业场所(岗位)的划分 6 检测点设置原则 7 检测与周期 9
4
2
2 2
....
检测资料管理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岗位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参照表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炼油生产作业岗位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参照表附录C(资料性附录) 检测报告模板
8
13
... Q/SY 1647—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健康安全环保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石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辽河油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石化职防所、华北油田职防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宝林、董定龙、马德库、侯文胜、徐列兵、梁戈清、张明、张丽芳、屈尔玥、李剑平、潘贵和、刘文生、孙华、王中满、杨海涛、孙文跃。
II Q/SY 1647—2013
石油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包括毒物和粉尘)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物理因素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和浅海石油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 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3术语和定义
GBZ/T2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 average(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s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3.3
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 foccupational hazards workplace 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
地点。 3.4
监测点 monitoring point 在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中根据检测目的和现场调查结果,选出的作为长期或定期的有
代表性的作业点。
1 Q/SY 1647—2013
4基本要求
4.1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应由取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给予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4.2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职业病目录以及可能引起职工健康损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主要检测因素。 4.3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及时、准确、客观和真实。 4.4检测类别包括评价检测、日常检测、事故性检测和企业内部的监督检测等。 4.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包括现场调查、危害因素识别、确定检测点、采样前准备、现场采样(现场检测)、实验室分析、数据整理、报告编制、审核与签发。 4.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国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和GBZ158的要求,对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定期填写检测结果及有关项目,标识牌不得随意拆掉、涂改。 4.7检测点的确定、变动或取消,应经监测点所在公司(单位)质量安全环保部门认可,到各地区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门备案。 4.8毒物采样应符合GBZ159的要求。 4.9粉尘采样应符合GBZ159和GBZ/T192的要求。 4.10 物理因素检测应符合GBZ/T189的要求。 4.11所用仪器应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 4.12进入现场检测人员应遵守企业安全操作规程和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5作业场所(岗位)的划分
5.1一种生产作业如同时产生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以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场所(岗位)种类。 5.2在同一厂房(空间)内,存在同一性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采取流水方式,且每道工序的作业点及作业人员又相对固定,每道工序为一个工作场所(岗位)。 5.3在同一厂房(空间)内,存在同一性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规模较小,或作业员工同时完成多道工序作业,则以整个厂房(空间)为一个工作场所(岗位)。 5.4石油企业凡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设备,一般以单台设备划分场所,多台设备产生同一性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又互相影响时,可划为一个工作场所。 5.5野外作业或作业地点不固定,有相对固定的设备,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源划分场所;没有相对固定的设备,按作业单位划分工作场所。 5.6具体作业场所(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参见附录A和附录B。
6检测点设置原则
设点前,须深入现场,了解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性
质、尘毒逸散情况、员工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卫生防护技术措施状况等,以便正确认定作业点,合理选定检测点。检测点的设置应保证检测结果能客观反映作业工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原则如下:
a)同一场所(岗位),同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同类设备或相同操作,至少设1个检测点。有多台
同类设备时,一般在3台以下选1个检测点,4台至10台选2个检测点,10台以上至少选3
2 Q/SY 1647—2013
个检测点。 b)同一场所(岗位),同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设备,不同工序,须分别设检测点。 c)同一场所(岗位),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须分别设检测点,同一岗位可合并设点。 d)移动式有尘毒危害的作业,可按经常移动范围长度,10m以下设1个检测点,10m以上设2
个检测点,以此类推。 e)皮带输送机应在机头、机尾地区各设1个检测点,皮带输送长度在10m以上应在中部增设1
个检测点,高式皮带运输站在机头、机尾地区各设1个检测点,低式转运站设1个检测点。 f)物理因素检测定点应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检测方法或检测对象要求进行设置。 g)仪表控制室和员工休息场所,至少设1个检测点。 h)对职业病防护设备设施进行效果评价时,根据情况确定检测点,但改进前后检测点应尽可能
一致。 i)检测点的确定、变动或取消,应经监测点所在公司(单位)质量安全环保部门认可,到各地
区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门备案。 j)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和GBZ158的
要求,对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k)在醒目位置设置标识牌,并定期填写检测结果及有关项目,标识牌不得随意拆掉、涂改。
7检测与周期
7.1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周期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定要求。 7.2油田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周期:
a)高毒危害因素,每季度至少检测1次;矽尘类危害因素,每半年至少检测1次;其他尘、毒
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1次。 b)噪声、局部振动、微波辐射、高频电场、工频电场、射线,每年至少检测1次。 c)高温作业气象条件测定,按当地每年7月至9月期间的最热月份,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3次。
7.3炼油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周期:
a)毒物类危害因素检测周期:
1)高毒危害因素,每两个月至少检测1次。 2)其他毒物危害因素,每季至少检测1次。
b)粉尘类检测周期:
1)含游离二氧化硅大于50%的粉尘、石棉尘,每月至少检测1次。 2)含游离二氧化硅10%~50%的粉尘、滑石粉,每两月至少检测1次。 3)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下的粉尘及其他粉尘,每季至少检测1次。
c)物理因素类检测周期:
1)噪声检测,连续稳态噪声测A声级;非稳态或间断噪声测等效连续A声级。根据实际至
少每半年测1次。设备噪声,首次检测时应作频谱分析,寻找噪声频率特性,指导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数据可作长期参考。若工艺设备及防护措施变更时,应随时检测。
2)局部振动、微波辐射、高频电场、工频电场、激光、射线检测,每年至少检测1次。 3)高温作业气象条件测定,按当地每年7月至9月期间的最热月份,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1次。
7.4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须连续采样检测3天,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连续检测至少3次。
3 Q/SY 1647—2013
7.5 对职业病危害防护技术措施进行卫生学效果评价时,须连续检测3天,每天2次。 7.6 作业场所日常检测一年内检测结果均在最低检出浓度内的场所可延长一个检测周期。 7.7 检测报告格式参见附录C。
8检测资料管理
8.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束后,检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对检测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做出评价报告。 8.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主要包括
a)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定期定点的日常检测报告和企业内部的监督检测报告。 b)新、改、扩建项目竣工验收前以及职业病防护设备设施效果的评价检测报告。 C)职业病事故的检测报告等。
8.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应存人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职工公布。原始记录、检测结果报告书、评价报告等资料,相关部门应妥善长期保存。
4
上一章:Q/SY 1648-2013 石油钻探安全监督规范 下一章:Q/SY 1646-2013 定量风险分析导则

相关文章

Q/SY GDJ 0336-2012 石油天然气管道施工期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Q/SY 1426-2011 油气田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 Q/SY 08527-2021 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岗位防护规范 Q/SY 1527-2012 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岗位防护规范 CB/T 4515-2020 船舶行业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规定 CB/T 4515-2020 船舶行业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规定 AQ/T 4269-201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SYT 6284-2016 石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