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1636-2013 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地质及气藏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Q/SY 1636-2013 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地质及气藏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85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08:24:51



相关搜索: 地质 1636 工程设计 技术规范

内容简介

Q/SY 1636-2013 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地质及气藏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636—2013
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地质及气藏工程
设计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geology & gas reservoir engineering
in gas field storagefacility
2013—07—23发布
2013一10一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 1636—2013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和定义建库地质评价 4. 1 地层特征 4. 2 构造评价 4. 3 圈闭密封性评价 4. 4 储层评价 4. 5 气藏特征 4. 6 地质模型 4. 7 地质储量评价气藏开发特征评价 5. 1 连通性及压力系统 5. 2 产能分析 5. 3 驱动类型 5. 4 流体分布 5. 5 动态储量评价 5. 6 动态模型建立建库地质方案设计 6. 1 基本原则 6. 2 运行压力区间设计 6.3 库容参数设计
3
4
单井注采气能力评价 6. 5 注采层系设计 6. 6 注采井网设计 6. 7 运行方式及周期设计 6.8 运行指标优化设计 6. 9 单井地质设计监测方案设计
6.4
7
7. 1 监测目的 7. 2 监测井部署 7. 3 监测内容及要求方案实施要求 8. 1 实施程序
R
I Q/SY 1636—2013 8. 2 钻采实施地质要求 8.3 老井利用及其措施要求 8. 4 资料录取要求 8. 5 HSE
8 8 9 9
....
.......
II Q/SY 163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与生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华北油田、大港油田。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国生、王皆明、郑雅丽、姜凤光、背洪成、李青山、任晓萍。
II Q/SY 1636—2013
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地质及气藏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已选定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建库地质评价和气藏工程方法及其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已选定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251一200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SY/T 5981 常规试油试采技术规程 SY/T 6098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 6168 气藏分类 SY/T 6283 石油天然气钻井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SY/T 6285 油气储层评价方法 Q/SY 71 钻井工程资料录取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下储气库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利用地下的某种密闭空间储存天然气的地质构造,如盐穴、油气藏、含水层等。 [GB50251一2003,定义2.0.9]
3. 2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 gas filed storage facility 利用气藏改建的地下储气库。
3.3
地下储气库调峰需求量 the peak shaving demand of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调峰需求量包括两部分:满足用气不均匀性的季节调峰量和满足管道事故工况条件下的应急需求
量。调峰需求量确定的依据是市场用气的需求量、管道输气能力、不同季节用气的不均衡状况以及不可中断用户的日用气量。 3. 4
库容量 total gas storage capacity 当地下储气库运行压力达到设计的上限地层压力时所能储存的天然气量。
3. 5
垫气量 cushion gas volume
1 Q/SY 1636—2013
当地下储气库运行到下限压力时所能储存的天然气量,
3. 6
附加垫气量 additional cushion gas volume 为了实现储气库达到下限运行压力,进而保证最低的调峰能力和单井最低生产能力所增加的天然
气量,其大小等于储气库设计的垫气量与建库时气藏剩余气量之差。 3. 7
工作气量 workinggasvolume 地下储气库在设计的运行压力区间采出的天然气量,其大小反映了地下储气库实际调峰能力,随
着气库运行压力区间的增大或减小,工作气量也将增加或减小。 3.8
注气井injection well 用于地下储气库注气的井。
3. 9
采气井withdrawal well 用于地下储气库采气的井。
3.10
注采井 injection&withdrawalwell 用于地下储气库注气和采气的井。
3.11
排液井 drainagewell 用于排出地下储气库地层中液体的井。
3. 12
监测井 Fmonitorwell 用于监测地下储气库运行状况的井。
4建库地质评价
4.1地层特征 4. 1. 1 1地层层序
描述气藏全套地层的地质时代、岩石组合、厚度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沉积旋回及标准层等,对于影响钻井及地面工程建设的特殊地层、岩层如异常高压层、膏盐层等要加以特别描述,配以气藏钻遇地层简表。 4. 1. 2 地层划分 4.1.2.1描述标志层及辅助标志层岩性及电性特征,建立油气层对比标准剖面。 4. 1. 2. 2 对比油气层组,说明油气层组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4.1.2.3对储层分布、油气水层分布进行描述和评价。配以小层划分对比表、地层对比剖面图和小层对比剖面图。 4. 2 构造评价 4. 2. 1 1构造形态及圈闭特征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生产动态、测试资料评价气藏的构造类型、形态、溢出点、闭合高度、
2 Q/SY 1636—2013
闭合面积、构造被断层复杂化程度。配以构造要素表、构造图和构造剖面图
4.2.2断裂特征
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评价断裂发育的类型、断裂要素、断裂组合形式、断裂分布等。配以断层要素表、断裂分布图。 4.3圈闭密封性评价 4.3.1断层密封性
利用定性及定量两种方法进行评价,但要充分利用断层两侧完钻井岩性分析化验资料以及开采过程中反映出的压力系统等来推断断层的封堵性。 4.3.2盖层密封性
通过盖层的岩性、厚度、稳定程度等宏观分布规律,以及孔隙度、渗透率、扩散系数、突破压力等室内研究,并结合现场测试的破裂压力,对盖层密封性进行综合评价。
4.3.3边翼部密封性评价
对边翼部流体特征进行分析,对溢出点、溢出压力进行评价。 4.4储层评价 4.4.1沉积相 4.4.1.1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及古生物、岩矿等标志,描述古地形、古物源方向、古气候特征及古水介质环境区域,进行沉积背景研究 4.4.1.2根据岩心观察归纳岩石相类型,描述不同岩相沉积厚度、颗粒大小及分选情况、胶结物及胶结程度、沉积构造、生物构造等,进行岩相特征分析。 4.4.1.3根据沉积背景、沉积物源、岩相组合,综合分析划分沉积微相,建立气藏沉积相剖面及沉积模式。配以岩相柱状图及岩相沉积模式图。 4.4.2岩石组成及成岩作用
通过对岩心资料的化验分析,描述储层的岩石组成、胶结物类型及含量、固结程度,分析储层成岩作用特征,描述储层随埋藏深度增加孔隙接触关系、胶结类型、黏土矿物类型、黏土含量的变化 4.4.3储层物性
根据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分层统计孔隙度和渗透率,并根据岩心实验数据及地层水分析资料,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分层计算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原始含气饱和度参数。配以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图、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图、原始含气饱和度与孔隙结构关系图以及其他物性关系图等 4.4.4储层非均质性 4.4.4.1统计岩心样品的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关系,计算宏观的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 4.4.4.2分层组(或主力气层)计算渗透率非均质系数、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及突进系数等。 4.4.4.3分别评价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分层统计出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分布,并建立分层孔隙度、 渗透率平面分布图,储层非均质性。配以相应的关系图和平面分布图。
3 Q/SY 1636—2013
4.4.5隔夹层性质及发育程度
描述储层内隔夹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分布以及对垂向渗透率的影响程度。配以隔夹层分布图及数据表。 4.4.6微观孔隙结构
根据毛细管曲线、渗透率贡献值和电镜扫描资料,确定孔隙结构参数、不同孔喉渗透率贡献值及累计贡献值以及黏土矿物在储层孔喉中的产状。配以岩石的J函数曲线、分层孔隙结构参数表、累计渗透率贡献值曲线和不同渗透率储层电镜扫描照片。 4.4.7储层敏感性
分析储层的水敏、酸敏、碱敏、盐敏、速敏特性。配以敏感性曲线。 4.4.8储层分类评价
根据沉积微相、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特征等研究成果,进行储层分类评价。储层评价详见 SY/T 6285。 4.5气藏特征 4.5.1流体性质
根据分析化验、室内实验以及试气资料等,分析气藏流体性质、研究天然气相态特征等,综合判断气藏流体类型。配以天然气化学组成表、凝析油物性表、凝析油组成表和天然气p-T相图。 4.5.2地层压力及温度系统
根据统计各层或气藏实测的原始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压力系数或压力梯度和地温梯度,评价气
藏的压力系统、温度系统。对于异常压力系统,对其成因进行分析。配以有关的数据表或关系图。
4.5.3天然能量分析
根据气藏原始压力、岩石的压缩系数,结合试气试采资料,计算气藏弹性产率,进行气藏弹性能量分析,并根据边、底水水体规模,水层渗透率和试水时产水量的大小,定性评价水体的活跃程度,进行边、底水能量分析。 4.5.4气藏类型
根据气藏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及其分布、渗流物理特性、天然能量的驱动类型等多因素确定气藏类型。气藏类型的划分详见SY/T6168。 4.6地质模型
根据气藏构造、储层、气水系统及气藏类型等特征,充分考虑层内非均质性的变化,储层、隔层
及夹层的纵、横向展布及储气库强注强采仿真模拟要求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 4.7地质储量评价
根据最新确定的储量参数,分单元或分层计算天然气地质储量,并同原始探明储量进行对比,说明引起储量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配以气藏天然气储量对比表。 4
上一章:Q/SY 1635-2014 钻井现场动力机组集中监控系统配套、使用与维护 下一章:Q/SY 1629-2013 西气东输三线西段一级地区荒漠无人区提高强度设计系数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Q/SY 01871-2021 气藏型储气库动态分析技术规范 SY/T 7647-2021 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 SY/T 7652-2021 气藏型储气库库容参数设计方法 Q/SY 01183.1-2020 油气藏型储气库运行管理规范 第1部分:储气库气藏管理 Q/SY 01009-2016 油气藏型储气库注采井钻完井验收规范 Q/SY 01183.3-2020 油气藏型储气库运行管理规范 第3部分:储气库地面设施生产运行管理 Q/SY 01183.2-2020 油气藏型储气库运行管理规范 第2部分:井运行管理 Q/SY 01012-2017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注采完井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