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763—2014
微地震地面监测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2014一12一31 发布
2015一03一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次
目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工程设计 4. 1 监测任务及目的 4. 2 前期准备 4.3又 观测系统设计 4. 4 工程设计书编写 5 资料采集 5. 1 测量工作要求 5.2 接收工作要求 5.3 监测作业要求 6资料处理与解释 6. 1 微地震资料处理 6. 2 微地震资料解释
2
3
4
............
.....
.................... .... ..
..........
...
6. 3 处理解释质量控制要求 6. 4 处理解释主要成果
7 资料上交附录A(资料性附录) 裂缝网络解释成果表
.·
.........................
...
..........
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斌、李彦鹏、巫芙蓉、曹立斌、储仿东、王晓阳、徐刚、康亮、郭晓中、毛卫平。
微地震地面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微地震地面监测技术设计、采集、数据处理和成果解释的基本方法及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油气藏储层压裂过程中的微地震地面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 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 5314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微地震microseismic 地下岩石由于外力(压裂、油水井注采活动、采矿等)作用引起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小振动。
3. 2
微地震事件 :microseismic event 一个相对独立的岩石破裂能量释放过程,在微地震记录上表现为符合一定旅行时规律、波形特征
明显,能够区别于其他干扰源的振动信号。 3.3
微地震震级 microseismic magnitude 岩石破裂时按释放出的能量大小所确定的等级,其大小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微地震记录进行测定。
3. 4
放射状排列 』 radial array 微地震地面监测中以压裂井为中心,向四周布设的排列为放射状排列。
3.5
排列臂长 arm length 微地震地面监测放射状排列中每条接收排列的长度。
4 工程设计
4.1 监测任务及目的
监测任务及目的包括下列内容: a)描述微地震事件随压裂施工参数变化的动态过程,为调整压裂方案提供依据。
b)确定压裂形成裂缝网络的展布形态,包括方位、长度、高度、宽度等几何信息,为计算储
层改造体积提供参数。 c)分析判断压裂地层最大主应力展布方向,为该井区井网调整及其他井压裂设计提供依据。 d)对压裂有效性进行评估
4.2前期准备 4.2.1 资料收集
工程设计前宜收集下列资料: a) 钻、测、录井资料:钻井完井报告、井身结构图、岩性柱状图、综合测井图、井轨迹数据及
综合测井资料。 b)↑ 储层参数和物性:储层岩性、物性、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参数、地层破裂压力、地层天
然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其他与压裂相关的技术资料。 c) 射孔资料:射孔方式、射孔井段、射孔弹类型、射孔方位角、孔数、孔密。 d) 地震资料:连井地震剖面、目的层构造图、层速度、静校正资料、地层产状、各向异性参
数、反射波主频范围等。 e)压裂工程设计。
4.2.2 现场踏勘
编写工程设计之前,应对井场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现场踏勘并形成记录,现场踏勘包括以下内容: a)了解与监测相关的压裂工程日程安排与进度 b) 调查压裂井周围可能影响正常观测的主要干扰源。 c) 了解井场及周围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等情况。
4.3观测系统设计 4.3.1 观测系统布设方式
地面监测可采用放射状、矩阵式、散点式等多种排列观测方法。 采用地面排列监测时接收排列布设方式由压裂井类型决定,若压裂井为直井,宜用等臂长的放射
状排列进行监测;若压裂井为水平井,宜用非等臂长的放射状排列监测,也可选用其他排列布设方式。 4.3.2地面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压裂井附近的近地表条件、地下地质条件及压裂规模的大小,通过建立地球物理模型,进行地面监测正演模拟,依据信号衰减程度来评价地面监测方式的可行性。
4.3.3道距的确定
满足射孔信号初至波道间可连续追踪。
4.3.4臂长的确定
若压裂井为直井,每条接收排列的臂长应满足公式(1):
Lr~D-R
(1)
若压裂井为水平井,排列臂长选择范围应满足公式(2)和公式(3):
LRmin~D-R
(2)
LRmax ~D LH - R
(3)
式中: R一一最小井检距,依据压裂时井场噪声水平确定,一般为 100m~300m,单位为米(m); LR一—排列臂长,单位为米(m); D一一目的层的深度,单位为米(m); LH一一水平井的水平段长度,单位为米(m)。
4.3.5 5排列条数的确定
若压裂井为直井,排列条数不宜少于8条,相邻排列的夹角均不大于60°;若压裂井为水平井,宜设计10条或 12 条接收排列,相邻排列的夹角不大于 45°。 4.3. 6 记录因素
记录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a)接收仪器应具有连续记录能力。 b)时间采样间隔不宜大于 2ms。
c) 文件记录长度不宜大于 30s。 d)前放增益通过试验确定。
4.4 工程设计书编写
工程设计书包括项目来源、项目概况、监测任务、设计论证、技术要求、考核指标、主要成果、 预计监测时间、人员和设备配备、HSE保障措施等内容。
5资料采集
5.1 测量工作要求
实测压裂井井口及检波器埋置位置坐标。测量工作的质量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按 SY/T 5171 的规定执行。 5.2 接收工作要求
微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检查按照 SY/T 5314 所规定的内容执行,检波器埋置深度宜根据试验确定,一般宜大于0.2m。 5.3 监测作业要求 5.3.1 监测前准备工作
监测前准备工作宜包括以下内容: a)在压裂监测期间,接收点范围内的压裂及钻井宜停止作业。 b)对地面可控噪声进行有效控制。 c) 对接收系统进行系统测试,做好采集准备。 d)监测环境噪声,并对其进行分析。
5.3.2射孔信号监测要求
射孔信号监测要求宜包括:
射孔前 5min~10min 开始监测,射孔后 5min ~10min 停止观测。
a)
b)对射孔的监测记录质量进行评价,若射孔记录质量不满足处理要求,应采用导爆索等方式
重新激发并进行监测。
5.3.3压裂监测要求
压裂监测宜包括以下要求: a)压裂作业开始前半小时开始监测。 b)在监测过程中实时监视检波器的工作状态,状态异常时,应查明原因,排除干扰 c) 压裂作业结束后持续监测时间不小于半小时,也可根据可识别微地震事件频度和排液情况延
长监测时间
6资料处理与解释
6.1 微地震资料处理 6.1.1 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包括以下内容:
将压裂监测数据格式转换为所使用的处理系统数据格式。
a)
b)连续显示观测记录,检查数据格式转换的正确性。 6.1.2 观测系统定义要求
观测系统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a)观测系统定义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提取加载数据道头信息检查观测系统加
载的正确性。
b)不 在三维空间显示井轨迹、射孔或导爆索位置,检查其正确性,
6.1.3速度模型校正 6.1.3.1初始速度模型建立
根据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建立初始速度模型。 6.1.3.2速度模型优化
利用射孔信号/导爆索信号通过反演技术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定位精度的要求。 6.1.4噪声衰减
对随机噪声、异常噪声、规则噪声进行有效压制。 6.1.5微地震事件识别与定位
微地震事件识别与定位包括以下内容: a)微地震事件识别及定位方法的试验。 b)行 微地震事件定位关键参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