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686—2014
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oil and gas field surface facility standardization
2014一08一22 发布
2014一10一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 1686—2014
目 次
前言
T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2
......
.......
....
....
3油气田特点及建设模式 4油田油气集输与处理 5气田集输与处理 6 地下储气库
5
采出水处理与注水 8 辅助工程
7
6
Q/SY 168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石油石化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规划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林、李秋忙、李庆、孙铁民、班兴安、丁建宇、张效羽、刘飞军、云庆、 巴玺立、李冰、王春燕、李文地、罗秀清、纪红、高雄、董光喜、杨艳。
=
Q/SY 1686—2014
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田油气集输与处理、气田集输与处理、地下储气库、采出水处理与注水、辅助工程标准化设计引导采用的先进、适用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石油所属陆上油气田和滩海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6769(所有部分)非金属管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SY/T 7513出矿原油技术条件 Q/SY 1688油气田地面工程视觉形象设计规范 Q/SY 1689油气田非金属管道应用导则中国石油油气田生产作业区综合公寓标准化设计规定(试行)油勘【2011]155号中国石油油气田基层生产队部标准化设计规定(试行)油勘【2011]155号
3油气田特点及建设模式
3.1油田特点及建设模式
3.1.1整装油田
一次建成产能规模大,单井产量较高、井站多、管网系统复杂、生产期较长的整装油田,地面建设模式宜为整体建设、功能齐全、系统配套。 3.1.2分散小断块油田
地面建设产能规模较小,产建区域较分散的小断块油田,地面建设模式宜为短小串简、配套就近。 3.1.3低渗透油田
井数多、单井产量低、注水水质要求较高、注水压力高、生产成本较高的低渗透油田,地面建设模式宜为单管集油、软件计量、恒流配水 3.1.4稠油油田
原油中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黏度较大、热采开采,生产成本高的稠油油田,地面建设模式宜
为高温密闭集输,注汽锅炉分散布置与集中布置相结合,软化水集中处理,污水回用锅炉。
1
Q/SY 1686—2014
4油田油气集输与处理
4.1油气集输 4.1.1油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应优先采用单管不加热(串接)集油工艺。当不能采用单管不加热(串接)集油工艺时应结合油品物性、产液特点和环境特点,优化集油系统进站温度参数,宜高于并接近脱气原油凝固点。 4.1.2单井计量应优先采用软件量油,采用软件量油应定期对计量精度进行标定;当软件量油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在计量站采用多通阀选井、两相计量气液产量。 4.1.3稠油油田单井计量宜采用多通阀选井、称重式计量装置。 4.1.4对于腐蚀性强的土壤或输送腐蚀性强的介质,集输管道宜采用非金属管道。选用非金属管道应符合 Q/SY 1689 和 SY/T 6769 的要求。 4.1.5应积极采用油气混输技术,优先采用成熟的“一体化集成装置”,优化简化集油系统。 4.1.6油田集输工程基础模块包括但不限于井场模块、集油阀组模块、计量分离模块、进站阀组模块、分离设备模块、加热设备模块、组合装置模块、存储设备模块、机泵设备模块、油气计量模块、 清管设备模块、加药装置模块。 4.2油气处理 4.2.1高含水原油脱水应先进行游离水脱除,二段宜采用三相分离脱水器实现热化学沉降脱水;低含水原油宜采用一段脱水工艺 4.2.2低产、低渗透小断块油田设计规模一般较小,原油脱水宜采用经济适用的“多功能组合装置”,从而简化处理工艺。 4.2.3普通稠油脱水宜采用两段热化学动态沉降脱水工艺。 4.2.4三相分离脱水器用于中、低含水原油的脱水,脱水后原油含水率达到 SY/T 7513 的要求;当 1台三相分离脱水器检修时,其余三相分离脱水器负荷不大于设计处理能力的120%时,可不设备用。 三相分离脱水器的台数不宜少于2 台 4.2.5加热设备宜优先采用真空加热炉和分体相变加热炉。原油脱水、稳定、外输等供热应统一考虑热能平衡、集中供热。 4.2.6各油田应采用或研制(筛选)与不加热集输相配套的低温破乳剂。 4.2.7选择原油稳定工艺应对产品收率、能量消耗、操作费用、基建投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确定。在原油中C1~C4含量大于2.5%(质量分数)时,宜选择微正压闪蒸工艺 4.2.8各油田宜相对集中建设原油稳定装置。原稳不凝气宜与伴生气一并处理。 4.2.9伴生气处理工艺应对产品收率、能量消耗、操作费用、基建投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确定。 4.2.10蒸汽驱和 SAGD开发的油田应充分利用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热能损耗。 4.2.11油气处理工程基础模块包括但不限于预脱水模块、原油脱水设备模块、伴生气脱水设备模块、凝液回收设备模块、原稳装置模块、换热设备模块、存储设备模块、机泵设备模块、计量模块、 收发球设备模块、装车设备模块、加药装置模块、稠油排砂模块、卸油模块、大罐抽气装置模块、制冷单元设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