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83.160.10 CCS G 41
G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196—2022 代替GB/T30196—2013
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
Self-supporting run flat tyres
[ISO 16992 :2018 , Passenger car tyres--Spare unit substitutive
equipment (SUSE),MOD)
2022-10-01实施
2022-03-09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0196—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30196—2013《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与GB/T30196—2013相比,除结构
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部分术语(见2013年版的3.2、3.3、3.5);一增加了Ⅱ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技术要求(见4.2);一增加了Ⅱ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专用标志要求(见5.3); —-增加了高速耐久试验机位移传感器精度规定(见6.1.1);一增加了轮辋轮廊规定(见6.1.2.2);一更改了I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试验速度(见6.1.2.4,2013年版的7.2.4);一增加了不应再安装气门芯规定(见6.1.3.1);
-删除了测量试验负荷下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见2013年版的7.3.3); -增加了Ⅱ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缺气行驶状态下的耐久性能试验方法(见6.2);
-增加了各阶段断面高度、速度、负荷变化图示(见图3)
更改了试验记录和数值计算的表述(见6.4.1,2013年版的7.5.1)。 本文件修改采用ISO16992:2018《轿车轮胎备用轮胎替代装置》。 本文件与ISO16992:2018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两个文件之间的结构编号变化对照一览表
-
见附录A。
本文件与ISO16992:2018相比,存在较多技术差异,在所涉及的条款的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用垂直单线(I)进行了标示。这些技术差异及其原因一览表见附录B。
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修改了标准名称。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
限公司、山东丰源轮胎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双钱轮胎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兴鸿源轮胎有限公司、山东华盛橡胶有限公司、青岛泰凯英轮胎有限公司、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普利司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住友橡胶(中国)有限公司、韩泰轮胎有限公司、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黑龙江红河谷汽车测试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启化标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官声欣、黄俊奇、陈建明、陈少梅、郑涛、都娟、王克先、徐丽红、姜锡洲、杨和涛、 陈旭晖、张凯凯、刘继发、童诗图、熊国华、王宝凯、朱作勇、肖圣龙、王传铸、陆奕、牛福相、马忠、尹庆叶、 谷云鹏、章斌、刘清杰、王镇潇、赵鑫宏、周琼、牟守勇、李淑环、郑蕊、李居龙。
本文件于201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GB/T30196—2022
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
1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的技术要求、专用标志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新的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轿车子午线轮胎。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78 轿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 GB/T3487 乘用车轮辋规格系列(GB/T3487—2015,ISO4000-2:2013,MOD) GB/T4502 轿车轮胎性能室内试验方法(GB/T4502—2016,ISO10191:2010,MOD) GB/T6326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GB/T6326—2014,ISO4223-1:2002,NEQ)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HG/T2177 轮胎外观质量
3术语和定义
GB/T632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3.1
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self-supportingrunflattyres 设计用于正常充气状态下行驶,且在缺气状态下无需其他任何附属配件,仍能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
距离的充气轮胎。
注: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分为两类,通过6.1耐久试验的为I类,通过6.2耐久试验的为Ⅱ类。
1
3.2
缺气行驶状态flattyrerunningmode 充气轮胎在0kPa~70kPa充气压力下的运行状态。
4技术要求
4.1I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应符合6.1、6.3要求,规格标志应按5.1表示,并按5.2标记专用标志。 4.2Ⅱ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应符合6.2、6.3要求,并按5.3标记专用标志。
5专用标志
5.1I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用位于结构代号“R”后增加的专用规格附加标志“F”来识别,例如1
1
GB/T 30196—2022
195/55RF16、205/45ZRF17等,以区别于普通轿车子午线轮胎。 5.2适用于6.1规定的试验程序和符合6.3性能要求的I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专用标志如图1 所示。应在轮胎胎侧标记永久性标志。 5.3适用于6.2规定的试验程序和符合6.3性能要求的Ⅱ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专用标志如图2 所示。应在轮胎胎侧标记永久性标志。
单位为毫米
0
920
2. 3h
0
L
27. 6
标引符号说明: h
图形高度;
R1R2 圆半径。 注:图中h≥12mm。
图1 I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专用标志示例
2
GB/T30196—2022
C
标引符号说明: h—图形高度。 注:图中h≥12mm。
图2Ⅱ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专用标志示例
6 试验方法
6.1 I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缺气行驶状态下的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6.1.1试验设备和精度
试验设备及其精度应符合GB/T4502中高速耐久试验机的有关规定,且位移传感器精度为 ±1mm。 6.1.2试验准备和试验条件 6.1.2.1试验轮胎的外观质量应符合HG/T2177的规定。 6.1.2.2试验轮辋应符合GB/T2978规定,轮辋轮廊应符合GB/T3487要求,且两侧均带突峰(圆峰
3
GB/T30196—2022
或平峰)。 6.1.2.3充以250kPa气压后的试验轮胎轮辋组合体,应在38℃士3℃的实验室环境温度条件下停放 3h以上。 6.1.2.4试验速度设定为75km/h,试验负荷为负荷指数对应的负荷能力的65%。试验转鼓以匀加速启动,在5min内以达到规定的试验速度。 6.1.2.5达到规定试验速度后,在试验负荷及速度下持续时间为60min。 6.1.2.6试验轮胎的外倾角、侧偏角均为0°,如有特别要求,侧偏角可达到士1°。 6.1.2.7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环境温度应保持在38℃士3℃的范围内。 6.1.3试验步骤 6.1.3.1) 将停放后的试验轮胎拔掉气门芯,使试验轮胎放气完全,不应再安装气门芯。 6.1.3.2将按6.1.3.1规定准备好的轮胎轮辋组合体安装在高速耐久试验机上,使其垂直于试验转鼓鼓面并给试验轴施加6.1.2.4规定的试验负荷。 6.1.3.3按6.1.2.4~6.1.2.7规定的试验条件进行试验。试验开始时,读取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Rstant),按6.4.1计算对应断面高度(Zstant),如图3所示。试验期间不应中断,不应人为冷却轮胎,不应调整轮胎气压,应保持试验速度与试验负荷的恒定。 6.1.3.4试验结束时,读取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Rnd),按6.4.1计算对应的断面高度(Zed),如图3所示。 6.1.3.5完成试验后,待试验轮胎自然冷却后拆卸并进行外观检查。 6.2IⅡ类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缺气行驶状态下的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6.2.1试验设备和精度
试验设备及其精度应符合GB/T4502中高速耐久试验机的有关规定,且位移传感器精度为
±1mm。 6.2.2试验准备和试验条件 6.2.2.1试验轮胎的外观质量应符合HG/T2177的规定。 6.2.2.2试验轮输应符合GB/T2978中有关测量轮辆的规定,轮辆轮廓应符合GB/T3487要求,且两侧均带突峰(圆峰或平峰)。 6.2.2.3充以250kPa气压后的试验轮胎轮辋组合体,应在25℃士3℃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停放3h 以上。 6.2.2.4试验速度设定为75km/h、试验负荷为负荷指数对应的负荷能力的60%,试验转鼓以匀加速启动,在5min以内达到规定的试验速度。 6.2.2.5达到规定试验速度后,试验负荷及速度下持续时间为60min。 6.2.2.6试验轮胎的外倾角、侧偏角均为0°,如有特别要求,侧偏角可达到士1° 6.2.2.7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5℃士3℃的范围内。 6.2.3试验步骤 6.2.3.1将停放后的试验轮胎拔掉气门芯,使试验轮胎放气完全,不应再安装气门芯。 6.2.3.2将按6.2.3.1规定准备好的轮胎轮辋组合体安装在高速耐久试验机上,使其垂直于试验转鼓鼓面并给试验轴施加6.2.2.4规定的试验负荷。 16.2.3.3按6.2.2.4~6.2.2.7规定的试验条件进行试验。试验开始时,读取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
4
GB/T30196—2022
(Rstart),按6.4.1计算对应断面高度(Zstart),如图3所示。试验期间不应中断,不应人为冷却轮胎,不应调整轮胎气压,应保持试验速度与试验负荷的恒定。 6.2.3.4试验结束时,读取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Rend),按6.4.1计算对应断面高度(Zend),如图3所示, 6.2.3.5完成试验后,待试验轮胎自然冷却后拆卸并进行外观检查
5)
标引序号说明: (1) 安装; (2), 加载; (3) 加速; (4) 试验开始时,规定负荷、速度下Z值; (5)- 继续试验至最后,规定负荷、速度下Z值。 注:第2和第3步骤可以调换。
(A)-断面高度Z变化曲线图; (B) 速度变化曲线图; (C)- 负荷加载曲线图。
图3各阶段断面高度、速度、负荷变化示意图
6.3判定标准
按上述规定要求完成试验后,符合下列条件的判定为“通过试验”,否则判定为“未通过试验”。 a)试验开始时与试验结束时试验负荷下断面高度变化率(Z)不大于20%; b)外观检查试验轮胎胎冠与两个胎侧相连。
6.4试验报告 6.4.1试验记录和数值计算
记录试验开始及试验结束时,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Rstar):及(Rnd),按照公式(1)~公式 (3)计算试验负荷下试验开始及试验结束时断面高度变化率(Z)。
Z start =R start dr/2 Zend =Rend - dr/2
(1) (2) 5
GB/T 30196—2022
Z=(Z start Zend)/ Z start X100%
...(3)
式中: Z start 试验开始时的断面高度,如图3所示,单位为毫米(mm),按GB/T8170修约到整数;
-轮辋名义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r
-
Z end 试验结束时的断面高度,如图3所示,单位为毫米(mm),按GB/T8170修约到整数; Z 试验负荷下试验开始及试验结束时断面高度变化率,用百分数表示,按GB/T8170修约
-
到百分数个位。
6.4.2 :试验报告内容
试验报告内容宜包括GB/T4502规定的内容及下列项目: a) 试验开始阶段速度稳定至75km/h时,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Rstart),试验结束阶段速
度为75km/h时,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Rmd);试验开始阶段速度稳定至75km/h时断面高度(Zstant),试验结束阶段速度为75km/h时断面
b)
高(Zend); c) 总行驶里程和时间; d) 试验负荷下试验开始阶段速度稳定至75km/h时与试验结束阶段速度为75km/h时断面高
度变化率(Z)。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