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83.160.10 G 41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196—2013
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
Self-supporting run flat tyre
(ISO 16992:2010,Passenger car tyres- Spare unit substitutive equipment(SUSE),MOD)
2014-09-01实施
2013-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数码防伪
GB/T3019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6992:2010乘用车备用轮替代装置(Passengercartyres-
Spare unit substitutive equipment (SUSE))。
本标准与ISO16992:2010相比在结构上做了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16992:2010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16992:2010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I)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技术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还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改变了标准名称;一删除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玲珑轮胎股份
有限公司、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普利司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韩泰轮胎有限公司、东莞馨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吉良、周琼、侯波、陈少梅、李健、刘震、吕剑、徐丽红、陆奕、尹庆叶、傅广平、 程从申、龚素馨。
I
GB/T30196—2013
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术语和定义、专用标志、规格标志、技术要求、缺气行驶状态下的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新的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轿车子午线轮胎。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78轿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 GB/T4502轿车轮胎性能室内试验方法(GB/T4502—2009,ISO10191:1995,MOD) GB/T6326轮胎术语及其定义(GB/T6326--2005,ISO4223-1:2002,NEQ GB9743轿车轮胎 HG/T2177车 轮胎外观质量
3术语和定义
GB/T632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及其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self-supportingrunflattyre 设计用于正常充气状态下行驶,且在缺气状态下不需其他任何附属配件,仍能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
距离的充气轮胎。
注:解决方案实例之一为增强型胎侧。
3.2
充气状态inflatemode 充气轮胎的正常工作状态,充人汽车制造商或轮胎制造商基于实际使用目的而推荐的常温冷态
气压。 3.3
轮胎功能性失效lossoftyrefunctionalefficiency 任何可导致轮胎处于缺气行驶状态的轮胎轮辋总成的气压损失,这一过程可以很快、很慢或不可控
制,最终会导致轮胎基本功能的逐渐缺失。 3.4
缺气行驶状态flattyrerunningmode 充气轮胎在0kPa~70kPa之间的充气压力下的运行状态。
3.5
轮胎基本功能basictyrefunction 充气轮胎正常运行的基本能力。支持基于给定速度下的给定负荷,并向行驶的地面传递驱动力、转
1
GB/T 30196-2013
向力和制动力。
专用标志
4
专用于识别满足本标准规定,即符合第7章规定的试验程序和质量指标的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专用标志示例如图1。
单位为毫米
0. 3h
1'0
2. 3h
27. 6
一图形高度
h
R1,R2- 一半径注:该图中h≥12mm。
图1 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专用标志示例
2
GB/T30196-2013
5规格标志
自体支撑型缺气保用轮胎,用位于结构代号“R”后增加的专用规格附加标志“F”来识别,例如195/ 55RF16、205/45ZRF17等,以区别于普通轿车子午线轮胎。
6技术要求
轮胎应符合GB9743的规定,同时满足第4、5章专用标志、规格标志及第7章缺气行驶状态下耐久性能要求。
7缺气行驶状态下的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7.1试验设备及其精度
试验设备及其精度应符合GB/T4502中的有关规定。 7.2试验准备及试验条件 7.2.1试验轮胎的外观质量应符合HG/T2177的规定。 7.2.2试验轮辋宽度应符合GB/T2978的规定。 7.2.3充以250kPa气压后的试验轮胎轮辋组合体,应在38℃士3℃的实验室环境温度下停放3h 以上。 7.2.4 试验速度设定为80km/h、试验负荷为负荷指数对应的负荷能力×65%,试验持续时间为 60 min。 7.2.5试验转鼓以匀加速启动达到7.2.4规定的试验速度,时间应在5min以内。 7.2.6试验轮胎的外倾角、侧偏角均为0度,如有特别要求,侧偏角可达到士1度。 7.2.7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环境温度应保持在38℃士3℃的范围内。 7.3试验步骤 7.3.1将停放后的试验轮胎气压重新校正到7.2.3规定的值。 7.3.2拔掉气门芯,使试验轮胎放气完全。 7.3.3将按7.3.1和7.3.2规定准备好的轮胎轮辆组合体安装在高速耐久试验机上,使其垂直于试验转鼓鼓面并给试验轴施加7.2.4规定的试验负荷,在开机前读取试验负荷下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 7.3.4按7.2.4、7.2.5、7.2.6和7.2.7规定的试验条件进行试验,期间不得中断,不得人为冷却轮胎,不应调整轮胎气压,应保持试验速度与试验负荷的恒定。 7.3.5按规定程序完成试验后,在试验负荷下测量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然后待试验轮胎自然冷却后拆卸并进行外观检查。 7.4判定标准
按上述规定要求完成试验后,符合下列条件的判定为“通过试验”,否则判定为“未通过试验”:
外观检查试验轮胎没出现胎侧和胎面分离;试验轮胎试验前与试验后的试验负荷下断面高度变化率Z%不大于20%。
3
GB/T30196—2013
7.5 试验报告 7.5.1 试验记录和数值计算
记录试验前与试验后负荷下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按照式(1)计算试验前后的断面高度。 记录试验完成后的总行驶里程和时间。
试验负荷下断面高度=试验负荷下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一轮辋名义直径/2 (1) 按照式(2)计算试验前与试验后的试验负荷下断面高度变化率
Z%=(Z-Z2)/Z,×100%
*(2)
......
式中: Z%—试验前与试验后负荷下断面高度变化率。 Z,一—试验前负荷下的断面高度,单位为毫米(mm),取整数。 Z2一一试验后负荷下的断面高度,单位为毫米(mm),取整数。
7.5.2 2试验报告内容
试验报告内容宜包括GB/T4502的规定的内容及下列项目: a) 试验前与试验后负荷下轮轴中心到转鼓表面的距离,试验前与试验后负荷下断面高度; b) 总行驶里程和时间; c) 试验前与试验后的试验负荷下断面高度变化率。
GB/T30196201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016992:2010(英文版)章条编号对照
表A.1给出了本标准与ISO16992:2010(英文版)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表A.1本标准与ISO16992:2010(英文版)章条编号对照本标准章条编号
ISO16992:2010(英文版)章条编号
1
1 2 3 4 4.11 4.6 4.7 4.8 4.16 5,8 一图1 一 7
,
2 3 3.1 3.2 3.3 3.4 3.5 4 5 图1 6 7 7.1 7.2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3 7.3.1 7.3.2 7.3.3 7.3.4 7.3.5 7.4 7.5 附录A 附录B
.
表1的"转鼓直径”
表1的内容
- -
表1的“试验条件”
表1的“速度”“负荷周期”“耐久时间”
-
7
表1的“外倾角”“侧偏角”
*
表1的“环境温度” 表1部分内容
-
表1的“充气状态”
-
一一
表1的“判定标准”
- - 一
5
GB/T30196—2013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016992:2010(英文版)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表B.1给出了本标准与ISO16992:2010(英文版)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表B.1本标准与ISO16992:2010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原因
本标准章条编号
技术性差异
按照国家标准编写要求,语言更简洁,易于理解
1
简化了“适应范围”的描述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 1.GB/T2978与ISO4000-1均对轮胎规格轮辋差异的调整,调整的情况集中在第2章“规范 进行了规定,且技术内容一致,但GB/T2978规性引用文件”、7.1及7.2.2中,具体调整如下: 定的更具体,便于使用
2
2.GB/T4502修改采用ISO10191,且本标准引用的技术内容一致 GB/T6326已有普通轮胎、子午线轮胎、轿车轮胎等定义
1.GB/T2978代替了ISO4000-1 2.GB/T4502代替了ISO10191
删去原文4.1
3
删去原文4.2、4.3、4.4、4.5、4.7、4.9、4.10、4.12、 4.13、4.14、4.15 将原文第5章和第8章合并、适当调整和完善叙述,作为本标准第4章增加了“轮胎规格标志”作为第5章增加了“技术要求”作为第6章将原文第7章的表格改为文字描述增加了“试验设备及其精度”的要求增加了对试验轮胎的质量要求增加了对试验轮辋的宽度要求增加了“试验转鼓以匀加速启动达到试验速度 耐久试验的基本要求
这些术语及其定义本标准未使用
使本标准条款更加清晰,便于使用
4
使本标准条款更加完整,便于使用使本标准条款更加完整,便于使用使条款更清晰、内容更详细,便于使用对试验设备的基本要求避免因轮胎质量影响试验结果耐久试验的基本要求
5 6 7 7.1 7.2.1 7,2.2 7.2.5
的时间在5min以内”的要求增加了“试验期间不得中断、人为冷却轮胎、重新调整气压”等的要求细化了“外观检查”的内容要求增加了“试验记录和数值计算”要求增加了对其试验报告内容的要求删去了原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
7.3.4
耐久试验的基本要求
使判定指标更加具体细致,便于判定细化原标准描述,便于操作试验报告的基本要求与本标准技术内容无关
7.4 7.5.1 7.5.2 附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