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NB/T 10274-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规范

NB/T 10274-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15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1 16:21:59



推荐标签: 地质 环境 规范 监测 开发 评价 影响 地热能 浅层 影响 地热能 10274

内容简介

NB/T 10274-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规范 ICS 01.040.27 F10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274-—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
监测评价规范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development impact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2019-11-04发布
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10274—2019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地质环境影响监测 6 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存储
U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8评价报告编写附录A(资料性附录) 水质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附录B(规范性附录) 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7
10 12 NB/T10274--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热研究院、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集团有限
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宁波、杨俊伟、刘少敏、张进平、郑佳、于、李翔、郭艳春、李娟、王哲、 朱昕鑫、刘冰、项悦鑫、王立志、卫万顺、张文秀、李海东、刑罡、林海亮、李敏、赵丰年、向烨。
本标准于2019年首次发布。
II NB/T10274—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存储以及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系统(包括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不包括地表水、再生水热泵系统)地质环境影响监测系统建设及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366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DZ/T0225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 NB/T10097地热能术语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B11/T1253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浅层地热能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从地表至地下200m深度范围内,储存于水体、土体、岩石中的温度低于25℃,采用热泵技术可提
取用于建筑物供热或制冷等的地热能。
[NB/T10097—2018,定义2.1.6] 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 以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浅层地热能换热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
3. 2
成的供暖制冷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方式,可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GB50366—2005,定义2.0.1]
3.3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pipe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 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和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源热泵系统。
3.4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groundwater-sourceheatpump system NB/T10274—2019
5.2系统热源侧总管温度、流量监测 5.2.1监测点应选择管道满液的位置。 5.2.2总管温度监测宜采用插入式温度传感器,当传感器为后期安装且管道不可开孔时,可采用贴片式温度传感器。 5.2.3循环流量监测宜采用通过式流量计,当流量计为后期安装且不能破坏原管道时,可采用超声波流量计。 5.2.4温度传感器精度不应低于0.2℃,流量计精度不应低于0.5级。 5.3地下温度及水位监测 5.3.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监测要求:
a)应监测所有水井的水温、水位变化; b)宜在水井影响半径内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孔,监测场区地温场、水位变化,监测孔的布置应考
虑地下水流动方向:
c)在竖直方向上,监测孔的深度应不小于水井的深度。 5.3.2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监测要求:
a)地温场监测孔数量应不少于换热孔数量的1% b)地温场监测孔的类型包括换热监测孔、换热影响监测孔及常温监测孔,换热监测孔应在布孔区
中心和边缘均有布设,换热影响监测孔应在布孔区内部和外围均有布设,常温监测孔应布设于布孔区温度影响范围以外,一般不小于10m,监测孔的布置应考虑地下水流动方向:
c)监测孔的深度应不小于换热孔的深度。 5.3.3水平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监测要求:
a)地温场监测的类型包括换热监测、换热影响监测及常温监测,换热监测应在地埋管埋设区中心
和边缘均布设测温探头,换热影响监测应在地埋管埋设区内部和外围均布设测温探头,常温监测测温探头应布设在地埋管埋设区温度影响范围以外,距地埋管埋设区不小于10m;
b)所有地埋管埋设层均应监测。 5.3.4监测设备要求:
a)地埋温度传感器应加装钢制护套,护套内应充实导热介质,护套直径应与线径匹配,接口处应
做防水处理:
b)温度传感器精度不应低于0.2℃,液位传感器精度不应低于0.5级。 5.3.5水井温度、液位传感器安装方法:
a)水井温度传感器安装方式分为井外埋设和井内埋设。井外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安装于井管外
壁,井内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下入井管内部:水井温度应分层监测,温度传感器可按照地层岩性排布,也可均匀排布,间距不宜大于10m
bo
变温带温度传感器宜加密至间距2m,不同监测孔内的温度传感器排布深度应相同: c)水井液位传感器应采用井内埋设,必须位于水井年最低水位以下,且量程必须大于水位年变化
幅度。
5.3.6竖直地埋温度传感器安装方法:
a)竖直地埋温度传感器安装方式包括地埋管外埋设、地埋管内埋设和单独埋设。地埋管外埋设是
将温度传感器预先固定在地埋管外部,随地埋管一同下入监测孔后回填:地埋管内埋设是先将地埋管下入监测孔后回填,再将温度传感器下入地埋管内部;单独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单独下入监测孔后回填:
3 NB/T102742019
b)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中,竖直地埋温度传感器测温探头可按照地层岩性排布,也可均匀排布,
间距不宜大于10m,变温带温度传感器宜加密至间距2m,不同监测孔内的温度传感器排布深度应相同;
c)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中,竖直地埋温度传感器排布应与水井相同。 5.3.7水平地理温度传感器安装方法:
a)水平地埋温度传感器安装方式包括地埋管外埋设和单独埋设,地埋管外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固
定在地埋管外壁,单独埋设是将温度传感器单独埋入监测沟; b)换热监测及换热影响监测温度传感器测温探头的间距不宜大于20m。
5.3.8传感器连接方法
a)传感器附带电缆线长度宜直接到达数据采集器,当必须进行电缆线延长对接时,延长线应与附
带线使用相同型号:
b)电缆线延长对接后,接线处应具有不低于电缆线的机械强度及绝缘、防水性能; c)传感器电缆线宜沿水平管沟到达数据采集器,也可另行开沟埋设,理设深度不应小于冻土层厚度: d)数据采集器宜安装于地面以上或机房内。
5.3.9监测间隔及方式
a)地下温度及水位监测时间间隔不宜大于1h; b)监测方式应为长期、连续监测。
5.4地下水水质监测 5.4.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对所有抽、灌井进行水质监测。 5.4.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宜对换热区附近水井进行水质监测。 5.4.3地下水水质监测可采用现场在线监测、采样现场检测或采样送实验室检测等方式。 5.4.4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宜参照GB/T14848的规定,现场采样、样品管理、水质检测方法宜符合 HJ-T164的规定。 5.4.5现场在线监测时间间隔不宜大于1天,现场采样检测时间间隔不宜大于3个月,监测应为长期连续监测。
6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存储
6.1数据采集 6.1.1宜在监测孔附近或机房内设置监控机柜,在监控机柜内安装带通信功能的数据采集仪表或模块 6.1.2为避免产生信号干扰,不同类型的信号应分开采集,即采用多个仪表或模块分别采集电阻、电流、脉冲等信号。 6.1.3监测数据采集间隔不宜大于1h。 6.2数据传输 6.2.1宜在系统维护单位住所建设监测项目的远程监测平台,用于接收远程传输的监测数据。 6.2.2传输网络可采用互联网或无线通信网络,互联网宜采用专线。 6.3数据存储 6.3.1 数据采集后,宜做现场存储。 6.3.2远程监测平台应具备数据显示、存储、导出功能。 4 NB/T10274—2019
6.3.3监测数据应定期导出,并做备份存储。 6.4数据校验 6.4.1应对监测数据进行校验; 6.4.2监测数据校验每年不宜少于2次。
7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7.1评价内容
7.1.1评价内容包括地温场影响评价、地下水水位影响评价及地下水水质影响评价。 7.1.2对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时,应同时考虑监测项目运行以外的影响因素。 7.2地温场影响评价 7.2.1评价阶段及指标:
a)运行季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速率(ai)、影响幅度(a2)及影响范围(as); b)过渡季恢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恢复速率(a4)及恢复程度(as); c)年度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幅度(a6)及恢复程度(a7); d)多年累计影响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影响速率(as)及影响幅度(ag)。
7.2.2运行季影响评价:
a)以总管实时温度最大日变化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的影响速率; b)以总管实时温度与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最大差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的影响幅度: c)以换热监测孔实时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温度差值的最大日变化
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的影响速率; d)以换热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的最
大差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的影响幅度: e 以不同位置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的差值,评价运行季地温
场影响的广度范围; f)以换热孔深度以深的地层温度值,评价运行季地温场影响的深度范围。
7.2.3过渡季恢复评价:
a)以相邻运行季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差值,评价过渡季地温场的恢复程度; b)以换热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实时平均温度差值
的最大日变化值,评价过渡季地温场的恢复速率; l 以过渡季末换热监测孔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平均温度与常温监测孔平均温度的差值,评
价过渡季地温场的恢复程度。
7.2.4年度影响评价:
a)以相邻年度相同运行季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变化值,评价年度地温场的恢复程度; b》以相邻年度相同过渡季末换热监测孔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平均温度的变化值,评价年度地温场恢
复程度。
7.2.5多年影响评价:
a)以多年首末年度相同运行季运行初期总管温度的差值,评价多年地温场的影响幅度; b)以多年首末年度相同过渡季末换热监测孔平均温度及换热影响监测孔平均温度的变化值,评价
多年地温场的影响幅度:
5
上一章:NB/T 10273-2019 地热供热站设计规范 下一章:NB/T 10271-2019 地热发电系统热性能计算导则

相关文章

DB61/T 1193-2018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 DB37/T 4305-202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 NB/T 10265-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工程勘查评价规范 NB/T 10278-2019 浅层地热能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DG/TJ 08-2324-2020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监测技术标准 NB/T 10276-2019 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工程验收规范 DB37/T 4308-2021 区域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规范 DG/TJ08-2324-2020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检测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