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27552-202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GB/T 27552-202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72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09 11:31:55



推荐标签: 硬度 金属材料 焊缝 接头 试验 破坏性 27552

内容简介

GB/T 27552-202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ICS 25.160.40 CCSJ33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552—2021 代替GB/T27552—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Destructivetests onwelds inmetallicmaterials-
Microhardnesstestingofweldedjoints
(IS09015-2:2016,Destructivetests0nwelds inmetallicmaterials- Hardness testingPart2:Microhardnesstesting of weldedjoints,MOD)
2022-05-01实施
2021-10-11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7552—2021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通则试样制备试验步骤 7.1 线测试(R型测试) 7.2点测试(E型测试) 8试验结果 9试验报告附录A(资料性) 焊接接头线测试(R型测试)硬度试验报告示例附录B(资料性) 焊接接头点测试(E型测试)硬度试验报告示例参考文献
3
5
6
7 GB/T2755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7552一2011《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与 GB/T27552一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范围”的表述(见第1章,2011年版的第1章);用GB/T4340.1代替ISO6507-1(见第2章,2011年版的第2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将“原理”更改为“通则”,并更改了试验温度要求(见第5章,2011年版的第3章);删除了表2中HV5的相关描述,修改了图2,将条文中的注更改为正文(见7.1,2011年版的 6.1); 更改了线测试(R型测试)及点测试(E型测试)的描述(见7.1、7.2,2011年版的6.1、6.2);更改了试验报告的表述(见第9章,2011年版的第8章);
- -

增加了一个参考文献GB/T39082(见参考文献)。 本文件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9015-2:2016《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硬度试验第2部
分: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本文件与ISO9015-2:2016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4340.1代替了ISO6507-1;一删减了表2中HV5,与范围规定相一致;
修改了图2中H的位置,与表1中符号H的说明相一致。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
司、采埃孚亚太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翟莲娜、安洪亮、王滨、金静静、陈默、刘绪明、王春亮、沙菲、陆慧、苏金花。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7552—2011。
m GB/T27552—202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依据GB/T4340.1进行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试验力范围通常为0.98N~< 49.03N(HV0.1~ 本文件适用于硬度梯度大的金属材料焊接接头横截面显微硬度试验。 注:硬度试验确保能测出焊缝金属和两侧母材(异种材料时)的最高硬度和最低硬度。 本文件不适用于GB/T2654规定的试验力大于或等于49.03N的硬度试验。 本文件不适用于GB/T39082规定的电阻点焊、凸焊及缝焊接头的维氏硬度试验本文件不适用于激光和电子束等窄焊缝接头试样的硬度试验,其硬度试验依据GB/T35085进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340.1 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4340.1一2009,ISO6507
1:2005,MOD)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A
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见表1)。
表1 符号和缩略语
符号/缩略语
说明
单位
E H HAZ HV L R N 维氏硬度单位表示方法见GB/T4340.1。
点测试压痕线距表面或熔合线的距离热影响区维氏硬度两个相邻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线测试试样厚度
mm
.
mm 一 mm GB/T 27552—2021
5通则
显微硬度试验应符合GB/T4340.1的要求。 显微硬度试验可采用线测试(R型测试)或点测试(E型测试)的方式进行。 对示例中未包括的焊缝类型,应选用与焊接接头相适用的试验程序。 试验一般在10℃~35℃环境温度下进行。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试验温度应为(23士5)℃。
6试样制备
试样的制备应符合GB/T4340.1的要求。 试件横截面应通过机加工制备,通常垂直于焊缝轴线。 机加工及后续的试样表面制备应小心进行,以保证被测表面的硬度不受过热或冷作加工的影响。 试样表面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制备和侵蚀,以便准确测定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压痕对角线长度。
7试验步骤
7.1线测试(R型测试)
图1和图2给出了采用线测试(R型测试)的压痕位置典型示例,包括压痕线距试样表面的距离,可通过此压痕线评定焊接接头。如相关应用标准有规定,可增加压痕线数量和/或变更压痕位置。在试验报告中应给出实际压痕位置。
对于铝、铜及其合金,可不进行焊缝底部的线测试(见图1)。 压痕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应能保证可以确定焊接所引起的硬化和/或软化区。表2和GB/T4340.1
给出了热影响区两个相邻压痕中心之间的推荐距离L,宜选用两者间的较大值,
应有足够的压痕数量以确保未受影响的母材也进行了检测。焊缝金属的压痕间距应保证能对焊接
接头进行全面评定。对于焊接后热影响区发生硬化的金属,应在热影响区额外增加两个压痕,压痕中心与熔合线之间的距离应为小于或等于0.5mm(见图2)。
对于其他形状的接头或金属(例如奥氏体钢),可参照相关应用标准的规定增加压痕数量。
表2线测试(R型测试)热影响区相邻两压痕中心之间的推荐距离
相邻两压痕中心之间的推荐距离,L/mm
维氏硬度符号
铝、铜及其合金
黑色金属
0.2 0.5
HV o.1 HV 1
0.6~2 1.5~4
,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GB/T4340.1允许的最小值。 b奥氏体钢除外。
2 GB/T 27552—2021
单位为毫米
H
标引序号说明:
母材; 2 一热影响区;
1
一焊缝金属。
3
注:母材厚度小于或等于4mm时,压痕线位置应在厚度中线位置。
图1黑色金属对接接头线测试(R型测试)示例
单位为毫米
0
标引序号说明:
母材; 2 热影响区;
-
焊缝金属。
图2黑色金属(奥氏体钢除外)对接接头压痕位置示例 GB/T 27552—2021
7.2点测试(E型测试)
图3给出了采用点测试(E型测试)的压痕位置典型示例。位置1~4表示在未受影响的母材区,位置58表示在热影响区,位置911表示在焊缝金属。此外,可以基于金相检验确定压人位置。
为避免压痕引起的变形影响,在任何方向相邻两压痕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GB/T4340.1的规定。
对于焊接引起热影响区硬化的区域至少应有一个压痕,压痕中心与熔合线之间的距离应小于或等
于0.5mm。
点测试(E型测试)的测定区域应按图3所示予以编号。
9
@
标引序号说明: 1 - 母材; 2—热影响区; 3——焊缝金属。 注:圆圈中的数字表示压痕位置,也可在其他位置进行测试。
图3点测试(E型测试)压痕位置示例
8试验结果
硬度值应与对应的压痕位置一同记录。
9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内容: a) 依据的本文件编号; b) 硬度试验类型,E型测试或R型测试; c) 试验设备; d)母材金属; e) 材料厚度; f) 焊缝类型; g) 焊接方法; h) 焊接材料;
4 ICS 25.160.40 CCSJ33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552—2021 代替GB/T27552—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Destructivetests onwelds inmetallicmaterials-
Microhardnesstestingofweldedjoints
(IS09015-2:2016,Destructivetests0nwelds inmetallicmaterials- Hardness testingPart2:Microhardnesstesting of weldedjoints,MOD)
2022-05-01实施
2021-10-11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7552—2021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通则试样制备试验步骤 7.1 线测试(R型测试) 7.2点测试(E型测试) 8试验结果 9试验报告附录A(资料性) 焊接接头线测试(R型测试)硬度试验报告示例附录B(资料性) 焊接接头点测试(E型测试)硬度试验报告示例参考文献
3
5
6
7 GB/T2755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7552一2011《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与 GB/T27552一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范围”的表述(见第1章,2011年版的第1章);用GB/T4340.1代替ISO6507-1(见第2章,2011年版的第2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将“原理”更改为“通则”,并更改了试验温度要求(见第5章,2011年版的第3章);删除了表2中HV5的相关描述,修改了图2,将条文中的注更改为正文(见7.1,2011年版的 6.1); 更改了线测试(R型测试)及点测试(E型测试)的描述(见7.1、7.2,2011年版的6.1、6.2);更改了试验报告的表述(见第9章,2011年版的第8章);
- -

增加了一个参考文献GB/T39082(见参考文献)。 本文件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9015-2:2016《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硬度试验第2部
分: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本文件与ISO9015-2:2016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4340.1代替了ISO6507-1;一删减了表2中HV5,与范围规定相一致;
修改了图2中H的位置,与表1中符号H的说明相一致。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
司、采埃孚亚太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翟莲娜、安洪亮、王滨、金静静、陈默、刘绪明、王春亮、沙菲、陆慧、苏金花。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7552—2011。
m GB/T27552—202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依据GB/T4340.1进行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试验力范围通常为0.98N~< 49.03N(HV0.1~ 本文件适用于硬度梯度大的金属材料焊接接头横截面显微硬度试验。 注:硬度试验确保能测出焊缝金属和两侧母材(异种材料时)的最高硬度和最低硬度。 本文件不适用于GB/T2654规定的试验力大于或等于49.03N的硬度试验。 本文件不适用于GB/T39082规定的电阻点焊、凸焊及缝焊接头的维氏硬度试验本文件不适用于激光和电子束等窄焊缝接头试样的硬度试验,其硬度试验依据GB/T35085进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340.1 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4340.1一2009,ISO6507
1:2005,MOD)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A
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见表1)。
表1 符号和缩略语
符号/缩略语
说明
单位
E H HAZ HV L R N 维氏硬度单位表示方法见GB/T4340.1。
点测试压痕线距表面或熔合线的距离热影响区维氏硬度两个相邻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线测试试样厚度
mm
.
mm 一 mm GB/T 27552—2021
5通则
显微硬度试验应符合GB/T4340.1的要求。 显微硬度试验可采用线测试(R型测试)或点测试(E型测试)的方式进行。 对示例中未包括的焊缝类型,应选用与焊接接头相适用的试验程序。 试验一般在10℃~35℃环境温度下进行。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试验温度应为(23士5)℃。
6试样制备
试样的制备应符合GB/T4340.1的要求。 试件横截面应通过机加工制备,通常垂直于焊缝轴线。 机加工及后续的试样表面制备应小心进行,以保证被测表面的硬度不受过热或冷作加工的影响。 试样表面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制备和侵蚀,以便准确测定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压痕对角线长度。
7试验步骤
7.1线测试(R型测试)
图1和图2给出了采用线测试(R型测试)的压痕位置典型示例,包括压痕线距试样表面的距离,可通过此压痕线评定焊接接头。如相关应用标准有规定,可增加压痕线数量和/或变更压痕位置。在试验报告中应给出实际压痕位置。
对于铝、铜及其合金,可不进行焊缝底部的线测试(见图1)。 压痕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应能保证可以确定焊接所引起的硬化和/或软化区。表2和GB/T4340.1
给出了热影响区两个相邻压痕中心之间的推荐距离L,宜选用两者间的较大值,
应有足够的压痕数量以确保未受影响的母材也进行了检测。焊缝金属的压痕间距应保证能对焊接
接头进行全面评定。对于焊接后热影响区发生硬化的金属,应在热影响区额外增加两个压痕,压痕中心与熔合线之间的距离应为小于或等于0.5mm(见图2)。
对于其他形状的接头或金属(例如奥氏体钢),可参照相关应用标准的规定增加压痕数量。
表2线测试(R型测试)热影响区相邻两压痕中心之间的推荐距离
相邻两压痕中心之间的推荐距离,L/mm
维氏硬度符号
铝、铜及其合金
黑色金属
0.2 0.5
HV o.1 HV 1
0.6~2 1.5~4
,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GB/T4340.1允许的最小值。 b奥氏体钢除外。
2 GB/T 27552—2021
单位为毫米
H
标引序号说明:
母材; 2 一热影响区;
1
一焊缝金属。
3
注:母材厚度小于或等于4mm时,压痕线位置应在厚度中线位置。
图1黑色金属对接接头线测试(R型测试)示例
单位为毫米
0
标引序号说明:
母材; 2 热影响区;
-
焊缝金属。
图2黑色金属(奥氏体钢除外)对接接头压痕位置示例 GB/T 27552—2021
7.2点测试(E型测试)
图3给出了采用点测试(E型测试)的压痕位置典型示例。位置1~4表示在未受影响的母材区,位置58表示在热影响区,位置911表示在焊缝金属。此外,可以基于金相检验确定压人位置。
为避免压痕引起的变形影响,在任何方向相邻两压痕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GB/T4340.1的规定。
对于焊接引起热影响区硬化的区域至少应有一个压痕,压痕中心与熔合线之间的距离应小于或等
于0.5mm。
点测试(E型测试)的测定区域应按图3所示予以编号。
9
@
标引序号说明: 1 - 母材; 2—热影响区; 3——焊缝金属。 注:圆圈中的数字表示压痕位置,也可在其他位置进行测试。
图3点测试(E型测试)压痕位置示例
8试验结果
硬度值应与对应的压痕位置一同记录。
9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内容: a) 依据的本文件编号; b) 硬度试验类型,E型测试或R型测试; c) 试验设备; d)母材金属; e) 材料厚度; f) 焊缝类型; g) 焊接方法; h) 焊接材料;
4
上一章:GB/T 41107.1-202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件的热裂纹试验 弧焊方法 第1部分:总则 下一章:GB/T 41104.2-2021 实心和药芯软钎料丝 规范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钎剂含量的测定

相关文章

GB/T 27552-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GB/T 35085-2018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激光和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维氏和努氏硬度试验 GB/T 35085-2018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激光和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维氏和努氏硬度 GB/T 26957-2022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十字接头和搭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GB/T 26957-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十字接头和搭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GB/T 2652-2022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熔化焊接头焊缝金属纵向拉伸试验 GB/T 2650-2022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冲击试验 GB/T 27551-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断裂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