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NB/SH/T 0166-202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NB/SH/T 0166-202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63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17:32:53



相关搜索: 0166 芳烃 气相 色谱 测定 含量 含量 原料 生成

内容简介

NB/SH/T 0166-202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ICS 75.080 CCS E 30
SH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
NB/SH/T 0166—2022
代替SH/T0166—199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
测定气相色谱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dividual aromatic compounds in
reforming raw material and gasoline—Gas chromatography
2022-11-13实施
2022-05-13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SH/T0166—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H/T0166一1992《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Cc~C,芳烃含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与SH/T0166一199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新增C。和C1+芳烃的定性定量方法,故将方法更名为《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测
定气相色谱法》;
一将方法的适用范围由“60℃~140℃重整原料油、生成油及90号、橡胶工业用溶剂油”修改
为“35℃~230℃馏程范围内的重整原料、生成油、橡胶工业用溶剂油”(见第1章,1992年版第1 章);
一增加了所测定芳烃的含量范围(见第1章);一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一建立了采用强极性毛细管色谱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单柱系统,替代SH/T0166一1992的
填充柱分析系统,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见第4章,1992年版第2章);
修改了定量方法,改外标法定量为校正面积归一化法,修订了方法定量用校正因子(见第11
章,1992年版第7章);
修改了方法的精密度(见第15章,1992年版第8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
SC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化工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春燕、薛慧峰、史得军、曹青、梁迎春、衣学飞、陈菲、马晨菲、王艳斌、 王亚敏、孙琪。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2年首次发布为SH/T0166—1992。 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NB/SH/T0166—202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警示:本文件的使用可能涉及某些有危险的材料、操作及设备,但并未对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提出建议。因此,用户在使用本文件前应建立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馏程范围在35℃~230℃之间的重整原料油、生成油及橡胶工业用溶剂油中芳烃含
量测定,其中本文件测定的芳烃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苯,0.1%~10%;甲苯,1%~25%;单个C.芳烃组分,0.1%~15%;C芳烃组分,0.1%~25%;Cl+芳烃组分,0.1%~2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756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27867石油液体管线自动取样法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方法概要
样品经汽化后由载气带人极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中,柱温以可重现的线性速率升温,用极性毛细管色谱柱来分离芳烃和非芳烃化合物,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测量峰面积,并用校正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芳烃的浓度。
5意义和应用
重整汽油是目前汽油中不可缺少的高辛烷值调合组分,使用气相色谱测定可以对重整汽油中的各组分进行深入了解。了解重整汽油中芳烃含量的多少,对于控制炼制过程以及成品油的调合都十分有用。
6仪器和设备
6.1气相色谱仪:任何配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且能在表1条件下工作的气相色谱仪。
1 NB/SH/T0166—2022
程序升温系统:应能够实现线性程序升温;进样系统:将样品导入色谱进样口,可使用微量注射器或自动进样器。配备适用于毛细管柱
的分流/不分流进样口。若使用分流进样口,则应使样品可以线性分流;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来定量检测从分析柱中流出的组分,应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稳
定性,可检测出0.01%(质量分数)的芳烃化合物。
表1: 典型色谱条件
名 称
色谱条件高纯氨气
名 称
色谱条件 15
载气载气流量/(mL/min)初始柱温/℃ 初始时间/min 程序升温速率/(℃/min)程序柱温A/℃ 持续时间/min 程序升温速率/(℃/min)程序柱温B/℃ 持续时间/min 程序升温速率/(℃/min)最终柱温/℃
最终持续时间/min 进样口进样量/μuL 分流比样品导人进样口温度/℃ 检测器检测器温度/℃ 氢气流量/(mL/min)空气流量/(mL/min)数据采集速率/Hz
分流/不分流进样口
2 80 7 8 100 0 2 120 15 20 210
1 200 : 1 自动进样器
250 FID 240 35 350 2~5
注:若样品中含有重组分,分析者应确保所采用色谱条件能够使重组分全部流出。 6.2色谱柱:任何涂敷极性(交联聚乙二醇)相的、理论塔板数不小于3000/m的,对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的分离度不小于1.5的柱效相当的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都可以采用。INNOWax色谱柱:长为 60m、固定相膜厚为0.5μm、内径为0.25mm的色谱柱已成功使用。 6.3数据采集系统:积分仪或计算机可以实时记录色谱图形及数字信号,峰面积和保留时间可以用积分仪或计算机测量,数据采集频率为2Hz~5Hz。建议采用色谱工作站,并具有下列功能:
可显示采集的色谱图;显示色谱峰的峰面积及面积百分比数据;校正因子的计算及使用;具有处理噪声和鬼峰的功能;能进行必要的手动积分处理;测定结果通过色谱峰面积或面积分数、对应的校正因子和有关参数通过校正的面积归一化方
法计算。
7 试剂和材料
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或以上级别的纯度,在不影响测定结果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其他纯度的试剂。 7.1苯。 2 NB/SH/T0166—2022
7. 2 2甲苯。 7.3乙苯。 7.4间二甲苯。 7.5对二甲苯。 7. 6 6邻二甲苯。 7.71,3,5-三甲苯。 7. 8 31,2,3,4-四甲苯。 7.9百 节满。 7.10 萘。 7.11正庚烷。 7. 12 质量控制样品:稳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用于验证整个试验过程的准确性。可使用校准检查样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质量控制样品由含有质量分数均为1%的苯、甲苯、对二甲苯和1.3.5-三甲苯的正庚烷试样配制而成。 7.13载气:高纯氨气,体积分数不低于99.99%。 7.14燃烧气:氢气,体积分数不低于99.99%。 7.15辅助气:氮气,体积分数不低于99.99%。 7. 16 6助燃气:空气,无油,经充分干燥和净化。
8取样
8. 1 应保证所采样品具有代表性。按照GB/T4756或CB/T27867规定的方法采样。 8.2 应采取适当的步骤尽量减少待分析汽油样品中轻组分的损失。可将样品冷却至0℃~5℃保存。
仪器准备
9
9.1色谱操作条件
典型的操作条件见表1。 9. 2 2色谱柱安装与老化 9.2.1在色谱柱温箱中安装色谱柱,在柱子老化好之前,不应将色谱柱出口与检测器连接。 9.2.2按照色谱柱固定相的最高使用温度限值,采用老化条件:按表1条件调节载气流量,按表2的温度和时间老化色谱柱,反复2次~3次。
表2 :色谱柱老化时间表
老化温度/℃
保持时间/h
老化温度/℃
保持时间/h
0. 5 0. 5
180 220
2 3
50 100
10 组分的定性
重整生成油中典型芳烃保留时间如表3所示,重整生成油的典型色谱图如图1所示。 由于使用的强极性色谱柱的极性可能存在微小差别,同时色谱柱极易吸收水分造成分离情况的改
3 NB/SH/T01662022
变,因此在对组分定性时可根据所采用的色谱柱的实际分离情况确定。如条件具备,可通过试验测定主要芳烃化合物的保留时间。
表3 典型物质保留时间保留时间/min 序号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组分非芳烃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邻二甲苯正丙苯
组分 1-甲基-4-正丙苯 1,4-二乙基苯
保留时间/min
21 22 23 1,3-二甲基-5-乙基苯 24
-
15. 55 15. 64 16. 13
5. 31 7. 22 9. 43 9. 66 9. 86 10. 69 11. 21 11. 85 12. 35 12. 43 12. 88 13. 11 13. 20 13. 78 13. 95 14. 61 15. 15 15. 26 15. 38
1,2-二乙基苯 1-甲基-2-正丙苯 1,2,3-三甲苯 1,4-二甲基-2-乙基苯
16. 44
25 26 27 28 1,3-二甲基-4-乙基苯 29 1,2-二甲基-4-乙基苯
16. 66
16.91 17. 38 17. 70 18. 05 18. 48 18. 92 20. 06 20. 76 21. 34 24. 49 25.58 36. 32 39. 03
满 2-甲基满
1-甲基-4-乙基苯 1-甲基-3-乙基苯
30 31 32 1,2-二甲基-3-乙基苯 33
异丁苯 1,3,5-三甲苯
1,2,4,5-四甲苯 1,2,3,5-四甲苯 1,2,3,4-四甲苯 4-甲基满
仲丁苯 1-甲基-2-乙基苯 1-甲基-3-异丙苯 1,2,4-三甲苯 1-甲基-2-异丙苯 1,3-二乙基苯 1-甲基-3-正丙苯
34 35 36 37 38 39 40
四氢萘茶 2-甲基萘 1-甲基萘
41. 19 42. 08
4 NB/SH/T0166—2022
6
17
35 m 25
X
33 34
35
59132
31
A131 3241 36
10
15
20
30
40
"5
35
t/min
标引序号说明: 1——非芳烃; 2——苯; 3——甲苯; 4—乙苯; 5~ 对二甲苯; 6- 间二甲苯;
15 1-甲基-2-乙基苯; 16——1-甲基-3-异丙苯; 17——1,2,4-三甲苯; 18- -1-甲基-2-异丙苯; 19- -1,3-二乙基苯; 20 -1-甲基-3-正丙苯; 21 -1-甲基-4-正丙苯;
-1,2-二甲基-4-乙基苯; 30 一节满; 31 -2-甲基节满: 32 - -1,2-二甲基-3-乙基苯; 33- 1,2,4,5-四甲苯; 34 1,2,3,5-四甲苯; 35- -1,2,3,4-四甲苯; 36 -4-甲基满; 37- 四氢萘; 38- 一茶; 39 -2-甲基萘; 40 -1-甲基萘。
29
异丙苯; 8- 邻二甲苯; 9
7-
-1,4-二乙基苯; 23 -1,3-二甲基-5-乙基苯; 24 -1,2-二乙基苯; 25- -1-甲基-2-正丙苯; 26- -1,2,3-三甲苯; 27 -1,4-二甲基-2-乙基苯; 28— -1.3-二甲基-4-乙基苯:
22
一正丙苯; 10 1-甲基-4-乙基苯; 11 1-甲基-3-乙基苯; 12- 异丁苯; 13— -1,3,5-三甲苯; 14——仲丁苯;
图1重整生成油中芳烃的典型色谱图
11校正
11.1为确认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开展试验前,须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定期对分析系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 11.2利用有效碳计算理论相对校正因子,结合表1色谱条件,对芳烃混合标样(含苯、甲苯、对二甲苯、1,3,5-三甲苯、1,2,34-四甲苯、满、萘、正庚烷)进行检测。称量法配制芳烃混合标样,各组分称量精确至0.0001g。使用正庚烷作为参考,利用组分峰面积,按式(1)计算相对校正因子,见表4。用正庚烷的相对校正因子来表示所有非芳烃的相对校正因子,对二甲苯的相对校正因子表示所有C芳烃的相对校正因子,1,3,5-三甲苯的相对校正因子表示所有C。芳烃的相对校正因子,1,2,3,4- 四甲苯的相对校正因子表示所有C.及以上芳烃(除满、萘以外)的相对校正因子,未知峰相对校正因子采用邻近原则。
5 NB/SH/T0166—2022
11.3实际应用中,对能获得芳烃混合标样的实验室建议按式(1)自行测定校正因子。所计算的相对校正因子与表4所示的差异应不大于5%,否则确定误差源,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1)
f=(C,XA)/(CXA,)
式中:
某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
C- 一芳烃混合标样中某组分的质量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A。- 一正庚烷的峰面积; C。—正庚烷在校正试样中的质量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A, 校正试样中某组分的峰面积。
表4部分芳烃组分相对校正因子
组分名称 1,3,5-三甲苯 1,2,3,4-四甲苯
相对校正因子
组分名称正庚烷
相对校正因子
0. 933 0.938 0. 917 0. 895
1. 000 0. 909 0. 919 0. 927
苯甲苯对二甲苯
节满茶
12 试验步骤
12.1 色谱仪开机后,按表1的色谱条件设定方法,基线稳定后进样分析。 12.2色谱分析:按照表1所述,将待测试样导人色谱仪。 12.3谱图解释:在色谱柱类似的情况下,可按照表3中芳烃的保留时间依次确定待测样品的芳烃化合物。
13i 计算和报告
13.1计算 13.1.1对重整原料及生成油试样中的芳烃含量采用校正面积归一化法。 13.1.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试样中的单体芳烃各组分质量分数w芳,按式(2)计算:
A芳J芳 ×100
(2)
10券
ZAf:
式中: 10芳 A芳 试样中各单体芳烃组分的峰面积: f芳 试样中各单体芳烃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 A, 试样中各组分i的峰面积;
试样中各单体芳烃组分的质量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试样中各组分i的相对校正因子。
f:
13.1.3 总芳烃的质量分数,由每一单体芳烃的质量分数w相加而得,以百分数表示(%)。 13.1.4 非芳烃以总峰形式出峰,其质量分数为(100-总芳烃质量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13.2芳烃组分的报告
对于任一试样,以两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其分析结果,按GB/T8170规定进行数据
6 ICS 75.080 CCS E 30
SH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
NB/SH/T 0166—2022
代替SH/T0166—199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
测定气相色谱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dividual aromatic compounds in
reforming raw material and gasoline—Gas chromatography
2022-11-13实施
2022-05-13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SH/T0166—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H/T0166一1992《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Cc~C,芳烃含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与SH/T0166一199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新增C。和C1+芳烃的定性定量方法,故将方法更名为《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测
定气相色谱法》;
一将方法的适用范围由“60℃~140℃重整原料油、生成油及90号、橡胶工业用溶剂油”修改
为“35℃~230℃馏程范围内的重整原料、生成油、橡胶工业用溶剂油”(见第1章,1992年版第1 章);
一增加了所测定芳烃的含量范围(见第1章);一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一建立了采用强极性毛细管色谱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单柱系统,替代SH/T0166一1992的
填充柱分析系统,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见第4章,1992年版第2章);
修改了定量方法,改外标法定量为校正面积归一化法,修订了方法定量用校正因子(见第11
章,1992年版第7章);
修改了方法的精密度(见第15章,1992年版第8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
SC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化工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春燕、薛慧峰、史得军、曹青、梁迎春、衣学飞、陈菲、马晨菲、王艳斌、 王亚敏、孙琪。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2年首次发布为SH/T0166—1992。 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NB/SH/T0166—202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警示:本文件的使用可能涉及某些有危险的材料、操作及设备,但并未对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提出建议。因此,用户在使用本文件前应建立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中芳烃含量的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馏程范围在35℃~230℃之间的重整原料油、生成油及橡胶工业用溶剂油中芳烃含
量测定,其中本文件测定的芳烃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苯,0.1%~10%;甲苯,1%~25%;单个C.芳烃组分,0.1%~15%;C芳烃组分,0.1%~25%;Cl+芳烃组分,0.1%~2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756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27867石油液体管线自动取样法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方法概要
样品经汽化后由载气带人极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中,柱温以可重现的线性速率升温,用极性毛细管色谱柱来分离芳烃和非芳烃化合物,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测量峰面积,并用校正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芳烃的浓度。
5意义和应用
重整汽油是目前汽油中不可缺少的高辛烷值调合组分,使用气相色谱测定可以对重整汽油中的各组分进行深入了解。了解重整汽油中芳烃含量的多少,对于控制炼制过程以及成品油的调合都十分有用。
6仪器和设备
6.1气相色谱仪:任何配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且能在表1条件下工作的气相色谱仪。
1 NB/SH/T0166—2022
程序升温系统:应能够实现线性程序升温;进样系统:将样品导入色谱进样口,可使用微量注射器或自动进样器。配备适用于毛细管柱
的分流/不分流进样口。若使用分流进样口,则应使样品可以线性分流;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来定量检测从分析柱中流出的组分,应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稳
定性,可检测出0.01%(质量分数)的芳烃化合物。
表1: 典型色谱条件
名 称
色谱条件高纯氨气
名 称
色谱条件 15
载气载气流量/(mL/min)初始柱温/℃ 初始时间/min 程序升温速率/(℃/min)程序柱温A/℃ 持续时间/min 程序升温速率/(℃/min)程序柱温B/℃ 持续时间/min 程序升温速率/(℃/min)最终柱温/℃
最终持续时间/min 进样口进样量/μuL 分流比样品导人进样口温度/℃ 检测器检测器温度/℃ 氢气流量/(mL/min)空气流量/(mL/min)数据采集速率/Hz
分流/不分流进样口
2 80 7 8 100 0 2 120 15 20 210
1 200 : 1 自动进样器
250 FID 240 35 350 2~5
注:若样品中含有重组分,分析者应确保所采用色谱条件能够使重组分全部流出。 6.2色谱柱:任何涂敷极性(交联聚乙二醇)相的、理论塔板数不小于3000/m的,对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的分离度不小于1.5的柱效相当的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都可以采用。INNOWax色谱柱:长为 60m、固定相膜厚为0.5μm、内径为0.25mm的色谱柱已成功使用。 6.3数据采集系统:积分仪或计算机可以实时记录色谱图形及数字信号,峰面积和保留时间可以用积分仪或计算机测量,数据采集频率为2Hz~5Hz。建议采用色谱工作站,并具有下列功能:
可显示采集的色谱图;显示色谱峰的峰面积及面积百分比数据;校正因子的计算及使用;具有处理噪声和鬼峰的功能;能进行必要的手动积分处理;测定结果通过色谱峰面积或面积分数、对应的校正因子和有关参数通过校正的面积归一化方
法计算。
7 试剂和材料
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或以上级别的纯度,在不影响测定结果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其他纯度的试剂。 7.1苯。 2 NB/SH/T0166—2022
7. 2 2甲苯。 7.3乙苯。 7.4间二甲苯。 7.5对二甲苯。 7. 6 6邻二甲苯。 7.71,3,5-三甲苯。 7. 8 31,2,3,4-四甲苯。 7.9百 节满。 7.10 萘。 7.11正庚烷。 7. 12 质量控制样品:稳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用于验证整个试验过程的准确性。可使用校准检查样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质量控制样品由含有质量分数均为1%的苯、甲苯、对二甲苯和1.3.5-三甲苯的正庚烷试样配制而成。 7.13载气:高纯氨气,体积分数不低于99.99%。 7.14燃烧气:氢气,体积分数不低于99.99%。 7.15辅助气:氮气,体积分数不低于99.99%。 7. 16 6助燃气:空气,无油,经充分干燥和净化。
8取样
8. 1 应保证所采样品具有代表性。按照GB/T4756或CB/T27867规定的方法采样。 8.2 应采取适当的步骤尽量减少待分析汽油样品中轻组分的损失。可将样品冷却至0℃~5℃保存。
仪器准备
9
9.1色谱操作条件
典型的操作条件见表1。 9. 2 2色谱柱安装与老化 9.2.1在色谱柱温箱中安装色谱柱,在柱子老化好之前,不应将色谱柱出口与检测器连接。 9.2.2按照色谱柱固定相的最高使用温度限值,采用老化条件:按表1条件调节载气流量,按表2的温度和时间老化色谱柱,反复2次~3次。
表2 :色谱柱老化时间表
老化温度/℃
保持时间/h
老化温度/℃
保持时间/h
0. 5 0. 5
180 220
2 3
50 100
10 组分的定性
重整生成油中典型芳烃保留时间如表3所示,重整生成油的典型色谱图如图1所示。 由于使用的强极性色谱柱的极性可能存在微小差别,同时色谱柱极易吸收水分造成分离情况的改
3 NB/SH/T01662022
变,因此在对组分定性时可根据所采用的色谱柱的实际分离情况确定。如条件具备,可通过试验测定主要芳烃化合物的保留时间。
表3 典型物质保留时间保留时间/min 序号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组分非芳烃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邻二甲苯正丙苯
组分 1-甲基-4-正丙苯 1,4-二乙基苯
保留时间/min
21 22 23 1,3-二甲基-5-乙基苯 24
-
15. 55 15. 64 16. 13
5. 31 7. 22 9. 43 9. 66 9. 86 10. 69 11. 21 11. 85 12. 35 12. 43 12. 88 13. 11 13. 20 13. 78 13. 95 14. 61 15. 15 15. 26 15. 38
1,2-二乙基苯 1-甲基-2-正丙苯 1,2,3-三甲苯 1,4-二甲基-2-乙基苯
16. 44
25 26 27 28 1,3-二甲基-4-乙基苯 29 1,2-二甲基-4-乙基苯
16. 66
16.91 17. 38 17. 70 18. 05 18. 48 18. 92 20. 06 20. 76 21. 34 24. 49 25.58 36. 32 39. 03
满 2-甲基满
1-甲基-4-乙基苯 1-甲基-3-乙基苯
30 31 32 1,2-二甲基-3-乙基苯 33
异丁苯 1,3,5-三甲苯
1,2,4,5-四甲苯 1,2,3,5-四甲苯 1,2,3,4-四甲苯 4-甲基满
仲丁苯 1-甲基-2-乙基苯 1-甲基-3-异丙苯 1,2,4-三甲苯 1-甲基-2-异丙苯 1,3-二乙基苯 1-甲基-3-正丙苯
34 35 36 37 38 39 40
四氢萘茶 2-甲基萘 1-甲基萘
41. 19 42. 08
4 NB/SH/T0166—2022
6
17
35 m 25
X
33 34
35
59132
31
A131 3241 36
10
15
20
30
40
"5
35
t/min
标引序号说明: 1——非芳烃; 2——苯; 3——甲苯; 4—乙苯; 5~ 对二甲苯; 6- 间二甲苯;
15 1-甲基-2-乙基苯; 16——1-甲基-3-异丙苯; 17——1,2,4-三甲苯; 18- -1-甲基-2-异丙苯; 19- -1,3-二乙基苯; 20 -1-甲基-3-正丙苯; 21 -1-甲基-4-正丙苯;
-1,2-二甲基-4-乙基苯; 30 一节满; 31 -2-甲基节满: 32 - -1,2-二甲基-3-乙基苯; 33- 1,2,4,5-四甲苯; 34 1,2,3,5-四甲苯; 35- -1,2,3,4-四甲苯; 36 -4-甲基满; 37- 四氢萘; 38- 一茶; 39 -2-甲基萘; 40 -1-甲基萘。
29
异丙苯; 8- 邻二甲苯; 9
7-
-1,4-二乙基苯; 23 -1,3-二甲基-5-乙基苯; 24 -1,2-二乙基苯; 25- -1-甲基-2-正丙苯; 26- -1,2,3-三甲苯; 27 -1,4-二甲基-2-乙基苯; 28— -1.3-二甲基-4-乙基苯:
22
一正丙苯; 10 1-甲基-4-乙基苯; 11 1-甲基-3-乙基苯; 12- 异丁苯; 13— -1,3,5-三甲苯; 14——仲丁苯;
图1重整生成油中芳烃的典型色谱图
11校正
11.1为确认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开展试验前,须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定期对分析系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 11.2利用有效碳计算理论相对校正因子,结合表1色谱条件,对芳烃混合标样(含苯、甲苯、对二甲苯、1,3,5-三甲苯、1,2,34-四甲苯、满、萘、正庚烷)进行检测。称量法配制芳烃混合标样,各组分称量精确至0.0001g。使用正庚烷作为参考,利用组分峰面积,按式(1)计算相对校正因子,见表4。用正庚烷的相对校正因子来表示所有非芳烃的相对校正因子,对二甲苯的相对校正因子表示所有C芳烃的相对校正因子,1,3,5-三甲苯的相对校正因子表示所有C。芳烃的相对校正因子,1,2,3,4- 四甲苯的相对校正因子表示所有C.及以上芳烃(除满、萘以外)的相对校正因子,未知峰相对校正因子采用邻近原则。
5 NB/SH/T0166—2022
11.3实际应用中,对能获得芳烃混合标样的实验室建议按式(1)自行测定校正因子。所计算的相对校正因子与表4所示的差异应不大于5%,否则确定误差源,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1)
f=(C,XA)/(CXA,)
式中:
某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
C- 一芳烃混合标样中某组分的质量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A。- 一正庚烷的峰面积; C。—正庚烷在校正试样中的质量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A, 校正试样中某组分的峰面积。
表4部分芳烃组分相对校正因子
组分名称 1,3,5-三甲苯 1,2,3,4-四甲苯
相对校正因子
组分名称正庚烷
相对校正因子
0. 933 0.938 0. 917 0. 895
1. 000 0. 909 0. 919 0. 927
苯甲苯对二甲苯
节满茶
12 试验步骤
12.1 色谱仪开机后,按表1的色谱条件设定方法,基线稳定后进样分析。 12.2色谱分析:按照表1所述,将待测试样导人色谱仪。 12.3谱图解释:在色谱柱类似的情况下,可按照表3中芳烃的保留时间依次确定待测样品的芳烃化合物。
13i 计算和报告
13.1计算 13.1.1对重整原料及生成油试样中的芳烃含量采用校正面积归一化法。 13.1.2 重整原料油及生成油试样中的单体芳烃各组分质量分数w芳,按式(2)计算:
A芳J芳 ×100
(2)
10券
ZAf:
式中: 10芳 A芳 试样中各单体芳烃组分的峰面积: f芳 试样中各单体芳烃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 A, 试样中各组分i的峰面积;
试样中各单体芳烃组分的质量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试样中各组分i的相对校正因子。
f:
13.1.3 总芳烃的质量分数,由每一单体芳烃的质量分数w相加而得,以百分数表示(%)。 13.1.4 非芳烃以总峰形式出峰,其质量分数为(100-总芳烃质量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13.2芳烃组分的报告
对于任一试样,以两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其分析结果,按GB/T8170规定进行数据
6
上一章:GB/T 260-2016 石油产品水含量的测定 蒸馏法 下一章:NB/SH/T 0913-2015 轻质白油

相关文章

NB/SH/T 0889-2014 液体石蜡产品和原料正构烷烃含量及碳数分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Q/SY 03687-2022 重整生成油中芳烃组分的快速分析法 NB/SH/T 0984-2019 柴油和喷气燃料中芳烃和多环芳烃含量的测定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NB/SH/T 0806-2022 中间馏分芳烃含量的测定 示差折光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法 NB/SH/T 0939-2016 航空燃料和石油馏分中芳烃含量的测定 示差折光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法 NB/SH/T 0939-2016 航空燃料和石油馏分中芳烃含量的测定示差折光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法 NB/SH/T 0474-2010 在用汽油机油中稀释汽油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NB/SH/T 0903-2015 脂肪酸甲酯中甲醇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