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一号孔ASR法地应力测量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一号孔ASR法地应力测量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4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0:36:50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一号孔ASR法地应力测量 第40卷第3期 2013年6月
中国地质 GEOLOGY IN CHINA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一号孔
ASR法地应力测量
孙东生1林为人2王连捷1崔军文3王薇1黄尧4
Vol.40,No.3 Jun.,2013
(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宝;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KochiInstitute for Core Sample Research, 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MSTEC), Nankoku, 7838502,
Japan;3.大陆构遗和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4.江苏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六队,江苏东海222341)
提要:大地震后发震断裂附近的应力状态是认识和理解地震机理的重要参数。5.12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基于地震机理研究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操项目(WenchuanEarthquakeFaultScientificDrllingProject,简称WFSD),为研究震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深部应力状态提供了条件。本文主要介绍适合深部应力测量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nelasticstrain recoverymethod,简称ASR法)的测试设备和流程,并利用ASR法对WFSD-1号钻孔岩心进行了原地应力测量,取得了该钻孔424~1173m深度范圈内7个岩心样品的非弹性应变恢复实测数据,并根据成像测井对岩心进行了定向,确定了原地应力方向,估算了原地应力的大小。WFSD-1钻孔最大主应力的方位为NW69~NW35°,主应力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面增大。
关键调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地应力:非弹性恢复法;测量仪器及流程
中图分类号:P634
文献标惠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13)03-0840-06
地应力作为诱发地震的直接驱动力之一,是以地震机理研究为目的科学钻探计划的主要研究对象-%。 5.12汶川大地震后,为认识和理解汶川大地震的孕育机理、动力学过程、地表破裂及地震周期等特征,中国开展了基于地震机理研究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enchuanEarthquakeFaultScientific DrillingProject,简称WFSD)网。本文主要介绍适合深部应力测量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nelastic strain recoverymethod,简称ASR法)的测试设备和流程7-9,并利用ASR法对WFSD-1号钻孔岩心进行了原地应力测量,取得了该钻孔424~1173m深度范围内7个岩心样品的非弹性应变恢复实测数据并根据成像测并对岩心进行了定向,最后计算了原地应力方向,估算了原地应力的大小。
收稿日期;2013-0220;改回日期:201305-02
1ASR测量方法
存在于地壳岩体内的应力可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测量9-I]。ASR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定向岩心的深孔地应力测量方法,与其他岩心法地应力测量相比,ASR法为半原位的地应力测试方法(虽不在钻孔中直接测量,岩心取出后保持原位状态即开始测量),具有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油气田地应力测量及以地震、构造活动等科学研究为目的钻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2-1周。
岩石是一种黏弹性体,具有流变性19。岩心被钻取后,即脱离应力场的作用,岩心除了立即发生弹性应变恢复以外,还随时间发生非弹性(滞弹性)应变恢复。岩石的非弹性应变恢复量与卸载之前所处的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操井中探测项目(2008wsd-03),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基盘B海外-22403008)
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孙东生,男,1980年生,助理研究员,从事地应力测量、奢石力学实验及数值分析等研究;E-mail:dongshengsun@189.cn。
上一章: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卡拉沙依断裂带活动特征 下一章:南京市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系数法

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新证据 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泥矿物拉曼光谱特征 汶川地震断裂带岩脉矿物拉曼谱峰特征 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北川断裂带内的斜切逆冲断裂 5.12汶川大地震同震断裂及地震地质灾害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源断裂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调查 路基 5.12汶川地震预报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