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北川断裂带内的斜切逆冲断裂

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北川断裂带内的斜切逆冲断裂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9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0:35:3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北川断裂带内的斜切逆冲断裂 第40卷第1期 2013年2月
中国地质 GEOLOGYINCHINA
Vol.40,No.1 Feb.,2013
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一北川断裂带内
的斜切逆冲断裂
李海兵12许志琴12王焕12司家亮12李天福12 宋圣荣3裴军令4郭力维3孙知明4黄尧5
Marie-LuceChevalier12刘栋梁12
(1.大陆构遗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3.台湾大学地球
科学系,台北;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5.江苏省地质六队,江苏连云港222023)
00 县一安县断裂分别产生约270km和80km长、并具不同运动性质的地表破裂带。大地震后的断裂带科学钻探是研究地震机制的有效方法,为更好地了解汶川地震过程中的断裂机制、岩石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特征,2008年11月4 日(汶川地震后的178d)快速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该项目在这两条断裂带的上盘布置深浅不一的五口群钻(500~3000m深)。笔者以汶川科钻一号孔(WFSD-1)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心的岩石学研究和构造分析,识别出映秀一北川断裂带中的不同断裂着分布和组合,以及确定了汶川地震主滑移带位置,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囊断裂机制提供了基础。
通过详细的岩心分析,在WFSD-1岩心中~575~759m深之间存在由碎裂岩、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组成的一条约100m宽(~184m岩心厚)的断裂带,从上部到底部主要为碎裂岩带、断层泥与断层角砾岩混合带、角砾岩带及其断层泥带,该断裂带分布在新元古代彭灌杂岩与三叠纪须家河组之间,主要在须家河组中,为映秀一北川断裂带。由综合测井数据、粘土矿物变化和显微构造分析,确定在岩心589m深处有约1cm厚的黑色新鲜断层泥,为汶川地震断裂主滑移带(PS乙),这是靠近岩心中映秀一北川断裂带上部位置。在虹口地表露头彭灌杂岩与三登纪须家河组之间,同样存在相似结构约190m宽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带,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靠近断裂带底部,因此,汶川地震PSZ 在映秀一北川断裂带内并斜切了断裂带,暗示着汶川地震PSZ可能是一条新的高角度(62°~65°)逆冲断裂,它不完全沿袭古地震滑移带,并可能与地震震级大小有关。100~190m宽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带是经过从10~15Ma前至现在长期地震活动和演化的结果,同时也记录了龙门山快速崛起的过程。
关键调: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汶川地震主滑动带(PSZ);岩心;映秀一北川断裂带;龙门山
中图分类号:P5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13)01-0121-19
在地震断裂带上实施科学钻探,特别是在大地震发生后,利用科学钻探,通过对温度、地震波速度和发震断层渗透率变化等物理参数的精确测量,有可能获取有关地震愈合和破裂周期、地震摩操热、岩脉填充、渗透性、流体作用、应力状态等重要基础数据,大地震后的快速钻探是研究地震机制和捕提余
收日期;2012-12-23;改回日期:2013-01-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资助。
震直接信息的有效方法之一[1-3]。1995年版神大地震之后,日本开始实施了大地震后的Nojima断层科学探测项目θ: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后,2004年开始实施台湾车笼铺断层深钻项目(TCDP)网,这些项目的实施加深了对地震断裂机制的认识。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
作者简介;李海兵,男,1966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及活动构造研究;E-mail;lihaibing06@yahoo.com.cn。
上一章:琼东南盆地陵水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分析 下一章:利用Mapgis软件将等值线逆向数值化的方法

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新证据 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泥矿物拉曼光谱特征 汶川地震断裂带岩脉矿物拉曼谱峰特征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一号孔ASR法地应力测量 5.12汶川大地震同震断裂及地震地质灾害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源断裂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与地表破裂带调查 脆性固体断裂力学-B.R.劳恩 地震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