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源断裂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源断裂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26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09:11:31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源断裂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第37卷第4期 2010年8月
中国地质 GEOLOGYINCHINA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源断裂特征
及其动力学分析
蔡学林1,2王绪本2,3朱介寿2,3曹家敏2程先琼2
余年2张伟2鲁霞2庞溯2张振宇2
Vol.37,No.4 Aug.,2010
(1.成部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宝,四川
成都610059;3.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提要:笔者根据地壳表层地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与地震测深和大地电磁测深成果,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与方法,相互关系,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间题。笔者认为龙门山碰撞造山带深处隐伏壳慢韧性剪切带可能是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主震区的震源断,而地壳表层发育的映秀断裂带、北川断裂带和彭县一县断裂带等可能是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主震区的地震断囊,该区震源断裂与地震断裂既有显著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避撞的动力学作用下,形成上扬子地块向青戴高原东缘碰撞一模人以及青藏高原东缘向东仰冲,深部向东俯冲的动力学态势,造成龙门山碰撞造山带切制莫霍界面的壳峻韧性剪切带向中上地壳扩展,应力高度集中与能量快速释放破裂,从而引起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以及大型同地表破裂带的形成。探索震源断裂与地震断裂区别与联系,对进一步研究地震机制与发震动力学以及防震减灾有重要意义。
关键调:熏源断裂;地震断裂;地表破裂带;岩石圈;地壳;壳韧性剪切带;主震震源区;汶川8.0级特大地震
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10)04-0952-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地震强度最大、余震持续时间长、最多最复杂、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最强烈、损失最惨重、次生灾害最严重、救灾最困难、灾后重建难度最大的一次强烈的大陆板内浅源构造地震,引起了全球最广泛的关注与教援,以及众多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参与研究1-2。笔者在研究龙门山碰撞造山带及邻区地壳表层地质构造基础上(2-2),运用现代解析构造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对龙门山及邻区较多的地震
收稿日期:20100510;改回日期:20100705
测深部面-、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3.3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1,37-4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综合构造解析,建立起青藏高原及邻区(图1)的地壳、岩石及软流圈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型式与构造分区A4-。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为了进一步研究主震区地壳,特别是上地壳细结构及地震深部构造环境,已实施了米亚罗一郸县等4条大地电磁测深削面·,并进行了成都市地震活动断层研究。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碰撞造山带及邻区岩石图地壳三维结构及汶川8.0级特大地震区深部构
基金项目:国家自热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734150,40234047、40839909)、国土资源部专项计划项目(20001010206)、中石化西南油气
分公司项目(GJ-114-0828)和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成都市地震活动断层研究"项目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兼学林,男,1935年生,教授,从事构造地质学和深部地质研究与教学工作;E-mailcaixuelin1935@sohu.com。
@王绪本,李书兵,等.龙门山深部地球物理结构及油气选区研究报告.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成都理工大学,2009;22-105
朱介寿,黎学林,曹家敏,等,成都市地震活动断层研究报告,成都理工大学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1-112 万方数据
上一章:南阿尔金花岗岩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 下一章:浙江青田石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

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泥矿物拉曼光谱特征 汶川地震断裂带岩脉矿物拉曼谱峰特征 砾性土液化原理与判别技术 以汶川8.0级地震为背景 汶川特大地震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汶川特大地震的成都探索:房屋安全应急管理 汶川特大地震中城镇供水系统地震灾害与抗震救灾调查报告 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若干问题研究 汶川地震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