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龙门山构造带中段新近系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新近系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09:31:41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新近系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第38卷第6期 2011年12月
中国地质 GEOLOGY IN CHINA
Vol.38,No.6 Dec.,2011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新近系砾岩层砾组特征
及其构造意义
贺承广邵兆刚钱程韩建恩朱大岗孟宪刚余佳王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提要通过对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玉堂镇新近系砾岩层的砾组分析,阐述了砾岩层的成因、来源、搬运方式和构造背景等。研究表明,玉堂镇新近系砾岩层为近一中源河流相冲积物,物源为来自北西方向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基岩地层,砾石成分复杂,底部砾岩层的砾石成分以盖层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为主,中部砾岩层中基底花岗岩殊石成分则大幅度增加,水动力条件不稳定,砾石原始最大扁平面倾向具有向NW转变的趋势。反映龙门山地区新近纪地壳运动渐趋强
烈,且古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过由NWW向NW向的转变。关键调;砾岩;砾组分析;新近系,龙门山
中图分类号:P53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11)06146710
盆地中的砾岩(石)层是研究沉积盆地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古地理特征、构造环境及古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的重点-。砾组分析研究沉积物的组构特征,基本内容包括砾度分析、砾态分析、砾向分析和砾性分析,对砾岩(石)层中的砾石进行系统全面的测量和统计,进而阐述其搬运、沉积特征、成分及性质-是研究砾岩(石)层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据砾石统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得到外营力性质与砾组特征的相关性和规律性,恢复砾岩(石)层形成时的地质环境[11-16]
自晚三叠世以来,在龙门山东缘的山前地带堆
积了近方米厚的前陆陆源碎屑岩,是四川盆地沉积最厚最全的地区,前人曾对龙门山构造带山前砾岩层做了一些较为详尽细致的工作14-1517-2],但目前对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的大邑岩、雅安砾岩等砾岩层有较详细的研究,面对新近纪旱、中期乃至更早时期的砾岩层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闻。为此,笔者在龙门
收稿日期:20110228;改国日期:2011-0630
山构造带中段都江堰市玉堂镇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时,对龙门山新近系中、下部砾岩层进行了测量和统计,探讨了新近纪构造运动的强度和变化情况。
地质背景
龙门山构造带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交接地带,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和气候的陡变带,其东西两侧分别为四川盆地和松潘一甘孜造山带,总体呈NE=SW向展布,长约500km,宽30~40 km。该构造带主要发育有龙门山后山断裂F;(茂汶一汶川断裂)、主中央断裂F(映秀一北川断裂)和山前断裂Fs(灌县—江油断裂)等3条主干断裂(7-19(图1)。自印支期以来,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区域构造变形呈现前展式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特征。伴随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的强裂隆升和变形,龙门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变形强烈,断裂带呈现右旋剪切挤压的运动特征。
基金项目;科学技术部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聚带科学钻探(WFSD)"、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DZLXJK200904和DZLXJK20090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水[2010)矿评03-06-01)资助。
作者简介:贺承广,男,1985年生,硕士生,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构造应力场研究;Email:cauhecg@163.com。
万方数据
上一章:皖南屯溪地区发现晚侏罗世火山岩 下一章: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与沉积序列

相关文章

勉略构造带横现河地区张岩沟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一上亚段为例 南海重力异常特征及其显著的构造意义 秦岭石人山岩块的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西藏玛依岗日地区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南祁连化石沟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