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6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1:22:3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第20卷第1期 2010年3月
文章编号:10056157(2010)010147
安数地质
Geology of Anhui
Vo1.20 No.1 March 2010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
及其研究意义
宋传中1,黄文成1,ShoufaLin1.2.任升莲1,李加好1,涂文传
(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安徽,230009;
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Waterloo,Ont.,Canada N2L 3G1 )
摘要:“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遗结”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交汇、衔接和转换的焦点部位,主要包括大别遗山带、郑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常三大著名的构遗单元,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动力学深部过程与浅表响应的经典地区。将大陆造山带、大型断层、矿集区结合起来,瞄准板内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建立区内大陆动力学的系统研究架,研究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分析陆内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深部过程与浅部
效应,将有助于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新突破,指导“第二成矿空间”的深部我矿。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常;大别遗山带;郑产断裂带;构遗转换;构逐结
中图分类号:P541;P542
文献标志码:A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安徽南部及其相邻地区,是特提斯和太平洋两大
1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基本构成
构造结是不同构造体制交汇、衔接和转换的焦点部位",具有在不同动力学背景下深部过程与浅部响应的时一空演化关系,以及相应的物质重组、结构重建的登加规律。构造结主要发育在不同构造体制的复合部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强烈
构造演化复黎,是近东西向特提斯构造体制与近南北向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最重要地区。长期以来在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构造背意下,不同活动时期、不同活动方式和不同地质效应的各种地质作用相继发生,在中国东部,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相互叠加、相互干扰的各种复合地质现象,并在沉积作用、构造过程、岩浆活动和成矿机制等方面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2-15)。换言之,这些纷繁多样的地质效应,以及在方式、方向上相互依存和相互映证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地壳变形规律,正是反演中国东部中申生代深部过程与浅部响应的标志,也正是特提斯、太平洋两大构造体制转换动力学过程的有力证据。无疑,中国东部,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动力学过程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佳场所之一。收稿日期:2009-12-05
构造体制交汇、衔接和转换的焦点地区,主要包括大别造山带、郑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大著名的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直接记录了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过程和方式,都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
无,集大别造山带、郑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一体的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正是特提斯和太平洋两大构造体制转化的标志,是十分难得的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图1)。精细研究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地质作用、构造演化和动力学背景,将会获得创新性的大陆动力学研究成果,并指导区内深部找矿。
2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重要标志 2.1中生代地壳活动频繁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以来的地层沉积物多变,地
质演化史复杂,各套地层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出地壳运动强烈。
主要表现为:青龙群(T)与黄马青群(T-)之间的
金子运动,青龙群开始变形,黄马群以角度不整合的方式覆盖其上;黄马青群与象山群(J-)之间的南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72097,40772131),安微省公益性地质研究项目,中石化基础研究项目共同资助,作者简介:案传中(1955-),男,安微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
上一章:天津市地面沉降特征研究 下一章: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取值方法

相关文章

长江中下游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综述 南海重力异常特征及其显著的构造意义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新近系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秦岭石人山岩块的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西藏玛依岗日地区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南祁连化石沟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下-中侏罗统色哇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