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6
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第27卷第14期
幼年性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张春莉杜雄尹香利
摘要目的:探讨幼年性恶性外周神经痛临床病理转点、诊断和整别诊断。方法:对3例外科手术切除的动年性悬性外周种神经辅痛进行临床特征、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动年性恶性外周神经辅癌在组织学上具有果状分布、异型性明星、伴粘减变性、录性变及调亡活跃等特点。免疲组化标记肿癌细胞S-100、Vim阳性;NF标记弱阳性;EMA,Ker、CgA、Syn、Desmin、Myoglobin、Actin、
CD99、CD68均呈性表达。结论;恶性外周神经薪瘤多发于30~50岁的成人,发生于幼年者军见,其诊断除依赖病理形态学特点外,还需要结合肿瘤与神经的关系、免疫组化表型等。
关键词神经箱痛;免疫组化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peripheralnerve sheathtumor,MPNST),又称恶性雪旺瘤、神经纤维肉瘤,为源自外周神经鞘膜细胞分化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MPNST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3%~10%(1),多见于成人,50%以上的患者伴发NF-1,平均发病年龄28~36岁.自发性MPNST平均发病年龄40 44岁,儿童及青春期罕见MPNST(2)。对于发生于幼年者,易被临床误诊,导致不适当治疗。本文报告了 3例幼年性MPNST并回顾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师正
确认识该肿瘤提供一定的帮助。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例患者,其中女1例,男2 例,年龄5~9岁,平均7.6岁。其中2例位于盆腔, 1例位于下肢。下肢病变临床表现为局部包块伴疼痛及肌肉萎缩。盆腔包块表现为放射痛、1例伴有左下肢肌萎缩。3例CT均提示恶性占位性病变,手术中发现其中两例与神经无界限,无法分离。
1.2方法肿瘤标本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及EnVision 二步法免疫组化,所有一抗均购自迈新公间。肿瘤细胞阳性判定标准:Vim、EMA、Ker、CgA、Syn、 Desmin、Myoglobin、Actin、NF、CD99、CD68 染色以细胞质内弥漫性棕黄色颗粒为阳性,S-100蛋白染色以胞核内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同时设立阳性、阴
性及空白对照。 2结果
2.1肉眼观1例送检物为碎组织,2例为灰红、灰白肿物,局部似有包膜,切面以实性为主,呈灰白、灰红色、质地中等,部分呈半透明状或略呈胶冻
doi ; 10.3969/j-issn.1006-5725.2011.14.053 作者单位: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样,局部有小囊腔形成及出血坏死。
2.2镜检肿瘤组织弥漫性生长,其中1例以致密区为主,2例为致密区与疏松区交替分布,局部呈漩涡状,并见少量宽窄不一的纤维间隔,使瘤细胞略呈巢团状。致密区瘤细胞呈束带状生长,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或小多角形,胞质较少,淡伊红染或含小空泡,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部分深染,异型明显,核分裂像1020个/10HPF,细胞调亡散在可见,间质内有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及出血(图1、 2)。疏松区间质黏液变性明显,局部囊性变,瘤组织呈小束状漂浮于淡蓝色黏液基质中,瘤细胞长梭形,胞质红染,核呈波浪状、杆状或逗点状(图3)。 2.3免疫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肿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蛋白(图4)和Vim,NF标记两例阳性,1例为弱阳性,EMA、Ker、CgA、Syn、Desmin、
Myoglobin、Actin、CD99、CD68均为阴性。 2.4病理诊断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3讨论
3.1临床特征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好发于30~50 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多发部位依次为驱干、腹膜后、下肢、上肢、头颈等(3;,口腔及肾盂等部位鲜有报道4)。肿瘤多与神经关系密切,呈纺锤形单发结节。肿瘤生长迅速,位置固定、不能移动,可伴有局部压痛、功能障碍,如股体麻痹、放射痛、肌肉萎缩等。
3.2组织学特征及诊断要点MPNST肿瘤细胞包含雪旺细胞、神经束衣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原始细胞。这些细胞在光镜下无法区别。MPNST的经典特征是纤维肉瘤束带状结构,大多数肿瘤呈弥漫性生长,致密区与疏松区交替存在,局部可有神经纤维瘤样漩涡状结构,瘤细胞可呈长梭形、短梭形或卵圆形,核逗点状、波浪状,呈栅栏状排列,核分裂像多见。本瘤发生软骨及骨化生时称神经鞘间胚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