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研究
供应链环境中RFID语义事件模型
朱明清彭接招廖国琼钟干惠彭志真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与
摘要: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融式自动识别技水,为对供应链环境中物品递行自动限踪和监控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分析现有 RFID事件模型特点及不足基础上,首先分析供应链环境下的RFID事件分类。后,利用RDF模型的较强语义表达能力,采用XML语言及RDF 图对事件进行描速,为供应链中的产品遗溯提供了有效支持:
关键调:RFIDRDF语义事件模型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TP391.44 1、引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2-0032-02
应链系统流通过程,包括原料运输、产品加工,包装及存储、产品出
在供应链环境中,RFID技术通常用于对粘贴有电子标签的物品(如元器件、托盘、包装箱等)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库存存货、运输、仓储及销售等流通过程进行全程自动跟踪和追溯。基于 RFID的追测系统与其它追溯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是将与追踪相关的信息及数据统一建模为事件,如将RFID对象的位置变化(企业内移动、企业间移动)、状态转化(原材料加工为新产品)和包装关系变化(从一包装箱拆分到另一包装箱都视为事件发生,这样做的优点是各分布组织可在遵循统一RFID标准(如EPCIS标准)和事件处理框架下对RFID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而且,来自读写器的原始事件必须转化为具有高层语义的复杂事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固此,需为其建立统一高效的RFID事件处理框架及事件模型。
早期基于RFID的应用系统是以为数据为中心进行处理1-",虽然以数据为中心的处理方式不需重新建立数据库,但是它们只考虑广RFID对象的某些特征,面且由于RFID数据具有高速,海量,实时等特点,上述方法处理效率已不能满足需求。而以事件为中心的处理方式则是直接在数据流上对事件进行建模,与以数据为中心的方式相比,该方式可节约时间,故处理效率高。已有一些研究针对不同应用场录提出了不同RFID事件建模方法4-7,虽然这些事件模型对 RFID事件进行了描述和定义,但存在的共同间题是事件语义表达能力不足。因此,本文利用RDF的丰富语义性,运用RDF模型有效
表达供应链中的RFID事件的语义信息, 2、供应链事件建模需求及分类
提高现代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关键是对供应链环境中需要监控的对象(如产品、集装箱、车辆和人员等)进行自动识别,并将这些信息在企业MIS系统或ERP系统得到实时传递和反映。图1为典型供
恭
-
养
2
包
包高包可
E EE
库及运输、卸货及人库、包装拆分、零售等环节。
一个完整供应链通常包括供货商、生产商运输商、分销商、零
售商等基本流通环节。不同环节在供应链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此关注的内客也就不同.为满足单品(item)级追测和批次(batch)级追测需要,供应链中的事件可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1)转换事件(TransformEvents):指物品经过加工处理产生新物品事件,包括事件发生时间,观测地点,业务环节(生产),业务位置,转换前对象标识,转换后对象标识等。
(2)聚合事件(AggregationEvents):指产品通过包装形成更高级别的产品事件,包括事件发生时间,观测地点,业务环节(包装),业务位置,聚合体包含的全部对象标识,聚合后生成新对象标识等。
(3)分解事件(DivisionEvents):指包装箱拆箱后形成更多的小级别包装事件,包括事件发生时间,观测地点,业务环节(拆卸),业务位置,分解时前对象标识,分解后对象标识等,
(4)移动事件(Move Events):指企业内部产品位置发生变化事件,包括事件发生时闻,移动对象标识,移动前观测地点,移动后观测地点等。
(5)运输事件(ShippingEvents):指根据订单发生的货物装箱及运输事件,包括货物标识,开始时间,最新状态,最新位置,出发地,目的地,产品属性,业务步骤等。
(6)交付事件(DeliveryEvents):指发送方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事件,包括货物标识,交付时间,供应商,购买者,交付地点等;
(7)接受事件(ReceiveEvents):指接收方接收订单中的商品事件,包括货物标识,接受时间,购买者,供应商,接受地点等;
(8)预警事件(WarmingEvents):指事先设定的预警提示事件,如商品被盗、商品过期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等事件,包括事件类型,
包
包
6
2
司
(1)原料运输;(2)产品加工;(3)包装及存储;(4)出库及运输:(5)卸货及入库:(6)包装拆分;(7)零售
图1典型供应链系统流通过程
基金项目资助: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会(2008GQS0019),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
(20113BCB24008),江西省教育片重点科技项目(GJJ10694,GI12259)。
作者简介:朱明清,男,本科生;彭接招,女,本科,教投,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
廖国琼,男,研究生,教状,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与数据挖据;钟千惠,女,本科生;彭志真,男,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