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多电极制磷电炉采用电极直接烘炉新工艺

多电极制磷电炉采用电极直接烘炉新工艺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98.1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1 09:33:55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多电极制磷电炉采用电极直接烘炉新工艺 2012年第27第6期
徐昊辉等
大南磷矿采用密法磷酸工艺的可行性探讨
150℃。因此,大南磷矿按钙硅比要求配料的球团熔点可以满足上述要求。在实际生产中还有可能将反应温度适当控制高些,更有利于提高球团POs的还原率。在实验室中,将温度控制在1400℃下反应30min,中的残球未熔化仍可以自然倾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磷矿,其钙硅比不是影响球团熔点的决定因素。例如湖北某磷矿中w(P0s)22.87%、w(Si0z)14.35%、w(CaO) 35.10%,从化学成分看是适合窑法磷酸工艺的,但其本身的熔点低,变形温度只有1294℃,配料后其熔点和磷矿相近。在进行筛查后发现磷矿的酸不溶物中有某种物质会严重影响磷矿基至球团的熔点。在实际生产中将钙硅比降到非常低仍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大南磷矿41矿点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
当地无烟煤可作窑法磷酸生产的还原剂
2.4
在大南磷矿周边有很多无烟煤供应点,w(固定碳)为70%~75%,w(灰分)22%~24%。测定样品的灰熔点时发现其变形温度在1500℃左右。这对于大南磷矿采用密法磷酸工艺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虽然无烟煤的还原活性低于焦炭粉,但由于其具有资源充足、运输方便、价格较低等优势,用它取代焦炭粉作还原剂是完全可行的。
在马弗炉中进行了无烟煤还原实验,其中一个矿点的配煤球团在1300℃下反应30min,残球
·31·
w(P,0,)分别为1.18%和1.36%:1400℃下反应 30min,残球w(P0,)分别为0.31%和0.39%。另一个矿点的配煤球团在1300℃下反应30min,残球w(P,0,)为0.78%;1350℃下反应30min,残球w(P0,)为0.39%。残球在1400℃下反应30 min后完全可以从埚中倾出。实验取得的数据表
明,还原情况良好。 3
结论
目前开发的高硅路线密法磷酸工艺是一条 1
值得重视和完善的工艺。它适合我国国情,与传统磷酸工艺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2)大南磷矿是高硅路线窑法磷酸工艺得天独厚的原料,完全满足其工艺要求。
3)当地的煤炭资源为大南磷矿采用高硅路线窑法磷酸工艺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降低窑法磷酸工艺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友俊.密法磷酸在我图的前景[J].磷肥与复肥,1987,2(2):
38.
【2]江善襄.提高密法磷酸还原率的操讨(续)[J].磷肥与复肥
1995,10(2):1015.
[3]
侯拥和,薛生晖,黄婵枢.CDK密法磷酸新工艺及其工业化前景[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1997(2):6-8.
多电极制磷电炉采用电极直接烘炉新工艺
传统的制磷电炉原始开车烘炉的方法是以木柴为燃料提供热源烘炉,不但破坏生态环境(烘炉一次要消耗100~200t木柴),烘炉期间,烟熏火燎,对周围环境造咸严重污染,而且热利用率低,烘炉周期长,前后要1月多。更严重的是本案烘炉期间炉内气相始终处于氧化性气氛,温度无法按升温曲线控制,温差高达几百摄氏度,从升温曲线可明显看到,温度高低错落很大;其次,是对电极糊的烧结碳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电极直接烘炉创新技术在多电极制磷电炉原始开车中的应用,是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模紫和优化完善、分析研究碳素材料的培烧原理、借鉴大型制磷电炉(90000kVA)的成功经验发展开拓的一种烘炉新方法。
宜昌楚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4月9日化工投料的21500 kVA三相6根电极制磷电炉是潮北省使用电极直接烘炉原始开车的首台多电极制磷电炉。经过丰年多的试生产,炉底、炉壁温度平稳,各点温差较小,耐火砼炉盖密封性能良好,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预期要求。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在潮北制研行业属于首创。
云南方盛化.T科技有限公司22750kVA三相7根电极制磷电炉,是云南首次使用电极直接烘炉原始开车的多电极制磷电炉,到现在已使用6年多的时间(2005年6月19日投产),炉底、炉壁温
万方数据
度平稳,温差小,垒今还没有抗炉和大修过(换渣口除外)。
以宜品楚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号炉为例:炉底铺焦炭床,焦美用量15.69t,硅石1.78t:从2008年3月28日21时37分合引出电流原始开车烘炉开始至4月9日6时46分一次化工投料成功, 066 线路出间题停电),原始开车电极直接烘炉共耗电78540kW-h,按 0.5元/(kW-h)计,原始开车电极直接烘炉新工艺电费仅3.927万元,相比传统烘炉方法节约时间1月多,节约费用10万元多
原始开车采用电极直接烘炉新工艺,与传统的原始开车烘炉方法相比,费用低,操作条件好,环保,烘炉期间没有黑烟排出,工艺控制筒单,炉内温度可控性强,温度可按升湿曲线<10℃/h 控制。关键还在于满足了耐火材料及碳索材料的恒温技术要求;而且炉内热源供应平稳,水平温差与垂直温差缩小,随着烘炉的持续不断,炉内温度的不断提高,电能转换的热量可深人到碳索材料的每一个角落。其次烘炉期间不必降湿进人炉内检查,烘炉结束后可直接化工投料转入升负荷试生产,不但节省时间,更有利于提高碳素材料的烧结、焦化质量,延长炉的使用寿命。
安550405,孙志业)
(贵州源冀矿业集有限公司,贵州荒安
Email:km8nszl53@126.com(收稿目期:20120825
上一章:半水煤气脱硫间歇熔硫回收工艺运行小结 下一章:Strong—DAS监测系统的应用和改进

相关文章

GB/T 26105-2010 防锈油防锈性能试验多电极电化学法 GB/T 26109-2010 水基防锈液防锈性能试验 多电极电化学法 汽车塑件注塑模具的石墨电极数控加工工艺 钢包精炼炉电极横臂裂纹的焊接修复工艺 生物医学植入器件的刺激电极和传感电极 Q/SY 1705-2014 电极系井径连斜微电极组合测井仪 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 化学修饰电极(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