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徐航
认证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框架的初步探索 O文/陈伟“游安君
目前,我国的认证机构已达 130多家,不同的认证机构在认证质量与效率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认证相关方才有可能对不同机构的管理能力、认证有效性、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方面有一个综合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选择或采信。
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认证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对此展开了研究,目的是建立能够反映认证机构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组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对认证机构评价的内容进行总结,形成框架。针对此框架内容分别向政府部门、认证监管部门、认可机构、认证协会、认证机构获证组织、普通消费者及其他认证相关方征集意见。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同时,形成权重赋值。然后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调整,形成认证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草案。根据草案制作评价软件,实现对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结果的汇总,并形成评价报告。
万方数据
评价方法的选择基于指标本身的特性,实施了调查,征集了相关方的意见。评价中包含了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内容,并使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专家讨论和社会调研,课题组建立了8个方面的认证机构评价指标,并赋予其相应的权重,此权重可在应用过程中根据效果做适当的调整。在评价时,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分开进行,其评价内容也略有区别。
1.战略管理(权重10%)
本指标目的是引导认证机构从战略角度维护自身机构的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维护行业整体发展利益。战略管理应围绕规范运作、控制风险等内容开展,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
本评价指标包括经营发展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及适宜性、风险分析实施情况、风险管理措施、承担责任指数四项内容。前三项为定性指标,由专家在现场通过对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评分,承担责任指数为定量指标,根据机构的保险金额、注册资金、风险储备金、证书总量等数据计算获得。
Front前沿
2.组织管理(权重10%)
组织管理决定了认证机构内部运作的规范性,也决定了认证机构内部管理效率。本指标目的是引导认证机构建立有效、适宜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系统的持续改进机制。尤其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通过员工满意程度的调查改进内部组织环境。
组织管理分为内部管理和分支机构的管理,内部管理包含自我改进机制和员工满意度方面评价:分支机构管理包含资质管理、职责权限和关键场所内部管理。这些指标都是定性的,由专家根据评分要求进行评分。
3,认证机构资源管理(权重 18%)
资源是认证机构有效开展认证活动的必要条件。资源管理活动将直接影响认证活动的客观性、保密性、公正性。作为以人为评价工具实施第三方公正评价活动的认证、审核和检查工作,其本质和特征突出地表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与认证业务相关的其他资源在认证机构体现为基础设施。此方面通过机构的人力资源充裕度、审核员/检查员职业化程度、审核员/检查员能力及专业技能和基础设施充分性几
(认证技术》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