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源南环境 18972284
环保技术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分析COD与BOD的关系
王凯周怀兰
刘年明会
(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临沧分局云南临沧
677000)
摘要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是表征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综合性指标,有机物综合指标是一类评价水体污染状况极为重要的指标。水体中COD和BOD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应用最小二桌法曲线拟合分析临沧境内河流型水、水库型水及生活污水中COD与BOD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体中COD和BOD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且均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关系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分析,COD与BOD的线性关系式可靠,计算值可作为对COD与BOD合理性检查的参考。
关键调最小二来法曲线权合
相关性
COD
BOD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64(2018)01-078-02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记为CODcr(K,Cr;O,作为氧化剂)或COD%(KMnO。作为氧化剂)。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是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一般采用培养后5d的生物耗氧量,记为BODs。生化需氧量是研究废水的可生化降解性和生化处理效果,以及生化处理废水工艺设计和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在水质检测试验中发现,生化需氧量与水体中的初始溶解氧含量、浮游藻类植物,以及好氧微生物种群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初始状态溶解氧含量高和水体中浮游藻类密度大时,会使生化需氧量测定结果偏高或异常,对水质评价成果产生影响。面COD相对BOD 更易测得准确,利用准确测定COD值来分析BOD值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作对BOD测定值合理性检查的参考。而不同地区、不同水类型,2者的关系式存在较大差异。郭劲松等2)采用比值线性分析城市生活污水中BOD与COD的关系,结果为BOD=0.57COD。可见,水体环境中的BOD与COD是具有
一定关系的。 1
分析数据选用
主要分析河流型水、水库型水、生活污水中的COD与 BOD的关系,其中河流型水和水库型水中COD值采用 COD%,生活污水中COD值采用CODa。
(1)数据来源。临沧境内主要河流有:澜沧江、罗闸河、小黑江、勐勐河、南汀河、南捧河、永康河、南滚河。共布设水质
表1
类型河流型水
水库型水生活污水
实验数据
COD
x
y e* y e*
BOD 重复性 COD BOD 重复性 COD BOD 重复性
1 0.9 0.6 10 1.0 0.5-205 140 1
2
监测站15个,其中小黑江、南汀河各3个,澜沧江、罗河、勐勐河各2个,南河、永康河、南滚河各1个。
常规监测的水库9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2座。监测未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生活污水共9个城镇:包
“ 城、孟定镇、动库镇和动撤镇的生活污水。
分析数据来源于以上监测点的实测监测结果。
(2)数据选取。选取数据应满足COD和BOD的测定值均检出,以及数据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分析,河流型水数据来源15个监测点,12组实验数据,COD范围(0.9~4.4)mg/L,BOD范围(0.6~4.0)mg/L;水库型水数据来源 9座水库,12组实验数据,COD范围(1.0~3.7)mg/L,BOD范围(0.5~3.0)mg/L;生活污水数据来源以上城镇生活污水,11 组实验数据,COD范围(106~300)mg/L,BOD范围(50~200) mg/L。
临沧境内河流型、水库型、生活污水中COD和BOD分
析数据见表1。数据分析 2
曲线拟合方法(3] 2.1
对于任意1组实验数据(x,y)i=0,1,,ml,设y(s)(i=0,1,",m),要求一个函数y()与所给数据(,),=0,1,",m拟合,若记误差8=S()y(i=0,1,,m),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即:
--[s()=min
[S(x)-)] ro
临沧境内不同水体中COD和BOD实验分析数据表
3 1,4
1.1
0.8 8 1.1 0.6
135 90 1
1.0 6 1.4 80 4 190 130 1
作者商介:王凯,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评价工作。
4 1.4 0.8 3 1.6 1.0 4 215 150
5 1.5 1.0 6 1.7 1.0 18 165 110
2018.NO.1.
6 1.6 1.0 5 1.7 1.1 2 215 140 1
78
7 1.7 1.0 5 2.2 1.4 1 160 100 1
8 1.9 1.4 1 2.2 1.3 1 106 60
9 2 1.5 1 2.3 1.4 2 280 190 1
10 2.8 2.0 2 2.4 1.5 2 00E 200 1
11 2 1.3 4 2.6 1.8
200 130 1
(1)
mg/L 12 4.4 4.0 4 3.7 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