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林科研
大豆的机械化土壤耕作
刘洋
(引龙河农场第四管理区,黑龙江五大连池164141)
·263·
摘要:土壤是作物生活的基质,它不仅给作物以物理支持,而且提供作物生长期必需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它主要从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两个方面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在土境配力特性的复杂关系中,土填的物理性质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境.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境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搭种、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关键词:大互;机械化:土境耕作
保持一定的时间。我国北方早作农田翻耕后有2-3年后效,灌溉农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调查表明,农业生产劳动量中约有60%从事于各种土壤耕作。固此,研究采取适宜的
田有1一2年后效。因此,土壤不必年年翻耕,否则矿质化过快,土壤养分耗损大,且不经济。
土壤耕作技术,对减少劳动量、节约能源、提高耕作效益具有重要的
2深检
意义。
鹭地是栽培大豆之前对土壤进行的加工,包括深翻、靶崔、榜平、深松、旋耕、做哇和起基等。大豆是深根系作物,并有根瘤共生,要求土层深厚,土壤容重较低.一般以不超过2.20克/平方厘米为宜。耕层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整地的作用在于一是为根系生长和根瘤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二是为大豆种子发芽准备一个良好的种床;三是为播种,管理和收获奠定良好的基础。
1翻耕
翻耕又叫做耕法、翻地、型地等,是世界各国采用最普追的一种耕作措施。主要工具是锋式型,先由型体平切土壤,再锥壁将士保抬起上升,进而随犁壁形状使堡片逐渐破醇翻转抛到右侧犁沟中去。大豆的前崔是麦在或主米在时,采用耕,尤其前在为麦在多数采用此种方法。需耕对土壤起三种作用:一是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酬到上层;二是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三是碎土,型壁有一曲面.型前进的动力使堡片在曲面上破,进而改善结构,松碎成团聚体状态(水分适宜时)。翻耕的主要作用是,使土壤耕层上下翻转后比较疏松,同时也有翻埋作物根茬、化肥、绿肥、杂草以及防除病虫害的作用,对增加耕层厚度,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矿化等也是有利的。然而.需耕后留下疏松、裸露的表层,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水蚀、风蚀的可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蚀、风烛地区不利
1.1翻耕时期。翻耕是对土壤的全面作业,只有在作物收获后至下在作物播种前的阶段由于土壤酬耕期内及时进行,有伏耕、秋耕和春耕三种类型。一年一熟或二熟地区,在夏、秋季作物收获后以伏耕拼为主,秋收作物后和秋播作物前为秋耕主要时间。我国北方地区伏、秋耕比春耕更能接纳、积蓄伏秋季降雨,减少地表径流,对贮境防旱有显著作用。伏、秋耕比春耕能有充分时间熟化耕层,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能更有效地防除田间杂草,并诱发表十中的部分杂草种子。盐碱地伏耕能利用雨水洗盐,抑制盐分上升,加速洗盐效果。此外,伏、秋耕需能充分发挥农机具效能,播前的准备工作也有充裕的时间,赢得了生产的主动权。总之,就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及生产条件而论,伏耕优于秋耕,早秋耕优于晚秋耕,秋耕又优于春耕。春耕的效果差主要是由于春耕将使土填水分明显蒸发损失,严重影响存损和全苗,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型铲对耕层进行全面的(无壁或靴式犁))或间隔的雷形铲或体形铲深位松土,不翻转土层。耕深可达25-30厘米,最深为50厘米。与翻耕相比,只松不需、不乱土层是深松的最大特点。深松可以分散在各个适当时期进行,避免翻耕作业时间过分集中,做到耕种结合和耕管结合,可以间隔深松,做到纵向虚实并存、节省动力;深松耕可以打破需耕形成的型底层,利于降水入渗,增加耕层土壤持水性能:深松耕可以保持地面残茬覆盖,防止风蚀,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雨水多时可以大量吸收和保存水分,防旱防涝;盐碱地深松耕,可以保持脱盐土层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深松的不足之处是翻理埋肥料、残茬的作用效果差,地面比较粗糙等。它适合于土层深厚的干早、半干早地区,不宜耕端的盐碱土、白浆土地区
3旋耕
运用旋耕机进行旋耕作业,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地面也相当平整,集犁、杷、平三次作业于一体,在全国各地都表现出其优越性。而且结构简单、机体小、机动灵活。多年连续单纯旋耕,易导致排层变浅、理化性状变劣,故旋耕应与翻耕、深松相结合应用。
4耙地
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幼苗期采用的一类表土耕作措施深度一般5一10厘米左右。不同场合采用的目的不同,工具也因之面异。固盘杷应用较广,可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杷深可达 8—10厘米,也用于翻耕后破碎堡块或珂垃,把深5—6厘米;钉齿杷作用小于圆盘杷,但它常用于播后出苗前杷地,破除板结,保蓄耕层土垠水分。振动杷主要用于翻耕或深松耕后整地,质量好于圆盘杷;缺口杷人土较深,可达12-14厘米,常用缺口杷代替翻杷
5镇压
镇压是以重力作用于土壤,达到破碎土块、压紧耕层、整地面和提增的目的,一股作用深度3-4厘米.重型镇压器达9一10厘米。正确镇压是一项良好的技术措施,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水分的大量蒸发。所以,应用时应注意在土壤水分含量适宜时镇压,过湿则会使土壤过于紧实,干后结成硬块或表层形成结皮。根据经验,以镇压后表土不生结皮,同时表面有一层薄的干土层最为适宜。镇压后必须进行榜地,以疏松表土,防止土壤水分从地面蒸发。在盐碱地或水分
1.2翻耕深度。掌握耕作的合适深度是提高耕地质量、发挥翻地过多的黏重土壤不宜过度镇压,应选择轻压或不镇压。
作用的一项重要技术,耕地深、耕层厚、土层松软,有利于贮水保摘。耕层厚而疏松,通气性好,有机质矿化加速。
6起
起垒可增厚耕作层,利于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发育,也利于防风
他是在某些条件下,如在多风、高温、干旱地区或季节,深耕会
排涝、防止表面板结、改善土接通气性、压埋杂草等。目的是为了排
加剧水分丢失:需耕过深易将底层的还原性物质和生土需到耕层上部未经熟化,对幼苗生长不利。一般情况下,土层较厚,表、底土质地一致,有型底层存在或黏质土、盐碱土等,翻耕可深些;而土层较蒲,砂质土,黏土层较薄或有石砾的土壤不宜深耕。在干旱、多风地区不宜深耕,否则会造成失摘严重,提摘围难。同时,翻地越深,生土翻到地面也越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此外,耕地深度还要根据农机具性能和经济效益面定,畜耕的浅些,机耕的深些。一般机械翻地深度18—20厘米为宜。
1.3翻拼后效。翻耕有一定的后效期,即需耕创造的疏松耕层能
水,山区望作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起垒是作的一项主要作业,用型开沟培土而成。望宽50一70厘米不等,视当地耕作习惯、种植的作物及工具而定。有先起望后播种、边起垒边插播种及先播种后起望等做法。
参考文献
[1]王岩.高油大豆机械化土填耕作方法的掌握[]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1)
[2]王宏亮.深松耕作技术与抗卓保端效果浅析[]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