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2014 Vol.33 No.3 Serial No.265
China Brewing
泡菜生产的微生物区系分析
张宗舟王玉洁*石宝珍
Research Report
(1.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12.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天水741018;
3.甘肃瑞霖医药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通过对泡菜水的微生物区系分析证明了泡菜发酵是一种特殊的混菌共酵。发酵初期,各类微生物相互竟争大量繁殖数量增加较快渐而乳酸菌、醋酸菌成为优势菌群泡菜液的pH值开始明显下降其他微生物受到抑制。在发酵2-3d微生物数量达到高
10°CFU/mL醋酸菌群数量13.1x10*14.0x10°CFU/mL汀酸菌群数量2.5x103.2x10°CFU/mL酵母菌群数量4.0x10°~5.1x10°CFU/mL
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说明了泡菜的发酵过程在生产中注意把握微生物的变化动态有利于控制产品质量关键词泡菜微生物区系发酵乳酸菌群
中图分类号TS254.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02545071.2014.03.007
文章编号02545071(2014)03-0024-04
Microbial flora analysis in pickle production ZHANG Zongzhou', WANG Yujie**, SHI Baozhen
(I.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 Tianshui Norma/ University, Tianshui 74/001, China; 2.Gansu Tianshui Qihuang Phamaceutica/
Co., Ltd., Tianshui 741018, China; 3.Gansu Reiseng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Co., Ltd., Tianshui 741020, China)
Abstract: It was proved that pickle fermentation was a special process with mixed strains through the microbial flora analysis of pickle wat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ermentation, microorganism increased sharply and they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Gradually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acetic acid bacteria became the advantage bacterium group, other microorganisms were suppressed and pH value of the pickle water decreased. The total numbe of microorganisms reached a peak at the 2~3 d of fermentation, and then all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began to decline and gradually became stable. The period of pickle fementation was 7 d,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amount was 245.0x10°404.6x10°CFU/ml, acetic acid bacteria amount was 13.1×10*14.0x10°CFU/ml, butyric acid bacteria amount was 2.5x10°3.2x10°CFU/ml, and the yeast amount was 4.0x10°5.1×10°CFU/ml in the 7d. The change of microorganisms illustrated the process of fermentation, which showed tha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ynamic changes of microorganism was helpful to control the product quality.
Key words: pickle; microorganism; flora; fermentation; lactic acid bacteria
泡菜古称殖,1400年以前已有记载。泡菜是以甘蓝、胡萝卜等为原料经洗涤、切分处理后放入泡菜坛内加入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再经乳酸发酵等制成的一种制蔬菜制品"。泡菜味道宜人组织脆嫩盛产于四川流行于全国。凡含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都可以用来腌制泡菜。泡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等无机物既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又能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有人认为泡菜是乳酸发酵乳酸菌越纯泡菜质量越好越具有吸引力。实际上泡菜发酵和乳酸发酵从发酵机理到发酵工艺都有很大的差异(4。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讲泡菜是酿造而不是发醇只是人们习惯称泡菜发酵。泡菜在发酵过程中参与的微生物比较复杂其是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的结果]。发酵初期多种微生物对环境因素以及营养物质进行竞争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发酵稳定后泡菜成熟营养物
收稿日期2014-01-23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基金(1010RJZE029)
质比较恒定泡菜内部条件基本不变蔬菜得以较长时间保存3-司。微生物决定着泡菜的风味、质量直接影响着泡菜的发酵进程和泡菜的保存期。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的变化可以解释泡菜的发酵原理泡菜的发醇酵工艺[1-12]。本研究采用4种常用泡菜原料一萃果、白萝卜、黄萝卜、大白菜分别在同一种工艺、同一种泡菜母液、同样的发酵条件、同样的发酵时间下定期测定主要微生物数量[13-4]。因乳酸菌群、醋酸菌群、丁酸菌群和酵母菌群是主体菌群,所以只测这4类菌群测定结果供有关科技工作人员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1.1.1原料
苹果、白萝卜、黄萝卜和大白菜均为天水当地生产。
作者简介张宗舟(1957-)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学*通讯作者主玉洁(1964-)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药物制剂学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I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ICS 27.010
CCS F 00 DB3205
苏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3205/T 1158—2024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saving managemen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2024-12-25 发布
2024-12-31 实施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205/T 1158—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1
5
制度约束 ............................................................................ 2
6
管理部门 ............................................................................ 2
7
工作内容 ............................................................................ 2
7.1
能耗统计 ...................................................................... 2
7.2
定期报送 ...................................................................... 3
7.3
定额管理 ...................................................................... 3
7.4
能源审计 ...................................................................... 3
7.5
更新改造 ...................................................................... 3
7.6
产品采购 ...................................................................... 3
7.7
宣传培训 ...................................................................... 4
8
日常节能要求 ........................................................................ 4
8.1
用电要求 ...................................................................... 4
8.2
用水要求 ...................................................................... 5
8.3
用气要求 ...................................................................... 5
8.4
用材要求 ...................................................................... 5
8.5
用车要求 ...................................................................... 6
8.6
新能源应用要求 ................................................................ 6
8.7
生活垃圾分类要求 .............................................................. 6
9
节能监督 ............................................................................ 6
9.1
监督方式 ...................................................................... 6
9.2
自我检查 ...................................................................... 6
9.3
节能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 6
9.4
社会监督 ...................................................................... 7
I
DB3205/T 115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区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有限公司、
常熟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太仓市机关事务中心、苏州市质量和标准化院、苏州爱博斯蒂低碳能源
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市吴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苏州市相城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亚民、方艳、李辰、宋冠芳、居军卓、刘琦、洪良纯、沈丹丹、王影、王胜
军、童坚、谢晓烽。
II
DB3205/T 1158—2024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基本要求、制度建设、管理部门、工作内容、日常节能要求和节
能监督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公共机构开展节能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3462
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GB/T 18292
生活锅炉经济运行
GB/T 24915
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
GB/T 29149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9455
照明设施经济运行
GB/T 31342
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技术导则
GB/T 32019
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T 36710
公共机构办公区节能运行管理规范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JGJ 176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JGJ/T 391
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DB32/T 3827
公共机构集中办公区能耗定额和计算方法
DB32/T 4001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和计算方法
DB3205/T 1051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机构
public institutions
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来源:DB32/T 4001—2021,3.1]
4
基本要求
1
DB3205/T 1158—2024
4.1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应符合节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要求。
4.2
公共机构应制定本单位的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节能目标应至少包括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
筑面积能耗、人均水耗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
4.3
公共机构应按照 GB/T 29149 的规定配备和管理计量器具,并确保计量器具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使
用。
4.4
公共机构应定期统计和分析能源资源的消耗情况。重点用能单位应按照 GB/T 31342 的规定定期开
展能源审计。
4.5
提倡使用智能化的能源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实时数据监控,提高能源资源管理的精确性和效率。
4.6
积极参与碳普惠、碳交易运行机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绿色
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
5
制度约束
5.1
应按照 GB/T 32019 的要求制定节能管理文件并及时更新,包括但不限于:
a)
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奖惩文件;
b)
设备运行管理、采购、培训、档案等文件;
c)
公务用车(含新能源车)节能管理文件。
5.2
应制定详细的行为约束规定,对日常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
a)
倡导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鼓励三层以内步行上下楼;
b)
鼓励节约粮食、文明就餐,做到光盘,不浪费饮用水;
c)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清运、分类处理、可回收物循环利用。
6
管理部门
6.1
公共机构应明确相关内设部门为节能管理部门。
6.2
节能管理部门应设置节能管理岗位,配备专(兼)职节能负责人和节能联络员(能耗统计员)等,
重点用能系统设备还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6.3
节能管理部门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a)
贯彻执行有关节能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加强节能的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b)
建立、健全本单位节能管理的规章制度;
c)
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
d)
健全节能监督管理职能,落实人员、经费;
e)
实行能源资源管理岗位责任制,监督本单位节能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并定期组织考核;
f)
定期组织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用能系统和设备的巡查,根据巡查结果开展用能系统和设备的
维护、保养与调节,加强用能管理;
g)
定期组织节能检查,研究、分析本单位用能状况,对节能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解决;
h)
监督检查本单位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情况;
i)
监督检查本单位垃圾分类及资源循环使用情况;
j)
定期组织本单位节能数据的搜集、整理和上报。
7
工作内容
7.1
能耗统计
2
DB3205/T 1158—2024
7.1.1
公共机构应开展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实行能源资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建立能源
资源消费统计台账,对能源资源使用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内容可参照 GB/T 32019 的要求执行。
7.1.2
公共机构应对数据中心、食堂、开水间、锅炉房等重点用能场所,空调、照明、动力等其它大
型用能设备及系统的能源资源消耗情况实行重点监测及能耗统计。
7.2
定期报送
总结分析本单位上一年度用能情况,形成能源资源消费状况报告,每年将能耗数据报送至上级节能
行业主管部门,对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水耗进行定额管理,对超约束值情况进行对
标整改。
注:约束值参见DB32/T 3827、DB32/T 4001。
7.3
定额管理
实行能耗定额管理,统计、计算本单位的能耗水平,与DB32/T 3827、DB32/T 4001中的指标进行对
标,查找薄弱环节,制定能效提升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
7.4 能源审计
7.4.1 3 年~5 年开展一次能源审计,评价本单位用能系统、设备的运行及使用能源情况。
7.4.2 能源审计内容应根据能源审计的目的和要求,结合本单位能源管理实际状况,包括以下内容:
a) 查阅建筑物竣工验收资料和用能系统、设备台账资料,检查节能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
b) 审查年度节能计划,核对电、气、煤、油、水、市政热力等能源消耗计量记录和财务账单,
评估分类与分项的总能耗、人均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及碳排放强度;
c) 检查用能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审查节能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d) 检查前一次能源审计合理使用能源建议的落实情况;
e) 查找存在节能潜力的用能环节或者部位,提出合理使用能源的建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审查能源计量器具的运行情况,检查能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2) 审查已开展的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情况并对节能效果评价。
7.4.3 被审计单位如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应用,应对其利用情况进行评价。
7.5 更新改造
7.5.1 公共建筑的节能方案设计和节能改造实施应符合 GB 55015、JGJ 176,采用新型节能技术产品
的应满足相应标准的要求,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7.5.2
设施设备、办公用品的更新和新购应考虑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能耗,优先选择利用清洁能源或能
效等级较高的系统或设备。
7.5.3
应在数据中心主管部门支持下积极推进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改造。
7.5.4
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级公共机构办公区的节能运行管理参照 GB/T 36710 的规定执行。
7.5.5
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市场化模式进行能源管理或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的实施可参照 GB/T 24915 的规定执行。
7.5.6
改造完成后宜以一年为周期开展改造效果评价。之后应结合能源审计挖掘潜力并不断持续改进。
7.6
产品采购
7.6.1
应按照《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规定采购节能产品。
7.6.2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综合考虑环保、低碳、循环再生等因素,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
7.6.3
坚持大宗办公用品集中采购制度,严格审核控制办公设备限额和标准,优先采购节能高效、对
3
DB3205/T 1158—2024
于大型用能设备的选型,应综合考虑采购价格、预期使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成本、经济和生态回报率等
评价因素。
7.7 宣传培训
7.7.1 公共机构应在办公区域、用能场所或节能器具的显著位置上张贴节能标语或标识。
7.7.2 每年应开展 2 次以上的节能知识宣传、专题讲座等活动,可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月)或日常工
作期间举行。宣传推广内容宜包括新能源、新型节能技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
7.7.3
每年应开展节能培训,培训对象包括管理、设备操作、专业技术等相关人员,培训内容包括但
不限于:
a) 有关节能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b) 重点用能系统的节能常识;
c) 节能生活和工作模式的可行性做法。
7.7.4 鼓励员工分享节能经验,创新节能方法,营造良好节能氛围。
8 日常节能要求
8.1 用电要求
8.1.1 照明用电
8.1.1.1 除节假日或重大活动外,公共机构办公大楼应关闭景观照明。
8.1.1.2 鼓励公共机构优先使用节能型灯具,户外提倡使用太阳能路灯及照明设施,减少能源资源浪
费。
8.1.1.3
公共机构办公区应根据使用需求和自然采光状况调节,白天室内亮度足够时不应开灯。
8.1.1.4
楼梯、走廊、卫生间和地下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应实行定时、感应等节能照明模式,多功能会
议室等大空间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措施。
8.1.1.5
定期检查照明器具质量,所购买的照明器具应符合 GB/T 29455 的有关规定。
8.1.1.6
定期巡检公共照明电源柜,如有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用电。
8.1.2
空调用电
8.1.2.1
空调开启时应关好门窗,无人时不应开空调。
8.1.2.2
空调实行集中控制的,宜采用智能控制并设置定时关闭。
8.1.2.3
除特殊温度要求的区域、时期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应低于 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
设置不应高于 20℃,过渡季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调节,降低空调能耗。
8.1.2.4
应定期清洗、检修空调设备,降低空调运行耗能。
8.1.2.5
鼓励在下班前 30 分钟关闭空调,空调不用时应关闭电源。
8.1.2.6
有服务大厅的单位,宜在大厅加装空调门帘,防止空调冷气和暖气的流失。
8.1.3
动力设备用电
8.1.3.1
公共机构电梯应积极推行智能控制、能量回馈等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合理设置电梯开启的数
量、楼层和时间,加强电梯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
8.1.3.2
定期更换、改造老化线路、电网、变压器等设施设备,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系数。
电力变压器运行应满足 GB/T 13462 的要求。
4
DB3205/T 1158—2024
8.1.3.3
锅炉系统应配备气候补偿装置,采用智能运行调节与控制,锅炉运行管理应满足 GB/T 18292
的要求。
8.1.3.4
公共机构通风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等各类设备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宜进行系统集成,电气与控
制系统运行应符合 GB/T 36710 的要求。
8.1.4 其他设备用电
8.1.4.1 办公场所不应使用取暖器、电磁炉等大功率电器设备。
8.1.4.2 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关闭,减少待机能耗,下
班或长时间不使用时关闭电源或设置自动节能状态。
8.1.4.3
开展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或优化运行,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定期对数据机房内耗能设施设备进
行维护,确保各设备在最佳状态下运行。数据机房系统应符合 GB 50174 有关节能运行的规定。
8.1.4.4
公共机构应建设绿色食堂,使用能效等级为 2 级及以上的节能灶具、节能油烟机、节能冷库
设备等食堂节能环保设施设备。
8.1.4.5
饮水机、开水炉等供热水设备晚上按时关闭电源。
8.1.4.6
通用用能设备应采用新型节能型产品或能效等级为 2 级及以上的节能产品,已明令禁止生产、
使用的和能耗高、效率低的设备应限期淘汰更新。
8.2
用水要求
8.2.1
用水单位应建立健全用水记录和用水统计分析等节约用水制度,落实部门和专人负责节约用水
管理。
8.2.2
实行定额用水管理。加强用水设施、设备和器具等维护和管理,采取防渗、防漏措施,降低渗
透率。
8.2.3
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巡检,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3 年~5 年开展一次水平衡测试。
8.2.4
提倡安装智能水表,实施用水分项计量。实现用水分户、分层、分楼栋计量,食堂、宿舍、洗
衣房、空调冷却塔等重点区域用水计量。
8.2.5
应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8.2.6
绿化、景观、环卫等用水,首选再生水、雨水,减少公共用水使用量。
8.2.7
洗车用水应采用低耗水洗车技术和循环用水设施。
8.2.8
应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不应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生产工艺或不符合强制性用水标准
的用水产品和设备。
8.3
用气要求
8.3.1
食堂用气应符合相关操作规范,厨房设备设施应采用节能型炉具、灶具。
8.3.2
公共机构应定期对用气设备检查和维修,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气体泄漏问题。
8.4
用材要求
8.4.1
办公用纸
办公用纸合理使用,应采用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
推广电子文件和电子签名的使用,尽量使用网络传递文件资料,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b)
校对无误后再打印文件,减少重复打印、多次打印,使用双面打印;
c)
对单面使用的复印纸、打印纸回收再利用;
d)
加强信封的回收再利用。
5
DB3205/T 1158—2024
8.4.2
其他
其他办公用品节能宜采用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 打印机、复印机的硒鼓充粉循环使用;
b) 减少一次性能耗品的使用量;
c) 减少木浆纸的使用,宜推广使用可再生纸;
d) 采用符合保密安全规定的线上形式进行必要的工作沟通交流;
e) 加强对有利用价值的废旧电子设备、办公家具、耗材等的回收再利用。
8.5 用车要求
8.5.1 公务用车宜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
8.5.2 车辆的使用、维修、租赁、管理应由本单位相关部门统一负责,实行派车制度,统筹安排车辆,
提高车辆使用效率。
8.5.3 公共机构应建立车辆能耗台账,健全公务用车能耗、运行费用单车核算和年度绩效评价制度。
8.5.4 驾驶员应采用节能驾驶操作模式。
8.6 新能源应用要求
8.6.1 应优化用能系统运行策略,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系统。
8.6.2 新能源系统应单独计量并开展能效测评。
8.6.3 在条件允许时,应合理增设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
组等为公共机构提供生活热水、空调冷热量和电量。
8.6.4 应根据当地的落尘量等定期清洁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光伏组件表面落尘。
8.6.5 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应符合 JGJ/T 391 的有关规定。
8.7 生活垃圾分类要求
公共机构应按照DB3205/T 1051的规定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循环利用。
9
节能监督
9.1
监督方式
公共机构的节能监督应采用自我检查、节能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和社会监督三种方式。
9.2
自我检查
公共机构的自我检查包括日常检查、年度检查,应按本文件第7章的内容进行自查和自我改进,自
查结果和改进措施应整理归档。
9.3
节能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应积极配合负责公共机构节能行业主管部门对本单位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如实说明情况并提供相
关资料和数据。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b)
能源资源消费计量、监测和统计情况;
c)
能源资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d)
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情况;
6
DB3205/T 1158—2024
e) 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以及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f) 用能系统、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g) 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h) 公务用车配备、使用情况;
i) 垃圾分类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
9.4 社会监督
9.4.1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应接受社会监督。
9.4.2 节能行业主管部门应公布监督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受理对公共机构浪费能源资源行为的意见
与建议,应及时核实、整改并予以公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