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2012 Vol.31 No.3 Serial No.240
ChinaBrewing
微生物木聚糖酶及其应用
高艳秀,陈复生*,丁长河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ForumandSummary
摘要;木案糖Xylan)是植物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复杂的多聚五碳糖。木聚糖酶(Xylanase,EC3.2.1.8)以内切方式作用于木聚糖主链,产生不同链长的事糖和少量的木糖,是木聚糖降解酶系中最为关键的酶,本文综述了微生物木聚糖酶系统、微生物木聚
糖醇的分类及其来源分布、微生物木聚糖酶的特性、产牛及在食品、造纸、饲料行业的应用。关键词:微生物木聚糖酶;木聚糖:应用
中图分类号:Q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5071(2012)03-0010-03
Research on microorganism xylana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GAO Yanxiu, CHEN Fusheng*, DING Changhe
(College of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 Universityof Technology,Zhengzhou450052, China)
Abstract: Xylan is the major constituent of hemicelluloses. Due to the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xylans, xylan-degrading enzyme systems include several hydrolytic enzymes. Xylanase(EC 3.2.1.8, 1, 4-β-D-xylanase)can bydrolyze β-1, 4-glyeosidic linkages of the xylan backbone to produce short chain xylooligosacchrides of various lengths. Hence, endo-β - xylanase is the crucial enzyme component of microbial xylanolytic enzyme systems And the microorganism xylanases system, classification,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were summarized. The microorganism xylanases including their
properties, produc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food, papermaking, feed industries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microorganism xylanases; xylan; application
木聚糖(Xylan)是植物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约占植物细胞重的15%~35%,是自然界中除纤维素之外最为丰富的多糖。微生物木聚糖酶水解处理半纤维素非常有效,因此大力开发高效、经济的微生物木聚糖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木聚糖酶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文中主要综述了微生物木聚耕酶及其在食
品行业、造纸行业和饲料行业中的应用。 1微生物木聚糖酶的分类
木聚糖酶(Xylanase)是指能降解半纤维素木聚糖为低聚木糖和木糖的一组酶的总称,是能水解具有复杂结构的半纤维素木聚糖的复合酶系,包括多种内切酶和外切酶。木聚糖分子中含有许多侧链基团,包括葡萄糖醛酸、乙酰基、阿拉伯糖、阿魏酸、香豆酸等,因此木聚糖的完全降解需要一套复杂的且具有不同功能和作用方式的水解酶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酶:①内切β-1,4-D-木聚糖酶,简称木聚糖酶,作用于木聚糖主链上的糖苷键,生成物主要是木二糖和木三糖等寡糖,很少生成木糖:②β-D-木糖苷酶,作用于寡聚木糖的还原端,并释放出木糖:③α-L-呋晰阿拉伯糖替酶,包括外切型的α-L呋南阿拉伯郡着静和内切-1,5-α-L-阿拉伯聚糖酶:α-D-葡萄糖醛酸苷酶,主要作用于α-1,2-糖苷键,可以促进低聚木糖的产生;③乙酰木聚糖酯酶,作用于木糖残基的C-2和C-3位上的乙酰基:③酚酸酯酶主要包括阿魏酸酯酶和香豆酸酯酶。一般所说的木聚糖酶是指内切β-1,4-D-木聚糖酶,其是木聚糖降解过程中
收稿日期:2011-10-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176058)
最为关键的一个酶,也是被研究最多的一个半纤维素酶。附图是参与木聚糖降解的各种酶的作用位点示意图(。
(umopdmg 金+
a业m
Ae
Aaf a~业n
++ ★
4xy4xy4xy)4xy/4xyB-4xyt/4x-4xy)-4xyB/4x(4x
Ae
MeGleA
4xytB/4xylip
MeGlcA
内切β-1.4-木素酶(modo-1,4-β-D-xylananeEc3.2.1.8)
β-D-木糖管康(β-D-xyloeidaseBc3.2.i.37) 4
-首莓糖#晚甘#(a-Lghcurconidase)
a-L联丝间教伯精管a-Lansbinofunnoidauc)阿酸南海(laraloy enlersee)
乙蒙木菜精南(scerylxyianaterae)
附图木聚糖的结构和木聚糖降解系统的催化位点网 Attached figure. Structure of xylan and its catalytic sltes
2微生物木聚糖酶的来源分布
木聚糖醇酶可以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获得,其中微生物是木聚糖酶的主要来源。目前,已报道的分泌木聚糖酶的微生物有丝状真菌、芽孢杆菌属、曲莓属、木属、链霉菌属和其他一些微生物。木聚糖酶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在海洋和海洋藻类、陆地植物组织和细菌、真菌、酵母
作者简介:高艳秀(198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陈复生*,教授,通讯作者。
ICS 07.060
CCS A 47 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3851—2025
行业气象数据汇交规范 风能观测
The industry meteorology data convert specification wind energy
observation
2025-01-22 发布
2025-02-22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3851—2025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行业风能观测汇交管理 ............................................................... 2
附录 A(规范性) Documents 目录中行业风能观测数据汇交清单 ............................. 5
附录 B(规范性) Metadata 目录中行业台站基本信息汇交格式 .............................. 6
附录 C(规范性) Datasets 目录中行业气象数据实体格式 .................................. 7
附录 D(规范性) Datasets 目录中 readme.txt 示例 ...................................... 18
附录 E(规范性) 质量控制流程图 ...................................................... 19
参考文献 ............................................................................. 20
I
DB15/T 3851—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 2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琳、张德龙、刘天琦、何学敏、陈静超、贾晓燕、牛永红、银笛。
II
DB15/T 3851—2025
行业气象数据汇交规范 风能观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行业风能气象观测数据的汇交要求、汇交数据集制作、汇交数据处理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风能行业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存储与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3674 气象数据集核心元数据
GB/T 33694—2017 自动气候站观测规范
GB/T 3522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总则
GB/T 3522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气压
GB/T 3522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空气温度和湿度
GB/T 3522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风向和风速
GB/T 37523—2019 风电场气象观测资料审核、插补与订正技术规范
QX/T 118—2020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QX/T 559—2020 风能资源观测系统 测风塔观测技术要求
DB15/T 1835 行业气象数据汇交标准 地面观测
3 术语和定义
GB/T 33674、DB15/T 183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风能 wind energy
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
风速 wind speed
单位时间内空气微团移动的水平距离。
注: 米/秒(m/s)。
风向 wind direction
1
DB15/T 3851—2025
大气水平方向风的来向。
注: 度(°)。
行业气象数据 industry meteorology data
除气象部门外其他行业自行布设的地面观测仪器建立测站进行气象要素的观测,而获得的观测数
据。
[来源:DB15/T 1835—2020,3.1]
汇交 convert standard
将除气象部门外其他行业自行布设仪器所观测的风能气象原始观测数据纳入气象部门集中统一管
理的活动。
[来源:DB15/T 1835—2020,3.2,有修改]
站号 station ID
编发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的代号。
[来源:DB15/T 1835—2020,3.3]
数据集 dataset
可以标识的数据合集。
[来源:GB/T 33674—2017,3.1]
元数据 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
[来源:GB/T 33674—2017,3.2]
4 行业风能观测汇交管理
汇交要求
4.1.1 观测设备要求
风能观测仪器应具备 GB/T 35225、GB/T 35226 和 GB/T 35227 中规定的气象观测设备要求。
4.1.2 数据质量要求
汇交的风能资料应齐全、完整、真实、可靠,内容信息和组织编排应符合国家、行业技术规范和要
求。汇交数据具备一年以上的连续观测时间序列且缺测率在 15%以下,方可进行汇交。
2
DB15/T 3851—2025
汇交数据集制作
4.2.1 存储介质
光盘或移动硬盘。
4.2.2 存储目录结构
数据集在介质中要制作二级目录,存储目录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风能数据集存储目录结构
数据集二级存储目录结构,应包含内容如下:
a) Documents 目录:行业风能观测数据汇交清单,按照附录 A 的规定;
b) Metadata 目录:行业风能观测数据集元数据集文件,行业台站基本信息格式,按照附录 B 的
规定;
c) Datasets 目录:行业风能观测数据集数据实体文件,行业气象数据实体格式,按照附录 C 的
规定;
d) Readme.txt 目录:用来说明行业风能观测数据集存放介质及概况,格式按照附录 D 的规定。
4.2.3 数据集在介质中的放置
当一个介质可存放一个行业风能观测数据集时,全部行业风能观测数据集文件应统一按照 4.2.2 的
规定存放;如果行业风能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单个存储介质的容量,应分散在多个存储介质上存放。
示例:以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具体存放方式如下:
放置多张光盘时,第一张光盘的目录结构应符合 4.2.2 的规定,自第二张光盘起,每张光盘只保留子目录“datasets”
和“readme.txt”文件,在“readme.txt”文件中应说明“介质序号”和“datasets”目录或子目录下放置的行业风能
观测数据集实体文件数量。
4.2.4 数据集存储介质外标签内容
数据集存储介质外标签内容应能反应数据集制作的基本信息,包括:风能数据集名称、数据集版本
3
DB15/T 3851—2025
号、数据集介质序号、数据集时间范围、数据集制作时间和制作单位等。
汇交数据处理
4.3.1 质量控制
经过格式检查、缺测检查、界限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初步判断数据合理性并进行质量标识。
质量控制流程,按照附录 E 的规定。
4.3.2 格式检查
行业风能观测数据的数据格式、数据种类、观测时间、观测高度等应与附录 C 格式说明一致。
4.3.3 缺测检查
检查某个观测数据是否缺测。
4.3.4 界限值检查
界限值检查应符合GB/T 37523—2019中5.3表1和QX/T 559—2020中8.2表3要素极值范围,见表1。
表1 行业风能汇交界限值
要素 风能行业汇交界限值范围
风向 [0°,360°]
风速 [0 m/s,60 m/s]
气温 [-80 ℃,60 ℃]
相对湿度 [5%,100%]
气压 [870 hPa,1100 hPa]
4.3.5 内部一致性检查
内部一致性检查应符合 GB/T 33694—2017 附录 B 中的 B4.4 和 QX/T 118—2020 中 3.2.5 规定,内
部一致性检查分为以下几部分:
a) 风速≤0.3 m/s,为静风,风向无变化;风速>0.3 m/s,则风向一般会有变化;
b) 整点最低气温≤整点气温≤整点最高气温;
c) 整点最小相对湿度≤整点相对湿度;
d) 整点最低气压≤整点气压≤整点最高气压;
e) 10分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
f) 2分钟平均风速≤极大风速。
4.3.6 数据质量控制标识
对经过上述检查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标识,对全部通过检查的数据标记正确,对未通过缺测检查的
数据标记缺测,对未通过界限值检查的数据标记错误,对未通过界限值和内部一致性检查的数据标记可
疑。
质量控制标识遵循 QX/T 118—2020 中 3.2.9 表 1 的规定。
4
DB15/T 3851—2025
附 A A A
录
(规范性)
Documents 目录中行业风能观测数据汇交清单
行业风能观测数据汇交清单按照表A.1。
表A.1 行业风能观测数据汇交清单
基本信息 时间属性
序号 资料 名称 数据 简介 数据 来源 要素 内容 数据 属性 所属 行业 数据 类别 数据总量 (GB) 数据 时制 时间分 辨率 数据起 始时间 数据终 止时间 收集 频次
空间 属性 数据覆盖范围
站点个数
数据质 量状况 是否经过质量控制 □是 □否
数据质量基本评价
数据应用情况(应用现状)
汇交方式 □光盘 □硬盘
填报人信息 填报人单位名称
填报人姓名
填报人电话
5
DB15/T 3851—2025
附 B B B
录
(规范性)
Metadata 目录中行业台站基本信息汇交格式
行业台站基本信息汇交格式按照表B.1。
表B.1 行业台站基本信息汇交格式
序号 填报内容 字段类型 格式说明 序号 填报内容 字段类型 格式说明
1 站号 CHAR(5) 见表1 13 第一层风向 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2 市 CHAR(12) 市名 14 第一层风速 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3 旗(县) CHAR(20) 旗县名全称 15 第一层气温 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4 站名 CHAR(20) 台站名称 16 第一层相对 湿度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5 地址 CHAR(30) 台站地址 17 第一层气压 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6 纬度 NUMBER(10,4) 单位:度, 保留2位小数 18 … … …
7 经度 NUMBER(10,4) 单位:度, 保留2位小数 19 第 N 层风能观测 设备高度 NUMBER(4,1) 单位“0.1 m”, 保留 1 位小数
8 纬度 (度分秒) CHAR(30) 单位:度分秒 20 第N层风向 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9 经度 (度分秒) CHAR(30) 单位:度分秒 21 第N层风速 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10 观测场 海拔高度 NUMBER(4,1) 单位“0.1 m”, 保留 1 位小数 22 第N层气温 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11 风能梯度 观测层数 CHAR(20) 单位“层” 23 第 N 层相对 湿度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12 第一层风能观 测设备高度 NUMBER(4,1) 单位“0.1 m”, 保留 1 位小数 24 第 N 层气压 观测标识 NUMBER(1) 无观测:0; 自动:1
6
DB15/T 3851—2025
附 C C C
录
(规范性)
Datasets 目录中行业气象数据实体格式
C.1 文件名
C.1.1 文件名格式分为下列两类
—— 单站分钟格式:
Z_SURF_PBL_M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WE_FTM[-CCx].txt
—— 单站小时格式:
Z_SURF_PBL_H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WE_FTM[-CCx].txt
—— 打包分钟格式:
Z_SURF_PBL_M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WE_FTM[-CCx].txt
—— 打包小时格式:
Z_SURF_PBL_H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WE_FTM[-CCx].txt
C.1.2 格式说明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资料。
PBL:固定代码,近地边界层观测。
M:固定代码,表示分钟数据。
H:固定代码,表示小时数据。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编码为地市级代码。
IIiii:站号,其他行业部门自动气象站的站号统一采用CA000~CL999号段编制,见表C.1。
CCCC:编报地市级代码,见表C.2。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其中:YYYY表示为年,4位; MM表示
为月,2位;DD表示为日,2位;HH表示为小时,2位;mm表示为分钟,2位;SS表示为秒,2位;在年月
日时分秒中,若位数不足高位补“0”。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WE:固定代码,表示垂直梯度的风能观测数据。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CCx:资料更正表示,可选标志,仅在单站资料文件名中使用。
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资料进行更正,文件名中应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
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
的第二次更正,以此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表C.1 行业气象站点站号分配表
盟市 区号 盟市 区号
呼伦贝尔市 CA(000~999) 呼和浩特 CG(000~999)
7
DB15/T 3851—2025
表C.1 行业气象站点站号分配表(续)
盟市 区号 盟市 区号
通辽市 CC(000~999) 鄂尔多斯市 CI(000~999)
赤峰市 CD(000~999) 巴彦淖尔市 CJ(000~999)
锡林郭勒盟 CE(000~999) 乌海市 CK(000~999)
乌兰察布市 CF(000~999) 阿拉善盟 CL(000~999)
表C.2 地市级代码表
盟市 区号 盟市 区号
呼伦贝尔市 BFHR 呼和浩特市 BFHT
兴安盟 BFWT 包头市 BFBT
通辽市 BFTI 鄂尔多斯市 BFDS
赤峰市 BFCF 巴彦淖尔市 BFLH
锡林郭勒盟 BFXL 乌海市 BFWI
乌兰察布市 BFJR 阿拉善盟 BFAL
C.2 数据格式
C.2.1 概述
风能行业汇交数据文件分为:小时数据文件和分钟数据文件。小时数据文件和分钟数据文件内容为
顺序数据文件,分别共3条记录,第一条记录本站基本参数,共56个要素,记录尾用回车换行“
”
结束;第2条记录为小时(或分钟)不同层高风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气压,记录的后面加上“”;
最后一条记录的后面加上“=”,表示单站记录结束;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
记录结束。
C.2.2 小时数据文件
C.2.2.1 第一条记录格式
包括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海拔高度、风塔高度和观测数据种类数 M 等共 16n+7 组,每组用一
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表见表 C.3。
表C.3 第一条记录说明
序号 参数内容 长度 说明
1 站号 5字节 第1~2位为字母,第3~5位为数字
2 纬度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
3 经度 7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补“0”
4 观测场拔海高度 7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5 风塔高度 6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6 风能梯度观测层数 4字节 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7 观测数据种类数M 5字节 M=5(风向1、风速2、气温3、相对湿度4、气压5),高位不足补 “0”
8
DB15/T 3851—2025
表C.3 第一条记录说明(续)
序号 参数内容 长度 说明
8 第一层距地面观测高度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9 第一层风向数据类型 2字节 风向数据类型为1,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10 第一层风向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11 第一层风向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12 第一层风速数据类型 2字节 风速数据类型为2,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13 第一层风速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14 第一层风速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15 第一层气温数据类型 2字节 气温数据类型为3,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16 第一层气温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铂电阻1,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17 第一层气温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18 第一层湿度数据类型 2字节 湿度数据类型为4,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19 第一层湿度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湿敏电容1、湿敏电阻2,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20 第一层湿度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21 第一层气压数据类型 2字节 气压数据类型为5,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22 第一层气压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硅压式1,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23 第一层气压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24 第二层距地面观测高度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25 第二层风向数据类型 2字节 风向数据类型为1,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26 第二层风向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27 第二层风向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28 第二层风速数据类型 2字节 风速数据类型为2,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29 第二层风速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30 第二层风速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9
DB15/T 3851—2025
表C.3 第一条记录说明(续)
序号 参数内容 长度 2字节 说明
31 第二层气温数据类型 气温数据类型为3,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32 第二层气温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铂电阻1,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33 第二层气温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34 第二层湿度数据类型 2字节 湿度数据类型为4,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35 第二层湿度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湿敏电容1、湿敏电阻2,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36 第二层湿度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37 第二层气压数据类型 2字节 气压数据类型为5,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38 第二层气压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硅压式1,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39 第二层气压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40 …… ……
41 第N层距地面观测高度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42 第N层风向数据类型 2字节 风向数据类型为1,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43 第N层风向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44 第N层风向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45 第N层风速数据类型 2字节 风速数据类型为2,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46 第N层风速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47 第N层风速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48 第N层气温数据类型 2字节 气温数据类型为3,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49 第N层气温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铂电阻1,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50 第N层气温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51 第N层湿度数据类型 2字节 湿度数据类型为4,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52 第N层湿度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湿敏电容1、湿敏电阻2,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53 第N层湿度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54 第N层气压数据类型 2字节 气压数据类型为5,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10
DB15/T 3851—2025
表C.3 第一条记录说明(续)
序号 参数内容 长度 说明
55 第N层气压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硅压式1,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56 第N层气压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C.2.2.2 第二条记录格式
共 20n+1 个要素值,每组用一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见表 C.4。
表C.4 第二条记录说明
序号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1 观测时间 14 字符 年月日时分秒(UTC,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 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2 第一层高度整点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3 第一层高度整点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4 第一层高度整点 10 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5 第一层高度整点 10 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6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7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的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8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4 字符 时、分各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
9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 3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0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风向 4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11 第一层高度小时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 字符 时、分各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
12 第一层高度气温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3 第一层高度相对湿度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4 第一层高度气压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5 第二层高度整点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6 第二层高度整点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17 第二层高度整点 10 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8 第二层高度整点 10 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19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20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的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21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4 字符 时、分各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
11
DB15/T 3851—2025
表C.4 第二条记录说明(续)
序号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22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 3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23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风向 4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24 第二层高度小时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 字符 时、分各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
25 第二层高度气温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26 第二层高度相对湿度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27 第二层高度气压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28 …… ……
29 第 N 层高度整点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30 第 N 层高度整点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31 第 N 层高度整点 10 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32 第 N 层高度整点 10 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33 第 N 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34 第 N 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的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35 第 N 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4 字符 时、分各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
36 第 N 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 3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37 第 N 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风向 4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38 第 N 层高度小时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 字符 时、分各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
39 第 N 层高度气温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40 第 N 层高度相对湿度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41 第 N 层高度气压整点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C.2.3 分钟数据文件
C.2.3.1 第一条记录格式
包括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海拔高度、风塔高度和观测数据种类数M等共16n+7组,每组用一个
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表见表C.5。
表C.5 第一条记录格式
序号 参数内容 长度 说明
1 站号 5字节 第1~2位为字母,第3~5位为数字
2 纬度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
3 经度 7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补“0”
4 观测场拔海高度 7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2
DB15/T 3851—2025
表C.5 第一条记录格式(续)
序号 参数内容 长度 说明
5 风塔高度 6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6 风能梯度观测层数 4字节 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7 观测数据种类数M 5字节 M=5(风向1、风速2、气温3、相对湿度4、气压5),高位不足补“0”
8 第一层距地面观测高度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9 第一层风向数据类型 2字节 风向数据类型为1,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10 第一层风向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11 第一层风向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12 第一层风速数据类型 2字节 风速数据类型为2,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13 第一层风速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14 第一层风速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15 第一层气温数据类型 2字节 气温数据类型为3,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16 第一层气温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铂电阻1,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17 第一层气温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18 第一层湿度数据类型 2字节 湿度数据类型为4,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19 第一层湿度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湿敏电容1、湿敏电阻2,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20 第一层湿度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21 第一层气压数据类型 2字节 气压数据类型为5,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22 第一层气压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硅压式1,高位不足补“0”,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23 第一层气压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24 第二层距地面观测高度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25 第二层风向数据类型 2字节 风向数据类型为1,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26 第二层风向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27 第二层风向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28 第二层风速数据类型 2字节 风速数据类型为2,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29 第二层风速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温度传感器时,录入“/////”
13
DB15/T 3851—2025
表 C.5 第一条记录格式(续)
序号 参数内容 长度 说明
30 第二层风速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31 第二层气温数据类型 2字节 气温数据类型为3,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32 第二层气温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铂电阻1,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33 第二层气温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34 第二层湿度数据类型 2字节 湿度数据类型为4,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35 第二层湿度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湿敏电容1、湿敏电阻2,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36 第二层湿度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37 第二层气压数据类型 2字节 气压数据类型为5,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38 第二层气压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硅压式1,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39 第二层气压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40 …… ……
41 第N层距地面观测高度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42 第N层风向数据类型 2字节 风向数据类型为1,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43 第N层风向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44 第N层风向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向传感器时,录入“/////”
45 第N层风速数据类型 2字节 风速数据类型为2,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46 第N层风速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单翼1、螺旋桨2、混合9,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47 第N层风速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风速传感器时,录入“/////”
48 第N层气温数据类型 2字节 气温数据类型为3,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49 第N层气温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铂电阻1,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50 第N层气温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温传感器时,录入“/////”
51 第N层湿度数据类型 2字节 湿度数据类型为4,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52 第N层湿度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湿敏电容1、湿敏电阻2,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14
DB15/T 3851—2025
表C.5 第一条记录格式(续)
序号 参数内容 长度 说明
53 第N层湿度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湿度传感器时,录入“/////”
54 第N层气压数据类型 2字节 气压数据类型为5,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55 第N层气压传感器类型 2字节 未知0、硅压式1,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56 第N层气压数据存储类型 2字节 未存0,存储2,缺省3,高位不足补“0”, 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C.2.3.2 第二条记录格式
共15n+1个要素值,每组用一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见表C.6。
表C.6 第二条记录格式
序号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1 观测时间 14 字符 年月日时分秒(UTC,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 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2 第一层高度 1 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3 第一层高度 1 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4 第一层高度 10 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5 第一层高度 10 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6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7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的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8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 字符 时、分各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
9 第一层高度当前整分钟时的瞬时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0 第一层高度当前整分钟时的瞬时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11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2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13 第一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4 字符 时、分各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
14 第一层高度气温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5 第一层高度相对湿度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6 第一层高度平均气压瞬时值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7 第二层高度 1 分钟平均风速 4 字符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 10 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18 第二层高度 1 分钟平均风向 3 字符 取整数,位数不足时高位补空
15
DB15/T 3851—2025
表C.6 第二条记录格式(续)
序号 要素名
19 第二层高度 10 分钟平均风速
20 第二层高度 10 分钟平均风向
21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
22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的风向
23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24 第二层高度当前整分钟时的瞬时风速
25 第二层高度当前整分钟时的瞬时风向
26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
27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风向
28 第二层高度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29 第二层高度气温瞬时值
30 第二层高度相对湿度瞬时值
31 第二层高度平均气压瞬时值
32 ……
33 第 N 层高度 1 分钟平均风速
34 第 N 层高度 1 分钟平均风向
35 第 N 层高度 10 分钟平均风速
36 第 N 层高度 10 分钟平均风向
37 第 N 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
38 第 N 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的风向
39 第 N 层高度小时内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0 第 N 层高度当前整分钟时的瞬时风速
41 第 N 层高度当前整分钟时的瞬时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