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CFD技术在泵上的应用进展

CFD技术在泵上的应用进展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37.83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08:43:49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CFD技术在泵上的应用进展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5.3.7
采用光伏、风电或者风光互补供电的外场供电及传输设备,其输入控制器前端及储能设备应安
装适配的电涌保护器。
电源电涌保护器配置与选型
5.4.1
电源电涌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 GB 50343—2012 中 5.4.3 的规定。
5.4.2
前端设备采用就地取电模式时,电涌保护器的前端宜采用熔断器、空气断路器或 SSD 作为后备
保护,SSD 可内置也可外置,电源线路宜采用自动重合闸保护开关。
5.4.3
在变压器低压侧、低压配电室(柜)、楼内(层)配电室(井)、机房交流配电屏(箱)、开
关电源交流屏、用电设备配电柜及精细用电设备端口,宜使用相应的电涌保护器做分级保护。长距离供
电系统的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宜在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两端加装电涌保护器。各级电涌保护器及
SSD 应能承受在安装点上预计的雷击放电电流值,其电压保护水平之和 Up,应不大于设备耐冲击电压额
定值 Uw 的 0.8 倍。
5.4.4
电源保护接地与信号线保护接地宜通过地闪回击保护装置连接,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的连接导线
截面积不应小于电源进线导线截面积。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的安装示意图见图 3,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见
附录 B。
图 3
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安装示意图
5.4.5
电涌保护器符合以下规定:
a)
郊区及野外(雷电防护等级 A 级 B 级)电源线宜采用Ⅰ级试验电涌保护器或多脉冲电涌保护
器与Ⅱ级试验电涌保护器的组合型,组合型电涌保护器需满足能量配合的要求,示意图见图 4;
b)
郊区及野外(雷电防护等级 C 级 D 级)和城市前端设备使用保护空开或者漏电保护器的设备
箱,宜采用Ⅱ级试验电涌保护器与Ⅱ级试验电涌保护器的组合型,组合型电涌保护器示意图
见图 5;
c)
电源电涌保护器及相关设备的主要参数见附录 C。多脉冲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应符
合 T/ASC 6004—2022/ T/CMSA 0032—2022 的相关规定。
5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图 4
Ⅰ级试验 SPD 和Ⅱ级试验 SPD 的组合型电涌保护示意图
图 5
Ⅱ级试验 SPD 与Ⅱ级试验 SPD 的组合型电涌保护器示意图
信号和天馈电涌保护器配置和选型
5.5.1
信号电涌保护器应根据设备的工作频率、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特性阻
抗、插入损耗及误码率等参数选用适配的电涌保护器。
5.5.2
信号传输线路长度大于 10 m 时,两端宜安装信号电涌保护器;长度小于 10 m 时,可单端安装信
号电涌保护器。
5.5.3
信号电涌保护器的安装应符合 GB 50343—2012 中 6.5.3 的规定。信号电涌保护器的主要参数见
附录 D。
5.5.4
天馈电涌保护器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工作频率、平均输出功率、连接器形式、特性阻抗、驻波
6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比及插入损耗等参数选用适配的天馈电涌保护器。
5.5.5
天馈电涌保护器应安装在收/发通信设备的射频出、入端口处,天馈电涌保护器的安装应符合
GB 50343—2012 中 6.5.2 的规定,其主要参数应符合表 3 规定。
表 3
天馈电涌保护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表
工作频率 (MHz) 传输功率 (W) 电压驻 波比 插入损耗 (dB) 接口方式 特性阻抗 (Ω) Uc (V) Iimp (kA) Up (V)
1.5~6000 ≥1.5 倍系统平 均功率 ≤1.2 ≤0.2 应满足系统 接口要求 50/75 大于线路上最 大运行电压 ≥2kA 或按用 户要求确定 小于设备端口 Uw
注1:包含调频广播、公安消防、调度对讲、数字集群、卫星定位(GPS、BDS)以及公共无线通信网络(2G、3G、 4G)等天馈线路采用50Ω相应接口天馈电涌保护器; 注2:闭路电视、视频设备及卫星接收设备等同轴设备,天馈线路采用75 Ω相应接口天馈电涌保护器。
智能化雷电在线监测系统
雷电防护等级A级和B级的视频监控系统,宜安装智能化雷电在线监测设备及管理平台,智能化雷电
管理系统示意图见图6。智能化雷电在线监测系统的主要内容见附录E。
注:RS485总线也可采用双绞线或者无线作为传输方式
6 防雷施工 图 6 智能化雷电管理系统示意图
防雷施工应符合GB 50343—2012中6.1~6.6的规定。
7
检测与验收
视频监控系统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应符合 GB 50343—2012 和 GB/T 21431—2023 的相关规定。
视频监控系统雷电防护装置竣工后,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验收。雷电防护装置现场查验确认
书式样见附录 F。
7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8
运维与管理
视频监控系统雷电防护装置的维护与管理应符合 GB 50343—2012 中 8.1、8.2 的规定。
宜建立专用运维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视频监控系统雷电防护装置在线运行情况。
视频监控系统雷电防护装置出现故障时,应及时修复。
8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视频监控系统雷电防护等级
视频监控系统雷电防护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 A.1
视频监控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划分
雷电防护 等级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
A 级 1.国家级计算中心、国家级通信枢纽、特级和一级金融设施、大中型机场、国家级和省级广播电视 中心、枢纽港口、火车枢纽站、省级城市水、电、气、热等城市重要公用设施的电子信息系统; 2.一级安全防范单位,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 3.三级医院电子医疗设备。
B 级 1.中型计算中心、二级金融设施、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信基站、 大型体育场(馆)、小型机场、 大型港口、大型火车站的电子信息系统; 2.二级安全防范单位,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 3.雷达站、微波站电子信息系统,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 4.二级医院电子医疗设备; 5.五星及更高星级宾馆电子信息系统。
C 级 1.三级金融设施、小型通信枢纽电子信息系统; 2.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 3.四星及以下级宾馆电子信息系统。
D 级 除上述 A、B、C 级以外的一般用途的需防护电子信息设备
注:表中未列举的电子信息系统也可参照本表选择防护等级。
B
9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地闪回击保护装置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B.1
总体说明
本文件规定的地闪回击保护装置,是一种单相电抗器或者接地电抗器,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应用:
a)
中性点接地电抗器:连接在系统中性点与大地,电力系统也称为消弧线圈或者小电抗接地,
起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引起的接地电容电流,同时对雷击引起的地电位升高起到抑制作
用,防止中性点对相线击穿造成变压器的损毁。中性点接地电抗器的选用参见 DL/T 1389—2014;
b)
接地电抗器:应用于弱电通信控制设备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与防雷接地装置之间,对于雷电
及电磁脉冲起到高频抑制作用,防止地电位升高造成弱电设备的故障。
B.2 技术要求
B.2.1 连接导线截面积
B.2.1.1 作为中性点接地电抗器的地闪回击保护装置,连接导线及接地导线的截面积应符合表 B.1 的
规定。
表 B.1 保护导体最小截面积
相导线的截面积 mm 2
相应保护导体(PE,PEN)的最小截面积 mm 2
S≤16 S
16 35 400 S≥800 S/4
B.2.1.2 作为强电地与弱电地之间等电位连接器的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其连接导线截面积应大于等于
2.5 mm 2。
B.2.2 通流能力
作为中性点接地电抗器及接地电抗器的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其耐冲击能力需与前级开关型电涌保护
器或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相匹配,地闪回击保护装置通流能力应不小于连接导线的通流能力。常用连接导
线的耐冲击能力应符合表B.2的规定。
表 B.2 导线的通流能力
相导线的截面积 mm 2
通流能力 Imax(kA) 通流能力 Iimp(kA)
1.5 10 —
2.5 20 3
4 40 5
6 60 8
10 100 12.5
16 — 20
25 — 25
≧35 — ≧50
注:满足 Imax 或者 Iimp 其一即可。
B.2.3
接地故障电流
10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接地故障电流要求在接地出现短路故障时,地闪回击保护装置能承受前级断路器至少5 s内脱扣的
短路电流。以C型断路器为例,其脱扣电流与时间曲线见图B.1,图中两个曲线分别为冷态和热态。由图
中可以看出,工频状态下断路器5 s脱扣的电流值是其额定工作电流的3倍。因此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的接
地故障电流应不小于前置断路器的额定工作电流的3倍。
图 B.1 断路器的脱扣曲线
B.2.4 回击抑制比
B.2.4.1 回击抑制比是衡量地电位升高抑制作用的重要参数。在不加地闪回击保护装置时,以监控杆
为例,地闪回击造成设备端的地电位升高,见图 B.2。
图 B.2 前端设备的地电位升高
示例:
假设监控杆接闪直击雷或者经电源线雷电电磁脉冲流入地网的雷电流为 20 kA,地网接地电阻为 10 Ω,弱电设备
11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工作地及保护地的地电位升高值达到 200 kV,瞬态过电压通过弱电设备工作地及保护地反击到线路中,造成设备损坏。
B.2.4.2
监控杆加载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示意图见图 B.3。加载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后,流到中性点的电
流为:
a)
以回击抑制比 26 dB 计算,其抑制能力达到 95%,流到中性点的电流则为 20×5%=1.0 kA;
b)
以回击抑制比 30 dB 计算,其抑制能力达到 97%,流到中性点的电流则为 20×3%=0.6 kA。
图 B.3 监控杆加装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示意图
B.2.5
外壳绝缘耐压
当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外壳为金属外壳时,需测试该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对外壳的绝缘耐压。以1.2/50
μs进行测试,绝缘耐压应不小于20 kV。
B.3
测试方法
B.3.1
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电气性能及试验方法应符合GB/T 1094.6—2011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B.3.2
地闪回击保护装置雷电防护及其他性能等测试方法应符合GB/T 18802.11—2020的技术要求和
试验方法。
B.4
补充试验及说明
B.4.1
额定负载电流
额定负载电流应按照GB/T 18802.11—2020中规定的试验方法执行。
B.4.2
接地故障电流
接地故障电流试验按照GB/T 18802.11—2020中规定的试验方法执行。试品准备按照8.4.5.3.1.2
中所述“铜块”用地闪回击保护装置代替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试品温升应小于等于45 K。
B.4.3
冲击电流
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的雷击试验按照GB/T 18802.11—2020中规定的试验方法执行。
B.4.4
通流能力
12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的通流能力试验原理见图B.4。
图 B.4 通流能力试验原理图
B.4.5
回击抑制比
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的回击抑制比试验原理见图B.5,采集I1和I2分量。
图 B.5 回击抑制比试验原理图
B.4.6
外壳绝缘耐压
13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地闪回击保护装置的外壳绝缘耐压采用1.2/50 μs脉冲发生器进行测试,分别测试地闪回击保护装
置输入端和输出端对金属外壳的绝缘强度,测试电压20 kV,正极性和负极性各5次,要求试验过程不产
生击穿现象。
14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附 录 C
(资料性)
电源电涌保护器及相关设备的主要参数
C.1 建筑物内第一级配电及入户供电电涌保护器及保护装置
C.1.1 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385 V AC;
b) 冲击电流 Iimp:≥12.5 kA (10/350 us);
c) 保护水平 Up:≤2.5 kV。
C.1.2 匹配C.1.1电涌保护器的SSD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压 Ue:230 V/400 V AC;
b) 冲击电流 Iimp:≥12.5 kA (10/350 μs);
c) 最小延时动作电流 Id:3 A。
C.1.3 I级试验多脉冲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385 V AC;
b) 冲击电流 IM:≥25 kA (10/350 μs);
c) 多脉冲组合波次数 Pn:≥7;
d) 保护水平 Up(M):≤2.5 kV。
C.1.4 匹配C.1.3电涌保护器的SSD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压 Ue:230 V/400 V AC;
b) 冲击电流 Iimp:≥25 kA (10/350 μs);
c) 最小延时动作电流 Id:3A。
C.1.5 Ⅱ级试验多脉冲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385 V AC;
b) 冲击电流 IM:≥40 kA (8/20 μs);
c) 多脉冲组合波次数 Pn:≥10;
d) 保护水平 Up(M):≤2.5 kV。
C.1.6 匹配C.1.5电涌保护器的SSD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压 Ue:230 V/400 V AC;
b) 最大放电电流 Imax:≥120 kA (8/20μs);
c) 最小延时动作电流 Id:3 A。
C.2 建筑物内次级及后续配电的限压型电涌保护器及保护装置
C.2.1 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385 V A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20 kA~40 kA (8/20 μs);
c) 最大放电电流 Imax:≥40 kA~80 kA (8/20 μs);
d) 保护水平 Up:≤2.0 KV。
C.2.2 匹配C.2.1电涌保护器的SSD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压 Ue:230 V/400 V AC;
b) 最大放电电流 Imax:≥40 kA~80 kA (8/20 μs);
c) 最小延时动作电流 Id:3 A。
C.3 建筑物末级配电的限压型电涌保护器及保护装置
C.3.1 末级配电的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275 V A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0 kA (8/20 μs);
15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c) 最大放电电流 Imax:≥20 kA (8/20 μs);
d) 保护水平 Up:≤1.2 KV。
C.3.2 匹配C.3.1电涌保护器的SSD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压 Ue:230 V/400 V AC;
b) 最大放电电流 Imax:≥20 kA (8/20 μs);
c) 最小延时动作电流 Id:3 A。
C.3.3 电源分配单元PDU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275 V A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5 kA (8/20 μs);
c) 最大放电电流 Imax:≥10 kA (8/20 μs);
d) 保护水平 Up:≤1.0 kV。
C.3.4 直流电源的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标称工作电压 Un:12 V/24 V/48 V/110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0 kA (8/20μs);
c) 最大放电电流 Imax:≥20 kA (8/20μs);
d) 保护水平 Up:≤350 V/350 V/400 V/600 V。
C.4 郊区及野外前端配电(雷电防护等级 A 级 B 级)电涌保护器及保护装置
C.4.1 I级试验与Ⅱ级试验的组合型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275 V AC;
b) Ⅰ级试验电涌保护器冲击电流 Iimp:≥12.5 kA (10/350 μs);
c) Ⅱ级试验电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 In:≥20 kA (8/20 μs);
d) 保护水平 Up:≤1.5 kV。
C.4.2 匹配C.4.1电涌保护器的SSD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压 Ue:230 V/400 V AC;
b) 冲击电流 Iimp:≥12.5 kA (10/350 μs);
c) 最小延时动作电流 Id:3 A。
C.4.3 多脉冲电涌保护器与Ⅱ级试验的组合型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385 V AC;
b) 冲击电流 IM:≥40 kA (8/20 μs);
c) 多脉冲组合波次数 Pn:≥10;
d) 保护水平 Up(M):≤1.5 kV。
C.4.4 匹配C.4.3电涌保护器的SSD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压 Ue:230 V/400 V AC;
b) 最大放电电流 Imax:≥120 kA (8/20 μs);
c) 最小延时动作电流 Id:3 A。
C.5 郊区及野外(雷电防护等级 C 级 D 级)和城市前端设备使用保护空开或者漏电保护器的设备箱电涌
保护器及保护装置
C.5.1
Ⅱ级试验与Ⅱ级试验的组合型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275 V AC;
b)
额定负载电流 IL:≥10 A;
c)
标称放电电流 In:≥20 kA (8/20 μs);
d)
最大放电电流 Imax:≥40 kA (8/20 μs);
e)
保护水平 Up:≤1.2 kV;
f)
接线模式:双端口。
C.5.2
匹配C.5.1电涌保护器的SSD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16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a)
额定工作电压 Ue:230 V/400 V AC;
b)
最大放电电流 Imax:≥40 kA (8/20 μs);
c)
最小延时动作电流 Id:3 A。
C.6
前端设备电源防雷型自动重合闸
前端设备电源防雷型自动重合闸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压:220 V AC;
b)
最大放电电流 Imax:≥10 kA (8/20 μs);
c)
剩余动作电流:30 mA (可调);
d)
过压动作电压:275 V AC±5 V;
e)
欠压动作电压:150 V AC±5 V;
f)
短路漏电断开时间:≤0.1 s;
g)
重合闸时间:60 s/120 s/300 s/1800 s/3600 s 5 次(可调)。
C.7
变压器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地闪回击保护箱)
变压器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地闪回击保护箱)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流:≥63 A;
b)
最大放电电流 Imax:≥100 kA (8/20 μs);
c)
冲击电流 Iimp:≥25 kA (10/350 μs);
d)
接地故障电流:≥250 A
e)
绝缘强度:≥20 kV (1.2/50 μs);
f)
回击抑制比:≥26 dB。
C.8
前端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地闪回击保护器)
前端地闪回击保护装置(地闪回击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额定工作电流:≥32 A;
b)
最大放电电流 Imax:≥40 kA (8/20 μs);
c)
冲击电流 Iimp:≥8 kA (10/350 μs);
d)
接地故障电流:≥128 A;
e)
绝缘强度:≥20 kV (1.2/50 μs);
f)
回击抑制比:≥26 dB。
17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附 录 D
(资料性)
信号电涌保护器主要技术参数
D.1 网络摄像机电涌保护器
D.1.1 百兆网络视频信号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5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c) 保护水平 Up:≤20 V(X-X),≤600 V(X-C);
d) 插入损耗:≤0.5 dB/100 MHZ。
D.1.2 千兆网络视频信号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5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c) 保护水平 Up:≤20 V(X-X),≤600 V(X-C);
d) 插入损耗:≤0.5 dB/1000 MHZ。
D.2 POE(以太网供电)摄像机电涌保护器
D.2.1 百兆POE摄像机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
D.2.1.1 网络防护部分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5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c) 保护水平 Up:≤20 V(X-X),≤600 V(X-C);
d) 插入损耗:≤0.5 dB/100 MHZ。
D.2.1.2 电源防护部分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标称工作电压 Un:12 V/24 V/48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c) 保护水平 Up:≤30 V/60 V/150 V。
D.2.2 千兆POE摄像机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
D.2.2.1 网络防护部分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5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c) 保护水平 Up:≤20 V(X-X),≤600 V(X-C);
d) 插入损耗: ≤0.5 dB/1000 MHZ。
D.2.2.2 电源防护部分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标称工作电压 Un:12 V/24 V/48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c) 保护水平 Up:≤30 V/60 V/150 V。
D.3 视频信号电涌保护器
视频信号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12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c)
保护水平 Up:≤60 V(X-C);
d)
插入损耗:≤0.5 dB/10 MHZ。
D.4
控制信号电涌保护器
控制信号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18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12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3 kA;
c) 保护水平 Up:≤60 V(X-X),≤600 V(X-C);
d) 插入损耗:≤0.5 dB/10 MHZ。
D.5 组合型电源网络二合一电涌保护器
D.5.1 网络防护部分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5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c) 保护水平 Up:≤20 V(X-X),≤600 V(X-C);
d) 插入损耗:≤0.5 dB/1000 MHZ。
D.5.2 电源防护部分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标称工作电压 Un:12 V DC,24 V/220 V A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5 kA;
c) 保护水平 Up:≤60 V/100 V/900 V。
D.6 组合型模拟及 HD-SDI(高清数字分量串行接口)摄像机电涌保护器
D.6.1 电源部分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标称工作电压 Un:12 V DC,24 V/220 V A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5 kA;
c) 保护水平 Up:≤60 V/100 V/900 V。
D.6.2 视频线路防护部分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12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1 kA ;
c) 保护水平 Up:≤60 V(X-C);
d) 插入损耗:≤0.5 dB;
e) 传输速率:10 Mbps(模拟线路),1.485 Gbps(HD-SDI)。
D.6.3 控制信号电涌保护器主要参数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12 V DC;
b) 标称放电电流 In:≥3 kA;
c) 保护水平 Up:≤60 V(X-X),≤600 V(X-C);
d) 插入损耗:≤0.5 dB/10 MHZ;
e) 传输速率:10 Mbp。
19
T/FLXH 005—2024
T/SZSSIA 015—2024
附 录 E
(资料性)
智能化雷电在线监测系统
E.1
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装置
E.1.1
基本描述
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装置:具备对电涌保护器工作状态及运行参数进行监测的功能,且具备通信接
口可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的装置。
E.1.2
主要功能
电涌保护器在线监测装置的主要功能宜包括:
——实时监测电涌保护器与后备保护装置的运行工作状态、接地状态;
——采集监测电涌保护器的工作电压、电流、温度与泄漏电流等实时参数;
——记录电涌保护器的电涌峰值及发生时间、动作次数;
——具备报警指示与本地数据存储功能。
E.1.3
数据传输
应具备数据传输接口,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实现与智能化防雷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应
采用通用的、开放的通信协议,如Modbus、TCP/IP协议等。
E.2
雷电流峰值监测装置
E.2.1
基本描述
雷电流峰值监测装置:采用罗氏线圈等方式进行雷电流测量,具备对雷电流峰值、极性、次数、发
生时间等数据进行监测的功能,且具备通信接口可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的装置。
E.2.2
主要功能
雷电流峰值监测装置的主要功能宜包括:
——采集雷电流峰值、雷击发生时间、雷击次数等参数;
——记录雷击波形、雷电流极性;
——具备数据显示与存储功能。
E.2.3
数据传输
上一章:AP1000反应堆冷却剂泵的船用化探讨 下一章:大源渡水电站机组调速系统改造

相关文章

干气密封在高危机泵上的应用 斯鲁巴克填料在井下主排水泵上的应用 变频调速技术在泵类设备运转中的应用 三相分离器设计及CFD模拟研究进展 芬顿(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上的研究进展 CFD技术在潮流能发电装置设计中的应用 应用CFD技术分析炼厂瓦斯对NOx排放量的影响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CFD软件软件的原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