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实践
保养,使设备一直保持充沛的生产能力,这不仅能够保证工作效率的持续增高而且这对延长设备的寿命也极为有益。面对数量极多并且过剩利的设备,石油企业应该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积极应对,例如,认真查找并解决老化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做出设备的折旧决定,在总体上保证设备的平稳运行。
(3)设备要素市场的规范对设备要素市场的规范是为了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其中包括对设备的采购与调剂、配件与修理、以及设备租赁,这一切与保障生产需求以及提高设备效率同样重要。要求石油企业的各个部门对于引进的产品需要严格把关,除此之外,应该尽力向用户宜传,一定要选择产品质量好、企业信誉高的制造厂,并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石油企业争取在油田中建立维修站,这样就能够近距离的实现设备的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彼此互利,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4)管理方法的创新障检测方法与技术需要广为推
行,检修设备的周期需要给予延长。在大型设备的管理方法上
需要引进先
的可靠性技术,据弃传统的管理方法,对企业各
大机构进行完整的分析,完善设备管理,使管理机构和设备运行相互契合。同时管理人员应该注重设备的安全,保障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自身安全不受到威励,不定时的举行安全知识教育活动,使每个人能够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工作,这对于石油企业的长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已,不断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员工的个人情况,在全方位的了解下,才能够得心应手的进行管理工作,才能发挥自已的价值。
(5)完善管理机制,降低管理成本石油企业若要提升自身的管理力度,首先需要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也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在企业内,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通过建立约束系统和奖惩制度,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莫定坚实基础。此外,石油储运企业著要健康、长足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管理机制,还需要充分考虑管理成本,结合设备价值管理和实际管理情况,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4结语
通过对我国企业石油储运设备管理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
认识到我国企业石油储运设备管理所面临的空前挑战,石油设备的有效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收益,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关系著企业的资金流通,如果管理方面出现了向题,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进度。所以我国企业石油储运设备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石油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上,没有优秀的将领就带不出优秀的士兵,更创造不出优异的成绩,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必须大力提升储运设备管理工作的力度。参考文献:
[1]周杰,颐军,赵元巅,康钦利.对我国石油设备管理间题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3,(16】:164165
[2]】部帅,新时期石油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间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195-196
[3]】闫成伟,新时期石油设备管理间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0):149-150.
作者简介冯马洪(1965-),男汉族天津人,化工工程师。化工机
械专业本科,专业方向:石油储运专业及设备动力设备。 142万方数2016年11月
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一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李建法连锦花高玫香(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榆林719000
摘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协同育人必须结合行业特征和产业特点。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教学团队经过3年多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形成了“校企精准合作育人工学结合,技能四级递进,德育文化先导为主要特点的 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人才培养适应区城产业发展,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2.25十0.5十0.25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以《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切入点,总结形成了基于“一中心二主线三结合四递进"的“1234"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开发了适应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的校企精准合作育人工学结合,技能四级递进,德育文化先导为主要特征的 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1234"的含义是指一中心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榆林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为中心,二主线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以“责任关怀"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教育体系设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体系设计为主线,三结合是指育人过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与真实场景实训教学相结合,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三结合。四递进指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实行企业认知实习、校内技能实训、企业跟岗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四级层层递进。
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建立在校企精准合作的基础上的。其具体含义是指教学时段安排包括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为2.25学年(包括短期的企业认知实习1周、跟岗实习3周),在企业项岗实习0.5学年,包括第五学期后10周跟第六学期前10周。第六学期后10周(0.25学年)学生做毕业设计,完成职业素质综合训练,就业指导和应聘工作等。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化工企业用工大多集中在第五学期的后半段,另外综合考虑了人才培养的理论实践教学课程,校内校外教学学时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2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
(1)按照职业标准和职业成长路径,重构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架构包括公其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综合能力学习领域等5个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即:素质教育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