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仓堡长6油藏的高效开发技术研究
秦干汤佳(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吴起作业区,陕西延安7176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分区域开发政策的研究,制定出适合吴仓堡长6油藏的开发政策。通过对注水并的制面治理,控制水驱面的动用程度,措施挖潜等手段,制定出透合该油藏的储层特征的平稳高效开发模式
关键调:分区城开发技术政策;剖面治理;削面动用;注采并网
1油田概况
吴仓堡区长6构造上位于陕北斜坡中西部,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坡度0.5°左右,平均坡降8-10m/km),区内构造简单,
储层平均有效厚度20.1m,平均有效孔隙度12.9%,储层孔隙度发育中等,平均渗透率1.42x10"um,属低渗透储层。油藏原始地层压力14.9MPa,饱和压力9.43MPa,属于低压高饱和油藏。 2制约吴仓堡区注水高效开发的主要矛盾
2.1储层局部微裂缝发育.局部含水上升,影响注水开发效果
为提高油藏开发效果实施整体压裂、超前注水建立有效压力驱替系统从而获得长6油藏高效开发。但由于受地应力、天然微裂缝及宏观渗透率各相异性的影响,在平面上表现为注入水单向突进,在剖面上则表现为尖峰状或指状吸水,部分区域的渗流类型以或裂缝一孔隙型为主,从而大大降低了注人水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
2.2油藏西南部低产区单井产能低,部分井见水后对应关系不明确
该区吴平5-旗7-18井一线储层物性差油井投产后表现出低液低产,影响了整个油蔗的开发效果,治理的难度亦较大。同时该区强化注水同时伴随含水上升,通过注采调整验证油水并对应关系不明确。
2.3注采井网不完普,水平井网区注采调整难度大
族09-30.吴436部位注采井网不完善,该井组周围油井见效程度低,递减幅度大:水平井井网与定向井菱形反九点井网交错分布,并网局部水井密集分布,油井动态反应剧烈,注采调整难度大,吴420区目前水平井有16口,其中三口已经见水,由于缺乏有效地监测手段,未能认识清楚出水段,为油藏调整增加了难度。
2.4注水井吸水剖面矛盾依然突出
随着分注调配技术的完善,水并吸水状况有所好转,水驱储量控制、动用程度均有上升;但是由于分注并调配难度大,调配合格率低,分注井封隔器失效的原因,造成部分分注井不能达到配注要求,影响油薰的精细开发。
3提高油藏开发效果技术及对策
3.1分区域开发技术政策,实现目标单井产能
坚持以目标差异化管理分油藏、分开发阶段、分区域进行动态分析,根据不同的开发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注采关系,贯彻“双向调整,均衡见效,目标管理,平稳提升”的指导思想,实
施油目标管理,分区域合理开发技术政策。 3.2水并剖面治理,控制水驱剖面动用程度
3.2.1水井暂堵酸化
2010年对该区注水井进行督堵酸化调剖实验,效果十分显著。实施的9口注水井,注水井吸水剖面得到了改善,层间矛盾
万方数据
技术管理
缓解,有14口油井不同程度地相继见效,到目前日增油达到 13.7t/d。在201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将继续对吴仓堡长6油藏的水井实剖面治理,控制水驱剖面动用程度。
3.2.2水井深部调驱
2010年吴仓堡长6油戴水井深部调驱共实施5口,油套压分别由调驱前的6.6/6.4MPa↑9.2/9.2MPa。对应油井的含水由 32.5%下降到29.6%,并组目增油9.3t/d。
3.2.3加强分层调配力度
2010年下发分层调配610井次,目前测试609井次完成率 99.9%。其中合格490井次,遇阻116并次,合格率80.5%,配注合格率较低。
2011年作业区对分层调配工作指定专人进行跟踪,技术人员随调配队伍进行监督。对于有困难的井现场与井区联系解决,提高调配工作的进度和效率。
3.2.5开展长关井治理
2010年通过对5口长关井治理,提高油井利用率,油井增油326.31t。2011年将加大对有潜力的长关并治理,提高油井的有效利用率。
3.3油并措施解堵,提高单并产能
3.3.1深挖油井潜力.提高单并产能
2010年通过措施挖潜替,酸化解堵等手段,提高单井产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共实施酸化解堵井36口,实现单井增油 1.96t
3.3.2提高油井剖面动用程度
吴仓堡长6油蒙的东南部为单注单采区,该区投产就为单层开发长6",该区域目前单井产油2.49t.2010年7月该区旗16-28补孔长6",提高剖面动用,效果较明显,单井目增油2.83t。
该区域长6'的油层解释较好,2011将对该区的24口油井,
6口水并补孔长6",提高油井剖面动用程度。 3.4完善注采井网.提高井控程度
油藏西部2008年产建区油层物性好,目前单井产能2.4t,相对2009.12单井产能3.2t下降了0.8t;缺少注水井旗09-31,建议完善注采并网。
油藏东部低产区,吴436井占据了水井的井位,导致周围水井缺失,地层能量补充不及时,油井产能不能充分发挥,下步将
吴436转注,完善井网。 4结语
吴仓堡区油藏开发初期实施单层15m温和注水政策,但产量持续下降,08年以来吴仓堡长6油藏坚持“整体温和,微观精细"的注水开发思路,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对油藏实施目标差异化管理及时调整变化自前效果较好,后期根据油动
态变化需要进步模索分层注水技术开发政策。参考文献:
[1]李道品,中国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6
[2]黄延章,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3]胡文瑞,鄂尔多斯盆地靖安示范油田高效开发的理论、
技术、与管理模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日化置|169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