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性油藏分布规律研究及开发部署张凤荣(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茨榆坨采油广辽宁沈阳110206)
摘要案性油获分布规律复奈,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常性油蕴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综合运用完性图阅形成史、经源实主要生排经史和流体包衰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对案性油蕴的成蕴期次、成藏过程、成藏阶段和不同期次性油藏的平面分布规律选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案性油藏;分布规律;开发部暑一.概况
铁17井区位于东部凹陷中段铁匠炉构造带西侧,主要受东侧铁匠炉断层和西侧铁17西断层所爽持,地层向东顿斜,形成个西高东低的单斜构造。主要含油层位沙一段和沙三段,储层岩性以中砂岩和砂岩为主,油藏埋深2050-2450m
2002年铁17并获得工业油流上报探明储量后,在储量面积区内按照构造油戴的思路,以200米并距正方形井网部署25口开发井,实施后多口井出现油气显示差、油水关系矛盾等情况,该区陷入励探开发困境,
针对铁17井区油藏的复杂情况,详组分析了铁17井区完钻并情况和已发现的油露的地质特点,发现油募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按照以前的思路难以进行,详组论证后决定运用岩性油藏的勘探开发思路,借鉴其它地区类似油藏的勘探开发经验,运用层序地层分析、古地貌分析、沉积相分析、目标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关键技术,围绕已发现岩性油藏的周边区域追踪有利砂体,结合油藏的分布规律,选取较好的部位实施井位部署,最终在铁 25和铁17-3-3两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找到了一种适合本区勘
探开发的有效方法。..可行性分析
1.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水平的进步
近儿年来,随着岩性油气藏期探理论的日趋成熟,层序地层学、储层预测等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的提高了岩性油气激勘探开发的成功率,
2.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精度的提高
铁匠炉地区以往的地震资料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料品质较差,不能满足岩性油气激助探的需要。近几年,对铁匠炉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高分辨率处理,使资料品质明显提高,改善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满足了岩性油藏期探开发的精度要求
3.对油藏的分布规律认识程度
随着期探开发的逐新深入和完钻井的持续增多,对油截分布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针对系统总结的分布规律,选择合适的期探开发方法,预计铁17井区岩性油藏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三,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对铁17井区地质、地震、测井资料进行分析,系统总结油案分布规律,借鉴其它地区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选取适于本区地质特点的关键技术,围绕已发现岩性油藏的周边区域追踪有利砂体,选取较好的部位实施井位部署,再根据实筛结果验证修改规律和方法,指导下轮井位部署。
1.油幕分布规律认识
通过分析发现油藏受不整合面、上倾方向岩性尖灭线、物性等因素控制,单砂体独立成藏,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具有以下规律:
含油砂体分布范围较小,单层厚度较薄
②含油幅度较低、油层主要分布在砂体高部位 3含油砂体按照一定的方向成条带状群体分布 4含油砂体在三维地震资料上有一定特征
2.主要研究方法层序地层分析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结合钻井、测井、古生物分析等资料划分地层层序,建立年代地层框架,划定层序的边界。
(1)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确定层序界面识别标志是划分层序地层的关键。:
在层序界
面的识别标志中,以地震反射界面识别标志、岩芯相识别标志和
测并相识别标志为主,
施工管理
(2)层序界面标定
铁匠炉地区地层结构十分复杂,导致斜坡带纵横向速度变化快,单并速度及速度场精度是时间域与深度域相互转换的关键。
(3)层序界面追踪
在进行大量的相干参数实验后,采取适合的相干参数,并进行频率波数域滤波和加权处理后,相干数据体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在不同时间切片上,结合需规时间切片及在垂直断层走向部面进行综合解释,结合可视化手段,准确落实断点位置,使断裂组合更加合理,确保层序界面追踪的准确性。
古地貌分析
铁匠炉地区的构造相对简单,地层整体东倾,但地层厚度由低部位向高部位呈模形减薄,通过运用古地貌分析技术,发现了坡折带,进而控制了地层沉积和砂体分布。
沉积相分析
运用“兰相"联合解释技术,根据岩芯的岩石学标志判断沉积环境:根据测井相分析电阻率等测井曲线偏离基线呈现的外形特征;地震相确定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带展布。通过砂岩百分含量分析、重矿物分析及地震前积反射等综合确定,沙二及沙三上物源来自西侧中央凸起和大湾地区。
目标储层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油藏单元上下存在同一个体系域内的多个纵向上各自独立,横向上叠加连片的油减。从下至上,砂体削蚀边界、上倾尖灭项点位置逐渐向盆地方向迁移变新,其上沙底界水进体系域的混岩为该套储集体的区域盖层,因此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岩性油气凝成露条件。
油气检测
地层的吸收作用,使地震反射资料的分辨率及信噪比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地震信号频带变窄、高频成分衰减。因此,根据地层吸收作用的强弱能灵敏地反映地下油藏的存在,通过利用DPO 技术,预测吸收系数,进面预测其含油气性
四、实施效果
根据总结的油露分布规律,运用适于本区地质特点的岩性油气藏期探关键技术和研究思路,在铁17并区新发现多个有利砂体,第一批选取相对潜力较大高部位的两个砂体,进行实验性部
署
铁25井2008年2月完钻,钻遇S,两套油层,其中S段底
2127.6-2132.8米5.2米/1层,初期日产油25.4吨;其中S段中2067.8-2073.8米,6.0米/1层,初期日产油33.6吨,目前日产油23吨,累产油6464吨,在周边又相继部署了铁17-5-03、铁 25-H1等三口开发井,除铁17-5-01并主力油层位于砂体边部,产能较低外,其余各井初期目产油均在20吨以上,预计探明含油面积0.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60万吨,
在铁25和铁17-3-3块成功期探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该区的期探领域,文追踪出6个有利岩性砂体,部署滚动控制
并1日,侧钻井1日,开发井2口,目前正准备上钻结论及建议
本次针对铁17井区岩性油藏具体地质特点和资料,建立和完善岩性油气研究思路和技术体系,虽然已经证明了其可行性,但由于岩性油气露的复杂性、隐蔽性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其技术思路与技术体系随着石油地质理论和相应的勘探技术的进步面发展,下步将根据井位实施情况,继续修正勘探开发思路
和做法,不断扩大勘探开发领域,以寻求更大的突破。参考文献:
[口费承造,越文智,才能,李明池英柳,姚達昌,郑晓东,划晓股积峰。岩性地层油气薄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03)
[2]庞雄青,陈冬霞,李丕龙,张善文,姜学,肖焕钦.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及控油气作用机理[].石油学报.2003(03)
[3]娜芳,邹华耀,王敏芳,杨旭升,油气成巅机理研究进展和前落研究领域[J]地质科技情报.2002(04)
2014年7月
化置筑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