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马氏体相变研究的最新进展(七)

马氏体相变研究的最新进展(七)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64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15:02:3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马氏体相变研究的最新进展(七) 第36卷第1期 2015年2月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RECHULI JISHU YU ZHUANGBEI
马氏体相变研究的最新进展(七)
刘宗昌,计云萍
(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中图分类号:TG11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971(2015)01-0001-06
Vol.36,No.1 Feb,2015
·理论研究·
LatestAdvancesinStudyonMartensitePhaseTransformation(7)
LIU Zong-chang,JI Yun-ping
(School of Material and Metallurgy,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China)
5.3依据位向关系设计切变模型的误区
随着温度的降低,母相中原子的扩散越来越困难,直到不能扩散位移,因此,在各种相变过程中,原子的位移方式不同是导致各类相变机制不同的根本原因。
在较高的温度区间,过冷奥氏体发生共析分解,是原子进行以界面扩散为主的扩散型相变。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其碳原子可以长程扩散,但是铁原子和替换原子逐渐难以扩散,直至不能扩散。此时,为了完成过冷奥氏体转变为自由熔更低的贝氏体组织,界面处的铁原子和替换原子非协同的热激活跃迁,从母相转人新相中,实现晶格改组,从而形成贝氏体组织。但要受到碳原子长程扩散的控制,转变速度较慢。
在马氏体点以下的低温区,相变驱动力较大,碳原子、铁原子均以无扩散方式位移,实现无需扩散的马氏体相变。所有原子集体的协同的热激活位移,这种位移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切变位移。
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有些学者根据发现的马氏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设计切变模型。例如发现 K-S关系后,就设计了K-S切变模型;发现西山关系后,就设计了西山切变模型;发现G-T关系后,就设计了G-T切变模型等。其实位向关系只反映母相和
收稿日期:2013-10-25
新相之间的点阵对应关系,只要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则母相和新相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通常是宏观的,它不反映母相和新相之间的界面上的真实结构和演化过程,也不能反映原子的迁移方式。例如在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组织中均存在K-S关系,但是这三类相变具有完全不同的相变机制,原子的移动方式均不相同。因此,仅靠位向关系通常不能完全反映相变的微观机制,仅仅以位向关系来设计马氏体相变切变模型是不妥当的,理论上也不合理。试验上以表面浮凸为依据确定为切变过程也是错误的。这些必导致切变机制不能与实际吻合。
5.4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的误区
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或者说切变学说,自20 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已近80年,从专著到教科书,广为流传,似乎已经是成熟的理论。但是近年来,从热力学、晶体学、组织学、表面浮凸等多方面逐一对切变机制进行了实践检验和理论检验,多角度、多方面地指出了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存在重重误区[2]。
5.4.1误区一:切变过程缺乏热力学可能性
1)晶格切变过程消耗的功
提出K-S模型(1930年)、西山模型(1934年)
作者简介:刘宗昌(1940-),男,教授,从事金属固态相变和热处理技术研究。
联系电话:04722122655;E-mail;lzchang75@163.com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引导计划项目(200719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61018)。万方数据
上一章: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对熔覆层质量的影响 下一章:高碳钢盘条剥壳断裂分析

相关文章

马氏体相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十一) 马氏体相变研究的最新进展(三) Heusler型磁性合金的电子结构和马氏体相变研究 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第二版) 马氏体钢研究进展 高温相变蓄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Cr17型马氏体不锈钢大截面锻材淬火工艺的研究 磁制冷材料中一级磁相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