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13.080
CCSB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277—2024
替代SL277—2002
SL342—2006
SL452—2009
SL592—201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onitoring
2024 10 22发布
2025 01 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 《小型水库监测技术规范》等
4项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24年第20号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利 部 批 准 《小 型 水 库 监 测 技 术 规 范》
(SL/T828—2024)等4项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替代标准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
小 型 水 库 监
测技术规范
SL/T828—2024
2024.10.22 2025.1.22
2
土 石 坝 安 全
监测技术规范
SL/T551—2024
SL551—20122024.10.22 2025.1.22
3
水 库 大 坝 风
险 等 级 划 分 与
评估导则
SL/T829—2024
2024.10.22 2025.1.22
4
水 土 保 持 监
测技术规范
SL/T277—2024
SL277—2002
SL342—2006
SL452—2009
SL592—2012
2024.10.22 2025.1.22
水 利 部
2024年10月22日
前 言
根据水 利 技 术 标 准 制 修 订 计 划 安 排,按 照 SL/T1—2024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程》的要求,对 SL277—2002 《水土保持
监测技术规程》、SL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
件》、SL452—2009 《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592—2012 《水
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进行修订,合并为 《水土保持监测技
术规范》。
本标准共9章和9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监测站建设;
———监测站观测内容与方法;
———自动化监测及信息化管理技术条件;
———遥感监测;
———调查;
———资料整编。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细化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内容、任务的技术要求。删除
了监测站网职责和任务;
———补充完善了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监测站观测内容与方
法等的技术要求;
———新增了自动化监测、资料整编等的技术要求;
———修订了水土保持监测站的编码规则。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SL277—2002
———SL342—2006
———SL452—2009
———SL592—2012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北京市水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中心
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
山东水土保持监测站
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莫 沫 乔殿新 赵 院 曹文华
李天华 常丹东 赵 辉 李沁书
顾朝军 张 栋 屈 创 袁 利
李子轩 金平伟 张 锋 杜 婧
秦 伟 张红丽 蔡 昕 黄婷婷
董仁才 符素华 任志勇 衣 强
陆 敏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王治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程 萌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通信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100053;电
话:010
63204533; 电 子 邮 箱:bzh@ mwr.gov.cn; 网 址:
http://gjkj.mwr.gov.cn/jsjd1/bzcx/)。
目 次
1 总则
1
……………………………………………………………
2 术语
3
……………………………………………………………
3 基本规定
6
………………………………………………………
4 监测站建设
7
……………………………………………………
4.1 一般规定
7
……………………………………………………
4.2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
8
…………………………………………
4.3 水力侵蚀监测站
10
……………………………………………
4.4 风力侵蚀监测站
15
……………………………………………
4.5 冻融侵蚀监测站
19
……………………………………………
4.6 监测站辅助设施设备建设
21
…………………………………
4.7 监测站设施设备维护与管理
22
…………………………………
4.8 水土保持监测站代码
23
………………………………………
5 监测站观测内容与方法
27
………………………………………
5.1 一般规定
27
…………………………………………………
5.2 水力侵蚀观测
27
………………………………………………
5.3 风力侵蚀观测
36
………………………………………………
5.4 数据记录
37
…………………………………………………
6 自动化监测及信息化管理技术条件
39
…………………………
6.1 一般规定
39
…………………………………………………
6.2 监测设备
40
…………………………………………………
6.3 管理软件
41
…………………………………………………
6.4 安装与调试
43
…………………………………………………
7 遥感监测
45
………………………………………………………
7.1 一般规定
45
…………………………………………………
7.2 遥感影像选择与预处理
45
……………………………………
7.3 解译标志建立
……………………………………………… 47
7.4 信息提取
48
…………………………………………………
7.5 野外验证
51
…………………………………………………
7.6 分析评价与成果管理
51
………………………………………
8 调查
53
……………………………………………………………
8.1 一般规定
53
…………………………………………………
8.2 专项调查
53
…………………………………………………
8.3 普查
54
………………………………………………………
9 资料整编
56
………………………………………………………
9.1 一般规定
56
…………………………………………………
9.2 整编内容及要求
56
……………………………………………
9.3 资料存储
64
…………………………………………………
附录 A 径流小区建设技术要求
65
………………………………
附录 B 控制站建设技术要求
71
…………………………………
附录 C 调查样地布设技术要求
77
………………………………
附录 D 径流小区记录表
81
………………………………………
附录 E 控制站记录表
90
…………………………………………
附录 F 风力侵蚀观测记录表
98
…………………………………
附录 G 遥感监测记录表
101
………………………………………
附录 H 土壤侵蚀分析评价模型
109
……………………………
附录J 资料整编表
112
……………………………………………
标准用词说明
150
……………………………………………………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
151
………………………………………
条文说明
………………………………………………………… 153
1 总 则
1.0.1 为统一和规范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要求,保证监测成果质
量,提高监测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监测站
观测内容和方法、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等。
1.0.3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根据监测范围、任务、应用与需求
等,采用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连续性定位与周期性调查相
结合的原则开展。
1.0.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按照 GB/T51240 《生
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的规定执行。
1.0.5 应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
1.0.6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T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15265
环境空气 降尘的测定 重量法
GB/T1577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
GB/T1577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GB/T1596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T16453.1~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GB/T17278
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
GB/T18316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22021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GB/T3522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风向和风速
GB/T3523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自动观测
GB/T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GB/T50159
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
1
GB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GB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5124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
SL21
降水量观测规范
SL/T34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SL42
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
SL73.6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6
水文调查规范
SL/T213
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
SL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T276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
SL364
土壤墒情监测规范
SL419
水土保持试验规程
SL537
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
SL65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
CH/T9009.2
基 础 地 理 信 息 数 字 成 果 1∶50001∶
100001∶250001∶500001∶100000 数字高程模型
CH/T9009.3
基 础 地 理 信 息 数 字 成 果 1∶50001∶
100001∶250001∶500001∶100000 数字正射影像图
HJ915
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试行)
1.0.7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国
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下列术语及其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0.1 水土保持监测 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onitoring
对水土流失状况、动态变化及防治成效进行监测的活动。
2.0.2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 networkofsoilandwaterconserva-
tionmonitoringsites
水土保持监测站构成的水土流失及相关数据采集体系。
2.0.3 水土保持监测站 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onitoringsite
用于获取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等
监测数据而建设使用的场所、设施、设备的总称。
2.0.4 径流小区 runoffplot
用于观测坡面水力侵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设施总称。根据
观测目的和规格,分为标准径流小区、一般径流小区和自然坡面
径流小区。
2.0.5 标准径流小区 unitrunoffplot
在土壤全年裸露或植被盖度应小于5%、常年休闲并连续保
持清耕状态的平整坡面上设置的宽5m、水平坡长20m、水平
投影面积 100m
2 的径流小区。
2.0.6 一般径流小区 runoffobservationplot
用于观测不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发生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径流小区,也称因子小区。
2.0.7 自然坡面径流小区 naturalrunoffplot
布设在地形、土壤、植被等有代表性的天然坡地上,用于观
测实际下垫面情况下的径流、泥沙的自然坡面集流区。
2.0.8 典型实际样地径流泥 沙 观 测 小 区 observationareaof
runoffandsedimentintypicalactualsampleplot
布设在农业耕作方式、水土保持措施有代表性的农地坡面
3
上,用于观测实际条件下农地的径流、泥沙的坡面集流区。
2.0.9 简易径流小区 simplerunoffplot
为临时或单纯观测土壤侵蚀量而设置的径流小区。
2.0.10 控制站 gaugingstation
布设在沟道 (河道)上,用于观测径流过程和输沙过程的观
测设施设备的总称,分为小流域控制站和河流控制站。
2.0.11 小流域控制站 smallwatershedgaugingstation
布设在闭合小流域出口处某一断面的控制站。
2.0.12 河流控制站 rivergaugingstation
布设在河道上的控制站。一般为共享的水文站。
2.0.13 降雨侵蚀力 rainfallerosivity
雨滴动能 (E)和降雨强度 (I)的乘积,反映降雨侵蚀能
力的特征值。
2.0.14 风力侵蚀观测场 winderosionobservationfield
布设在风力侵蚀代表区域,用于观测风力侵蚀及其影响因素
的场地。
2.0.15 降尘监测设施 dustmonitoringfacility
布设在风力侵蚀代表区域,用于收集和测定监测区域某一时
段内降尘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物物理及化学成分的设施。
2.0.16 风力侵蚀强度监测设施 winderosionintensitymoni-
toringfacility
布设在风力侵蚀代表区域,用于监测某一地表类型在特定气
候条件下,一定时段单位面积风力侵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的设施。
2.0.17 寒冻剥蚀监测设施 colddenudationmonitoringfacility
用于监测高寒地区寒冻风化、冰劈作用及人为活动导致的寒
冻剥蚀及影响因素的设施。
2.0.18 热融滑塌监测设施 thermalmeltlandslidemonitoring
facility
用于监测冻土区缓坡坡面受气温变动影响,发生在解冻面以
上消融层的滑塌、泥流等侵蚀的设施。
4
2.0.19 遥感解译标志 remotesensinginterpretationmarks
遥感影像解译时,判别目标物所依据的图像特征,也称判读
标志。包括:目标物的形状、大小、阴影、色调 (或色彩)、纹
理、图案、位置、布局等。
2.0.20 综合评判法 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
基于多个土壤侵蚀因子的综合分析,完成土壤侵蚀强度等级
评价的方法。
2.0.21 样本 sample
野外验证时,从野外验证抽样总体中随机抽取,代表单个水
土保 持 因 子 的 图 斑 (或 基 本 单 元) 的 集 合 体,也 称 野 外 验 证
样本。
2.0.22 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曲线 seasonalcurveofvegetation
coverage
一年内植被覆盖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反映一定时间间
隔 (通常为半月)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度的时序变化。
2.0.23 调查样地 samplingplots
按照一定规则选取地形、土壤、植被等下垫面条件具有典型
代表性,用于采集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水土保持措施状况等
指标而设立的有地理信息的地块。
2.0.24 水 土 流 失 动 态 监 测 dynamic monitoringofregional
soilandwaterloss
按照一定时间周期,为反映区域内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
度、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开展的分析评价活动。
5
3 基 本 规 定
3.0.1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应通过水土保持监测站观测、遥感监
测、调查等方式,掌握监测对象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根据
监测目的和对象的不同,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水土流失状况,包括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
危害和变化趋势。
2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
被、土壤 (地面组成物质)、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等。
3 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包括水土保持措施类型、数量、分
布和防治效果。
3.0.2 水土保持监测站应对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长
期、连续的观测,通过分析评价揭示水土流失规律和机理。
3.0.3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应综合采用资料收集、卫星遥感、无
人机航测等手段,结合模型计算,获取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
度、分布及其变化,评价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
3.0.4 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应按照资料准备、遥感影像选择与预
处理、解译标志建立、信息提取、野外验证、分析评价和成果资
料管理等程序进行。
3.0.5 水土保持监测应根据信息化、自动化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和要求,合理布设监测设备和传感器,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收
集、传输、处理和存储。
6
4 监 测 站 建 设
4.1 一 般 规 定
4.1.1 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1 按照 “一站多能、以站带点、多站联合、多尺度嵌套、
多目标融合”的要求建设。
2 充分考虑监测站观测设施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
安全性。要考虑水、电、通信、交通、生活等条件的便利性。
3 根据监测任务和内容,合理配置监测设备,做到人工观
测和自动观测有机结合。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站布设有径流小区、
控制站、样地的,其地形测量、植被观测、实验分析等方面的仪
器设备可共享使用,避免浪费。
4 采用技术成熟、方法实用、质量可靠的设备,同时鼓励
应用先进的自动化在线监测设备。
4.1.2 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应包括站址区、观测区和辅助区建
设,具体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站址区包括观测用房、供水设施、排水设施、供电设施、
供暖设施、通信设施、道路、计算机网络和数据管理设施等。
2 观测区包括观测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水土保持措施
防治效果的观测设施、设备等。
3 辅助区包括连接站址区、观测区的道路、供电系统、标
识系统、监控及围栏等。
4.1.3 水土保持监测站按照观测对象、作用和功能进行分类,
具体要求如下:
1 按照监测站所处土壤侵蚀类型区,水土保持监测站分为
水力侵蚀监测站、风力侵蚀监测站和冻融侵蚀监测站。对于布设
在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交错区的监测站,同时布设水
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的观测设施、设备,分类上应按照
7
监测站所处的区域主要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分类。
2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站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可分为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和地方水土保持监测站。
1)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布设在国家级水
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在全国水
土保持监测站网中承担骨干作用,具有关键节点性质
的监测站应属于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
2)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对国家水土保持监
测站进行补充的监测站应属于地方水土保持监测站。
3 按照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功能可分为重点站和一般站。
地方水土保持监测站可参照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分类。
1)重点站为大江大河流域或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
土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的监测站,起到骨干
作用。应按照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二级区布设。
2)一般站为增强区域代表性、提高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数
据联合分析精度和水平设置的监测站。应按照全国水
土保持区划三级区布设。
4.2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
4.2.1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规划或布局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