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1.020
CCS C 05
团
体 标 准
T/CACM 1469—2023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治未
病干预指南
Guidelines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of
ischemic stroke
2023 - 03 - 23 发布 2023 - 03 - 23 实施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
T/CACM 1469—2023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流行病学特点 ....................................................................... 2
5 病因病机 ........................................................................... 3
6 筛查 ............................................................................... 3
6.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 3
6.2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诊断标准 ............................... 3
7 体质 ............................................................................... 4
8 干预 ............................................................................... 4
8.1 未病先防 ....................................................................... 4
8.2 既病防变 ...................................................................... 13
8.3 瘥后防复 ...................................................................... 15
9 随访与监测 ........................................................................ 15
附录 A(资料性)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 ................................................... 17
参考文献 ............................................................................ 18
I
T/CACM 1469—2023
前
言
本文件参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定的规
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
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国医学科
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
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
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金民、王乐、李楠楠。
本文件其他起草人:陈薇、陈志刚、崔应麟、樊永平、方邦江、高颖、郭蓉娟、韩燕、胡文立、金
香兰、荆志伟、李淑娟、刘尊敬、林安基、林亚明、潘剑威、曲淼、王革生、王济、王嘉麟、王健、王
新志、王忠、吴明华、吴圣贤、吴智兵、谢梁震、徐向青、袁尚华、张綦慧、张允岭、张志辰、赵敏、
张晓云、郑国庆、郑香春、邹忆怀。
II
T/CACM 1469—2023
引
言
脑卒中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和致残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
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卒中是一种
可防可控的疾病,积极干预其危险因素可得到显著效果,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
脑卒中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类型之一。高血压、糖代谢
异常、血脂异常、心脏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
惯是可干预的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危险因素。
本文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及中医传统疗法的预防保健优势,选择缺血性脑
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高危人群作为目标人群,对目标人群的范围、定义、临床诊断和中医病因
病机做出阐释,制订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医学实
践指南,以改善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本共识的制订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广大医务
工作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方式对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在诊疗过程中充
分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层面的优势。同时,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中医药在防治脑卒中方面的作
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号召,为我国卒中防控工作贡献更多中医药智慧和力量。
本文件旨在为各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基层医院的中医师、西医师、中西医结合
医师等提供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防治思路。随着脑卒中高危人群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共识将不断被修订。
由于本文件的目标人群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故并不适用于全部脑卒中患者。且
该文件采用的证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件只能作为参考,医务工作者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
进行灵活处理,制订合适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III
T/CACM 1469—2023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治未病干预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流行病学、病因病机、筛查、体制、干预和
随访与监测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对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高危人群的诊疗。
本文件适合各级医疗和科研机构从事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高危人群诊疗及科研的工
作者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6751.2—202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 2 部分:证候
ZYYXH/T 157—200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成年人中医体质治未病干预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脑卒中 stroke
脑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
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
3.2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type of ischemic stroke;
LAA-IS
符合 2011 年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诊断标准。
1
T/CACM 1469—2023
3.3
脑卒中高危人群 high risk population of stroke
国家卫生健康脑卒中与筛查防治工程委员会颁布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中判定的脑卒中
高危人群。即既往存在脑卒中或者 TIA 病史、或者卒中风险评估(见附录 A 表 A.1)在 3 分或者 3 分以
上,或年龄在 40 岁以上的人群。
3.4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high risk population of LAA-IS
符合脑卒中高危人群定义,且存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
3.5
中风 stroke
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
要表现的病证。[《中医内科学》2018,定义:中风]
4 流行病学特点
近十几年来,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和较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发达国家卒中发病率已显著
下降,相比之下,针对高危人群早期干预较差的发展中国家脑卒中发病率仍在上升。
201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显示,纳入分析库的546245人中
共检出高危人群(8项危险因素中占比3项及以上者,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既往卒中史者中1项及以
上者)151266人,标化检出率达26.02%。高危人群中危险因素占比前三位依次为高血压病、血脂异常
和运动缺乏,标化检出率分别为75.25%、71.45%和48.62%。与该项目2018年高危人群检出率(19.84%)、
2017年高危人群检出率(18.51%)、2016年高危人群检出率(15.96%)相比, 调查人群中高危人群比
例仍持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18年该项目数据显示,干预后复筛人群中高危人群检出率为
18.82%,增长低于新筛人群。2017年针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显
示脑卒中高危人群(8项危险因素中占比3项及以上者)占筛查人群18.51%, 中危人群占比17.53%。
根据TOAST分型,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S)、小动脉
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OE)及不明原因型(UE)。我国学者在TOAST分型基础上提出中国缺
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根据病因分型
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穿支动脉疾病、其他病因、病因不明,进一步探索由大动脉粥样硬化(LAA)
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是5种亚型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约占全部
病因的37.1%-59.0%,且预后较差。2009年一项基于曼哈顿北部714例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研究发现:
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使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发
生的风险更高(相较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型及非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余危险因素为性别、高血压、高
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饮酒、吸烟和体力活动。2022年国内一项对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危险因素研究发现LAA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较SAO型更为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是LAA缺血性脑
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其他血管危险因素还有高脂血症、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病史、反复TIA、饮酒、吸
2
T/CACM 1469—2023
烟等。2013年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华北地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
华南地区(华北地区50.22%,华南地区41.88%;P<0.0001),考虑可能与北方患者大量吸烟、饮酒有
关,以及糖尿病、脑血管病家族史、脑缺血病史、心脏病史、较高的体重指数有关;且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63岁的患者中,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51.51%,男性45.40%; P=0.028)。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病因,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
成了巨大的负担,对其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则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5 病因病机
古代文献中并无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高危人群的病因病机相关记载。但依据缺血性
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属中医“中风”等范畴,现代中医研究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多由于痰浊为病,与瘀血胶结,留滞于动脉管壁内侧,发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后阴阳失调,气血
逆乱,上犯于脑,发为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而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多认为其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年迈体
虚、禀赋不足等有关,病位多在心、肝、脾、肾等,其病机根据危险因素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如危险
因素之一高血压,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认为其病机与肝阳上亢、痰饮内停、肾阴
亏虚等有关。糖尿病归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多认为其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疾病初期以六郁为主,
继而郁则生热,热久食气伤阴,阴损及阳,最终造成阴阳俱虚,痰浊瘀血内生,损伤脉络。再如血脂异
常,归属于中医“血瘀”“痰浊”“血浊”等范畴,多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肾、脾、肝气虚,
标实则为痰浊、血瘀。患者起始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单一的,但是随着病机的不断衍变转化,可能造成其
他危险因素的出现。如燥热伤阴,气阴两伤形成消渴,随着阴虚的逐渐加重,阴无以制阳,导致阴虚阳
亢,也可以出现高血压;阴液亏虚则血行不利,聚而成瘀,津液聚而成痰浊,也可以出现血脂异常若不
加以干预,病理产物一经产生,又可作为引发中风的致病因素。
6 筛查
6.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大动脉粥样硬
化/狭窄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超重和肥胖等。通过检
索相关文献、参考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以及专家组推荐意见,总结LAA-IS的危险因素,列出条目,进
行疾病风险评估预测,具体内容见附录A中的表A.2。
既往存在脑卒中或者TIA病史、或者LAA-IS风险评估在3分或者3分以上(其中必包含大动脉粥样硬
化/狭窄1分),或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即认定为LAA-IS高危人群。
针对高危人群,强烈建议通过生活方式、中西医、以及其他非药物方式干预危险因素,预防LAA-IS
发生;若发生LAA-IS,则推荐改变生活方式、中西医结合及其他非药物方式干预,以控制疾病进展。
6.2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诊断标准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由于危险因素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因此专家组采用证
3
T/CACM 1469—2023
素辨证体系,中医辨证分型参考GB/T 16751.2—2021,结合既往脑卒中高危人群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狭
窄等人群的证候要素研究结果,形成LAA-IS高危人群中医诊断共识。主要证型有:
a) 痰瘀阻络证
临床以心胸憋闷或痛,牵掣后背,动辄尤甚,或气上冲咽,自觉有窒息感,心悸、怔忪,眩晕、痰
多,时欲呕呃,肢体麻木,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边尖有瘀点、瘀斑,舌苔腻,脉弦滑或
结代等为特征的证候;
b) 气滞血瘀证
临床以患处疼痛固定,胀痛或刺痛,痞块时消时聚,或皮肤青紫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涩,伴见相应经络、脏腑、器官功能障碍等为特征的证候;
c) 肝阳上亢证
临床以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颜面潮红,口苦、咽干,急躁、易怒,烦劳郁怒则加重,甚则不寐,
项强、足软,容易仆倒,舌质红,脉弦等为特征的证候;
d) 风痰上扰证
临床以头部阵发性胀痛、跳痛,眉棱骨痛,或眩晕欲仆,泛恶、呕吐,舌颤,舌质偏红,舌苔腻,
脉弦滑,或伴见头摇颤动,辞不达意,目偏斜、复视等为特征的证候;
e) 肝肾亏虚证
临床以头晕,眼花,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痿软或痉挛,毛发脱落,形瘦、骨立,男
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等肝肾两虚证重者为特征的证候。
7 体质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各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
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改善体质是中医治未病的新途径。因此依照
ZYYXH/T157—2009,进行体质辨识。
根据目前通用的中医体质辨识方法及调养方案,进行不同体质的调养建议,具体见《成年人中医体
质治未病干预》。
8 干预
8.1 未病先防
8.1.1 健康教育与监测
开展具有针对性、组织化的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 LAA-IS 知识的认识程度、高危人群对疾病
预防的依从性。
教育内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卒中先兆症状、卒中发病症状和急救常
识等。
教育形式:社区健康宣教、电视、报纸专栏、邮件、授课教育等。根据涉及疾病不同,还应有针对
性健康教育。
4
T/CACM 1469—2023
加强监测:大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人群应定期影像学检查;高血压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人
群应定期监测血糖等相关指标;血脂异常人群应定期复查血脂等相关指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应
定期复查同型半胱氨酸等相关指标等。根据风险评估,风险高者增加测量频率。
8.1.2 生活方式干预
8.1.2.1 合理膳食
建议每天饮食种类多样化:采用包括全谷、杂豆、薯类、水果、蔬菜和奶制品。
建议每天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 30%,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 2g。
建议摄入量:新鲜蔬菜 400 g~500 g、水果 200 g~400 g;鱼、禽、蛋和瘦肉平均摄入总量 120
g~200 g;各种奶制品相当于液态奶 300 g;烹调植物油<25 g;控制添加糖(或称游离糖,即食物中
添加的单体糖,如冰糖、白砂糖等)的摄入,每天<50 g,最好<25 g。
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并增加钾摄入量,食盐摄入量≤6 g/天。
根据具体疾病不同,还应提供针对性饮食方案:
a)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人群:改变饮食结构,减少营养成分的摄入以降低 LDL-C 的水平;
b) 高血压人群: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c) 糖尿病人群:建议糖尿病患者能量摄入参考通用系数方法,配置个体化饮食处方;严格控制蔗
糖、果糖制品(如玉米糖浆)的摄入。蛋白摄入建议为(1.0~1.5)g/(kg·天),以优质蛋
白为主;适量补充微量营养素;建议进餐应定时定量,改变进食习惯,先汤菜后主食;
d) 血脂异常: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小于 300 mg。
8.1.2.2 合理运动
建议运动前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
建议从事有氧运动,每周3~4次,每次持续约40 min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运动时心率尽量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
推荐日常工作以静坐为主的人群每静坐1 h站起来活动5 min,包括那些每周已有推荐量的规律运
动者。
具体运动形式应以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登山和太极拳等运动。
根据具体疾病不同,还应提供针对性运动方案。
糖尿病人群:建议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
点费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 min;或1次进行短时的体育
运动(如10 min),累计30 min/天);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健步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
毛球和高尔夫球等。建议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慎行运动治疗。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
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
8.1.2.3 戒烟
建议吸烟者戒烟,辅助戒烟方法如心理辅导、烟碱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
建议不吸烟者避免被动吸烟。
5
T/CACM 1469—2023
加强宣传教育,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公众对主动、被动吸烟危害的认知,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
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
8.1.2.4 限制饮酒
建议饮酒者应减少饮酒量或戒酒,每日饮酒量(乙醇)男性限制在30 g以下,女性20 g以下。
对于不饮酒者,建议保持不饮酒。
8.1.2.5 控制体重
建议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BMI (18.5~22.9)kg/㎡,男性腹围<90 cm,女性<85 cm。
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减少每日
饮食物总能量(300 kcal~500 kcal),同时改善饮食结构,以蔬菜、蛋白质、膳食纤维丰富的谷类为
主,少吃精粮细粮。
8.1.2.6 心理调摄
建议有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风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帮助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干预不良情绪;鼓励个体积极调节自身状态;不良情绪难以自我调节者
建议联合心理科诊治。
8.1.3 中医辨证论治
8.1.3.1 痰瘀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内科学》)加减。
药物组成:茯苓、半夏、生白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紫丹参、香附、酒大黄、三七粉。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头晕甚者加钩藤、石菖蒲,阴虚者加麦冬、白芍。
推荐中成药:脑栓通胶囊、血脂康、丹蒌片、华佗再造丸、脂必泰胶囊。
8.1.3.2 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加减:晨起口苦、心烦较甚者加栀子、黄连;腹胀或纳食不馨、便溏者加党参、大腹皮;心神不宁、
惊悸者加珍珠母、夜交藤。
推荐中成药:血府逐瘀丸/口服液、丹红注射液、复方血栓通胶囊、脉血康胶囊、血塞通片/胶囊、
活血通脉胶囊、复方丹参滴丸、脑安滴丸、蛭蛇通络胶囊、川红中风胶囊、脑心清片。
8.1.3.3 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眩晕,头痛头胀,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加重,脑中烘热,肢麻震颤,面红目赤,耳鸣,头
重脚轻,或见腰膝酸软,口苦口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或少津,脉弦数或弦细数。
6
T/CACM 1469—2023
治法: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
天麻钩藤饮(《杂病症治新义》)加减(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
药物组成: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
子、生麦芽、茵陈、甘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
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加减:便秘显著者增加枳实、大黄;胸闷显著者增加郁金、柴胡;失眠显著者可增加茯神、酸枣仁;
头晕显著者可增加钩藤、天麻;体胖痰多者增加白术、半夏。
推荐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松龄血脉康。
8.1.3.4 风痰上扰证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化痰。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药物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胆南星组成。
加减:头两侧痛者,添加柴胡、香附;枕后疼痛者,添加羌活、葛根;心悸失眠者,添加茯神、夜
交藤。
推荐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
8.1.3.5 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杞菊地黄丸:枸杞、菊花、
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加减:痰湿严重则可加入苍术、荷叶,肢体麻木则可加入鸡血藤、丹参。
推荐中成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软脉灵口服液。
8.1.4 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
8.1.4.1 针刺
适用:以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选穴针刺,补法或泻法,30 min/次,一周2次~3次,疗程依据风险评估制定。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人群:
a) 常用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通里、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阳陵泉、肺
俞、厥阴俞、心俞、督俞、三阴交、太白、公孙、太冲、曲泉、中腕、鸠尾、膻中、风池、尺
泽、委中、关元、太溪等(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
b) 操作方法:每次辨证选取3穴~5穴,日针1次,留针20 min~30 min,10次为1疗程,休息2天~
5天后可行第2疗程,共1个~4个疗程。
7
T/CACM 1469—2023
高血压人群:
a) 常用降压穴位包括太冲、涌泉、行间、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太溪、阳陵泉、曲池(证据级
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
b) 操作方法:每次20 min~30 min,一周2次~3次。
糖尿病人群:
a) 针法调节血糖的常用处方有:上消(肺热津伤)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
承浆、足三里、三阴交:配穴,烦渴、口干加金津、玉液。中消(胃热炽盛)处方:脾俞、胃
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配穴,大便秘结加天枢、支
沟。下消(肾阴亏虚)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配穴,视物模糊加太冲、光明。阴
阳两虚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b) 操作方法:每次20 min~30 min,一周2次~3次;
c) 进行针法治疗时要严格消毒。
血脂异常人群:
a) 常见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
弱推荐);
b) 操作方法:每次20 min~30 min,一周2次~3次。
心房颤动人群:
a) 常选心俞、内关、三阴交、通里、太冲、神门、脾俞、膈俞、厉兑、百会、风池等穴;
b) 操作方法:平补平泻,留针20 min~30 min,每日1次。
偏头痛人群:
a) 穴以少阳经穴为主,配合经络辨证取穴。常见取穴方案:穴方一:主穴包括阿是穴、丝竹空、
率谷、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配穴包括阳陵泉、外关。穴方二:主穴包括对侧顶
颞后斜线下2/5、双侧顶旁2线;配穴包括额颞部痛配同侧率谷,头顶痛配同侧风池(证据级别:
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
b) 操作方法:上述腧穴中,局部腧穴取患侧、远端腧穴取双侧。急性发作期刺法(补/泻),缓
解期以补法为主;每次留针30 min,头针可留至1 h,治疗频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睡眠呼吸障碍人群:
a) 常用选穴为丰隆、血海、阴陵泉、太溪、足三里、天突、人迎、廉泉;
b) 操作方法:平补平泻,留针20 min~30 min,每日1次。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
a) 推荐针刺足三里、气海,有利于预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临床发生精神系统障碍;
b) 操作方法:平补平泻,留针20 min~30 min,每日1次。
8.1.4.2 耳穴贴压
适用:以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选穴压豆,两耳交替,每穴3 min~5 min,至耳廓有胀痛发热的感觉为佳,约3天换药1次。
疗程依据风险评估制定。
8
T/CACM 1469—2023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人群:
a) 取穴:取皮质下、口、皮质下、内分泌、心、肺、脾、肾、直肠下段等穴,或取敏感点;
b) 操作:单粒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压穴,嘱患者每天至少按压3次,每穴3 min~5 min,至耳廓
有胀痛发热的感觉为佳,每次取单侧耳,双耳交替使用,2天换药1次,休息2天为1周期,7个
周期为1疗程。
高血压人群:
取穴心、肝、肾、神门、降压沟为主(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2)每次取
4穴~6穴,每天按4次~6次,两耳交替,7天换药1次,4次为1个疗程。
糖尿病人群:
a) 以胰、内分泌、肾上腺、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为主,配穴偏上消者加肺、渴点;偏
中消者加脾、胃;偏下消者加膀胱(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
b) 每次取4穴~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个~4个疗程。注意按压力度柔
和。
血脂异常人群:
a)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b)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穴~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
1个~4个疗程。
心房颤动人群:
a) 取心、神门、皮质下、肾、交感等穴;
b) 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取单侧耳,双耳交替使用,每次
3 min~5 min,保留7天~10天。
睡眠呼吸障碍人群:
a) 选用神门、皮质下、肺、脾、肾、咽等穴位;
b) 操作:单粒王不留行籽压穴,嘱患者每天至少按压3次,每穴3 min~5 min,至耳廓有胀痛发
热的感觉为佳,每次取单侧耳,双耳交替使用,2天~3天换药1次。
8.1.4.3 穴位贴敷
适用:以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选药选穴,调和药饼贴敷,保留2 h~6 h,( 1~2)天/次,4周。疗程依据风险评估制定。
高血压人群:
a) 常用穴位涌泉、曲池、太冲、神阙,常用药物吴茱萸、白芥子、细辛(证据级别:极低质量,
推荐强度:弱推荐);
b) 操作方法:将选用药物等量为末,以生姜汁调和为1 cm~2 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置于5 cm大
小的无纺布中央,胶布固定在上述穴位上,保留2 h~6 h后取下,1次/天,共治疗4周。
糖尿病人群:
a) 常用穴位神阙、肾俞、关元、胰俞、脾俞、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常用药物五味子、五倍子;
b) 操作方法:将选用药物等量为末,以水调和为1 cm~2 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置于5 cm大小的
9
T/CACM 1469—2023
无纺布中央,胶布固定在上述穴位上,保留2 h~4 h后取下,1次/天,3次/周,共治疗4周。
血脂异常人群:
a) 常用穴位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脾俞、中脘,常用药物麝香、沉香、冰片;
b) 操作方法:将选用药物配方为末,以水调和为1 cm~2 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置于5 cm大小的
无纺布中央,胶布固定在上述穴位上, 1次/天,3次/周,一般21天为1疗程。
心房颤动人群:
a) 常用穴位内关、膻中、心腧、足三里,常用药物五味子,琥珀,三七,肉桂;
b) 操作方法:将选用药物配伍为末,以水调和为1 cm~2 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置于5 cm大小的
无纺布中央,胶布固定在上述穴位上,保留2 h~4 h后取下,1次/天,3次/周,共治疗4周。
偏头痛人群:
a) 常用穴位天牗穴、风池穴等,常用药物川芎、细辛、白芷、冰片等;
b) 操作方法:将选用药物等量为末,以水或薄荷油调和为1 cm~2 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置于5
cm大小的无纺布中央,胶布固定在上述穴位上,保留3 h~4 h取下,1次/天,连用3天, 4周
为1疗程。
8.1.4.4 穴位埋线
适用:以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选穴,保留约 7 天,共 4 周。疗程依据风险评估制定。
高血压人群:
a) 常用穴位双侧心俞、肝俞、肾俞、血压点等;
b) 每 10 天埋线 1 次,每 10 天为 1 个疗程。
糖尿病人群:
a) 常用穴位双侧天枢、大横、上巨虚、大肠俞等;
b) 每周埋线 1 次,每 4 周为 1 个疗程。
血脂异常人群:
a) 常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内关、脾俞和胃俞等;
b) 每 2 周埋线 1 次,每 2 周为 1 个疗程。
心房颤动人群:
a) 常用穴位内关,双侧交替植入;
b) 每周治疗 1 次,治疗 1 周为 1 疗程。
偏头痛人群:
a) 常用穴位风池、太阳、外关、阳陵泉;
b) 每周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
8.1.4.5 灸法
适用:以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人群。
方法:选穴,每次每穴 5 min~10 min,每日施灸 1 次,2 次/周。疗程依据风险评估制定。
10
T/CACM 1469—2023
高血压人群:
a) 常用选穴关元、足三里、涌泉、百会、神阙、足三里(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
荐);
b) 运用灸法治疗,每穴各灸 2 壮,每日施灸 1 次,每次每穴 10 min,7 天~10 天为 1 疗程。
糖尿病人群:
a) 常用选穴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涌泉、承山、委中、太冲、行间等;
b) 运用灸法治疗,每穴各灸 2 壮,每 2 日施灸 1 次,每次每穴 10 min,10 天为 1 疗程。
血脂异常人群:
a) 常用选穴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丰隆;
b) 运用灸法治疗,每穴各灸 1 壮,每日施灸 1 次,每次每穴 10 min,5 天~7 天为 1 疗程。
偏头痛人群:
a) 常用选穴督脉、膀胱经、胆经;
b) 运用灸法治疗,每穴各灸1壮,每日施灸1次,每次每穴10 min,7天~10天为1疗程。
8.1.4.6 推拿
适用:以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选穴或经络,选适合手法,5 分钟/次,3 次/周,共 4 周。疗程依据风险评估制定。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常见推拿手法:取腹部中脘、天枢穴,用一指禅推法及摩法治疗 6 min~
8 min,再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丰隆;然后在左侧背部横擦,以透热为度。每日早晚各 1
次。
高血压人群:常见推拿部位:头部、四肢;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等。手法:点法,按揉
法、拿揉法、摩法、擦法、振法等(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操作力度合理选择轻、
中、重程度。每次治疗 2 min,每天连续 3 次,每 4 周为 1 疗程。
糖尿病人群:常见推拿部位:腹部、背部;脾俞、胃俞、督脉两侧等。手法:点法,按揉法、拿揉
法、摩法、擦法、振法等(证据级别:极低质量,推荐强度:弱推荐)。操作力度合理选择轻、中、重
程度。每次治疗 10 min,每周 3 次,每 6 周为 1 疗程。
血脂异常人群:常见推拿部位:胸腹部、四肢部;中枢、天枢、气海、关元、带脉、足三里等。手
法:点法,按揉法、拿揉法、摩法、擦法、振法等。操作力度合理选择轻、中、重程度。每次治疗 40
min,每 2 天 1 次,每 8 周为 1 疗程。
偏头痛人群:推拿对偏头痛有一定疗效。头面部和颈项部的不同穴位推拿按摩常常可以缓解疼痛。
8.1.4.7 拔罐
适用:以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选穴或经络,选适合拔罐法,10 min/次,3 次/周,共 4 周。疗程依据风险评估制定。
高血压人群:
a) 常用穴位:百会、脑户、双侧血压(经外奇穴)、大椎等;
b) 操作方法:取合适穴位拔罐 10 min,或点刺放血后再拔罐 10 min,每周 1 次~2 次,每 4 周
11
T/CACM 1469—2023
为 1 疗程。
糖尿病人群:
a) 常用穴位:督脉和膀胱经;
b) 操作方法:从上至下拔罐,留罐 5 min~10 min,后走罐。每周 1 次~2 次,每 4 周为 1 疗程。
血脂异常人群:
a) 常用穴位:外陵、水道、归来、气冲、大赫、气穴、四满等;
b) 操作方法:每次闪罐约 10 min~15 min,反复闪罐直至皮肤潮红为度。闪罐后每个部位留罐
5 min。每 2 天周 1 次,每 4 周为 1 疗程。
偏头痛人群:
a) 常用穴位:背俞穴;
b) 操作方法:闪罐5 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8周。
8.1.4.8 刮痧
适用:以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选穴或经络,每次连续刮痧5次,1次/周,共4周。疗程依据风险评估制定。
高血压人群:
a) 常用穴位:百会、天柱、曲池、内关、风池、肩井、风市、人迎、足三里等;
b) 操作方法:刮痧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对体质极弱者采取平补平泻或补法,刮痧一般5~
8次,每次约20 min,一般5天~7天为1个疗程。
血脂异常人群:
a) 常用穴位: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等;
b) 操作方法:刮痧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对体质极弱者采取平补平泻或补法,刮痧一般2次~
3次,每次约20 min,一般5天~7天为1个疗程。
偏头痛人群:
a) 常用穴位:督脉,足少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b) 操作方法:循经脉走向刮拭,每周治疗1次(如痧未完全褪去则延后),4次为1个疗程,共治
疗2个疗程。
8.1.4.9 气功
适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静坐或静卧,每次30 min~40 min,1次/天,8周~12周;
运动操,每次30 min~60 min,3次/周,8周~12周。
8.1.4.10 自我推拿
适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
方法:摩面,每次约10 min,1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