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T/CACM 1474-2023 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干预指南

T/CACM 1474-2023 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干预指南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5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11:05:46



相关搜索: 指南 慢性 干预 心力衰竭

内容简介

T/CACM 1474-2023 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干预指南 ICS 11.020
CCS C 05

体 标 准
T/CACM 1474—2023
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干预指南
Guidelines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23 - 03 - 23 发布
2023 - 03 - 23 实施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
T/CACM 1474—2023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流行病学特点 ....................................................................... 3
5 病因病机 ........................................................................... 4
5.1 久病脏衰 ....................................................................... 4
5.2 感受外邪 ....................................................................... 4
5.3 情志过极 ....................................................................... 4
5.4 劳倦内伤 ....................................................................... 4
6 筛查和辨证分型 ..................................................................... 4
6.1 筛查 ........................................................................... 4
6.2 辨证分型 ....................................................................... 7
7 干预 ............................................................................... 9
7.1 “未病先防”(B 期:心衰前期) .................................................. 9
7.2 “既病防变”(C 期:症状性心衰) ............................................... 17
7.3 “瘥后防复”(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的管理) ...................................... 21
8 随访、监测和调查 .................................................................. 23
8.1 随访 .......................................................................... 23
8.2 监测 .......................................................................... 24
8.3 调查 .......................................................................... 24
附录 A(资料性) 本文件的制定方法 .................................................... 25
附录 B(资料性) 本文件专家指导组、专家组、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 .................. 27
参考文献 ............................................................................. 29
I
T/CACM 1474—2023
前 言
本文件参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按单位名称首字笔画排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
大学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毛静远、毛威、邓悦、卢健棋、朱明军、安冬青、
李立志、刘红旭、刘龙涛、刘玥、张敏州、陈晓虎、冼绍祥、林谦、胡元会,徐凤芹、高蕊、符德玉、
戴小华。
本文件参与起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付长庚、戎光、刘艳飞、辛莉、张颖、张萍、张艳虹、
赵阳、赵俊男、梅俊、惠稼祺、漆仲文。
II
T/CACM 1474—2023
引 言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
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均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这其中又以冠心病、高血压所占比例最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心血管病患者的存活
率不断增加,老年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因此,在可预测的未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患
病率仍将不断增加。同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是全球范围
内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1]。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较差,因
此,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进行有效的预防其意义远大于终末期治疗,而慢性心力衰竭的分期干预与
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主要阶段的主旨不谋而合。2022年4月,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美国心脏协会(ACC)、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联合发布了《2022 AHA/ACC/HFSA
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心衰风险期界定为A期,即存在心衰的危险因素,无心衰的症状及结构性心脏
病;心衰前期界定为B期,即存在左心室肥厚、室壁运动异常等结构性心脏病或心脏功能异常,但目前
或既往无心衰症状或体征;症状性心衰界定为C期,即目前或既往存在由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
起的心衰症状和(或)体征;晚期心衰界定为D期。A期的干预主要围绕危险因素的控制,可参考相关
标准或指南、共识进行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干预,同时,对于D期晚期心衰乃至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而
言,其干预目前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主要是预防慢性心力衰竭向D期演变,对D期本身的干预效
果较为有限。
因此,本文件将充分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经验,主要针对慢性心力衰竭 B 期及 C 期患者,通
过“治未病”理论的三个主要阶段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 B 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57.2%)、冠心病(54.6%)、扩张性心肌病(14.7%)及瓣膜性心脏病
(9.2%)是目前我国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合并症
[7],同时,我国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均较高,
也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故本文件在慢性心力衰竭 B 期主要针对导致心力衰竭最常见
的原因即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进行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 B 期、C 期进行有效的干预,在西医常规
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中药、中医非药物疗法、运动、饮食、心理干预,即中西医结合“五位一体”干
预体系,延缓乃至阻止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防止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病情
进一步发展,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
本文件的制定方法,见附录A。
III
T/CACM 1474—2023
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干预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病机,筛查和辨证分型,干预,随访、监测和
调查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未病干预。
本文件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西结合科,中医院老年科、治未病科、体检中心,基层医疗机构
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慢性心力衰竭
3.1.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
心衰
其症状和(或)体征由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并由利钠肽水平升高和(或)肺部或全
身淤血的客观证据所证实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注: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分为慢性心力衰竭(3.1.2)和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衰)。
3.1.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慢性心衰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力衰竭(3.1.1)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3.1.1)。
注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稳定 1 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
若失代偿性心衰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注 2:中医学的“心衰病”与之相对应,临床可表现心悸、喘憋、水肿等。
1
T/CACM 1474—2023
3.2 慢性心力衰竭分期
3.2.1
A期:心衰风险期 stage A: at-risk for heart failure
患者有心衰(3.1.1)的危险因素,但无心衰(3.1.1)症状,没有结构性心脏病,无提示心肌牵
张或损伤的心脏生物标记物。患者存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
肥胖、接触心脏毒性药物、心肌病遗传变异或阳性家族史。
3.2.2
B期:心衰前期 stage B: pre-heart failure
患者没有心衰(3.1.1)的症状,但是存在以下任意1项情况: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左心室或右心
室收缩功能下降、心肌肥厚、心腔扩大、室壁运动异常、瓣膜性心脏病等;存在心室充盈压力增加的
证据,包括通过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通过无创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存在A期的危险因素并伴有B型
利钠肽水平升高或者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持续性升高,同时无导致此类生物标记物水平升高的其他病因,
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肾脏病、肺栓塞或心肌炎、心包炎。
3.2.3
C期:症状性心衰 stage C: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
患者现有或曾有心衰(3.1.1)症状。
3.2.4
D期:晚期心衰 stage D: advanced heart failure
尽管按照本文件指导的药物进行治疗,但仍有影响日常生活的心衰(3.1.1)症状并反复住院。
3.3 慢性心力衰竭分级
3.3.1
心功能Ⅰ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Ⅰ
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明显的疲乏、气促或心悸,属于心功能代偿期。
3.3.2
心功能Ⅱ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Ⅱ
轻度(或者Ⅰ度)心力衰竭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静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可引起疲乏、气促、心悸或心绞痛。
3.3.3
心功能Ⅲ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Ⅲ
中度(或Ⅱ度)心力衰竭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静息时仍可无症状,但轻于日常的活动便可引起上述各种症状。
2
T/CACM 1474—2023
3.3.4
心功能Ⅳ级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Ⅳ
重度(或Ⅲ度)心力衰竭
已不能做任何体力活动,静息时也有上述症状,轻微体力活动即可使症状加重。
3.4 慢性心力衰竭分类
3.4.1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
LVEF≤40%的慢性心力衰竭(3.1.2)。
3.4.2
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improved ejection fraction;HFimpEF
既往LVEF≤40%,后续检查LVEF>40%的慢性心力衰竭(3.1.2)。
3.4.3
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mildly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mrEF
LVEF在41%~49%,且有证据表明左室充盈压增加的慢性心力衰竭(3.1.2)。
3.4.4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
LVEF≥50%,且有证据表明左室充盈压增加的慢性心力衰竭(3.1.2)。
4 流行病学特点
心力衰竭是全球范围内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球约有 6430 万心力衰竭
患者
[2]。在发达国家,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约占成年人口的 1%~2%
[3]。有调查分析了 2012—2015 年入
选的 22158 名居民,发现在大于 35 周岁(含 35 周岁)的成年人中,加权后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 1.3%,
较 2000 年增加了 44%。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
患病率分别为 0.3%、0.3%和 0.7%
[4]。《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0》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
有心力衰竭患者已达 890 万,心力衰竭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5]。中国现有冠心病 1139 万,
高血压 2.45 亿,均为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研究结果显示,大于 35 周岁(含
35 周岁)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 1.3%,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病率为 1.4%,中度或重度左心室舒张
功能障碍患病率为 2.7%
[5]。China-HF 研究入选的 2012 年 1 月至 2015 年 9 月全国 132 家医院 13687 例
心力衰竭患者中,住院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为 4.1%
[6],高血压(50.9%)、冠心病(49.6%)及心房颤动
(24.4%)是目前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合并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重、医疗费用高,在严重威胁
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加重了公共卫生领域的经济负担。
3
T/CACM 1474—2023
5 病因病机
5.1 久病脏衰
心衰乃久患心系疾病渐积而成,疾病反复迁延必损及心之体用,或血脉瘀阻,心体失荣;或外邪
留伏,中伤心体;或劳倦内伤,心气耗散,诸内外因均可致心之体用俱损,气阳亏虚,进而加重心血
瘀阻,脏腑失养,水液内聚之证。
5.2 感受外邪
心气内虚,复感六淫、疫毒之邪,趁虚内犯于心,如清·叶天士《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
先犯肺,逆传心包。”《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可内舍于心。
心衰病常因外感诱发或加重,心气虚无以驱邪外出,日久则心体受损,心气愈虚不复,加之外邪首犯
肺卫,肺主治节失司,则进一步加重心血瘀阻,而致脏腑失养,水津外泄。
5.3 情志过极
情志失调,七情内伤,致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受扰。暴怒伤肝,疏泄失职,心血为之逆乱;忧思
气结伤脾,血行滞缓,化源不足,不能上资心阳,则心气内虚。七情皆通过其所应之脏影响心之气血
运行,致心脉痹阻,心体失养,水饮内生。
5.4 劳倦内伤
劳力过度伤脾或房劳伤肾,气血生化乏源,心体失养,而致心气内虚。劳倦内伤是心衰加重的关
键诱因,《素问·举痛论》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已虚之体,骤然气耗,则
虚者愈虚,运血无力,血脉瘀滞,水津外泄。
6 筛查和辨证分型
6.1 筛查
6.1.1 B 期:心衰前期
6.1.1.1 高血压性心脏病
6.1.1.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应激最终可能导致心肌结构和代谢的改变,导致心脏重构,表现为
左室功能障碍和心衰,以及心律和心肌灌注紊乱。根据高血压对心脏的病理生理和临床影响,将高血
压性心脏病分为四个上升的等级,分别为Ⅰ级(孤立左室舒张功能不伴左室肥厚)、Ⅱ级(左室舒张功能
不伴左室同心性肥厚)、Ⅲ级[临床心衰(呼吸困难、肺水肿伴射血分数保留)]、Ⅳ级(心衰扩张型心肌
病伴射血分数降低)。
4
T/CACM 1474—2023
6.1.1.1.2 筛查方法
6.1.1.1.2.1 经胸超声心动图
是评估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首选方法,可提供房室内径、房室容量、左室射血
分数、左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室壁厚度、瓣膜功能、肺动脉高压等。
6.1.1.1.2.2 心电图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对怀疑存在心律失常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时应
行24 h动态心电图。
6.1.1.2 稳定性冠心病
6.1.1.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3种情况:
——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
的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
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心绞痛),可由运动、情绪激动或其他应激诱发。
——缺血性心肌病: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
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
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
状的状态。
与心肌缺血相关的胸部不适(心绞痛)通常从以下4个方面描述:
——部位: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部不适通常位于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
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紧缩或胸口沉重感,有时被描述为颈部扼制或胸骨后烧灼感,
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可伴有呼吸困难,也可伴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或虚弱感、头
晕、恶心、坐立不安或濒死感。呼吸困难可能为稳定性冠心病的唯一临床表现,有时与肺部
疾病引起的气短难以鉴别。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持续时间:通常持续数分钟至10余分钟,大多数情况下3 min~5 min,很少超过30 min,若
症状仅持续数秒,则很可能与心绞痛无关。
——诱因:与劳累或情绪激动相关是心绞痛的重要特征。当负荷增加如走坡路、逆风行走、饱餐
后或天气变冷时,心绞痛常被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累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劳累之后。含
服硝酸酯类药物常可在数分钟内使心绞痛缓解。
5
T/CACM 1474—2023
6.1.1.2.2 筛查方法
6.1.1.2.2.1 经胸超声心动图
是评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首选方法,部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正常,但
可见局部心室壁活动异常,提示罹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大。还有助于排除其他结构性心脏疾病,如瓣膜
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6.1.1.2.2.2 心电图
对于疑诊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应行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正常不能除外心肌缺血,但能提供患
者罹患冠心病的某些信息,如既往存在心肌梗死或复极异常等。对怀疑存在心律失常或无症状性心肌
缺血时应行24 h动态心电图。
6.1.1.2.2.3 胸部 X 线
对可疑心力衰竭患者的评估有意义,且有助于鉴别诊断肺部疾病。心绞痛症状不典型或疑似肺部
疾病的患者宜行胸部X线检查。
6.1.1.2.2.4 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负荷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负荷超声心
动图、核素心肌负荷显像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
6.1.2 C 期:症状性心衰
6.1.2.1 临床表现
心衰常见的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运动耐量降低、疲劳、夜间咳
嗽、腹胀、纳差等。主要体征有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第三心音(奔马律)、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下肢水肿等。原心功能正常或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疲乏或运动耐力明显减低,以及心率
增加15 次/min~20 次/min,可能是左心功能降低或心衰加重的早期征兆。心衰患者体重增加可能早于
显性水肿出现,观察到患者体重短期内明显增加、尿量明显减少、入量大于出量提示液体潴留。
6.1.2.2 筛查方法
6.1.2.2.1 经胸超声心动图
是评估心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首选方法,可提供房室容量、左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室壁
厚度、瓣膜功能、肺动脉高压、评估室壁运动情况及有无心包积液等。
6.1.2.2.2 心电图
心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对怀疑存在心律失常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时应行24 h动态
心电图。
6.1.2.2.3 X 线胸片
可提供肺淤血/水肿和心脏增大的信息,但X线胸片正常并不能除外心衰。
6
T/CACM 1474—2023
6.1.2.2.4 血浆利钠肽[B 型利钠肽(BNP)或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
可用于因呼吸困难而疑为心衰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中,BNP/NT-proBNP
用于排除心衰诊断价值更高。排除慢性心衰诊断的界值:BNP<35n g/L或NT﹑roBNP<125 ng/L,在
此范围内,心衰诊断的可能性非常小。
6.1.2.2.5 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冠状动脉造影、负荷超声心动
图、核素心肌灌注、心肌活检、基因检测、6 min步行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和
评估。
6.2 辨证分型
6.2.1 B 期:心衰前期
6.2.1.1 高血压性心脏病
6.2.1.1.1 肝阳上亢证
主要表现: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加重,颜面潮红,甚则面红如醉,脑中烘
热,肢麻震颤,目赤,口苦,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寸脉独旺,或脉弦长,
直过寸口。
6.2.1.1.2 痰饮内停证
主要表现:眩晕,头重,头昏沉,重如物裹,头痛,视物旋转,胸闷心悸,胃脘痞闷,恶心呕吐,
食少,多寐,下肢酸软无力,下肢轻度水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或秘,舌淡,苔白腻,
脉濡滑。
6.2.1.1.3 阴阳两虚证
主要表现: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五心烦热,气短,脉弱,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6.2.1.1.4 肾阴亏虚证
主要表现:眩晕,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健忘,口干,耳鸣,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盗汗,失眠,
腰膝酸软乏力,遗精,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6.2.1.1.5 瘀血内停证
主要表现: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聋耳鸣,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
脉涩或细涩。
6.2.1.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6.2.1.2.1 心血瘀阻证
主要表现:胸痛以固定性疼痛为特点,症见面色紫暗,肢体麻木,口唇紫暗或暗红。舌质暗红或
紫暗,舌体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脉涩或结代。
7
T/CACM 1474—2023
6.2.1.2.2 气滞血瘀证
主要表现:胸痛以胸闷胀痛、多因情志不遂诱发为特点,症见善太息,脘腹两胁胀闷,得嗳气或
矢气则舒,舌紫或暗红,脉弦。
6.2.1.2.3 痰浊闭阻证
主要表现:胸痛以胸闷痛为特点,症见痰多体胖,头晕多寐,身体困重,倦怠乏力,大便黏腻不
爽,舌苔厚腻,脉滑。
6.2.1.2.4 寒凝心脉证
主要表现:胸痛以卒然心痛如绞、感寒痛甚为特点,症见形寒肢冷,冷汗自出,面色苍白,心悸
气短,苔薄白,脉沉紧。
6.2.1.2.5 气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胸痛以胸痛胸闷、劳则诱发为特点,症见气短乏力,身倦懒言,心悸自汗,面色淡白
或晦暗,舌胖淡暗,脉沉涩。
6.2.1.2.6 气阴两虚证
主要表现:胸痛以胸闷隐痛、遇劳则甚为特点,症见气短口干,心悸倦怠,眩晕失眠,自汗盗汗。
舌胖嫩红少津,脉细弱无力。
6.2.1.2.7 心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胸痛以疼痛时作时止为特点,症见腰膝酸软,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
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6.2.1.2.8 心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胸痛以胸闷痛、遇寒加重为特点,症见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自汗神倦,面色白,便
溏,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脉沉迟。
6.2.2 C 期:症状性心衰
6.2.2.1 气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次症: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自汗;语声低微;面色、口
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
细或虚无力。
6.2.2.2 气阴两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次症:口渴/咽干;自汗/盗汗;手足心热;面色/口唇紫暗。
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
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8
T/CACM 1474—2023
6.2.2.3 阳气亏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次症:怕冷和/(或)喜温;胃脘/腹/腰/肢体冷感;冷汗;面
色/口唇紫暗。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
沉、迟无力。
6.2.2.4 兼证
痰饮证: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脉:舌苔润滑,或腻,或有滑脉。具
有兼证1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7 干预
7.1 “未病先防”(B 期:心衰前期)
7.1.1 高血压性心脏病
7.1.1.1 西医治疗
参考《2020 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8》。治疗原则:控制原发病,强调
早期血压达标,改善心血管预后
[8-10]。
7.1.1.2 中医药治疗
7.1.1.2.1 肝阳上亢证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补益肝肾。
推荐意见 a:中药汤剂宜使用天麻钩藤饮(1C)、龙胆泻肝汤(1B)、调肝降压方(2B)。
天麻钩藤饮方剂来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桑寄生、
川牛膝、夜交藤、益母草、杜仲、朱茯神;龙胆泻肝汤方剂来源《医方集解》:龙胆草、黄芩、山栀
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调肝降压方方剂来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
临床家丛书(第二版)·内科专家卷:周次清》:柴胡、佛手、炒栀子、丹皮、菊花、钩藤;治疗期
间可随症加减。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安全性:无不良事件报告。
推荐意见 b:中成药可选择天麻钩藤颗粒(1C)、强力定眩片(2C)、松龄血脉康胶囊(1C)。
天麻钩藤颗粒药物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
夜交藤、茯神。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 1 袋,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强力定眩片药物组成:天麻、杜仲、野菊花、杜仲叶、川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4 片~6 片,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松龄血脉康胶囊药物组成: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3 粒,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9
T/CACM 1474—2023
改善结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焦虑抑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
安全性:松龄血脉康胶囊,个别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度腹泻、胃脘胀满等,饭后服用有助于减
轻或改善症状;余无不良事件报告。
7.1.1.2.2 痰饮内停证
治疗原则: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推荐意见:中药汤剂宜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1B)。
方剂来源《脾胃论》:黄柏、干姜、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芪、泽泻、人参、白术、炒曲、半
夏、大麦糵面、橘皮;治疗期间可随症加减。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
安全性:无不良事件报告。
7.1.1.2.3 阴阳两虚证
治疗原则:滋阴温阳。
推荐意见:中药汤剂宜使用地黄饮子(2C)。
方剂来源《圣济总录》: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
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治疗期间可随症加减。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使 24 h 动态血压监测中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亦能改善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增强心
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安全性:无不良事件报告。
7.1.1.2.4 肾阴亏虚证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推荐意见:中药汤剂宜使用六味地黄丸(2C)。
方剂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治疗期间可随症加减。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六味地黄丸联合西药基础治疗可更好地降低收缩压与舒张压。
安全性:无不良事件报告。
7.1.1.2.5 瘀血内停证
治疗原则: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推荐意见 a:中药汤剂宜使用通窍活血汤(2C)。
通窍活血汤方剂来源《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治疗
期间可随症加减。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心功能指标(BNP、左室功能), LVEF,降低血压。
安全性:无不良事件报告。
10
T/CACM 1474—2023
推荐意见 b:心脉通胶囊(2B)。
药物组成:当归、决明子、钩藤、牛膝、丹参、粉葛、槐米、毛冬青、夏枯草、三七。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3 粒,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
安全性:无不良事件报告。
7.1.1.3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能改善由于血压升高长期控制不良,左心室负荷逐渐加重,左心室失代偿而逐渐肥厚和
扩张而形成的器质性心脏病。
推荐意见:有氧运动(1C)。
以步行为主,15 min/次~30 min/次,3 次/周。
改善结局: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 B 期(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 NT-proBNP、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
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
7.1.1.4 生活方式干预
参考《2020 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8》。生活方式干预原则:降低血压,
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7.1.2 稳定性冠心病
7.1.2.1 西医治疗
稳定性冠心病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后稳定的病
程阶段。冠心病所致的心肌缺血、梗死及瘢痕形成,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常见原因,约占 46.8%。一项
基于心梗数据采集系统(MIDAS)的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史以及肺病史是心梗后心衰的
危险因素,前壁心梗、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以及瓣膜反流的患者也是心梗后心衰的高危人群,排除
冠心病急性发作导致的心衰。
参考《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 年)》《2019 ESC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南》。
常用药物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
[11-13]、β受体阻滞剂
[14]、醛固
酮受体拮抗剂
[15-16]、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
[17-20]、他汀类药物
[12]。
7.1.2.2 中医药治疗
7.1.2.2.1 心血瘀阻证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推荐意见 a:中药汤剂宜使用冠心 2 号方(1B)。
方剂来源《古今名方》:川芎、赤芍、红花、降香、丹参;治疗期间可随症加减。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心电图缺血。
11
T/CACM 1474—2023
安全性:无不良事件报告。
推荐意见 b:中成药宜使用血府逐瘀胶囊(2D)、血塞通软胶囊(2B)、冠心舒通胶囊(2B)、乐
脉颗粒(2B)。
血府逐瘀胶囊药物组成:桃仁(炒)、红花、赤芍、川芎、枳壳(麸炒)、柴胡、桔梗、当归、地黄、
牛膝、甘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6 粒,一日 2 次,或遵医嘱。
血塞通软胶囊药物组成:三七总皂苷。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 2 粒,每日 2 次,或遵医嘱。
冠心舒通胶囊药物组成:广枣、丹参、丁香、冰片、天竺黄。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 3 粒,每日 3 次,或遵医嘱。
乐脉颗粒药物组成: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香附、木香、山楂。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 1 袋~2 袋,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提升心绞痛的治疗疗效, 并有效减少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提高患者心绞痛
总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 改善患者血脂和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安全性:冠心舒通胶囊,个别患者用药后出现恶心、胃部不适、胃中嘈杂不安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余无不良事件报告。
7.1.2.2.2 气滞血瘀证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意见 a:中药汤剂宜使用血府逐瘀汤(1C)。
方剂来源《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
柴胡;治疗期间可随症加减。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改善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轻严重程度。
安全性:无不良事件报告。
推荐意见 b:中成药宜使用心可舒片(2B)、银丹心脑通软胶囊(1B)、麝香保心丸(2B)。
心可舒片药物组成:山楂、丹参、葛根、三七、木香。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4 粒,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药物组成: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绞股蓝、山楂、大蒜、三七、艾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2 粒~4 粒,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麝香保心丸药物组成: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l 丸~2 丸,一日 3 次,或遵医嘱。
改善结局: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中医证候。
安全性:麝香保心丸,个别患者服用后偶有麻舌感;余无不良事件报告。
7.1.2.2.3 痰浊闭阻证
治疗原则: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推荐意见 a:中药汤剂宜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1C)。
12
上一章:T/CACM 1469-2023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治未病干预指南 下一章:T/CADERM 3058-2024 5G智能救护车技术要求

相关文章

T/CACM 1119-2018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六字诀养生功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T/GACM 1466-20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未病干预指南 T/CACM 1475-2023 哮喘治未病干预指南 T/CACM 1461-2023 偏颇体质人群治未病干预指南 T/CACM 1465-2023 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 T/CACM 1470-2023 胃癌前病变治未病干预指南 T/CACM 1463-2023 糖尿病前期治未病干预指南 T/CACM 1112-2023 女性生理周期调养治未病干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