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7.040
CCS A 45 DB 3705
东
营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705/T 38—2024
湿地植被调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wetland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
2024 - 12 - 17 发布
2025 - 01 - 17 实施
东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705/T 38—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工作流程 ........................................................................... 1
5 湿地植被调查 ....................................................................... 1
5.1 原则要求 ....................................................................... 1
5.2 调查内容 ....................................................................... 2
5.3 调查频率 ....................................................................... 2
5.4 调查方法 ....................................................................... 2
6 成果整理 ........................................................................... 3
7 档案管理 ........................................................................... 3
附录 A(资料性) 湿地植被调查记录表 ................................................... 4
I
DB 3705/T 3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山东大学、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
山东沃土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安东、郑培明、王蕙、鲁伟、崔可宁、吴霞、孙淑霞、王仁卿、苏成娟、王
志锴、董月琴、王洁、王梦洁、于海玲、王伟华、刘晓丽、赵娜、赵忠辉、田治鹏、王玉红、张树岩。
II
DB 3705/T 38—2024
湿地植被调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东营市湿地植被的类型、分布、面积、结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指标、调查方
法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东营市湿地植被调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HJ 8.1 生态环境档案管理规范 科学研究
HJ 71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湿地 wetland
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3.2 湿地植被 Wetland vegetation
由生长在水陆交汇、土壤潮湿、有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湿地植物构成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4 工作流程
5 湿地植被调查
5.1 原则要求
1
DB 3705/T 38—2024
a) 科学适用的原则。
b)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c) 传统手段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5.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a) 湿地植被类型、面积及分布;
b) 湿地植被的群落特征因子,主要包括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标志种(或特征种)
的种类、数量、植株生长状况等指标。
5.3 调查频率
地面实地调查为3次/年(春/夏/秋),或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的其它频次。
5.4 调查方法
5.4.1 资料收集
收集并整理调查区域已有相关数据、图件和文字资料,对调查区域已有的历史资料进行整合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资料:
a) 国家政策文件、批文等;
b) 调查区域已有的科考报告、规划、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
c) 相关科学论文、著作等;
d) 调查区域的有关资料,包括概况、规划、名录、图件、照片等;
e) 调查区域的卫星遥感影像等。
5.4.2 样线调查
采用样线法进行野外实地踏查。根据调查区域地貌景观特点,选择沿陆海水浸梯度和海岸线方向分
别设置路查路线,记录样线湿地类型及分布、植被类型、植物物种组成等信息。样线调查主要通过地面
调查方式进行。
5.4.3 样方调查
使用样方法进行外业调查,调查宜按照5000 m×5000 m的面积划分样格。标准按照HJ 710.14的规定
执行。
5.4.3.1 样方设置
每个样格内,按照每种植被类型宜设置3个20 m×20 m的样方,在调查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记录样方的基本信息。包括样方中心点的经纬度、海拔等信息。数据记录表见附录A中表A.1。
5.4.3.2 植物特征调查
a) 乔木层
宜采用20 m×20 m的样方,详细调查胸径≥5 cm的所有植株进行每木调查,并统计幼树(胸径<5 cm
且高度>50 cm的个体)、幼苗(高度<50 cm的个体)数量,包括科、中文名、拉丁名、胸径、树高、
冠幅、物候期、生长状况等信息,并采集目标物种标本。数据记录表见附录A中表A.2。
b) 灌木层
2
DB 3705/T 38—2024
详细调查样方(5 m×5 m)内,胸径<5 cm的木本个体,数量不少于2个,并记录样方内所出现的物
种种名、株(丛)数、高度、基径、物候期、生长状况等。数据记录表见附录A中表A.3。
c) 草本层
详细调查样方(1 m×1 m)内草本植物,数量不少于10个,并记录样方内所出现的物种种名、株(丛)
数、盖度、高度、物候期、生长状况等。数据记录表见附录A中表A.4。
d) 其他
除进行上述常规群落调查外,藤本和苔藓植物等也做记录。数据记录表见附录A中表A.5、A.6。
5.4.3.3 电子标本采集
拍摄植物全株、花、果等具有鉴定特征的特写。拍摄植物所在群落外貌景观及小生境的照片,照片
上包含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与海拔)。
5.4.4 访谈调查
为弥补野外调查的不足,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当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家、有经验的农户等进
行访问,补充相关内容。
6 成果整理
湿地植被调查成果包括以下几种:
a) 湿地植被类型及分布格局图;
b) 湿地植物多样性现状评估报告;
c) 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数目、珍稀濒危种类、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红色名录等;
d) 湿地植物保护成效分析;
e) 湿地植物受威胁状况分析;
f) 湿地植物保护对策建议等。
7 档案管理
项目结题验收或中止后应当在2个月内完成所有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标准按照HJ 8.1的规定执行。
3
DB 3705/T 38—2024
附 A A A
录
(资料性)
湿地植被调查记录表
表A.1 样方信息记录表
调查单位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省 市 县 乡 村 小地名
样方编号 网格编号 样方大小
经纬度 海拔/m
目标物种 生活型 单株/丛状
植被类型 土壤类型 水体情况
地形 坡向 东南( ) 南( ) 西南( ) 西( ) 西北( ) 北( ) 东北( ) 东( )
坡位 坡上部( ) 坡中部( ) 坡下部( )
地貌 洪积扇( ) 冲积平原( ) 低丘( ) 台地( ) 河漫滩( ) 海岸平原( ) 三角洲( ) 沙丘地( ) 沼泽地( )
人为干扰类型 砍伐( )放牧( )种植( )养殖( )旅游( )开发建设( )
人为干扰强度 强( ) 中( ) 弱( ) 无( )
自然干扰类型
自然干扰强度 强( ) 中( ) 弱( ) 无( )
群 落 分 层 及 各 层 特 点 层 高度 优势种
层盖度 亚优势种/主要伴生种
层 高度 优势种
层盖度 亚优势种/主要伴生种
层 高度 优势种
层盖度 亚优势种/主要伴生种
层 高度 优势种
层盖度 亚优势种/主要伴生种
备注
4
DB 3705/T 38—2024
表A.2 乔木样方调查记录表
样地编号: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序号 科 中文名 拉丁名 胸径/cm 高度/m 冠幅 横×纵/m 物候期 生长状况 备 注
幼树株数
幼苗株数
注1:幼树(幼苗)株数采用划记“正”的方式。 注2:对于附生种类,需要在备注中记录附生部位(如枝干、基部、叶片等)与所处空间高度。 注3:对于寄生种类,需要在备注中记录寄主种类、寄生部位(如枝干、基部、叶片等)与所处空间高度。
表 A.3 灌木样方调查记录表
样地编号: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序号 科 中文名 拉丁名 基径 /cm 高度 /m 株丛数 物候期 生长状况 备注
注1:对于附生种类,需要在备注中记录附生部位(如枝干、基部、叶片等)与所处空间高度。 注2:对于寄生种类,需要在备注中记录寄主种类、寄生部位(如枝干、基部、叶片等)与所处空间高度。
5
DB 3705/T 38—2024
表 A.4 草本植物样方调查记录表
样地编号: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序号 中文名 拉丁名 株丛数 盖度 /% 高度 /m 物候期 生长状况 备注
注1:对于附生种类,需要在备注中记录附生部位(如枝干、基部、叶片等)与所处空间高度。 注2:对于寄生种类,需要在备注中记录寄主种类、寄生部位(如枝干、基部、叶片等)与所处空间高度。
表 A.5 藤本植物样方调查记录表
样地编号: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序号 中文名 拉丁名 藤高 /cm 蔓数 基径 /cm 物候期 生长状况 备注
表 A.6 苔藓植物样方调查记录表
样地编号: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序号 中文名 拉丁名 高(长)度 /cm 盖度 /% 孢子体 着生基质 生长状况 备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