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60.20 6543
CCS B 23
阿
勒 泰 地 区 地 方 标 准
DB 6543/T 010—2024
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cultivation of soybean
2024 - 11- 20 发布
2025 - 01 - 20 实施
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6543/T 01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文件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黑
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青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翟孟如、刘曼双、李雨浓、李欢、塔斯肯·加那提、古丽巴合提·田家汉、加尔
恒·如哈、江伟、孙春花、赵美玲。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请咨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的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阿勒泰市公园路54号)、伊犁哈萨克自
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阿勒泰市公园路54号)、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阿勒泰市团
结南路33号)。
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906-2122757
;传真:0906-2123737 ;邮编:836500。
伊 犁 哈 萨 克 自 治 州 阿 勒 泰 地 区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 心 联 系 电 话 : 0906-2122992 ; 传 真 :
0906-2122992 ;邮编:836500。
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系电话:0906-2318669; 传真:0906-2123233;邮编:836500。
I
DB 6543/T 010—2024
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栽培的产地环境要求、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
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大豆300 kg/667 m2以上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NY/T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壤封闭 Soil sealing treatmen
一种化学除草措施,通过施用药剂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层药土层,以抑制或杀死杂草种子的萌发和生
长。
4
产地环境要求
大豆高产栽培,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91规定的要求。
5
播前准备
5.1
选地
选择土壤pH7.0~pH8.3,含盐量≤0.1%,地力中上,基础条件较好的高标准农田,前茬玉米、小麦、
瓜类等均可,不宜与向日葵、豆类等作物迎茬、重茬。
5.2
施足基肥
2
DB 6543/T 010—2024
犁地前,施腐熟农家肥2000 kg/667 m2~3000 kg/667 m2,或商品有机肥100 kg/667 m2~150 kg/667 m2,
磷酸二铵15 kg/667 m2、尿素5 kg/667 m2、硫酸钾8 kg/667 m2、硼砂0.5 kg/667 m2、钼酸铵0.1 kg/667 m2
等肥料,混合均匀,撒施于地表。
5.3
翻地
前茬收获后及早灭茬,适时翻地,做到翻地均匀,扣垡严密,不重不漏,不起大块,不出明条,不
宜湿翻,翻地深度25 cm~30 cm。
5.4
选种和种子处理
5.4.1
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特点,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宜机收的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2
规定的要求。
5.4.2
未包衣种子的应进行药剂拌种,100 kg 种子用 11%精甲霜灵·咯·嘧菌悬浮种衣剂 400 mL,或 24%
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 500 mL 进行包衣,或用 3%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500 mL+2.5%咯菌腈悬浮剂
100 mL,或 12.5%硅噻菌胺悬浮剂 200 mL,兑水 1000 mL 拌种,堆闷 2 h~3 h 再播种,拌药种子存放
不宜超过 2 d。
5.5
平整土地
开春后及时整地,用联合整地机对角作业,做到土地平整、紧实度一致、上虚下实、土壤松碎,田
间清洁,达到“齐、平、松、碎、净、墒”要求,成待播状态。
5.6
滴灌带选型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滴灌带。壤土及黏土地,选择滴头间距20 cm,滴头流量2.2 L/h~2.6 L/h的滴
灌带,轻壤和沙壤土可选滴头流量2.8 L/h~3.0 L/h的滴灌带。播种完成后及时连接地面管网,试压检查
整个滴灌系统,保证滴灌管网正常运行。
6 播种
6.1 播种期
5月1日~5月20日,5 cm地温稳定通过10 ℃时即可播种。
6.2
播种方式
6.2.1
一膜一带两行。采用宽度 70 cm 的常规地膜或可降解膜,膜上行距 40 cm,膜间距 60 cm,一次
完成铺设滴灌带、覆膜、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该模式适宜于乌仑古河流域,选用中早熟品种。
6.2.2
一膜两带 5 行:采用宽度 1.4 m 的常规地膜或可降解膜,膜上行距 25 cm-30 cm-30 cm-25 cm,
膜间距 50 cm。该模式适宜于额尔齐斯河流域,选用早熟品种。
6.2.3
露地种植:采用 50 cm 等行距种植,或 30 cm-60 cm-30 cm 宽窄行种植。适宜全地区,选用生
育期适宜的品种。
6.3
播种量
播种量视品种熟期、籽粒大小和耐密性确定,早熟品种保苗3.0×105株/667 m2~3.5×105株/667 m2,
中早熟品种保苗2.0×105株/667 m2~2.5×105株/667 m2。播种量以6 kg/667 m2~8 kg/667 m2为宜。
6.4
播种质量
3
DB 6543/T 010—2024
选用带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和精量点播机,铺设滴灌带、覆膜、播种、覆土、镇压等一次完成,播种
深度3 cm~5 cm,做到定量下种、落籽均匀、深浅一致、播行端直、接行准确、不重不漏、到边到头、
覆土严密、镇压严实。
7 田间管理
7.1 滴水
7.1.1 滴水次数及滴水量
大豆全生育期滴水8次~12次,滴水总量350 m3/667 m2~450 m3/667 m2。
7.1.2
滴出苗水
7.1.2.1
“干播湿出”地块及时滴出苗水:播后 2 d 内滴出苗水,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状况确定滴水
量,干燥地块滴水量 30 m3/667 m2~35 m3/667 m2,滴灌带两侧 25 cm~30 cm 湿润即可。
7.1.2.2
含盐碱地块要同时加滴腐殖酸水溶肥或盐碱改良剂,3 d~5 d 后视墒情可补滴水 1 次,以保
出全苗。如遇多日极端低温天气,应避免低温滴水造成烂种。
7.1.3
开花期
滴水1次~2次,每次滴水量30 m3/667 m2~35 m3/667 m2。
7.1.4
结荚期
滴水2次~3次,每次滴水量30 m3/667 m2~40 m3/667 m2。
7.1.5
鼓粒期
滴水3次~4次,每次滴水量30 m3/667 m2~45 m3/667 m2。
7.1.6
成熟期
滴水1次~2次,每次滴水量20 m3/667 m2~30 m3/667 m2。
7.2
查苗放苗
播种后7 d~10 d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地膜种植的查看是否有苗孔错位,土壤板结及时破除,以免影
响正常出苗。
7.3
中耕松土
大豆1片复叶展开进行第1次中耕,深度8 cm~10 cm,3片~4片复叶展开进行第2次中耕,深度10
cm~12 cm。中耕作业刀具距大豆植株11 cm~13 cm,中耕作业不伤根伤苗。
7.4 滴肥
7.4.1 滴肥次数及总量
随水滴施肥料6次~8次,其中尿素25 kg/667 m2~35 kg/667 m2、磷酸一铵18 kg/667 m2~22 kg/667 m2、
硫酸钾10 kg/667 m2~14 kg/667 m2。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394规定的要求。
4
DB 6543/T 010—2024
7.4.2
开花期
滴肥1次,滴尿素3 kg/667 m2~4 kg/667 m2,磷酸一铵3 kg/667 m2~4 kg/667 m2,硫酸钾1.5 kg/667 m2。
7.4.3
开花结荚期
滴肥2次,每次滴尿素4 kg/667 m2~5 kg/667 m2,磷酸一铵4 kg/667 m2,硫酸钾1.5 kg/667 m2~2
kg/667 m2。
7.4.4
结荚鼓粒期
滴肥2次,每次滴尿素3 kg/667 m2~6 kg/667 m2,磷酸一铵1.5 kg/667 m2~3 kg/667 m2,硫酸钾1.6
kg/667 m2~2.5 kg/667 m2。
7.4.5
鼓粒及成熟期
滴肥1次,滴肥量为尿素2 kg/667 m2,硫酸钾1 kg/667 m2。
7.4.6
叶面施肥
大豆苗期、开花期喷施0.1%的钼酸铵溶液1次或2次,结荚鼓粒期喷施0.1%~0.2%硼砂溶液1次或2
次,每次喷施30 kg/667 m2~50 kg/667 m2。
7.5
化控
7.5.1
1 片~2 片复叶,用 10%甲哌鎓可湿性粉剂 10 g/667 m2 加入清水 40 kg~50 kg 喷雾。
7.5.2
4 片~6 片复叶,用 10%甲哌鎓可湿性粉剂 10 g/667 m2~12 g/667 m2,加入清水 40 kg~50 kg
喷雾。
7.5.3
盛花期,用 10%甲哌鎓可湿性粉剂 15 g/667 m2~20 g/667 m2+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15 g/667
m2,或 10%甲哌鎓可湿性粉剂 15 g/667 m2~20 g/667 m2+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 40 g/667 m2,加入清
水 40 kg~50 kg 喷雾。
7.5.4 农药使用应符合 NY/T 393 规定的要求。
8 主要病虫草害防治
8.1 主要病虫草害
8.1.1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根腐病(Fusarium sp)、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b.)de Bary)、霜霉病
(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n,)sydow)等。
8.1.2
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等。
8.1.3
主要草害
主要草害有藜(Chenopodinm albuml.)、龙葵(Solanum nigruml.)、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Beauv)、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
5
DB 6543/T 010—2024
8.2 防治方法
8.2.1 农业防治
8.2.1.1 轮作倒茬。
8.2.1.2 深翻土壤。
8.2.1.3 选用抗病品种。
8.2.1.4 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科学配方施肥。
8.2.1.5 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
8.2.2 生物防治
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好农田生态系统中捕食性、寄生性等天敌昆虫、蜘蛛类及有
益病源微生物群落。宜使用生物源农药。
8.2.3
化学防治
8.2.3.1
化学防治要求
应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宜选用广谱、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选用农药
品种、使用次数、间隔期使用应符合NY/T 393规定的要求。
8.2.3.2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附录A。
8.2.3.3 主要草害及防治方法
8.2.3.3.1 主要草害苗前化学防治可用土壤封闭方法,即结合整地,可用33%二甲戊灵乳油 200 mL/667
m2,或 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 100 mL/667 m2 等选择性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兑水 30 L 进行地表均匀
喷于地表,浅混土 2 cm~3 cm。。
8.2.3.3.2
主要草害苗后化学防治,可在大豆 1 片~3 片复叶期,用 10%精喹禾灵乳油 25 mL+10.8%
高效盖草能乳油 20 mL/667 m2,或 10.8%高效盖草能乳油 40 mL/667 m2~80 mL/667 m2+48%苯达松悬浮
剂 120 mL/667 m2~150 mL/ 667 m2,兑水 30 L 进行均匀喷雾。
9
收获
大豆叶片基本落净、豆荚全干、籽粒具有原品种的固定色泽,摇动植株粒在荚中作响时即可进行机
械收获。机械收获时将割茬高度控制在8 cm~12 cm,根据豆粒大小调节滚筒转速和脱粒间隙,减少破
损率,损失率不超过3%。
A A
6
DB 6543/T 010—2024
附 B B A
录
(规范性)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A.1
根腐病
发病初期,可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 g/667 m2,或30%甲霜恶霉灵水剂20 g/667 m2,兑水30 L
喷雾防治,间隔5 d~7 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药剂交替使用。
A.2
菌核病
发病初期,可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 g/667m2~50 g/667m2,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
g/667m2,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30 g/667m2,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 g/667m2,兑水30 L喷
雾防治。间隔5 d~7 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药剂交替使用。
A.3
霜霉病
发病初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或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
或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或69%烯酰·锰锌可
湿性粉剂50 g/667 m2,兑水30 L喷雾防治。间隔7 d~10 d防治1次,连续喷施2次或3次,药剂交替使用。
A.4
蚜虫
百株蚜虫数量达1000头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 g/667 m2~30 g/667 m2,或2.5%溴氰菊酯
乳油10 g/667 m2~15 g/667 m2,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 g/667 m2,兑水30 L喷雾防治。间隔7 d~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药剂交替使用。
A.5
棉铃虫
虫卵初孵期,可用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15 g/667 m2,或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
剂10 g/667 m2,兑水30 L进行喷雾防治。间隔5 d~7 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药剂交替使用。
A.6
叶螨
点片发生时,用73%克螨特乳油20 g/667 m2,或5%噻螨酮乳油20 g/667 m2~30 g/667 m2,或24%螺
螨酯悬浮剂10 g/667 m2~20 g/667 m2,或1.8%阿维菌素乳油10 g/667 m2~15 g/667 m2,兑水30 L喷雾防
治。间隔5 d~7 d防治1次,防治2次或3次,药剂交替使用。
C C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