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60.20 6543
CCS B 38
阿
勒 泰 地 区 地 方 标 准
DB 6543/T 008—2024
小茴香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cultivation of foeniculi fructus
2024 - 11- 20 发布
2025 - 01 - 20 实施
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6543/T 00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文件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阿勒泰地区农牧业灾情监测预
警中心、青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河蓝斯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严丽、张良、刘玉玲、赵美玲、沙依拉·托列根、孟丽敏、孙春花、丁悦、王
康、刘朝阳、周伟超。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请咨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的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阿勒泰市公园路54号)、伊犁哈萨克自
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阿勒泰市公园路54号)、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阿勒泰市团
结南路33号)。
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906-2122757;传真:0906-2123737 ;邮编:83650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电话:0906-2122992; 传真:0906-2122992;
邮编:836500。
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系电话:0906-2318669; 传真:0906-2123233;邮编:836500。
I
DB 6543/T 008—2024
小茴香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茴香栽培的种子要求、主要栽培技术、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小茴香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茴香 Foeniculi fructus
为伞形科茴香属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一年生栽培种植品种。参
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一部中小茴香的内容。
3.2
土壤封闭 Soil sealing treatmen
一种化学除草技术,通过施用药剂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层药土层,以抑制或杀死杂草种子的萌发和生
长。
4 种子要求
4.1 选种
4.1.1 应选用无病虫害产区或传统药材产区的小茴香种子。
4.1.2 应选用当年种子以保证种子发芽率,要求种子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无病斑、无杂质、无损伤,
种子纯度≥99.0%,净度≥96.0%,发芽率≥90%,水分≤10.0%。
4.2
种子处理
2
DB 6543/T 008—2024
未包衣种子的应进行药剂拌种。每100 kg种子,可使用3%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 mL+2.5%咯菌
腈悬浮剂100 mL,或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0 mL,兑水1 L稀释后,与种子均匀混拌,堆闷2 h~3 h再
播种。拌药种子存放不宜超过2 d。
5 主要栽培技术
5.1 选地
5.1.1 选择无霜期≥120 d,≥10 ℃有效积温≥2200 ℃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 规定的
要求。
5.1.2
选择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和生活垃圾场的田块,周边 2 km 范围内不得
有“三废”污染源。
5.1.3
选择土层深度≥30 cm 的壤土或砂质壤土,pH7.0~pH8.5,土质肥沃、地势平坦、透水透气性
良好的平地或坡度<15°的向阳坡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规定的要求。
5.1.4
不宜连茬、重茬。不宜在高盐碱、低洼积水、土壤粘重的土地种植。
5.2
整地
5.2.1
宜秋翻,耕翻深度≥30 cm,翻耕前均匀撒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 2000 kg/667 m2~3000 kg/667
m2。
5.2.2
未秋翻土地,翌年开春,整地前均匀撒施过磷酸钙 30 kg/667 m2~35 kg/667 m2。翻耕 1 次,耕
翻深度≥30 cm。耙平 2 次,第 1 次使用水平式动力耙采用对角整地法平整土地,第 2 次使用圆盘耙混
土 3 cm~5 cm 进行第 2 次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整地标准。
5.3
播种
5.3.1
播种时间
5月上中旬,土壤5 cm地温>3 d稳定通过10 ℃时,即可开始播种。
5.3.2
播种量
0.6 kg/667 m2~0.8 kg/667 m2。
5.3.3 播种方式
5.3.3.1 采用覆膜、滴灌铺设、点播一体机进行膜上点播。
5.3.3.2 农膜使用规格为厚度 0.015 mm 常规地膜或全生物降解膜,宽度 70 cm。滴灌带使用规格为口
径 16 mm,孔径 0.3 mm,滴孔距 25 cm 内嵌贴片式滴灌带。
5.3.3.3
1 膜 1 带 2 行,机械膜上点播,膜间距 70 cm,膜上行距 40 cm,播种穴距 15 cm,播种深度
0.5 cm~1 cm,穴内播种子 2 粒/穴~3 粒/穴,播种深度 0.5 cm~1.0 cm。穴数 7500 穴/667 m2~8100 穴
/667 m2。
5.3.4
播种质量
播种时应控制行驶车速≤5 km/h。膜面平展,封边严实,采光面大,播量准确,下籽均匀,深浅一
致,播行端直,接行准确,不重不漏,到头到边,覆土严密。
5.4
田间管理
3
DB 6543/T 008—2024
5.4.1
滴水施肥
5.4.1.1
灌溉水质应符合 GB 5084 规定的要求。肥料应符合 NY/T 394 规定的要求。
5.4.1.2
播种后及时连接滴灌系统,视土壤墒情,滴出苗水 1 次或 2 次,滴灌量以浸润滴灌带两侧播
种行为宜,出苗前应保持播种行土壤相对湿润,以保出全苗。结合滴水,随水滴施水溶性矿源黄腐酸钾
2 kg/667 m2~3 kg/667 m2。
5.4.1.3
生长至 5 片~7 片真叶至现蕾期应控水以利扎根。待晴天午时叶片萎蔫,早晚叶片可恢复时
适量滴水 2 次~3 次,每次滴水量 30 m3/667 m2~40 m3/667 m2,以浸润滴灌带两侧播种行为宜。每次可
随水滴施水溶性磷酸一铵 5 kg/667 m2~8 kg/667 m2,尿素 3 kg/667 m2~5 kg/667 m2,硫酸钾 1 kg/667
m2~3 kg/667 m2。
5.4.1.4
小茴香现蕾后,保持土壤见干见湿,可随水滴肥 3 次~5 次,每次滴水量 30 m3/667 m2~40
m3/667 m2,以浸润滴灌带两侧播种行为宜。每次随水滴施尿素 4 kg/667 m2~5 kg/667 m2,磷酸一铵 5
kg/667 m2~8 kg/667 m2,硫酸钾 2 kg/667 m2~3 kg/667 m2。
5.4.2
中耕除草
中耕采取先浅后深的原则。植株高6 cm~8 cm进行第1次中耕,耕深8 cm~10 cm;株高16 cm~18 cm
进行第2次中耕,耕深18 cm~20 cm,在膜间中耕,耕土松碎。封行后及时采取人工拔除田间大型杂草。
5.4.3
叶面施肥
开花现蕾期,可用磷酸二氢钾2 kg/667 m2~3 kg/667 m2,兑水30 L,叶面喷施1次~2次。
6 主要病虫草害防治
6.1 主要病虫草害
6.1.1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根腐病(Fusarium spp.)、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等。
6.1.2
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蚜虫(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aeus)等。
6.1.3
主要草害
主要草害有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Beauv.)、藜(Chenopodium
album L.)、龙葵(Solanum nigruml.)等。
6.2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
构建均衡的生态环境,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和有利于各
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6.3 农业防治
6.3.1 与禾本科、豆科、葱蒜类蔬菜等作物实行 2 年~3 年轮作倒茬。
6.3.2 科学配方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4
DB 6543/T 008—2024
6.3.3
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抗逆性。适量灌溉,严防积水。
6.3.4
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及周边杂草,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6.3.5
收获后及时进行秋翻秋灌,破坏病虫害的越冬场所。
6.4
生物防治
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好农田生态系统中捕食性、寄生性等天敌昆虫、蜘蛛类及有
益病源微生物群落。宜使用生物源农药。
6.5
化学防治
6.5.1
化学防治要求
应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宜选用广谱、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选用农药
品种、使用次数、间隔期使用应符合NY/T 393规定的要求。
6.5.2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附录A。
6.5.3
主要草害化学防治
主要草害苗前防治可用土壤封闭方法,即结合整地,使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 mL/667 m2~200
mL/667 m2,采用二次稀释法兑水30 L,喷施于土壤表面。喷施后,使用圆盘耙混土3 cm~5 cm,用以
抑制雀稗、藜等杂草种子萌发及生长。
7
收获
9 月中下旬,小茴香植株上部籽粒达到色泽黄绿、粒大饱满时可机械采收。割草机将植株割倒留茬
10 cm~15 cm,经 3 d~5 d 后熟后进行机械脱粒、晾晒,即可入库或销售。
A A
5
DB 6543/T 008—2024
附 B B A
录
(规范性)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A.1
根腐病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引起,主要侵染根及茎部。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
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传播蔓延,连作
地、粘土地发病重。发病初期,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轻微发黄,近地面的根部表皮出现褐色或暗褐色的
斑点。后期根茎部变软、坏死,失去正常的功能,植株整体呈现萎蔫状态,严重时倒伏。
发病初期,可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 g/667 m2,或30%甲霜恶霉灵水剂20 g/667 m2,兑水30 L
喷雾防治。间隔7 d~10 d喷施1次,药剂交替使用,防治2次或3次。
A.2
菌核病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引起,主要危害根、茎及叶。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
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植株伤口或衰老组织侵入。发病初期,病株
地上部分的生长变得缓慢,叶片逐渐褪绿发黄、发蔫。随着病情的发展,植株出现倒伏现象。在茎基部,
可见水渍状病斑,之后病斑会逐渐环绕茎部并向上蔓延,病部颜色变为褐色,湿度大时会产生白色棉絮
状菌丝,后期菌丝纠结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在发病严重时,整株小茴香枯萎死亡。
发病初期,可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 g/667 m2~50 g/667 m2,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 g/667 m2,兑水30 L
喷雾防治。间隔7 d~10 d喷施1次,药剂交替使用,防治2次或3次。
A.3
蚜虫
属半翅目蚜科。成虫及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入小茴香的嫩梢、嫩叶、花及果实等部位,吸食汁液,
造成叶片卷曲、皱缩,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发生初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 g/667 m2~25 g/667 m2,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 g/667
m2~15 g/667 m2,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 g/667 m2,兑水30 L喷雾防治,间隔7 d~10 d喷施1次,
药剂交替使用,每种药剂使用1次,防治2次或3次。
C
6
DB 6543/T 008—2024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一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