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6543/T 007-2024 黄芩垄作栽培技术规程

DB6543/T 007-2024 黄芩垄作栽培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49.96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14:37:49



相关搜索: 规程 栽培技术 黄芩

内容简介

DB6543/T 007-2024 黄芩垄作栽培技术规程 ICS 65.060.20 6543
CCS B 38

勒 泰 地 区 地 方 标 准
DB 6543/T 007—2024
黄芩垄作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ridge cultivation of scutellariae radix
2024 - 11 - 20 发布
2025 - 01- 20 实施
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6543/T 007—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文件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阿
勒泰地区农牧业灾情监测预警中心、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青河蓝斯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良、严丽、孙春花、塔娜西·哈丁、霍鑫、刘玉玲、沙依拉·托列根、崔运龙、
肖荣华、孟丽敏、李雨浓、刘超阳、贺向伊、周伟超。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请咨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的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阿勒泰市公园路54号)、伊犁哈萨克自
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阿勒泰市公园路54号)、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阿勒泰市团
结南路33号)。
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0906-2122757;传真:0906-2123737 ;邮编:83650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电话:0906-2122992; 传真:0906-2122992;
邮编:836500。
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系电话:0906-2318669; 传真:0906-2123233;邮编:836500。
I
DB 6543/T 007—2024
黄芩垄作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芩垄作栽培的栽培环境、主要栽培技术、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黄芩垄作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黄芩 Scutellariae radix
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Scutellariae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部,为多年生栽培种植品种。参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2020版)》(一部)中黄芩的内容。
3.2
垄作 Ridge cultivation
垄作是一种农业耕作方式,具体是指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
3.3
土壤封闭 Soil sealing treatment
一种化学除草措施,通过施用药剂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层药土层,以抑制或杀死杂草种子的萌发和幼
苗生长。
4
栽培环境
4.1
气候条件
选择无霜期≥100 d,≥10 ℃有效积温≥2200 ℃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规定的要求。
4.2
选地条件
选择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和生活垃圾场的田块,周边2 km范围内不得有“三
废”污染源。
2
DB 6543/T 007—2024
4.3
土壤条件
选择土层深度>35 cm的壤土或砂质壤土,pH7.0~pH8.5,土质肥沃、地势平坦、透水透气性良好
的平地或坡度<15°的向阳坡地。不宜在高盐碱、低洼积水、土壤粘重的土地种植。土壤环境质量应符
合GB 15618规定的要求。
5 主要栽培技术
5.1 种子要求
5.1.1 选用采自无病虫害发生区或者传统种植区的健康黄芩种子。
5.1.2 选择当年种子以保证种子发芽率,要求种子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无病斑、无杂质、无损伤,
种子纯度≥98%,净度≥95%,发芽率≥90%。
5.1.3
播种前 10 d~15 d,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 3 h~5 h,进行种子消毒,提高发芽率。
5.2
整地
5.2.1
宜秋翻,耕翻深度>35 cm,翻耕前均匀撒施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 2000 kg/667 m2~3000 kg/667
m2。
5.2.2
未秋翻土地,翌年开春,整地前均匀撒施过磷酸钙 30 kg/667 m2~35 kg/667 m2。翻耕 1 次,翻
耕深度>30 cm。耙平 2 次,第 1 次使用水平式动力耙采用对角整地法平整土地,第 2 次使用圆盘耙进
行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整地标准。
5.3
起垄
使用重型滚筒式起垄机进行起垄,垄体截面呈梯形,垄面宽70 cm,垄底宽90 cm,垄高25 cm,垄
中心距115 cm~120 cm。要求垄面平整紧实、垄体结实、垄侧面光滑,不易溃散。
5.4
播种
5.4.1
播种时间
5月上中旬,当土壤5 cm地温>3 d稳定通过10 ℃时,即可播种。
5.4.2 播种方式
5.4.2.1 采用起垄、覆膜、滴灌铺设、点播一体机进行垄上膜上点播。农膜使用厚度 0.015 mm 常规
地膜或全生物降解膜,宽度 145 cm。滴灌带使用口径 16 mm,孔径 0.3 mm,滴孔距 250 mm 内嵌贴片
式滴灌带。
5.4.2.2
采用 1 垄 4 行 1 带,滴灌带位于垄面中心位置,播种行位于滴灌带两侧,每侧 2 行,分别距
离滴灌带 15 cm 和 25 cm。
5.4.2.3
播种穴距 8 cm,穴数 27500 穴/667 m2~28000 穴/667 m2,播种深度 2 cm~3 cm,种子 10 粒/
穴~14 粒/穴,播种量 1.0 kg/667 m2~1.2 kg/667 m2。
5.5 第一年田间管理
5.5.1 滴水施肥
5.5.1.1 灌溉水质应符合 GB 5084 规定的要求。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394 规定的要求。
3
DB 6543/T 007—2024
5.5.1.2
播种后及时连接滴灌系统,视土壤墒情,滴出苗水 1 次或 2 次,初次滴水以完全浸润播种行,
且垄体不变形为宜。结合滴水,随水滴施水溶性矿源黄腐酸钾 2 kg/667 m2~3 kg/667 m2。
5.5.1.3
待黄芩 5 叶~6 叶期时可适时蹲苗,以利于生根。待黄芩叶片午时萎蔫早晚可恢复时,进行
抽样检测根系长度。根系长度<15 cm,继续蹲苗。根系长度≥15 cm,结束蹲苗,滴透水 1 次,即完全
浸润播种行,垄侧面下部可见水浸痕迹,且不透水为宜。
5.5.1.4
夏至至处暑前,根据天气情况及植株需水情况,秉持不旱不灌、适时适量原则,浇水 3 次~4
次,每次可随水滴施磷酸一铵 5 kg/667 m2~8 kg/667 m2,尿素 3 kg/667 m2~5 kg/667 m2,水溶性硫酸钾
1 kg/667 m2~3 kg/667 m2。
5.5.1.5
处暑后,严控滴水施肥,以利根系有效成分积累。
5.5.2
中耕除草
显行后至封垄前,可在垄间进行中耕除草2次或3次,采取先浅后深的中耕原则,第1次在垄间浅耕3
cm~5 cm以除草为主,间隔8 d~10 d中耕1次,后续中耕深度在10 cm~15 cm以增加土壤透水透气性。
封垄期及时采取人工拔除杂草,防止草害。
5.5.3
秋冬季管理
5.5.3.1
第 1 年秋季,适时滴透水 1 次,用以增加土壤比热容,保护黄芩根部。
5.5.3.2
第 1 年不宜收割黄芩地表茎叶,秋冬季应维持黄芩地表茎叶自然枯萎、凋落、倒伏,用以保
护芦头,利于黄芩越冬。
5.5.3.3 预防冬季牲畜啃食、踩踏。
5.6 第二年田间管理
5.6.1 清理残茬
待第2年春季黄芩萌发前,及时清理地表枯枝。未倒伏枝条,可用割草机进行清理,应保证割草机
刀口锋利,断面平滑,避免拖拽枝条,损伤黄芩芦头。
5.6.2
滴水施肥
5.6.2.1
及时检查、维护滴灌系统,春季干旱少雨,垄体土壤墒情不佳时,可滴水透水 1 次或 2 次。
结合滴水,随水滴施磷酸一铵 5 kg/667 m2~8 kg/667 m2,尿素 5 kg/667 m2~8 kg/667 m2。
5.6.2.2
显行后,可适时蹲苗,用以控旺。待黄芩叶片午时萎蔫早晚可恢复时,滴透水 1 次。
5.6.2.3
夏至至处暑前,根据天气情况及植株需水情况,秉持不旱不灌、适时适量原则,滴水 3 次~4
次,每次可随水滴施磷酸一铵 5 kg/667 m2~8 kg/667 m2,水溶性硫酸钾 3 kg/667 m2~5 kg/667 m2。
5.6.3
中耕除草
出苗整齐后至封垄前,可在垄间进行中耕除草2次或3次,采取先浅后深的中耕原则,第1次在垄间
浅耕3 cm~5 cm以除草为主,间隔8 d~10 d中耕1次,后续中耕深度在10 cm~15 cm以增加土壤透水透
气性。封垄期采取人工拔除杂草,防止草害。
6 主要病虫草害防治
6.1 主要病虫草害
6.1.1 主要病害
4
DB 6543/T 007—2024
主要病害有叶枯病(Phomopsis longanae Chi)、根腐病(Fusarium solani (Mart.)Sacc)等。
6.1.2
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等。
6.1.3
主要草害
主要草害有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藜(Chenopodium album L.)等。
6.2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
构建均衡的生态环境,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和有利于各
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6.3
农业防治
6.3.1
与禾本科、豆科、葱蒜类蔬菜等作物实行 2 年~3 年轮作倒茬。
6.3.2
科学配方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6.3.3
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抗逆性。适量灌溉,严防积水。
6.3.4
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及周边杂草,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6.3.5
收获后及时进行秋翻秋灌,破坏病虫害的越冬场所。
6.4
生物防治
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好农田生态系统中捕食性、寄生性等天敌昆虫、蜘蛛类及有
益病源微生物群落。宜使用生物源农药。
6.5
化学防治
6.5.1
化学防治要求
应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宜选用广谱、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选用农药
品种、使用次数、间隔期使用应符合NY/T 393规定的要求。
6.5.2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主要病虫害及化学防治方法见附录A。
6.5.3
主要草害化学防治
主要草害苗前化学防治可用土壤封闭方法,即结合整地,使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 mL/667 m2~
200 mL/667 m2,采用二次稀释法兑水30 L喷施于土壤表面,喷施后,使用圆盘耙混土3 cm~5 cm,用
以控制雀稗、灰藜等杂草种子萌发及生长。
7 收获
7.1 收获时间
黄芩二年生即可收获。9月中下旬,当地上叶片枯萎后,为最佳采收期。
5
DB 6543/T 007—2024
7.2
收获方法
使用专业采收机械采挖,采挖深度>35 cm,采挖时应避免机械损伤,降低产品质量。收获后及时
清理泥土,清选、洗净后放置在通风干燥处晾干,阴雨天气可烘干,待水分≤12%,即可放入常温库贮
藏。不可暴晒,以防治黄芩表皮变色,影响产品品相。
6
DB 6543/T 007—2024
附 A A A

(规范性)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A.1
叶枯病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病菌引起,主要危害植株叶片。以菌丝体或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通过风雨进行传播。发病初期,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下而上蔓延,后致叶
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初为点片发生,如不及时防治可蔓延至全田。
发病前,可用石灰:硫酸铜:水为1:1:200的比例配置波尔多液,用药30 L/667 m2喷雾预防。间
隔12 d~15 d喷施1次,防治2次或3次。
发病初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 g/667 m2~60 g/667 m2,或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
粉剂50 g/667 m2~60 g/667 m2,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37 g/667 m2,采用二次稀释法兑水
30 L喷雾防治。间隔7 d~10 d,药剂交替使用,防治2次或3次。
A.2
根腐病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病菌引起,主要危害植株根部。以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
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症状不明显,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新叶首
先发黄,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
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发病前,可用石灰:硫酸铜:水为1:1:200的比例配置波尔多液,用药30 L/667 m2喷雾预防。间
隔12 d~15 d喷施1次,防治2次或3次。
发病初期,可用3%甲霜·噁霉灵水剂40 mL/667 m2~50 mL/667 m2,或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37 g/667 m2,或用2.65%噁霉·四霉素水剂84 mL/667 m2~100 mL/667 m2,采用二次稀释法
兑水30 L喷雾防治。间隔7 d~10 d喷施1 次,药剂交替使用,防治2次或3次。
A.3
小菜蛾
属鳞翅目菜蛾科。初龄幼虫取食植物叶肉,留下表皮,在叶片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形成叶片空
洞。3~4龄幼虫可将叶片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
幼虫孵化盛期至3龄前,可用3.2%高氯·甲维盐微乳剂25 mL/667 m2~30 mL/667 m2,采用二次稀释
法兑水30 L~40 L,或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 mL/667 m2~10 mL/667 m2,采用二次稀释法兑水40
L~50 L,或11.6%甲维·氯虫苯悬浮剂10 mL/667 m2~15 mL/667 m2,采用二次稀释法兑水40 L~50 L喷
雾防治,间隔15 d~21 d喷施1次,药剂交替使用,每种药剂使用1次,防治2次或3次。
7
DB 6543/T 007—2024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一部
8
上一章:DB6543/T 008-2024 小茴香栽培技术规程 下一章:DB6543/T 006-2024 板蓝根垄作栽培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DB6543/T 006-2024 板蓝根垄作栽培技术规程 DB6543/T 010-2024 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DB6543/T 002-2024 油葵栽培技术规程 DB6543/T 001-2024 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DB6543/T 011-2024 食葵栽培技术规程 DB6543/T 003-2024 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DB6543/T 009-2024 莱菔子栽培技术规程 DB6543/T 008-2024 小茴香栽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