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T / T 504 2024
—
2024-11-08 发布
2025-03-01 实施
JT / T 504—2024
目 次
前言 ………………………………………………………………………………………………………… Ⅲ 1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1 1
4 分类与型号 ……………………………………………………………………………………………… 5 技术要求 ………………………………………………………………………………………………… 6 试验方法 ………………………………………………………………………………………………… 2 3 4
7 检验规则 …………………………………………………………………………………………………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 10 11
Ⅰ
JT / T 50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 /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JT/ T 504—2004《前轮定位仪》,与 JT/ T 504—2004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前轮定位仪的术语和定义(见 2004 年版的 3. 1);
———增加了车轮定位仪、退缩角、轴推力角、车桥偏置的术语和定义(见 3. 1 ~ 3. 4);
———更改了车轮定位仪的分类(见 4. 1,2004 年版的 4. 1);
———更改了型号的表示方法(见 4. 2,2004 年版的 4. 2);
———删除了对环境气压的要求(见 2004 年版的 5. 1. 4);
———删除了结构要求(见 2004 年版的 5. 2);
———更改了轮辋偏差补偿功能的要求(见 5. 2. 1,2004 年版的 5. 3. 1);
———增加了标定、显示和储存功能要求(见 5. 2. 2、5. 2. 3);
———更改了示值分辨率(见 5. 3. 1,2004 年版的 5. 4. 1);
———更改了零位漂移的数值要求(见 5. 3. 2,2004 年版的 5. 4. 2);
———更改了各测量参数的范围,其中增加了单轮前束、总前束、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
角、退缩角、轴推力角、车桥偏置、车轮转向角的示值误差和重复性,删除了转盘转角和包容角
等测量参数及范围(见 5. 3. 3,2004 年版的 5. 3. 2、5. 4. 3);
———更改了电气安全性要求(见 5. 4,2004 年版的 5. 6);
———增加了环境适应性要求(见 5. 5);
———更改了试验条件的要求(见 6. 1,2004 年版的 6. 1);
———更改了试验仪器的要求(见 6. 2,2004 年版的 6. 2);
———增加了功能要求试验和分度值试验(见 6. 3、6. 4);
———更改了零位漂移试验(见 6. 5,2004 年版的 6. 3);
———增加了测量范围的试验方法(见 6. 6);
———更改了单轮前束、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示值误差的试验方法,并增加了其重复
性试验方法及计算公式(见 6. 7 ~ 6. 10,2004 年版的 6. 4. 1、6. 4. 2、6. 4. 3);
———增加了退缩角、轴推力角、车桥偏置、车轮转向角示值误差和重复性的试验方法及计算公式
(见 6. 11 ~ 6. 14);
———增加了电气安全性试验(见 6. 15);
———删除了低温贮存试验、高温贮存试验、运输试验(见 2004 年版的 6. 6. 1、6. 6. 2、6. 6. 3);
———增加了低温试验、高温试验(见 6. 16. 1、6. 16. 2);
———更改了跌落试验(见 6. 16. 3,2004 年版的 6. 6. 4);
———更改了产品标志的要求(见 8. 1. 1. 1,2004 年版的 8. 1. 1);
———更改了包装标志的要求(见 8. 1. 2,2004 年版的 8. 1. 2);
———更改了储存的要求(见 8. 4,2004 年版的 9. 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 TC 24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吉林大学、深圳市东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烟台开发区海德科技有限公司。
Ⅲ
JT / T 504—2024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熔、苏建、李宝东、宋立国、徐观、王松、王瑶、李俊杰。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4 年首次发布为 JT/ T 504—200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Ⅳ
JT / T 504—2024
车轮定位仪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车轮定位仪的分类与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
存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大、中型客车,重、中型货车车轮定位仪的设计、生产、检验和使用,其他用途的车轮定
位仪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 / 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 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 / T 13306 标牌
GB / T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 T 33570 四轮定位仪
3 术语和定义
GB / T 33570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车轮定位仪 wheel aligner
用于测量汽车轮、轴定位参数的仪器。
3. 2
退缩角 wheel setback angle
在俯视平面内,同一转向轴上两车轮中心连线与车架纵向几何中心线垂线之间的夹角。
[来源:GB / T 33570—2017,3. 9,有修改]
3. 3
轴推力角 thrust angle of axle
在俯视平面内,车架纵向几何中心线和非转向轴的推力线(由非转向轴确定的行驶方向线,从非转
向轴中心向前延伸)的夹角(见图 1)。
3. 4
车桥偏置 axle offset
车轴中心相对于车架纵向几何中心线左右偏移的距离。
注:向右侧偏移为正( + ),反之为负( - )。
1
JT / T 504—2024
标引序号和符号说明:
1———车辆转向轴; φ1、φ2———前、后非转向轴推力角;
2、3———车辆非转向轴; vr1、vr2———前、后非转向轴推力线方向。
注:轴推力线相对车架几何中心线向左侧偏斜为正( + ),向右侧偏斜为负( - )。
图 1 轴推力角
4 分类与型号
4. 1 分类
按测量方式分,车轮定位仪(以下简称“定位仪”)分为:
a) 光电式,代号为 G;
b) 图像式,代号为 T;
c) 其他类型,代号自定义。
4. 2 型号
定位仪的型号表示方法应符合图 2 的规定。
图 2 型号表示方法
示例:
× × × × 企业进行第三次改进设计生产的 × × 图像式定位仪,其型号表示为: × × × × -T- × ×03。
2
JT / T 504—2024
5 技术要求
5. 1 基本要求
在下列环境条件下,定位仪应能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0 ℃ ~ 40 ℃;
b) 相对湿度:不大于 90% ;
c) 工作电压(交流电):198 V ~ 242 V,49 Hz ~ 51 Hz。
5. 2 功能
5. 2. 1 定位仪应具备轮辋偏差补偿功能,轮辋的变形不应影响轮、轴定位的检测精度。
5. 2. 2 定位仪应具备标定功能,能实现出厂或用户现场的零位标定。
5. 2. 3 定位仪应具有测量结果显示和存储功能。
5. 3 性能
5. 3. 1 定位仪显示装置的角度分度值应为 1′,前束示值用长度表示时应为 0. 1 mm,车桥偏置的显示
分度值应为 0. 1 mm。
5. 3. 2 定位仪 30 min 的零位漂移应不超过 1′或 0. 1 mm。
5. 3. 3 定位仪测量参数范围、示值误差及重复性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车轮定位仪测量参数范围、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项目 单轮 前束 总前束 车轮 外倾角 主销后倾角 主销内倾角 退缩角 轴推力角 车桥 偏置 车轮 转向角
测量 范围 ± 3° ± 6° ± 10° ± 16° ± 23° ± 5° ± 5° ± 25 mm ± 45°
示值 误差 ± 2′ ± 4′ ± 2′ ± 12°范 围内 ± 6′ ± 15°范 围内 ± 6′ ± 2′ ± 2′ ± 1 mm ± 6′
其余 范围 ± 10′ 其余 范围 ± 10′
重复性 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5. 4 电气安全性
5. 4. 1 定位仪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5 MΩ。
5. 4. 2 定位仪应有接地装置和接地标志,安装使用时应可靠接地。
5. 5 环境适应性
5. 5. 1 低温
定位仪在承受 0 ℃的低温环境试验时,应符合 5. 3. 2 和 5. 3. 3 的规定。
5. 5. 2 高温
定位仪在承受 40 ℃的高温环境试验时,应符合 5. 3. 2 和 5. 3. 3 的规定。 3
JT / T 504—2024
5. 5. 3 跌落
定位仪在工作条件下进行跌落试验时,应符合 5. 3. 2 和 5. 3. 3 的规定。
5. 6 外观
5. 6. 1 定位仪的机箱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各连接件连接紧固可靠。 外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
陷、崩缺现象,表面涂层不应有明显的剥落、划痕、气泡、流挂等现象。
5. 6. 2 定位仪的操作键应有功能标识,操作灵活可靠。 仪表应显示清晰,不应有影响读数的缺陷。
6 试验方法
6. 1 试验条件
a) 环境温度:0 ℃ ~ 40 ℃;
b) 相对湿度:不大于 90% ;
c) 工作电压(交流电):198 V ~ 242 V,49 Hz ~ 51 Hz;
d) 工作现场无强光直射、无振动和无电磁干扰。
6. 2 试验仪器及试验装置
6. 2. 1 试验用仪器、设备
试验用仪器、设备应经计量检定/ 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主要试验用仪器、设备见表 2。
表 2 主要试验用仪器、设备
序号 名称 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或不确定度
1 定位仪零位试验装置 —
2 定位仪示值试验装置 —
3 车轮转向角示值试验装置 ± 45°;MPE: ± 1′
4 绝缘电阻表 500 MΩ;500 V;10 级
5 高低温试验箱 低温:低于 0 ℃ ;高温:高于 40 ℃ ;MPE: ± 2 ℃
6 钢卷尺 2 级
注 1:定位仪零位试验装置参见 GB/ T 33570—2017 的 A. 1。 注 2:MPE 为最大允许误差。
6. 2. 2 定位仪示值试验装置
6. 2. 2. 1 定位仪示值试验装置由四根连接轴、左右前轮模拟器和左右后轮模拟器组成,示意图见图 3。
6. 2. 2. 2 前轮模拟器应能模拟单轮前束、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 后轮模拟器应能模
拟单轮前束和车轮外倾角。
6. 2. 2. 3 定位仪示值试验装置的前连接轴Ⅰ、Ⅱ应能模拟退缩角,后连接轴Ⅲ、Ⅳ应能模拟轴推力角,
所有的连接轴都应能模拟车桥偏置。
6. 2. 2. 4 定位仪示值试验装置参数测量范围及示值误差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4
JT / T 504—2024
标引序号和符号说明:
1、3———左前轮模拟器; 6、8———右后轮模拟器;
2、4———右前轮模拟器; Ⅰ、Ⅱ———前连接轴;
5、7———左后轮模拟器; Ⅲ、Ⅳ———后连接轴。
注:连接轴Ⅰ、Ⅱ、Ⅲ、Ⅳ可以轴向移动和绕中点转动以模拟退缩角、轴推力角及车桥偏置,也可以采用其他
方式进行模拟。
图 3 定位仪示值试验装置示意
表 3 定位仪示值试验装置参数测量范围及示值误差
项目 单轮前束 车轮 外倾角 主销 后倾角 主销 内倾角 退缩角 轴推力角 车桥偏置
测量范围 ± 3° ± 10° ± 16° ± 23° ± 5° ± 5° ± 25 mm
示值误差 ± 1′ ± 1′ ± 2′ ± 2′ ± 1′ ± 1′ ± 0. 5 mm
6. 3 功能
6. 3. 1 目视检验定位仪的测量过程中轮辋偏差补偿功能。
6. 3. 2 目视检验定位仪的零位标定功能。
6. 3. 3 目视检验定位仪的结果显示和存储功能。
6. 4 分度值
目视检验定位仪显示结果的分度值。
6. 5 零位漂移
6. 5. 1 将测量器安装到零位试验装置或示值试验装置上。
注:定位仪的测量器为安装在轮辋上的各种传感器或图像靶标,对定位参数进行测量或辅助测量的装置。
6. 5. 2 打开设备开关,按照说明书进行预热,进入试验程序并清零。
6. 5. 3 保持系统没有任何操作,每隔 10 min 读取零点示值一次,共读取示值 3 次,按 3 次中最大的偏
移零位的绝对量作为零点漂移误差。
5
JT / T 504—2024
6. 6 测量范围
6. 6. 1 将定位仪的测量器安装在示值试验装置上,通过调节模拟器和前、后连接轴,观察并记录单轮
前束、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退缩角、轴推力角、车桥偏置的测量范围。
6. 6. 2 将定位仪的测量器或转盘与车轮转向角示值试验装置可靠连接,通过调节车轮转向角示值试
验装置,观察并记录车轮转向角的测量范围。
6. 7 单轮前束、总前束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6. 7. 1 选取 -3°、 - 2°、 - 1°、0°、1°、2°、3°作为测量点。 6. 7. 2 将示值试验装置各角度调节至零位。 6. 7. 3 调节主销后倾角至 3°、主销内倾角至 5°。 6. 7. 4 将模拟器单轮前束分别调节至规定的测量点,记录各测量点及相对应的定位仪示值,每点测量 三次,取平均值。 6. 7. 5 按公式(1)计算单轮示值误差。 Δθ = θi — - θi …………………………(1) 式中: Δθ———单轮前束示值误差,单位为度(°)、分(′); θi — ———第 i 测量点三次单轮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度(°)、分(′); θi ———第 i 测量点的单轮前束标准值,单位为度(°)、分(′)。 6. 7. 6 按公式(2)计算单轮前束重复性。 Rθi = θimax - θimin C …………………………(2)
式中:
Rθi ———第 i 测量点单轮前束的重复性,单位为度(°)、分(′);
θimax———第 i 测量点三次单轮前束测量值的最大值,单位为度(°)、分(′);
θimin———第 i 测量点三次单轮前束测量值的最小值,单位为度(°)、分(′);
C
———极差系数,取 1. 69。
6. 7. 7 总前束示值误差为同轴左、右两轮单轮前束示值误差之和。
6. 8 车轮外倾角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6. 8. 1 选取 -8°、 - 5°、 - 3°、 - 1°、0°、1°、3°、5°、8°作为测量点。
6. 8. 2 将示值试验装置各角度调节至零位。
6. 8. 3 将模拟器车轮外倾角分别调节至规定的测量点,记录各测量点及相对应的定位仪示值,每点测
量三次,取平均值。
6. 8. 4 按公式(3)计算车轮外倾角示值误差。
Δα = αi
— - αi
…………………………(3)
式中:
Δα———车轮外倾角示值误差,单位为度(°)、分(′);
αi
— ———第 i 测量点三次车轮外倾角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度(°)、分(′);
αi———第 i 测量点的车轮外倾角标准值,单位为度(°)、分(′)。
6
JT / T 504—2024
6. 8. 5 按公式(4)计算车轮外倾角重复性。 αimax - αimin C …………………………(4)
Rαi =
式中: Rαi ———第 i 测量点车轮外倾角的重复性,单位为度(°)、分(′); αimax ———第 i 测量点三次车轮外倾角测量值的最大值,单位为度(°)、分(′); αimin ———第 i 测量点三次车轮外倾角测量值的最小值,单位为度(°)、分(′)。
6. 9 主销后倾角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6. 9. 1 选取 -5°、0°、3°、5°、10°、15°作为测量点。 6. 9. 2 将示值试验装置各角度调节至零位。 6. 9. 3 将模拟器主销后倾角分别调节至规定的测量点,记录各测量点及相对应的定位仪示值,每点测 量三次,取平均值。 6. 9. 4 按公式(5)计算主销后倾角示值误差。 Δβ = βi — - βi …………………………(5) 式中: Δβ———主销后倾角示值误差,单位为度(°)、分(′); βi ————第 i 测量点三次主销后倾角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度(°)、分(′); βi———第 i 测量点的主销后倾角标准值,单位为度(°)、分(′)。 6. 9. 5 按公式(6)计算主销后倾角重复性。
Rβi = βimax - βimin C …………………………(6)
式中:
Rβi ———第 i 测量点主销后倾角的重复性,单位为度(°)、分(′);
βimax ———第 i 测量点三次主销后倾角测量值的最大值,单位为度(°)、分(′);
βimin ———第 i 测量点三次主销后倾角测量值的最小值,单位为度(°)、分(′)。
6. 10 主销内倾角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6. 10. 1 选取 -5°、0°、3°、5°、10°、15°、20°作为测量点。 6. 10. 2 将示值试验装置各角度调节至零位。 6. 10. 3 将模拟器主销内倾角分别调节至规定的测量点,记录各测量点及相对应的定位仪示值,每点 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6. 10. 4 按公式(7)计算主销内倾角示值误差。 Δγ = γi — - γi …………………………(7) 式中: Δγ———主销内倾角示值误差,单位为度(°)、分(′); γi — ———第 i 测量点三次主销内倾角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度(°)、分(′); γi———第 i 测量点的主销内倾角标准值,单位为度(°)、分(′)。 6. 10. 5 按公式(8)计算主销内倾角重复性。 Rγi = γimax - γimin C …………………………(8) 7
JT / T 504—2024
式中:
Rγi ———第 i 测量点主销内倾角的重复性,单位为度(°)、分(′);
γimax ———第 i 测量点三次主销内倾角测量值的最大值,单位为度(°)、分(′);
γimin ———第 i 测量点三次主销内倾角测量值的最小值,单位为度(°)、分(′)。
6. 11 退缩角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6. 11. 1 选取 -5°、 - 3°、 - 1°、0°、1°、3°、5°作为测量点。 6. 11. 2 将示值试验装置各角度调节至零位。 6. 11. 3 将前连接轴退缩角分别调节至规定的测量点,记录各测量点及相对应的定位仪示值,每点测 量三次,取平均值。 6. 11. 4 按公式(9)计算退缩角示值误差。 Δω = ωi — - ωi …………………………(9) 式中: Δω———退缩角示值误差,单位为度(°)、分(′); ωi — ———第 i 测量点三次退缩角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度(°)、分(′); ωi———第 i 测量点的退缩角标准值,单位为度(°)、分(′)。 6. 11. 5 按公式(10)计算退缩角重复性。 Rωi = ωimax - ωimin C …………………………(10) 式中: Rωi ———第 i 测量点退缩角的重复性,单位为度(°)、分(′); ωimax ———第 i 测量点三次退缩角测量值的最大值,单位为度(°)、分(′); ωimin ———第 i 测量点三次退缩角测量值的最小值,单位为度(°)、分(′)。
6. 12 轴推力角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6. 12. 1 选取 -5°、 - 3°、 - 1°、0°、1°、3°、5°作为测量点。 6. 12. 2 将示值试验装置各角度调节至零位。 6. 12. 3 将后连接轴轴推力角分别调节至规定的测量点,记录各测量点及相对应的定位仪示值,每点 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6. 12. 4 按公式(11)计算轴推力角示值误差。 Δφ = φi — - φi …………………………(11) 式中: Δφ———轴推力角示值误差,单位为度(°)、分(′); φi — ———第 i 测量点三次轴推力角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度(°)、分(′); φi———第 i 测量点的轴推力角标准值,单位为度(°)、分(′)。 6. 12. 5 按公式(12)计算轴推力角重复性。 Rφi = φimax - φimin C …………………………(12)
8 式中: Rφi ———第 i 测量点轴推力角的重复性,单位为度(°)、分(′); φimax ———第 i 测量点三次轴推力角测量值的最大值,单位为度(°)、分(′); φimin ———第 i 测量点三次轴推力角测量值的最小值,单位为度(°)、分(′)。
JT / T 504—2024
6. 13 车桥偏置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6. 13. 1 选取 -25 mm、 - 20 mm、 - 10 mm、 - 5 mm、0 mm、5 mm、10 mm、20 mm、25 mm 作为测量点。 6. 13. 2 将示值试验装置各角度调节至零位。 6. 13. 3 将连接轴车桥偏置分别调节至规定的测量点,记录各测量点及相对应的定位仪示值,每点测 量三次,取平均值。 6. 13. 4 按公式(13)计算车桥偏置示值误差。 ΔS = Si — - Si …………………………(13) 式中: ΔS———车桥偏置示值误差,单位为毫米(mm); Si ————第 i 测量点三次车桥偏置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Si———第 i 测量点的车桥偏置标准值,单位为毫米(mm)。 6. 13. 5 按公式(14)计算车桥偏置重复性。 RSi = Simax - Simin C …………………………(14) 式中: RSi ———第 i 测量点车桥偏置的重复性,单位为毫米(mm); Simax ———第 i 测量点三次车桥偏置测量值的最大值,单位为毫米(mm); Simin ———第 i 测量点三次车桥偏置测量值的最小值,单位为毫米(mm)。
6. 14 车轮转向角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6. 14. 1 将车轮转向角示值试验装置和转向角测量装置(如转盘、测量器等)进行合理安装,使得转动 转向角示值试验装置的分度头时,能带动测量装置共同旋转。 6. 14. 2 选取 -45°、 - 30°、 - 20° - 10°、0°、10°、20°、30°、45°为试验点。 6. 14. 3 将车轮转向角示值试验装置分度头分别调节至规定的测量点,记录各测量点及相对应的定位 仪示值,每点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6. 14. 4 按公式(15)计算车轮转向角示值误差。 Δφ = φi — - φi …………………………(15) 式中: Δφ———车轮转向角示值误差,单位为度(°)、分(′); φi — ———第 i 测量点三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度(°)、分(′); φi———第 i 测量点的车轮转向角标准值,单位为度(°)、分(′)。 6. 14. 5 按公式(16)计算车轮转向角重复性。 Rφi = φimax - φimin C …………………………(16) 式中: Rφi ———第 i 测量点车轮转向角的重复性,单位为度(°)、分(′); φimax ———第 i 测量点三次车轮转向角测量值的最大值,单位为度(°)、分(′); φimin ———第 i 测量点三次车轮转向角测量值的最小值,单位为度(°)、分(′)。
6. 15 电气安全性
6. 15. 1 在断电状态下,采用绝缘电阻表,测量定位仪电气系统供电导线之间、供电导线与金属外壳之
9
JT / T 504—2024
间的电阻值。
6. 15. 2 目视检验电气系统的接地装置和接地标志。
6. 16 环境适应性
6. 16. 1 低温试验
6. 16. 1. 1 对定位仪测量器进行初始检测,确定初始状态为正常。
6. 16. 1. 2 将测量器放入试验箱,按 0 ℃ ± 2 ℃设定低温试验温度。
6. 16. 1. 3 待试验温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后,持续 16 h。
6. 16. 1. 4 按 6. 5,6. 7 ~ 6. 13 的要求检查测量器工作性能。
6. 16. 2 高温试验
6. 16. 2. 1 对定位仪测量器进行初始检测,确定初始状态为正常。
6. 16. 2. 2 将测量器放入试验箱,按 40 ℃ ± 2 ℃设定高温试验温度。
6. 16. 2. 3 待试验温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后,持续 16 h。
6. 16. 2. 4 按 6. 5,6. 7 ~ 6. 13 的要求检查测量器工作性能。
6. 16. 3 跌落试验
6. 16. 3. 1 对定位仪测量器进行初始检测,确定初始状态为正常。
6. 16. 3. 2 将定位仪测量器以工作状态从 500 mm 的高度自由跌落到混凝土或钢制的平滑、坚硬的刚
性表面两次。
6. 16. 3. 3 按 6. 5,6. 7 ~ 6. 13 的要求检查测量器工作性能。
6. 17 外观检查
人工目视检查。
7 检验规则
7. 1 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检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1 功能要求 5. 2 6. 3 + -
2 分度值 5. 3. 1 6. 4 + -
3 零位漂移 5. 3. 2 6. 5 + +
4 测量范围 5. 3. 3 6. 6 + -
5 单轮前束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5. 3. 3 6. 7 + -
6 车轮外倾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5. 3. 3 6. 8 + +
7 主销后倾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5. 3. 3 6. 9 + +
8 主销内倾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5. 3. 3 6. 10 + +
1
0
JT / T 504—2024
表 4 检验项目(续)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9 退缩角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5. 3. 3 6. 11 + +
10 轴推力角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5. 3. 3 6. 12 + +
11 车桥偏置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5. 3. 3 6. 13 + +
12 车轮转向角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5. 3. 3 6. 14 + +
13 电气安全性 5. 4 6. 15 + -
14 低温要求 5. 5. 1 6. 16. 1 + -
15 高温要求 5. 5. 2 6. 16. 2 + -
16 跌落要求 5. 5. 3 6. 16. 3 + -
17 外观质量 5. 6 6. 17 + +
注:“ + ”为检验,“ - ”为不检验。
7. 2 型式检验
7. 2. 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时;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正式生产后,每两年或累计生产的数量超过 300 台时;
d) 产品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e) 产品转厂生产时;
f)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例行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g)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或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时。
7. 2. 2 型式检验的样机数量按每批 5% 进行检验,若小数点后不足一台按一台处理,但每批不应少于
两台。
7. 2. 3 型式检验中如发现一台不合格时,可以对该批产品中 10% 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及相关项目进
行复检,如仍有一台不合格则此批产品判为不合格。
7. 3 出厂检验
7. 3. 1 每台产品应按出厂检验项目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并附有产品合格证。
7. 3. 2 出厂检验项目全部合格的可判为合格品,有一项不合格者,判为不合格品。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8. 1 标志
8. 1. 1 产品标志
8. 1. 1. 1 产品标牌应固定在仪器机箱的醒目位置,标牌应符合 GB / T 13306 规定。 8. 1. 1. 2 产品标牌应包含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及型号; b) 制造厂名; 1 1
JT / T 504—2024
c) 注册商标;
d) 制造日期和出厂编号;
e) 执行标准编号。
8. 1. 2 包装标志
包装图示标志符合 GB / T 191 的有关规定,应包含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及型号;
b) 制造厂名;
c) 易碎物品,小心轻放;
d) 向上,严禁倒置;
e) 怕雨;
f) 总质量;
g) 包装箱外形尺寸(长 × 宽 × 高);
h) 收、发货单位。
8. 2 包装
8. 2. 1 包装应符合 GB / T 13384 的规定。
8. 2. 2 电器设备应用防潮材料包好,在周围衬垫防震缓冲材料,外罩塑料套后置入包装箱中。
8. 2. 3 不便于装箱或装包的零散件,应扎紧捆牢置于包装箱内适当位置。
8. 2. 4 外露表面应采取防锈措施。
8. 2. 5 装箱时应具有下列技术文件:
a) 装箱清单;
b) 产品合格证;
c) 产品使用说明书;
d) 其他有关技术文件。
8. 2. 6 使用说明书应符合 GB / T 9969 的规定。
8. 3 运输
定位仪应在包装状态下运输,运输中防止剧烈的振动和撞击,不应抛掷、雨淋、受潮,不应与腐蚀性
物质一起运输。
8. 4 储存
定位仪应储存在干燥、通风及无腐蚀性气体侵蚀的仓库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