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200
CCS A 75 4201
武
汉 市 地 方 标 准
DB4201/T 504—2024
代替 DB4201/T 504—201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Assessment code of practice for geological hazard
2024-12-26 发布
2025-01-26 实施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01/T 504—2024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符号 ................................................................................ 3
5
总体要求 ............................................................................ 3
6
基本规定 ............................................................................ 3
6.1
工作内容 ........................................................................ 3
6.2
工作方法 ........................................................................ 4
6.3
工作要求 ........................................................................ 4
6.4
工作程序 ........................................................................ 4
6.5
评估范围 ........................................................................ 4
6.6
评估级别 ........................................................................ 5
6.7
评估指标分级 .................................................................... 5
6.8
不同评估级别的技术要求 ......................................................... 11
7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 12
7.1
一般规定 ....................................................................... 12
7.2
区域地质背景 ................................................................... 12
7.3
气象水文 ....................................................................... 12
7.4
地形地貌 ....................................................................... 13
7.5
地层岩性 ....................................................................... 13
7.6
地质构造 ....................................................................... 13
7.7
岩土工程特性 ................................................................... 13
7.8
水文地质条件 ................................................................... 13
7.9
特殊工程地质问题 ............................................................... 13
7.10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14
8
地质灾害调查 ....................................................................... 14
8.1
一般规定 ....................................................................... 14
8.2
滑坡 ........................................................................... 14
8.3
崩塌 ........................................................................... 15
8.4
泥石流 ......................................................................... 15
8.5
岩溶地面塌陷 ................................................................... 15
8.6
地面沉降 ....................................................................... 15
8.7
不稳定斜坡 ..................................................................... 16
9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 16
9.1
一般规定 ....................................................................... 16
9.2
滑坡 ........................................................................... 16
9.3
崩塌 ........................................................................... 16
9.4
泥石流 ......................................................................... 16
I
DB4201/T 504—2024
9.5 岩溶地面塌陷 ................................................................... 17
9.6 地面沉降 ....................................................................... 17
9.7 不稳定斜坡 ..................................................................... 17
10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 17
10.1 一般规定 ...................................................................... 17
10.2 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 17
10.3 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 21
11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26
11.1 一般规定 ...................................................................... 26
11.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 26
11.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26
11.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 27
12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 ............................................................ 27
12.1 一般规定 ...................................................................... 27
12.2 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27
12.3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28
13 成果编制与提交 .................................................................... 29
13.1 一般规定 ...................................................................... 29
13.2 评估报告 ...................................................................... 29
13.3 成果图件 ...................................................................... 29
13.4 附件 .......................................................................... 29
附录 A (规范性) 区域评估不适用建设项目 ............................................... 30
附录 B (资料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 ........................................... 31
附录 C(规范性)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 ................................................... 32
附录 D (规范性)
致灾地质体稳定性计算 ................................................. 34
附录 E (资料性)
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表 ................................................... 36
附录 F (资料性)
主要地质灾害识别 ..................................................... 37
附录 G(规范性) 建设用地适宜性计算 ................................................... 40
附录 H(资料性)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表 ............................................... 43
附录 I(规范性)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计算 ............................................. 45
附录 J(规范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 ............................................... 47
II
DB4201/T 50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定起草。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本文件代替 DB4201/T 504—2017《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与 DB4201/T 504—2017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扩大了本文件适用范围(见第 1 章);
b) 修订了术语和定义、符号(见第 3 章和第 4 章);
c) 增加了基本规定中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程序、不同评估级别的技术要求。修改了评估
级别,以及滑坡、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分级(见第 6 章);
d) 增加了地质环境条件调查一章(见第 7 章);
e) 将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单独成章(见第 8 章和第 9 章);
f) 修订了预测评估内容(见第 10 章);
g) 增加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一章(见第 12 章);
h) 增加了成果编制与提交的附件要求(见第 13 章);
i) 根据自然资源部令第 8 号有关规定,删除了三级评估内容;
j) 附录部分增加了区域评估不适用建设项目(见附录 A);
k) 附录部分修订了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附录 C);
l) 附录部分增加了致灾地质体稳定性计算(见附录 D);
m) 附录部分增加了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灾害识别(见附录 F);
n) 附录部分改进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计算标准(见附录 G);
o) 附录部分增加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表(见附录 H);
p) 附录部分改进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计算标准,更新了降水量统计表(见附录 I);
q) 附录部分修订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内容(见附录 J)。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官善友、庞设典、万能、陶良、熊启华等。
本文件历次发布版本情况:DB4201/T 504-2017。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电话:027-82700372,邮
箱:whzgjzbs@126.com。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可反馈至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电话
027-85776580,邮箱 172162017@qq.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III
DB4201/T 504—202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规定、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
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与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成果编制与提交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武汉市域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2328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T 401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CJJ 57
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Z/T 0179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Z/T 026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 0283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 0447
岩溶塌陷调查规范(1:50000)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评估区
assessment area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
注:由建设工程用地及规划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影响范围确定。
3.2
地质环境条件
geoenvironmental condtions
与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有关的所有地质要素和相关圈层要素的综合。
注:具体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以及人类活动。
3.3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geological disaster(geodisaster)
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3.4
地质灾害易发区
susceptible area of geohazard
1
DB4201/T 504—2024
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
risk of geohazard
某一区域特定时间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risk assessment of geohazard
对建设工程诱发或者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提出防治
措施建议,编制评估报告的技术活动。
3.7
滑坡
landslide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或者软弱带,产生以水平方向为主的顺坡运
动的过程或现象。
3.8
崩塌
avalanche,fall,rockfall
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以坠落、跳跃、翻滚等为主要方式
的运动过程与现象。
3.9
泥石流
debris flow
山区沟谷或坡面上的松散土体,受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流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沟谷或坡面流动的过程或现象。
3.10
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松散地层压缩所导致的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
3.11
岩溶地面塌陷
karst ground collapse
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陷坑的一种岩溶地质
作用和现象。
3.12
不稳定斜坡
unstable slope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斜坡。
3.1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present situation assessment of geohazard
对地质灾害现状及其危害范围与程度做出分析评价的工作。
3.1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prediction assessment of geohazard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本身也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这些地质
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价的工作。
3.1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geohazard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
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对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
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等工作的总称。
2
DB4201/T 504—2024
3.16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通过地质灾害综合分析,对建设用地是否适宜某种用途以及适宜的程度所进行的评价。
3.17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
assessment of geohazard risk areas
针对特定规划用地开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注:包括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各类规划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4.1
技术参数
D—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指数;
K—岩溶地面塌陷稳定性指数;
P—建设项目用地综合定量分值;
R—降水量指数;
S —最终沉降量;
Y—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
4.2
分区
Ⅰ—建设用地适宜区;
Ⅱ—建设用地基本适宜区;
Ⅲ—建设用地适宜性差区。
5 总体要求
5.1 编制涉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应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附录 A 规定的区域评估不适用建
设项目应单独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其他建设项目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建设单位可不再
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按照区域评估结论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针对规划、建设项目和地质环境条
件等特点,做到精心策划、科学评估,提出资料齐全、科学合理的报告。
5.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湖北省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要求。
6 基本规定
6.1 工作内容
6.1.1 收集评估区规划、设计等相关文件,以及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震地
质、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等相关资料和成果。
6.1.2
调查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6.1.3
调查分析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
3
DB4201/T 504—2024
6.1.4
对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6.1.5
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6.1.6
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6.2
工作方法
6.2.1
采用地质调绘、工程地质类比、成因历史分析、层次分析、数学统计等方法进行。
6.2.2
对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的隐伏结构面、特殊性岩土、地下水等宜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
钻探和采样测试工作。
6.2.3
对岩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评价中的参数宜参考当地勘察工作的经验值。
6.2.4
一级评估应采用定性与半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评价,二级评估宜采用定性或定性与半定
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评价。
6.3
工作要求
6.3.1
建设项目评估结束后两年工程建设仍未进行、建设规划或有关规定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评
估工作。
6.3.2
建设项目评估结束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工程建设方案变化大时,应根据建设
工程特点重新进行评估。
6.3.3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成果每五年进行更新,特定区域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或规划有重大调整
的,应及时开展补充评估。
6.4
工作程序
6.4.1
接受评估工作任务后,应根据建设工程或规划特点,在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和现场踏勘基础上,
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初步分析。
6.4.2
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建设工程或规划特点,确定评估区面积,划分评估级别,
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6.4.3
应调查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其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
6.4.4
应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特征,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6.4.5
应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建设工程或规划特点对建设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价。
6.4.6
应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6.4.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工作程序框图参见附录 B。
6.5
评估范围
6.5.1
评估范围应根据建设项目用地及规划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影响范围综合
确定。
6.5.2
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应根据《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
的易发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评估单元,针对各评估单元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5.3
线状工程评估范围应由线路中心向两侧扩大,宜不小于 500m,具体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工程
特点扩展到地质灾害体的影响范围。
6.5.4
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评估区应包括地质灾害体的影响范围。
6.5.5
泥石流评估区应包括所在的河、沟以上至地表分水岭及泥石流的影响范围。
6.5.6
岩溶地面塌陷评估区应根据所在的岩溶水文地质单元划分,结合可溶岩的埋深和分布特征、地
下水的变化特点综合确定。评估区为隐伏岩溶时应通过收集资料或物探、钻探验证分析确定。
6.5.7
地面沉降评估区应以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影响边界或欠固结土分布埋藏条件确定。
4
DB4201/T 504—2024
6.6
评估级别
6.6.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
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
类,见表 1。
表 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地质环境条件 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建 设场地有活动断裂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建设 场地附近有活动断裂,地震基本 烈度 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0g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建设 场地附近无活动断裂,地震基 本烈度小于或等于 6 度,地震 动峰值加速度小于 0.10g
地形地貌 地 形 复 杂 , 相 对 高 差 > 200m,地面坡度以>25°为 主,地貌类型多样 地形较简单,相对高差 50m~ 200m,地面坡度以 8°~25°的为 主,地貌类型较单一 地形简单,相对高差<50m,地 面坡度<8°,地貌类型单一
地层岩性和岩土工 程地质性质 岩性岩相复杂多样,岩土体 结构复杂,工程地质性质 差;一级阶地填土、软土及 含软黏性土互层土总厚度 大于等于 8m 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岩土体结构 较复杂,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一 级阶地填土、软土及含软黏性土 互层土总厚度小于 8m,高阶地上 述土层总厚度大于 5m 岩性岩相变化小,岩土体结构 较简单,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 育,岩体破碎 地质构造较复杂,有褶皱、断裂 分布,岩体较破碎 地质构造较简单,无褶皱、断 裂,裂隙发育
水文地质条件 具三层以上含水层,水位年 变幅>20m,水文地质条件 不良 有二至三层含水层,水位年变幅 5m~20m,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单层含水层,水位年变幅<5m, 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地质灾害及不良地 质现象 发育强烈,危害大 发育中等,危害中等 发育弱或不发育,危害小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 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 的影响、破坏严重 人类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的 影响、破坏较严重 人类活动一般,对地质环境的 影响、破坏小
注:每类条件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有一条符合条件者即为该类复杂类型。
6.6.2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可按本文件附录 C 确定,临建、改扩建工程参照执行。
6.6.3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一级评
估和二级评估,见表 2。区域评估均为一级评估。
表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建设项目重要性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 一级 一级 二级
较重要 一级 一级 二级
一般 一级 二级 二级
6.7
评估指标分级
5
DB4201/T 504—2024
6.7.1
地质灾害危险性应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三个指标确定。
6.7.2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根据地质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确定,分为强发育、中等发育和弱发育三级:
a)
滑坡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3和表4确定。
表 3
滑坡发育程度分级表
发育程度 发 育 特 征
强发育 a)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 湿、饱水 b)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 c)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
中等发育 a)滑坡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为 30°~45° b)滑体平均坡度为 25°~40°,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 c)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
弱发育 a)滑坡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 b)滑体平均坡度<25°,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 c)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裂缝已被充填
表 4
滑坡变形阶段及特征表
变形阶段 滑动带(面) 滑坡前缘 滑坡后缘 滑坡两侧 滑坡体
弱变形 阶段 主滑段滑动带(面) 在蠕动变形,但滑体 尚来沿滑动带位移 无明显变化,未发现 新的泉点 地表建设工程出现 一条或数条与地形 等高线大体平行的 拉张裂缝,裂缝断 续分布 无明显裂缝,边 界不明显 无明显异常,偶见 “醉树”
强变形 阶段 主滑段滑动带(面) 已大部分形成,部分 探井及钻孔发现滑 带有镜面、擦痕及搓 揉现象,滑体局部沿 滑动带位移 常有隆起,发育放射 状裂缝或大体垂直 等高线的压张裂缝, 有时有局部坍塌现 象或出现湿地或泉 水溢出 地表或建设工程拉 张裂缝多而宽且贯 通,外侧下错 出现雁行羽状剪 裂缝 有裂缝及少量沉陷 等异常现象,可见 “醉汉林”
滑动阶段 滑动带(面)已部分 形成,滑带土特征明 显且新鲜,绝大多数 探井及钻孔发现滑 动带有镜面,擦痕及 搓揉现象,滑带土含 水量常较高 出现明显的前出口 并经常错出。剪出口 附近湿地明显。有一 个或多个泉点,有时 形成了滑坡舌,鼓张 及放射状裂缝加剧 并常伴有坍塌 张裂缝与滑坡两侧 羽状裂缝连通,常 出现多个阶坎或地 堑式沉陷带。滑坡 壁常较明显 羽状裂缝与滑坡 后 缘 张 裂 缝 连 通,滑坡周界明 显 有差异运动形成的 纵向裂缝;中、后 部有水塘,不少树 木成“醉汉林”。 滑坡体整体位移
停滑阶段 滑体不再沿滑动带 位移,滑带土含水量 降低,进人固结阶段 滑坡舌伸出,覆盖于 原地表上或到达前 方阻挡体而壅高,前 缘湿地明显,鼓丘不 再发展 裂缝不再增多,不 再扩大,滑坡壁明 显 羽状裂缝不再扩 大,不再增多甚 至闭合 滑 体 变 形 不 再 发 展,原始地形总体 坡度显著变小,裂 缝不再扩大增多甚 至闭合
6
DB4201/T 504—2024
b) 崩塌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5确定。
表 5
崩塌发育程度分级表
发育程度 发育特征
强发育 崩塌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评估区或周边同类崩塌分布多,大多已发生;崩塌体上方发育多条平行沟 谷的张性裂隙,主控裂隙面上宽下窄,且下部向外倾,裂隙内近期有碎石土流出或掉块,底部岩(土)体有 压碎或压裂状;崩塌体上方平行沟谷的新生裂隙明显
中等发育 崩塌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评估区或周边同类崩塌分布较少,有个别发生;崩塌体主控破裂面直立 呈上宽下窄,上部充填杂土生长灌木杂草,裂面内近期有碎石土流出或掉块现象;崩塌上方有新生的细小 裂隙分布
弱发育 崩塌处于稳定状态,评估区或周边同类崩塌分布但均无发生;危岩体破裂面直立,上部充填杂土,灌木年 久茂盛,多年来裂面内无掉块现象;崩塌上方无新裂隙分布
c) 泥石流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6、表7和表8确定。
表 6
泥石流发育程度分级表
发育程度 发育特征
强发育 评估区位于泥石流冲淤范围内的沟中和沟口,中上游主沟和主要支沟纵坡大,松散物源丰富,有堵塞成堰 塞湖(水库)或水流不通畅,区域降雨强度大
中等发育 评估区局部位于泥石流冲淤范围内的沟上方两侧或距沟口较远的堆积区中下部,中上游主沟和主要支沟纵 坡较大,松散物源较丰富,水流基本通畅,区域降雨强度中等
弱发育 评估区位于泥石流冲淤范围外历史最高泥位以上的沟上方两侧高处和距沟口较远的堆积区边部,中上游主 沟和支沟纵坡小,松散物源少,水流通畅,区域降雨强度小
表 7
泥石流发育程度量化评分及评判等级标准
序 号 影响因素 量 级 划 分
强发育(A) 得 分 中等发育(B) 得 分 弱发育(C) 得 分 不发育(D) 得 分
1 崩塌、滑坡及 水土流失(自 然和人为活动 的)严重程度 崩塌、滑坡等重力 侵蚀严重,多层滑 坡和大型崩塌,表 土疏松,冲沟十分 发育 21 崩塌、滑坡发育,多 层滑坡和中小型崩 塌,有零星植被覆益, 冲沟发育 16 有零星崩塌、 滑坡和冲沟 存在 12 无崩塌、滑 坡、冲沟或 发育轻微 1
2 泥砂沿程补给 长度比/% >60 16 60~30 12 30~10 8 <10 1
3 沟口泥石流堆 积活动程度 主河河形弯曲或堵 塞,主流受挤压偏 移 14 主河河形无较大变 化,仅主流受迫偏移 11 主河形无变 化,主流在高 水位时偏,低 水位时不偏 7 主河无河 形变化,主 流不偏 1
4 河沟纵坡/% >12° 12 12°~6° 9 6°~3° 6 <3 1
7
DB4201/T 504—2024
表 7
泥石流发育程度量化评分及评判等级标准(续)
序 号 影响因素 量 级 划 分
强发育(A) 得 分 中等发育(B) 得 分 弱发育(C) 得 分 不发育(D) 得 分
5 区域构造影响 程度 强抬升区,6 级以上 地震区,断层破碎 带 9 抬升区,4~6 级地震 区,有中小支断层 7 相对稳定区, 4 级以下地震 区,有小断层 5 沉降区,构 造影响小 或无影响 1
6 流域植被覆盖 率/% <10 9 10~30 7 30~60 5 >60 1
7 河沟近期一次 变幅/m >2 8 2~1 6 1~0.2 4 <0.2 1
8 岩性影响 软岩 6 软硬相间 5 风化强烈和 节理发育的 硬岩 4 硬岩 1
9 沿沟松散物储 量/(10 4m 3/km 2) >10 6 10~5 5 5~1 4 <1 1
10 沟岸山坡坡 度% >32 >62.5 6 32~25 62.5~46.6 5 25~15 46.6~26.8 4 <15 <26.8 1
11 产沙区沟槽横 断面 V 型谷、U 型谷、谷 中谷 5 宽 U 型谷 4 复式断面 3 平坦型 1
12 产沙区松散物 平均厚度/m >10 5 10~5 4 5~1 3 <1 1
13 2 流域面积/km 0.2~5 5 5~10 4 10~100 3 >100 1
14 流域相对高差 /m >500 4 500~300 3 300~100 2 <100 1
15 河沟堵塞程度 严重 4 中等 3 轻微 2 无 1
评判等级标准 综合得分 116~130 87~115 <86
发育程度等级 强发育 中等发育 弱发育
表 8
泥石流堵塞程度分级表
堵塞程度 特 征
严 重 河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物质组成黏性大, 稠度高,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
中 等 沟槽较顺直,沟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小于 60°,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 堵塞情况一般,流体多呈稠浆--稀粥状
轻 微 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物质组成黏度小,阵流的间隔 时间短而少
d)
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定性分级根据表9确定,也可按附录D计算岩溶地面塌陷稳定性指数K,
按表10半定量确定岩溶地面塌陷稳定性和发育程度。当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后
综合确定。
8
DB4201/T 504—2024
表 9
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分级表
发育程度 发育特征
强发育 a)以纯厚层灰岩为主,岩溶强发育,地下存在土洞或有地下暗河通过; b)上覆松散层厚度<30m,地下水位变幅大,水位在基岩面上下波动; c)地面多处下陷、开裂,塌陷严重; d)建(构)筑物变形、开裂明显
中等发育 a)以次纯灰岩为主,岩溶中等发育; b)上覆松散层厚度 30m~50m,地下水位变幅不大,水位在基岩面以下; c)地面塌陷、开裂明显; d)建(构)筑物有变形、开裂现象
弱发育 a)灰岩质地不纯,岩溶弱发育; b)上覆松散层厚度>50m,地下水位变幅小,水位在基岩面以上; c)地面塌陷、开裂不明显; d)建(构)筑物无变形、开裂现象
注:上述各发育特征因素满足 2 项即可,并按照强至弱顺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