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3.080 DB4403
CCS A 18
深
圳 市 地 方 标 准
DB4403/T 550—2024
医育结合托育机构服务规范
Specification of healthcare-nursing integrated childcare institution
service
2024-12-05 发布
2025-01-01 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03/T 550—2024
目
次
前言 ................................................................................. III
引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通则 ................................................................................ 1
4.1 运营模式 ........................................................................ 1
4.2 服务原则 ........................................................................ 2
4.3 服务内容 ........................................................................ 2
4.4 服务保障 ........................................................................ 2
5 健康监测 ............................................................................ 3
6 膳食营养 ............................................................................ 3
7 生活照护 ............................................................................ 3
7.1 总体要求 ........................................................................ 3
7.2 睡眠 ............................................................................ 4
7.3 进食饮水 ........................................................................ 4
7.4 盥洗 ............................................................................ 4
7.5 穿脱衣服 ........................................................................ 5
7.6 如厕 ............................................................................ 5
7.7 身体活动 ........................................................................ 5
8 早期发展促进 ........................................................................ 5
8.1 总体要求 ........................................................................ 5
8.2 语言发展促进 .................................................................... 6
8.3 认知发展促进 .................................................................... 6
8.4 情感与社会性促进 ................................................................ 6
8.5 动作发展促进 .................................................................... 6
9 伤害与疾病预防 ...................................................................... 6
9.1 伤害预防 ........................................................................ 7
9.2 疾病预防 ........................................................................ 7
10 家社支持 ........................................................................... 7
10.1 健康教育 ....................................................................... 7
10.2 互动交流 ....................................................................... 8
10.3 咨询转介 ....................................................................... 8
10.4 社区联动 ....................................................................... 8
I
DB4403/T 550—2024
11 评价与改进 ......................................................................... 8
附录 A(规范性) 人员要求 ..............................................................9
A.1 人员类型 ........................................................................ 9
A.2 人员职责及资质 .................................................................. 9
A.3 人员配比 ....................................................................... 10
A.4 人员培训 ....................................................................... 10
A.5 人员健康 ....................................................................... 10
A.6 人员行为 ....................................................................... 10
附录 B(规范性) 卫生要求 .............................................................11
B.1 环境卫生 ....................................................................... 11
B.2 玩具、用品卫生 ................................................................. 11
B.3 个人卫生 ....................................................................... 11
附录 C(规范性) 安全要求 .............................................................12
附录 D(资料性) 健康监测常用表格 .....................................................13
参考文献 .............................................................................. 17
II
DB4403/T 55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本文件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局、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卫生监督局、深圳市龙华区卫生监督所、深圳市光明区卫生监督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晓红、幸思忠、韩静、朱元方、张铨富、冯承芸、邹丽、王维、许咏诗、孟
利平、黄晓莉、马翔宇、吴序一、李睿、万小红、李海林、黄锦生、胡文敏、钟小娟、蔡翠玉、叶海峰、
林彩华、林冠荣、李少华、刁彦君、陈杨、罗悦圣、吴恋。
III
DB4403/T 550—2024
引
言
婴幼儿照护服务是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2019
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推
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并指出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2023年10月,国家卫生
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
托育机构作为功能社区签约对象,签订服务协议,采取巡回指导或协议派驻等方式,开展婴幼儿健康管
理服务”“鼓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建立联系,定期上门对接和指导”。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方案措施。2024年4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多部门
联合印发《广东省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卫生健康系统资源
优势,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发展托育服务”。“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托
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深圳市在落实卫生健康部门对托育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咨询服务、监督检查等职责的同时,一直积
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新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步建立将医疗保健和养育照护
相结合的“医育结合”模式。为及时总结深圳市医育结合托育服务模式的实践经验,全面推进深圳市医
育结合托育机构建设,实现深圳市医育结合托育机构服务的统一、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全
国医育结合托育机构服务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借鉴,特制定本文件。
IV
DB4403/T 550—2024
医育结合托育机构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医育结合托育机构服务的通则以及健康监测、膳食营养、生活照护、早期发展促进、
伤害与疾病预防、家社支持、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服务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内医育结合托育机构开展服务工作,其他托育机构的服务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6675(所有部分)
玩具安全
GB 1929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GB/T 40248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
JGJ 39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WS 10014
学校及托幼机构饮水设施卫生规范
SJG 120—2022
中小学校项目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医育结合
healthcare-nursing integrated
将医疗保健理念及服务融入婴幼儿照护过程,促进婴幼儿的科学养育与健康成长。
3.2
医育结合托育机构
healthcare-nursing integrated childcare institution
以医育结合(3.1)为运营理念,综合运用医疗保健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为婴幼儿提供生活照料、
膳食营养管理、健康监测、早期发展促进、伤害与疾病预防等照护服务的机构。
4 通则
4.1 运营模式
医育结合托育机构的运营模式包括:
——由医疗机构开办,结合自身医疗保健专业优势提供照护服务;
——由非医疗机构开办,与医疗机构建立对口协作关系,结合医疗机构的医疗保健专业力量提供
照护服务。
注:医疗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界定的机构类型。
1
DB4403/T 550—2024
4.2
服务原则
服务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尊重儿童:坚持儿童优先,保障儿童权利。尊重婴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促
进每个婴幼儿全面发展;
b)
安全健康:最大限度地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充分运用医疗保健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
做好婴幼儿的安全防护、营养膳食、疾病防控等工作;
c)
积极回应:提供支持性环境,敏感观察婴幼儿,理解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及时给予
积极适宜的回应;
d)
科学规范:根据国家和地方关于托育服务的要求和规范,合理安排婴幼儿的生活和活动,满
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4.3
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
健康监测: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观察与监测;
b)
膳食营养:为婴幼儿提供健康的膳食和科学的营养管理;
c)
生活照护:围绕婴幼儿睡眠、用餐、饮水、盥洗、如厕、身体活动等每日生活各个方面提供
照护服务;
d)
早期发展促进:通过提供交流、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能
力、情感与社会性、粗大动作及精细动作的发展;
e)
伤害与疾病预防:通过采取伤害与疾病预防及控制措施,保障婴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f)
家社支持:通过健康教育、信息交流、咨询转介、社区联动,多方协作共同实现婴幼儿的科
学养育与健康成长。
4.4 服务保障
4.4.1 机制建设
4.4.1.1 应与提供专业支撑的医疗机构(见 4.1)明确其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包
括但不限于:
a)
与医育结合托育机构之间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设专人对接医育结合托育机构转介的婴幼儿;
b)
为医育结合托育机构提供婴幼儿医疗保健专业知识培训与指导;
c)
为家庭提供健康教育与育儿指导;
d)
支持医育结合托育机构开展婴幼儿健康监测、健康问题干预、疾病防治与应急处理。
4.4.1.2
应建立保障各项服务有效运转的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卫生保健工作制度、保育工作制度、安
全管理制度、信息公示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和后勤管理制度。
4.4.2
人员要求
工作人员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4.4.3
卫生要求
卫生管理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4.4.4
安全要求
安全管理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2
DB4403/T 550—2024
5 健康监测
5.1 应建立婴幼儿个人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婴幼儿的入托体检证明、预防接种证明、入
托基本情况登记(含过敏史和疾病史)、生长发育监测记录、日常成长记录、健康评估报告。
5.2
应每日对婴幼儿进行晨间和午间健康检查(晨午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记录,检查内容包括
但不限于:
a)
在家有无异常情况;
b)
精神状况;
c)
有无发热和皮肤异常;
d)
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
5.3
应对婴幼儿进行全日健康观察,观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婴幼儿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精神状况、
情绪、行为、室内外活动的情况,敏感识别疾病征兆,发现异常及时向卫生保健人员反馈,与家长沟通,
并做好记录。
5.4
应督促家长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要求,完成婴幼儿在相应月龄的体检。有条件的机构
可协调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为婴幼儿提供多元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5.5
应在医疗机构指导下每半年对婴幼儿的身高、体重等健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健康指导建
议。
5.6
发现婴幼儿健康监测结果存在异常的,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做好记录,敦促家长带婴幼儿就医,
宜为家长联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指导或干预。
5.7
宜协调医疗机构为婴幼儿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宜向婴幼儿家长普及小儿推拿、穴位贴敷、药浴
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5.8 婴幼儿健康监测常用的表格见附录 D。
6 膳食营养
6.1 应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制定膳食计划和带量食谱,为婴幼儿提供与年龄发育特点相适应的食物,
促进婴幼儿规律进餐。
6.2
婴幼儿膳食应由专人负责,食谱应每 1 周~2 周更新 1 次。工作人员与婴幼儿的膳食应严格分开。
6.3
应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每季度至少进行 1 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估。婴幼儿各类食物的搭配及营
养素的摄入见 DB4403/T 489—2024。
6.4
应加强关注并妥善安排食物过敏婴幼儿的每日膳食;宜根据机构自身条件和医疗机构提供的喂养
建议,为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婴幼儿提供特殊膳食;婴幼儿需进行特殊喂养的,应获得婴幼儿家长
提供的书面说明。
6.5
不同月龄婴幼儿的膳食营养照护要点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
的通知》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托育机构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试行)的通知》。
7 生活照护
7.1 总体要求
7.1.1 应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月龄婴幼儿成长规律和特点创设一日生活流程。不同月龄婴
幼儿一日生活流程创设要点见《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深圳市托育机构一日活动指引(试行)的通知》。
7.1.2
应在每日生活照护过程中融入对婴幼儿的回应性照护,回应性照护的要点包括:
3
DB4403/T 550—2024
a)
建立关系:与婴幼儿建立安全、温暖、积极的关系;
b)
敏感观察:敏锐观察,正确解读婴幼儿的哭闹、语言、表情和动作等线索背后的需要;
c)
恰当回应:通过肌肤接触、眼神、微笑、语言支持性手段等形式,及时、合理地回应婴幼儿
的需求;
d)
互动沟通:陪伴婴幼儿时应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了解婴幼儿独特的沟通方式,传递婴幼
儿能识别的回应信息,维持互动。
7.2 睡眠
7.2.1 应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和设施,白天睡眠不应过度遮蔽光线,应设独立床位。
7.2.2 应保障婴幼儿睡眠安全与卫生,避免卧具及周边、婴幼儿衣物中遗留细小或尖锐物品,避免婴
幼儿佩戴影响睡眠的头饰,避免婴幼儿口中含有食物或其他物品。
7.2.3
应避免婴幼儿睡前进行剧烈运动,并开展相关活动调整婴幼儿睡前状态,如讲故事、播放轻柔
音乐。
7.2.4
应培养婴幼儿自主入睡习惯,并根据婴幼儿能力水平培养自主穿脱衣物鞋袜的自理能力。
7.2.5
婴幼儿睡眠期间应全程照看,每隔 10 分钟~15 分钟进行巡视检查,巡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婴
幼儿的睡姿、体温、面色、呼吸以及被褥情况,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7.2.6
发现婴幼儿存在睡眠时间过短、易醒、入睡难等问题时,及时向卫生保健人员反馈,与家长沟
通、提供改善指导,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宜为家长联系医疗机构给予专业指导或干预。
7.2.7
不同月龄婴幼儿睡眠照护要点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的
通知》。
7.3 进食饮水
7.3.1 应与家庭配合,为母亲入园亲喂母乳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辅食。
7.3.2 应为婴幼儿提供安静、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协助或引导婴幼儿自主进食,鼓励婴幼儿表达
需求、及时回应,顺应喂养,不强迫进食。
7.3.3
餐前应避免婴幼儿进行剧烈运动,协助或引导婴幼儿洗手,餐后安排婴幼儿进行安静活动或散
步。
7.3.4
婴幼儿用餐过程应注意以下事项:
a)
密切观察婴幼儿的进食状态,尤其是引入新食物时,发现婴幼儿产生不良反应(如皮疹、呕
吐、腹泻)的,立即停止进食,及时通知卫生保健人员和家长,做好记录,必要时协助安排
就医;
b)
发现婴幼儿存在拒食、厌食、挑食等问题的,及时与家长沟通,协同改善存在问题,必要时
宜为家长联系医疗机构给予专业指导或干预。
7.3.5
应保证婴幼儿按需饮水,并做好记录。每日上午、下午各安排 1 次~2 次集中饮水,每次饮水
量为 50 ml~100 ml,并根据季节变化酌情调整饮水量。
7.3.6 应根据幼儿能力特点,指导幼儿掌握正确饮水方式,引导幼儿自主饮水,培养良好的饮水习惯。
7.4 盥洗
7.4.1 应培养婴幼儿形成良好的手部清洁习惯(如洗手、擦手)。洗手前调试水温,洗手时辅助或引
导婴幼儿挽起衣袖,清洗手心、手背、指缝、手指、手腕等部位,宜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手部清洁的时
间段包括但不限于婴幼儿入园时、进食前、如厕后、外出活动归来时。
7.4.2
餐后应辅助或引导婴幼儿擦嘴;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帮助婴幼儿清洁口腔或引导婴
幼儿漱口、刷牙。
4
DB4403/T 550—2024
7.4.3
应引导婴幼儿逐步形成节水意识及安全意识。
7.4.4
盥洗过程应加强看护,发现婴幼儿衣物沾湿、沾污等情况,及时予以更换。
7.4.5
应保持地面干爽、清洁,可巧用图片、标识等为婴幼儿创设整洁、温馨的盥洗环境。
7.4.6
婴幼儿进食后 30 分钟内不宜洗澡。
7.5
穿脱衣服
7.5.1
应营造安全舒适的穿脱衣服环境,注意保护婴幼儿隐私。
7.5.2
应根据环境温度变化及活动需要及时为婴幼儿添减衣物。
7.5.3
为婴幼儿更换衣物时,应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婴幼儿拉伤、关节脱臼及其他危险情况。
7.5.4
应根据幼儿能力水平,引导幼儿自主穿脱衣服和整理衣物。
7.6
如厕
7.6.1
应随时注意观察婴幼儿发出的信号,对于使用尿布的婴幼儿,应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干爽;
对 1 岁~2 岁的幼儿,鼓励其主动表达大小便需求,形成一定的排便规律,逐渐学会使用便盆;对 2 岁
以上的幼儿,培养其自主如厕和穿脱衣服的能力。
7.6.2
婴幼儿如厕时弄脏衣物的,应及时进行更换、清洗。
7.6.3
应观察记录婴幼儿每日大小便情况,包括性状、颜色、频次等,发现异常向卫生保健人员反馈,
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宜为家长联系医疗机构给予专业指导或干预。
7.6.4 如厕环境应保持通风、干爽、清洁、无异味。
7.7 身体活动
7.7.1 应每日为婴幼儿安排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不同成长阶段的婴幼儿身体活动建议如下:
a) 身体活动时间:1 岁以下婴儿每天多次以多种方式进行身体活动,特别是互动式地板上游戏,
次数越多越好;对不能自主行动的婴儿,每天至少进行 30 分钟的俯卧位伸展(肚皮时间);
1 岁~3 岁幼儿每天至少进行 3 小时各种类型、各种运动强度的身体活动;
b)
受限时间:婴幼儿每次受限(如坐在婴儿车或绑在照护者的背上)均不超过 1 小时;
c)
久坐屏幕时间:不满 2 岁的婴幼儿不宜观看电子屏幕;2 岁及以上幼儿久坐屏幕时间每天不超
过 1 小时。
注1:身体活动是比休息时消耗更多能量的身体动作。对于婴幼儿来说,主要体现为行走、爬行、跑步、跳跃、平
衡、攀爬、穿越物体、跳舞、骑自行车、跳绳等。
注2:久坐屏幕时间是观看电子屏幕娱乐节目(如看电视、电脑、移动设备)所花费的时间,不包括需要进行身体
活动或运动的屏幕游戏。
7.7.2
应在各个生活环节中,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和器械,创造丰富的身体活动环境,并确保活
动环境、设施及材料安全、卫生。
7.7.3
婴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不少于 2 小时。遇特殊天气情况,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或取消户外
活动。
7.7.4
活动过程中,应加强看护,避免运动伤害,并注意观察婴幼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呼吸、出汗
情况,及时调整活动量,如发生意外伤害及时采取措施,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协助就医。
8 早期发展促进
8.1 总体要求
5
DB4403/T 550—2024
8.1.1
应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月龄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科学的早期发展促进计划,
并定期评估婴幼儿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对计划进行动态调整。
8.1.2
应将回应性照护融入婴幼儿早期发展促进服务过程,回应性照护的要点见 7.1.2。
8.1.3
发现婴幼儿在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动作等能力发展方面存在偏离或落后的,应及时与
家长沟通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宜为家长联系医疗机构给予专业指导或干预。
8.2 语言发展促进
8.2.1 应创设丰富的应答语言环境,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保持与婴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婴幼儿
倾听、理解和模仿语言。
8.2.2
应结合不同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通过阅读绘本、学习儿歌等多种方式,培养婴幼儿早期
阅读兴趣和习惯。
8.2.3
不同月龄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促进照护要点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
(试行)的通知》。
8.3 认知发展促进
8.3.1 应创设环境以促进婴幼儿通过视、听、触摸等多种感知觉活动与环境充分互动,丰富认识和记
忆经验。
8.3.2
应保护婴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耐心回应婴幼儿的提问。在保障婴幼儿安全健康
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婴幼儿的主动探索。
8.3.3
不同月龄婴幼儿认知发展促进方面的照护要点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保育指导
大纲(试行)的通知》。
8.4 情感与社会性促进
8.4.1 应观察了解每一位婴幼儿独特的沟通方式和情绪表达特点,正确判断婴幼儿的需求,给予及时、
恰当、积极的回应。
8.4.2
应与婴幼儿建立信任和稳定的情感联结,使婴幼儿有安全感。
8.4.3
应结合一日生活和活动常规,开展规则游戏,帮助婴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逐步发展规则意识,
适应集体生活。
8.4.4
不同月龄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促进的照护要点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保育指导
大纲(试行)的通知》。
8.5 动作发展促进
8.5.1 发展粗大动作。安排类型丰富的活动和游戏,循序渐进地发展婴幼儿的粗大动作,可通过抛接
球、走平衡木、攀爬等方式促进婴幼儿掌握大运动技能。
注:粗大动作包括但不限于抬头、翻身、坐、钻、爬、站、走、跑、跳。
8.5.2
发展精细动作。应引导婴幼儿操作适宜的材料,发展婴幼儿的精细动作。鼓励婴幼儿抓取食物、
用水杯喝水、用勺子吃饭;可通过涂鸦、拼搭、简单手工等方式,锻炼婴幼儿的手部灵活性及手眼协调
性。
注:精细动作包括但不限于摸、抓、握、捏。
8.5.3
不同月龄婴幼儿动作发展的照护要点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
行)的通知》。
9
伤害与疾病预防
6
DB4403/T 550—2024
9.1
伤害预防
9.1.1
应多维度开展婴幼儿的伤害预防,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安全管理、改善环境、加强日常照护,掌
握各类伤害(如窒息、跌倒伤、烧烫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常见的婴幼儿伤害类型及预防措施见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托育机构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试行)的通知》。
9.1.2
制定和落实婴幼儿的各种伤害预防管理细则,应对工作人员、家长及幼儿加强婴幼儿伤害预防
教育,宜每半年对工作人员开展 1 次婴幼儿急救技能培训及应急演练。
9.1.3 应每日在婴幼儿入托前进行机构安全巡查,排除环境中的安全隐患。
9.1.4 在婴幼儿生活照护中,工作人员应与婴幼儿保持较近距离并确保婴幼儿在视线范围内。
9.1.5 应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有效沟通途径,提升救治的便捷性与及时性。
9.2 疾病预防
9.2.1 应对婴幼儿及其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增强婴幼儿体质,提升婴幼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9.2.2 婴幼儿常见病预防和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 对有视力低常、听力异常、龋齿等问题的婴幼儿进行登记管理,督促家长带患儿进行诊断和
矫治;
b)
对有营养不良、贫血、超重和肥胖等营养性疾病的婴幼儿进行登记管理,督促家长带患儿进
行治疗和复诊;
c)
对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癫痫等疾病,或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的婴幼儿进行登记管理,
加强日常健康观察和保育护理工作。
9.2.3
婴幼儿传染病预防和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
建立由机构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机构各项传染病预
防控制管理工作;
b)
督促家长按免疫程序和要求完成婴幼儿预防接种,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婴幼儿常规接
种、群体性接种或应急接种工作;
c)
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疑似病例的,采取以下措施:
1)
及时在法定时限内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对(疑似)病例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2)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疑似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实施随时性消毒
与终末消毒;
3)
加强晨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
4)
做好婴幼儿每日出勤登记,加强婴幼儿缺勤登记跟踪,及时排查和控制婴幼儿受传染的
风险;
5)
患儿返回机构时,应查验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由卫生保健人员评估是否达到复课
要求。
9.2.4
应关注婴幼儿心理行为健康,定期开展婴幼儿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发现婴幼儿疑似存在心理健
康问题的,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做好记录,敦促家长带婴幼儿就医,宜为家长联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指导
或干预。
10 家社支持
10.1 健康教育
10.1.1 应根据婴幼儿的卫生保健需求及不同季节、疾病流行等情况制定全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组
织实施。
7
DB4403/T 550—2024
10.1.2
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家长和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如健康讲座、育儿沙龙、育儿学校、宣传专
栏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膳食营养、心理卫生、行为习惯培养、疾病预防、儿童安全。
10.1.3
应做好健康教育记录,定期评估相关知识知晓率、婴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情况、婴幼儿
健康状况等健康教育效果。
10.2
互动交流
10.2.1
应每日以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家长沟通婴幼儿在托及在家的饮食、睡眠、排便、参与各类活动
的情况。每学期与家长进行 1 次~2 次集中沟通交流,如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等。
10.2.2
应定期组织亲子活动、观摩活动,设定家长开放日,宜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各类活动。
10.2.3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10.3
咨询转介
应建立医疗机构、托育机构、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实现三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咨询解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