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JG 180-2024 托育机构建筑设置标准

SJG 180-2024 托育机构建筑设置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05.38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4-26 16:43:42



相关搜索:

内容简介

SJG 180-2024 托育机构建筑设置标准 深 圳 市 工 程 建 设 地 方 标 准
SJG
SJG 180 – 2024
托育机构建筑设置标准
Standar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ldcare institution in buildings
2 0 2 4 -11 -11
发 布 20 2 5 -01 -01 实 施


圳 市 住 房 和 建 设 局 联合发布
圳 市 卫 生 健 康 委 员 会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托育机构建筑设置标准
Standar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ldcare institution in buildings
SJG 180 - 2024
2024 深

2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 2023 年度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
一批)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
标准,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选址与规模;4.空间功能与指标;5.室内环境;6.
建筑设备。
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批准发布,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
员会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实施
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地址:深圳市福田区
上步中路园岭五街 8 号,邮编:518028),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 :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
本 标 准 参 编 单 位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许可审查中心
深圳市托育服务协会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
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关
婷 杨 娟 陆 草 刘 丹 刘智忠

斌 曾丽仪 于 露 彭中华 高 峣

真 刘相前 骆婉婧 李海飞 马 瑞
丁灵芝
彭子友 欧雅姿 李晓山 尚 丽
陈天予 蔡 月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李朝晖
彭建虹 冯承芸 苏君康 关 刚
李晓光 刘 刚
3


1
总则.................................................................................................................................................................1
2
术语.................................................................................................................................................................2
3
选址与规模....................................................................................................................................................3
3.1
选址........................................................................................................................................................3
3.2
规模........................................................................................................................................................3
3.3
建筑........................................................................................................................................................3
4
空间功能与指标........................................................................................................................................... 6
4.1
一般规定................................................................................................................................................ 6
4.2
生活用房................................................................................................................................................ 7
4.3
服务管理用房.........................................................................................................................................8
4.4
附属用房................................................................................................................................................ 9
4.5
室外活动场地.......................................................................................................................................10
5
室内环境......................................................................................................................................................12
5.1
光环境..................................................................................................................................................12
5.2
声环境..................................................................................................................................................13
5.3
空气质量.............................................................................................................................................. 14
6
建筑设备......................................................................................................................................................16
6.1
给水排水.............................................................................................................................................. 16
6.2
通风和空气调节................................................................................................................................... 17
6.3
建筑电气.............................................................................................................................................. 18
6.4
智能化设计...........................................................................................................................................19
本标准用词说明................................................................................................................................................20
引用标准名录....................................................................................................................................................21
附:条文说明....................................................................................................................................................22
4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2
3
Site Selection and Scale................................................................................................................................3
3.1
Site Selection.......................................................................................................................................... 3
3.2
Scale.......................................................................................................................................................3
3.3
Building..................................................................................................................................................3
4
Spatial Functions and Indicators..................................................................................................................6
4.1
General Provisions...................................................................................................................................6
4.2
Living Room........................................................................................................................................... 7
4.3
Service Management Room......................................................................................................................8
4.4
Ancillary Rooms......................................................................................................................................9
4.5
Outdoor Event Venues............................................................................................................................10
5
Indoor Environment.................................................................................................................................... 12
5.1
Light Environment.................................................................................................................................12
5.2
Acoustic Environment............................................................................................................................13
5.3
Air Quality............................................................................................................................................14
6
Construction Equipment............................................................................................................................. 16
6.1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16
6.2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17
6.3
Building Electrical.................................................................................................................................18
6.4
Intelligent Design.................................................................................................................................. 19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2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21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22
5
1


1.0.1
为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指导托育服务机构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推进
托育机构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新建、改建及扩建托育机构的建筑设置。
1.0.3
托育机构建筑设置应遵循“幼儿优先、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到安全健康、配置合理、
功能完善、绿色环保、智慧互联,符合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1.0.4
托育机构的设置应符合区域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及资
源,建设在合理区域位置。
1.0.5
托育机构建筑设置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
的强制性规定。
1
2.0.1 婴幼儿 infants and toddlers 2 术 语
3 岁以下婴儿及幼儿简称为婴幼儿。
2.0.2 托育机构 childcare institutions
为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集中照护服务的机构。
2.0.3 生活用房 living room
供婴幼儿班级生活和开展多功能活动的空间。
2.0.4 生活单元 unit of living room
供婴幼儿班级独立生活的空间,包含活动区、睡眠区、卫生间、清洁区、储藏区、分餐区。
2.0.5 活动区 active region
婴幼儿生活单元中供婴幼儿进行各种室内日常活动的空间。
2.0.6 睡眠区 sleep zone
婴幼儿生活单元中供婴幼儿睡眠的空间。
2.0.7 多功能活动空间 multi-functional activity space
供托育机构婴幼儿共同进行表演、体能活动、游戏、家长集会等活动的空间。
2.0.8 母婴室 room of mother and infant
供母亲进入托育机构直接哺乳、集乳的空间。
2.0.9 晨检室(厅) morning inspection room
供婴幼儿入园时进行健康检查的空间。
2.0.10 保健观察室 health observation room
供患病或疑似患病婴幼儿临时隔离、观察的空间。
2.0.11 服务管理用房 service management room
供对外联系,对内为婴幼儿提供卫生保健和保育服务管理的空间。
2.0.12 附属用房 subsidiary room
供托育机构为婴幼儿及工作人员提供后勤服务的空间。
2
3
选址与规模
3.1


3.1.1
托育机构选址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常住人口规模及变化、适龄婴幼儿
分布和服务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服务半径宜为 500m 以内。
3.1.2
托育机构应选址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日照充足、地质条件良好,符合安全、卫
生、环保、消防、疏散、抗震等要求的地段或建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远离可能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地质灾害的区域;
2
与易发生危险的建筑物、仓库、储罐、可燃物品和材料堆场等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
3
与殡仪馆、医院太平间、传染病院及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卫生、防护标
准的要求;
4
不应与大型公共娱乐场所、批发市场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相毗邻;
5
园内不应有高压输电线、燃气、输油管道主干道等穿过;
6
出入口不应直接设在城市主干道或过境公路干道一侧;
7
出入口处应设置人员安全集散和车辆停靠的空间。
3.2


3.2.1
托育机构可设置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混龄班四种班型。
3.2.2
托育机构应根据建筑面积、生活用房面积、户外场地面积和班型类别合理确定每班收托
规模。最大收托规模乳儿班不应超过 10 人、托小班不应超过 15 人、托大班不应超过 20 人、混龄
班不应超过 18 人。
3.3


3.3.1
设置托育机构的建筑质量、抗震、防火等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经有关
部门验收合格。
3.3.2
托育机构应根据场地、建筑布局、服务内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最大建设规模不应超过
十个班,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五个班及以上的托育机构应独立设置或与幼儿园合建;
2
四个班及以下的,可与居住、养老、教育、办公、文化、社区配套用房、商业建筑等民用
建筑合建;
3
与商业建筑合建时,不应与设明火的餐饮厨房、电动自行车或电动汽车的维修销售、商品
回收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商店业态相毗邻,托育机构主出入口应远离商业建筑主出入口;
4
严禁设置在“三合一”场所和彩钢板建筑内;严禁与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场
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应设置在工业建筑内。
3.3.3
托育机构合建时应选址在二级及以上耐火等级的建筑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3.00h 且无门窗洞口的防火隔墙及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 的楼板与
其他场所或部位分隔;与商业建筑合建时,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50h;
2
建筑外墙上、下层开口之间应设置高度不小于 1.20m 的实体墙或挑出宽度不小于 1.00m、
3
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的防火挑檐,当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不应降低 1.20m 实体墙的高
度;与相邻其他场所或部位之间的窗间墙宽度不应小于 2.00m,转角处不宜小于 4.00m,采用乙
级防火窗的距离不限。
3.3.4
托育机构婴幼儿生活用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严禁布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
与商业建筑合建时,应布置在首层;
3
与其他类型建筑合建时,宜布置在首层。当布置在首层确有困难时,可将托大班布置在二
层及三层,人数不应超过 60 人,其中三层不应超过 20 人,并应按照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GB 50016-2014(2018 年版)第 5.5.24A 和《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2022 第 7.1.16
条的要求在三层设置避难间;
4
不应与给排水设备房、锅炉房、换热机房、变配电房、发电机房等房间相毗邻或为上下层;
5
不应设置在厨房、卫生间、实验室、医务室、水池或水箱间的下层。
3.3.5
托育机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独立建设的托育机构应设置不少于 2 个安全出口、2 部疏散楼梯;
2
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的托育机构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
3
设置在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内的托育机构宜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
4
疏散楼梯的梯段和平台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
GB 55037 的规定;
5
严禁占用、堵塞、封闭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
3.3.6
托育机构婴幼儿经常通行和安全疏散的走道不应设台阶,当有高差时,应设防滑坡道,
坡度不应大于 1:12。走廊最小净宽不应小于行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2016
(2019 年版)第 4.1.14 条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疏散门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和折叠门。
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或建筑面积大于 50m2 的房间,疏散门数量不应少于 2 个;
2
防火门及防火窗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 及《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规定;设门禁装置的疏散门应当安装紧急开启装置并具备火灾时自动释
放的功能;
3
托育机构的外墙应在每层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救援口,间距不应大于 20m,且
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 2 个,并与消防车道同侧;
4
不应在门窗、走道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铁栅栏等障碍物,必须设置时应保证火灾
情况下能及时开启;
5
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保持畅通,疏散通道顶棚、墙面距地面 2.00m 以下不应设
置影响疏散的凸出物,不应采用镜面反光材料等影响人员疏散。
3.3.7
托育机构装修装饰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 的
有关规定,不应采用易燃的装修装饰材料,装修装饰材料燃烧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棚、墙面应采用燃烧性能 A 级的材料;
2
地面、隔断、装饰织物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 B1 级;
3
设置在单、多层民用建筑内时,其他装修装饰材料燃烧性能不应低于 B2 级,设置在高层
民用建筑内时,其他装修装饰材料燃烧性能不应低于 B1 级;
4
固定家具燃烧性能不应低于 B2 级。
3.3.8
托育机构建筑的消防设施设置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4
1
使用燃气的厨房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报警系统、燃气紧急切断装置以及灭火器、灭火毯等
灭火器材;
2
每 50m2 应配置 3 具 6L 水基型灭火器或 2 具 5kg 及以上 ABC 类干粉灭火器;
3
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
4
空间功能与指标
4.1
一 般 规 定
4.1.1
托育机构建筑应由生活用房、服务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等组成。
4.1.2
托育机构建筑规模宜为 300m2~1000m2。
4.1.3
托育机构建筑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
围护结构等进行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的规定,遵循绿色
建筑原则,且应符合婴幼儿生理及心理特点,充分体现托育机构功能性质。
4.1.4
托育机构建筑设计时应将感官体验融入室内设计,宜将室内空间朝向自然景观开放。建
筑造型要素应简约,遵循节材的原则,应减少使用装饰性构件,且应选用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型材
料。考虑合理的色彩搭配,室内外色彩设计应协调,以柔和自然的颜色为主色调。
4.1.5
托育机构建筑设计时宜在墙面、房间角落、楼梯转弯处等提供留白区域。室内外墙面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婴幼儿活动用房、走廊内墙面应具有展示教材、作品和空间布置的条件;
2
室外活动区域环境设计应充分利用墙面等立体空间。
4.1.6
托育机构建筑应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门窗产品或配件,应符合行业标准《托儿所、
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2016(2019 年版)第 4.1.5 条、第 4.1.6 条和第 4.1.8 条的规定。
4.1.7
楼梯的设置形式、数量、宽度、踏步及扶手等应符合行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
计规范》JGJ39-2016(2019 年版)第 4.1.11 条和第 4.1.12 条的规定,保障婴幼儿安全。
4.1.8
托育机构建筑应设置保障婴幼儿安全的防护措施,包括且不限于下列措施:
1
建筑出入口台阶高度超过 0.30m,并侧面临空时,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护设施净高不应低
于 1.10m;
2
建筑室外出入口应设雨篷,雨篷出挑宽度不应小于 1.00m;
3
场地范围内应结合周边建筑情况设置防高空抛物措施;
4
场地周围应设有结构安全、外形美观的围护设施,围护设施净高不应低于 1.30m;
5
独立设置的托育机构应设置结构安全、外形美观的围墙、金属栅栏等与外界相隔的实体防
护屏障,且高度不应低于 2.00m,并应安装防攀爬装置;
6
建筑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平台、阳台及室外楼梯等临空部位应设置防护栏杆(板)。
防护栏杆(板)应以牢固、安全、耐久的材料制作,防护栏杆(板)的高度从可踏部位顶面起算,
垂直高度不应小于 1.30m;
7
防(围)护设施应采用防止成人和婴幼儿攀爬、穿过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
杆件净距离不应大于 0.09m;
8
建筑内主要通行区域凸出的墙柱角部应采用倒圆角构造设计或采取加装防撞条等防撞设
施,室内窗台、床头、门角、家具等均应无棱角或采取加装防撞条等防撞设施;
9
距离地面高度 1.30m 以下的室内外墙面应做耐火软质面层,且应采用光滑易清洁的材料;
10
室内外地面或路面应设置防滑措施,并符合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331-2014 第 4.1.5 条要求;
11
托育机构首层出入口临近机动车道时,应设置符合现行深圳市《反恐怖防范目标硬质隔
离设施建设规范》SZDB/Z 285 要求的硬质隔离设施。
6
4.2
生 活 用 房
4.2.1
托育机构生活用房应包括班级生活单元和多功能活动空间。托育机构中各班级生活单元
应包括睡眠区、活动区、分餐区、清洁区、储藏区等基本空间,托小班、托大班和混龄班应配置
卫生间。各班级生活单元应独立使用,并应满足备案班额婴幼儿的生活使用需求。
4.2.2
独立建设托育机构生活用房的生均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6m2,室内净高不应小于 2.80m。各
班级生活单元分区域最小使用面积应符合表 4.2.2 的规定,混龄班应按照托大班要求设置。
表 4.2.2
独立建设托育机构婴幼儿班级生活单元各区域最小使用面积
班级类型 区域名称 最小使用面积(m2)
乳儿班 睡眠区 30
活动区 15
分餐区 6
清洁区 6
储藏区 4
托小班 活动区及睡眠区 合并设置 50
分开设置 35(活动区) 35(睡眠区)
分餐区 6
清洁区 6
卫生间 8
储藏区 4
托大班/混龄班 活动区及睡眠区 合并设置 84
分开设置 56(活动区) 48(睡眠区)
分餐区 6
清洁区 6
卫生间 盥洗区 6
厕所 10
储藏区 6
4.2.3
合建托育机构生活用房生均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4m2,室内净高不应小于 2.60m。各班级生
活单元分区域最小使用面积应符合表 4.2.3 的规定,混龄班应按照托大班要求设置。
表 4.2.3
合建托育机构婴幼儿班级生活单元各区域最小使用面积
班级类型 区域名称 最小使用面积(m2)
乳儿班 睡眠区 20
活动区 15
分餐区 2
清洁区 4
储藏区 4
托小班 活动区及睡眠区 合并设置 40
分开设置 30(活动区) 30(睡眠区)
分餐区 2
清洁区 3
7
续表 4.2.3
班级类型 区域名称 最小使用面积(m2)
托小班 卫生间 5
储藏区 4
托大班/混龄班 活动区及睡眠区 合并设置 60
分开设置 46(活动区) 40(睡眠区)
分餐区 2
清洁区 3
卫生间 盥洗区 2
厕所 5
储藏区 4
4.2.4
活动区地面应做暖性、软质面层。活动区与睡眠区应设置在同一楼层,活动区可与睡眠
区合并布置。乳儿班活动区内宜设置扶走区,宜包含墙面镜子和横向扶杆,辅助婴儿活动。
4.2.5
睡眠区应布置供每个婴幼儿使用的专属床位,不应布置双层床,床位四周不宜贴靠外墙,
与外墙距离不应小于 0.60m,两床长边相邻过道净宽不应小于 0.50m。活动区与睡眠区合并设置
的生活用房中应设收纳床铺的专用储藏区域。严禁搭建阁楼或夹层作睡眠区。
4.2.6
清洁区应设淋浴、洗涤池、洗手池、污水池等设施,可增设成人厕所,增设时面积应相
应增加。清洁区宜独立设置,条件有限时,托小班、托大班和混龄班清洁区可结合卫生间分区布
置;乳儿班清洁区应设含婴儿浴盆和尿布台的护理台。托小班宜设护理台。
4.2.7
分餐区应临近班级对外出入口,并应设分餐台、洗手池、储藏柜等,宜设恒温饮水机等。
如临近清洁区,应设物理隔断。
4.2.8
托育机构班级卫生间应分间设置,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卫生间应包括厕所和盥洗区,两者宜分间或分隔设置,之间应有良好的视线贯通;
2
卫生间不宜设台阶,地面应防滑和易于清洗;
3
卫生间应与班级活动区或睡眠区相邻,卫生间门不宜直对活动区或睡眠区;
4
托小班每班不应少于 2 个大便器、2 个小便器,各便器之间应设隔断,盥洗台不应少于 3
个水龙头;托大班每班不应少于 3 个大便器、2 个小便器,各便器之间应设隔断,盥洗台不应少
于 4 个水龙头;混龄班应按照托大班设置;
5
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应达到 2 级及以上;
6
卫生器具尺寸应符合行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2016(2019 年版)
第 4.2.5B 条的规定。
4.2.9
储藏区可结合活动区布置,储藏柜宜采取平开柜门。
4.2.10
托育机构应设多功能活动空间,位置宜临近生活单元。独立建设托育机构生均使用面积
不应小于 0.65m2;合建托育机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40m2,生均不宜小于 0.65m2。
4.3
服务管理用房
4.3.1
托育机构服务管理用房宜包括晨检室(厅)、保健观察室、母婴室、储藏室、园长室、
财务室、办公室、会议室、教具制作室等房间。
4.3.2
托育机构建筑宜设门厅,门厅内宜设置保安室、展示区、家长等候区及婴幼儿车存储等
空间。
4.3.3
托育机构晨检室(厅)应设在机构主入口处,并应靠近保健观察室,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8
10m2。
4.3.4
独立建设托育机构保健观察室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与婴幼儿生活用房有适当的距离,并应与婴幼儿活动路线分开,应设单独出入口;
2
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12m2,应设置一张幼儿观察床;
上一章:SJG 181.2-2024 市政工程消耗量标准 第二册 桥涵工程 下一章:DBJ/T 15-267-202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联络通道冻结法技术标准

相关文章

WS/T 821-2023 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 T/JSCC 030-2023 婴幼儿托育机构服务规范 DBJ/T 13-153-2012 福建省城市桥梁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设备配置标准 DB46/T 211.1-2011 农业科技110系列标准 第1部分:机构设置及其服务质量规范 SJG 09-2024 建筑基桩检测标准 SJG 166-2024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规程 SJG 114-2022 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 SJG 34-2017 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