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83.080.20 CCS G 3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0006.8—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8部分:聚酰胺(PA)材料
Plastics—Recycledplastics—Part8:Polyamide(PA)materials
2022-05-01实施
2021-10-11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0006.8—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40006《塑料 +再生塑料》的第8部分。GB/T40006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聚乙烯(PE)材料; -第3部分:聚丙烯(PP)材料;
-
一
第5部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材料;
一
第6部分:聚苯乙烯(PS)材料;第7部分:聚碳酸酯(PC)材料:第8部分:聚酰胺(PA)材料;第9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
-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泰隔热材料
有限公司、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杭州金州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中蓝晨光成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大港海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庚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建军、张海生、蒋作梁、袁绍彦、麻一明、刁雪峰、陈家锋、何慧、蔡青、陈敏剑、
高建国、丁正亚、谢鹏、叶南飚、陈立、杨建海、周炳炎、于泓锦、郑雯、孙天举。
I
GB/T40006.8—2021
引言
塑料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塑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塑料的
回收再生循环利用是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塑料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同时也为解决“白色污染”等环保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塑料再生领域尚无产品标准,行业内无标准可依。因此,制定了GB/T40006《塑料 再生塑料》系列国家标准。依据塑料产品特点,本系列标准拟由12个部分组成,其中第1部分通则规定了再生塑料的命名、术语和气味等级、限用物质含量、放射性等通用要求,其余部分标准除通则中共性要求外,按塑料种类规定了该种材料再生塑料的技术要求
本系列标准在总标题《塑料 再生塑料》下拟由以下12个部分构成:
R
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聚乙烯(PE)材料;第3部分:聚丙烯(PP)材料;第4部分:聚烯烃混合物材料;第5部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材料;第6部分:聚苯乙烯(PS)材料;第7部分:聚碳酸酯(PC)材料;第8部分:聚酰胺(PA)材料;第9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第10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材料;
-
一
-
第11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第12部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
本文件是系列标准的第8部分,本文件针对聚酰胺(PA)材料的特点,规定了聚酰胺(PA)再生塑料的特征性能。
II
GB/T40006.8—2021
塑料再生塑料
第8部分:聚酰胺(PA)材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再生聚酰胺塑料的分类与命名、要求、试验方法、可追溯性文件、检验规则、标志和随
行文件、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以可回收的废弃聚酰胺为原料,经熔融、挤出、造粒等工艺制成的产品本文件不适用于来自医疗废物、农药包装等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的再生聚酰胺材料,也不适用于
再生改性聚酰胺材料。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33.1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T 1040.2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GB/T 1043.1 塑料 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非仪器化冲击试验 GB/T 1844.1 塑料 符号和缩略语第1部分: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 GB/T 2035 塑料术语及其定义 GB/T 2547 塑料取样方法 GB/T 291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9345.1—2008 塑料灰分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方法 GB/T12006.2—2009 塑料聚酰胺第2部分:含水量测定 GB/T17037.1—2019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试
样和长条形试样的制备
GB/T 30102 塑料 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循环指南 GB/T 37426 塑料试样 GB/T40006.1—2021 塑料 再生塑料第1部分:通则 SH/T1541.1—2019 塑料 颗粒外观试验方法第1部分:目测法 ISO307塑料 聚酰胺 粘度值的测定(Plastics—Polyamides—Determinationofviscositynumber)
3术语和定义
GB/T30102、GB/T203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再生塑料 recycled plastic 利用废弃的塑料加工而成的用作原用途或其他用途的塑料,但不包括能量回收
1
GB/T40006.8—2021
[来源:GB/T40006.1—2021,3.1]
3.2
再生聚酰胺 recycled polyamide 以可回收的废弃聚酰胺为原料,经熔融、挤出、造粒等工艺制成的满足要求的产品。 注1:一般常见产品分为2类,通用类和增强类。其中通用类产品,其聚酰胺树脂含量一般不小于90%(质量分数)。 注2:再生聚酰胺的生产工艺除了熔融、挤出、造粒外,可能也涉及筛选、分类、清洗等工序注3:再生聚酰胺不属于固体废物。
3.3
再生改性聚酰胺 recycled polyamide compound 为满足客户需要,以再生聚酰胺或废弃聚酰胺为主要原料并添加其他树脂、助剂经熔融、挤出、造粒
等工艺制成的产品。
注:仅为满足再生加工要求而必须添加其他成分的,所获得的产品不属于再生改性聚酰胺
3.4
杂质 impurity 除产品本体外的其他外来物质。 [来源:SH/T1541.1—2019,3.10]
3.5
大粒largegranule 尺寸大于5mm的筛余粒子,以及两颗及两颗以上粒子粘连的各种类型的连粒和细长粒子。 [来源:SH/T1541.1—2019,3.4
3.6
小粒smallgranule 尺寸小于2mm的筛余粒子,包括碎屑和碎粒。 [来源:SH/T1541.1—2019,3.5]
3.7
干态试样 drysample 在注塑后立即放置于防潮容器中,在(23士2)℃下至少放置24h的试样。 「来源:GB/T32363.2一2015,4.2.有修改
分类与命名
4
4.1 总则
再生聚酰胺的分类与命名基于下列标准模式:
特征项目组
国家标准编号
字符组1 必选项
字符组2 可选项
字符组3 可选项
字符组4 必选项
字符组5 可选项
可选项命名示例:GB/T40006.8-PA(REC)-x-Xx-x,,xxx 简化命名示例:PA(REC)-x-x-x,,xxx
再生聚酰胺的命名由本文件编号和特征项目组构成。特征项目组分成五个字符组:
字符组1:位置1:按照GB/T1844.1规定的树脂的代号,即PA;
2
GB/T40006.8—2021
位置2:再生塑料代号:REC;位置3:颜色;位置4:性状;位置5:来源;
字符组2:位置1:填料类型;
位置2:填料物理形态;位置3:填料含量;
字符组3:位置1:推荐用途和加工方法;
位置2~8:添加剂及附加说明;
字符组4:特征性能;字符组5:附加信息。
字符组彼此间用逗号“,”隔开,如果某个字符组不用,就要用两个逗号即“,,”隔开。除另有说明外,字符组内不同位置间用“_”隔开。 4.2字符组1
“(REC)"放在材料代号后面,表示再生产品,即再生聚酰胺表示为“PA(REC)”。若能区分具体聚酰胺的类别,则应给出其类别信息。如再生聚酰胺的原料是聚酰胺6,则为“PA6(REC)”。
位置3到5依次给出颜色、性状和来源等信息,三者之间用“_”来分隔。具体代号应符合表1。
表1字符组1中颜色、性状和来源的代号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代号 B c N x
颜色黑色着色本色未说明
代号 G 0
性状颗粒状其他
代号 1 2
来源消费前消费后
x
未说明
x
未说明
4.3 字符组2
此字符组是可选的.位置1用字母表示填料和(或)增强材料的类型,位置2用字母表示其物理形
态,其字母代号应符合GB/T40006.1一2021的表2。在位置3用两位数字为代号表示其质量分数。
4.4字符组3
此字符组可选的字符组,具体规则应符合GB/T40006.1一2021中4.4的规定。 4.5字符组4
字符组4提供特征性能信息,为必选项。特征性能为相对黏度、拉伸强度、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其具体代号应符合表2。每个特征性能的代号由1位数字表示,代号之间无间隔符号。
3
GB/T 40006.8—2021
若回料来源能细分出聚酰胺类别,则不同类别回料不宜混用。 5.7产品外观
产品为颗粒状,应无可见杂质,无油污。 产品颗粒之间颜色一致或同一色系。不同颜色的颗粒不应混合。
5.8 基本性能
产品基本性能应符合表3要求。
表3 3再生聚酰胺的基本性能要求
序号 1 2
单位 g/ kg % % g/cms
项目
要求 ≤50 ≤1.0 ±2 ± 0.02 ± 0.1
大粒和小粒含水量灰分偏差密度偏差相对黏度偏差
4 5
试验方法
6
6.1 试验结果的判定
试验结果采用修约值比较法,应按GB/T8170规定进行。
6.2 注塑试样制备
按GB/T17037.1一2019制备符合GB/T37426规定的A1型拉伸试样和B1型长条形试样(80mmX10mmX4mm)。除另有规定外,所有注塑成型的样品,其测试均为干态试样。 3试验的标准环境
6.3
除另有规定,试验的标准环境应按GB/T2918的规定进行,其中温度为(23士2)℃,相对湿度为 (50±10)%。 6.4气味
按GB/T40006.1一2021中6.1的规定进行,但从恒温箱中取出带试样的玻璃广口瓶后冷却至
(23士2℃再进行气味测定。 6.5 5限用物质含量
按GB/T40006.1—2021中6.2的规定进行
6.6 放射性
按GB/T40006.1一2021中6.3的规定进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