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120.60 H 1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151.22—2020
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2部分:锌、铜、铅、铁、铝、钙和镁
含量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zinc concentrates-
Part 22:Determination of zinc,copper,lead,iron,aluminium, calcium and
magnesium contents-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ic method
2021-08-01实施
2020-09-29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8151.22—2020
前言
GB/T8151《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分为23个部分:
第1部分:锌量的测定 沉淀分离NazEDTA滴定法和萃取分离NazEDTA滴定法;第2部分:硫量的测定 燃烧中和滴定法;第3部分:铁量的测定 Na,EDTA滴定法;第4部分: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SAG
第5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6部分: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7部分:砷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漠酸钾滴定法;第8部分:镉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9部分:氟量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第10部分:锡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第11部分:锑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第12部分:银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部分:锗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苯苏酮分光光度法;第14部分:镍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5部分:汞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第16部分:钻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7部分:锌量的测定 氢氧化物沉淀-NazEDTA滴定法;第18部分:锌量的测定 离子交换-NazEDTA滴定法;一第19部分:金和银含量的测定铅析或灰吹火试金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20部分:铜、铅、铁、砷、镉、锑、钙、镁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一第21部分:铊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22部分:锌、铜、铅、铁、铝、钙和镁含量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第23部分:汞含量的测定固体进样直接法。 本部分为GB/T8151的第22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鲮鱼圈海关、南通海关综合技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连云港海
-
关、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汉唐分析检测有限公司、昆明冶金研究院、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中心、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褚宁、蒋晓光、王艳君、窦怀智、秦立俊、黄祖飞、施锦辉、徐师、廖桂平、周凯、 杨海岸、王津、孔建敏、胡芳菲、储刚、万双、孙宝莲、罗舜、张胜、许双宝、王长华、宋永清、于磊。
1
GB/T8151.22—2020
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2部分:锌、铜、铅、铁、铝、钙和镁
含量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1范围
GB/T8151的本部分规定了锌精矿中锌、铜、铅、铁、铝、钙和镁含量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非仲裁分析硫化锌精矿中锌、铜、铅、铁、铝、钙和镁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见表1。
表1测定范围
测定范围(质量分数)
元素 Zn Cu Pb Fe A1 Ca Mg
% 24.00~62.00 0.20~2.80 0.15~4.00 2.50~15.00 0.10~2.40 0.25~4.50 0.15~1.0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16597冶金产品分析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通则 JJG810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
SAG
0
方法提要
按照熔剂、试料、氧化剂、二氧化硅和熔剂的次序配料。在阶梯温度下,三元混合氧化剂将试料中单质元素和低价元素氧化成高价元素,以漠化锂为脱模剂,在1050℃条件下将试料熔铸成稀释比约为 1:44的试料片。在仪器最佳测量条件下测量试料片中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X射线荧光强度,并进行元素间干扰效应校正,从校准曲线上得出试料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试剂或材料
4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符合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1
GB/T8151.22—2020
4.1二氧化硅:高纯。使用前在1000℃土25℃下灼烧2h,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密封备用。 4.2四硼酸锂-偏硼酸锂混合熔剂(67%Li2BO,十33%LiBO2):使用前,在600℃下灼烧4h,冷却,密封备用。 4.3三元混合氧化剂:将在90℃干燥2h的硝酸铵与在105℃干燥2h的硝酸钠和硝酸锂按1:1:2 的比例混合,研磨均勾,密封备用。 4.4标准试料 4.4.1氧化锌:工作基准试剂。使用前在800℃土25℃灼烧至恒重,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密封备用。 4.4.2铜、铅、锌的硫化矿及其精矿标准样品:与试料(化学组成)同类型的系列铜、铅、锌的硫化矿及其精矿的有证标准样品。使用前在105℃士5℃干燥2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密封备用。 4.5锌精矿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CRM)或标准物质(RM)。 4.6溴化锂溶液:500g/L。 4.7盒 氩甲烷混合气体:体积分数为90%的氩气和体积分数为10%的甲烷。
5仪器和设备
5.1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应符合GB/T16597和JJG810规定 5.2铂-金(95%Pt十5%Au):容积不小于30mL。 5.3铂-金模具(95%Pt十5%Au):与所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5.1)相匹配。 5.4熔样炉:温度可控制在1200℃土50℃,并具有自动摇摆功能。 5.5高温炉:温度可控制在1200℃士50℃。
6试样
样品粒度应小于100μm,并在105℃~110℃干燥2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7试验步骤
7.1试料量
称取0.2000g试样(6),精确至0.0001g。 7.2 平行试验
平行做两份试验。 7.3 验证试验
随同试料分析与试料同类型的未参加校准曲线制作的锌精矿标准物质(4.5)。 7.4试料片的制备 7.4.1配料
称取8.000g四硼酸锂-偏硼酸锂混合熔剂(4.2),将其一半置于铂-金埚(5.2)中,铺平,加人试料(7.1)、2.000g三元混合氧化剂(4.3)、0.200g二氧化硅(4.1),再加入剩余的混合熔剂
按式(1)计算试料与熔剂的稀释比f:
m
.(1 )
f = m+m2+0.4589m3+0.2167m4
2
GB/T8151.22—2020
式中: f m m1 m2 m: m4 0.458 9 硝酸钠与氧化钠的换算因子; 0.216 7 硝酸锂与氧化锂的换算因子。
试料与熔剂的稀释比;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混合熔剂质量,单位为克(g);二氧化硅质量,单位为克(g);硝酸钠的质量,单位为克(g);硝酸锂的质量,单位为克(g);
7.4.2熔融
将盛有配料的铂-金埚(7.4.1)置于高温炉(5.5)中,从室温加热至700℃,保温15min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6滴漠化锂溶液(4.6)。
将铂-金转移至熔样炉(5.4)中,升温至1050℃土50℃,在摇摆下保温10min。如果熔体的流动性不佳,熔体稍冷后,再滴加数滴溴化锂溶液,继续熔融约2min。 7.4.3浇铸
将熔融物浇铸到预先加热至1050℃土50℃的铂-金模具(5.3)中,在空气中冷却至脱模。 7.4.4检查
试料片表面应平整、光洁,没有不熔物、结晶或气泡,否则,按上述方法重新熔融 7.4.5保存
将试料片密封于塑料袋中,并置于干燥器中保存。 7.5测定 7.5.1测定条件
调节仪器(参考附录A),使其处于最佳测量条件。
7.5.2校准曲线的制作
选择能覆盖被测元素含量范围的至少5个水平的同类型标准试料(4.4)及其混配物.按照7.4制备
标准试料片。
在仪器最佳测量条件下,测量标准试料片中待测元素的X射线荧光强度。以标准试料中待测元素
的含量为横坐标,X射线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7.5.3校准曲线校正
仪器稳定后,选择不少于2个标准试料片,采用两点校正法校正仪器漂移。可根据仪器的稳定性确
定仪器漂移校正的时间间隔。 7.5.4试料片测量
在仪器最佳测量条件下,测量试料片中待测元素的X射线荧光强度,从标准曲线上得出试料中各待测元素的含量。
3
GB/T 8151.22—2020
8 试验数据处理
试样中各待测元素含量以质量分数计,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9 精密度 9.1 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个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
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者外延法求得:
表 2 重复性限 35.58 0.53 0.86 0.05 0.86 0.05 4.79 0.22 0.58 0.07 0.75 0.06 0.43 0.04
W/z / % r/% wcu / % r/% Pl / % r/% WF / % //% WAl / % /% wc /% 57/% WM± / % r/%
24.88 0.46 0.46 0.04 0.25 0.03 2.83 0.20 0.16 0.06 0.34 0.04 0.18 0.02
47.43 0.62 1.16 0.07 3.36 0.17 6.46 0.25 1.49 0.08 2.49 0.16 0.94 0.05
58.52 0.69 1.81 0.09
2.63 0.13
10.79 0.27 1.96 0.09 3.40 0.19
9.2 再现性限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个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 再现性限(R)按表3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者外延法求得:
表3 再现性限 35.58 0.57 0.86 0.06 0.86 0.10
24.88 0.49 0.46 0.05 0.25 0.07
47.43 0.67 1.16 0.10 3.36 0.26
58.52 0.76 1.81 0.15
W2z / % R/% wca / % R/% Wm / % R/%
2.63 0.25
4
GB/T 8151.22—2020
表3(续)
WFe / % R/% WAl / % R/% wc /% R/% WMg / % R/%
2.83 0.23 0.16 0.08 0.34 0.04 0.18 0.04
4.79 0.24 0.58 0.09 0.75 0.06 0.43 0.05
6.46 0.26 1.49 0.10 2.49 0.17 0.94 0.06
10.79 0.28 1.96 0.11 3.40 0.23
10 分析结果的验收
10.1 准确度的检查
将验证试验(7.3)所得锌精矿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uc)与其证书值或标准值(Ac)进行比较。 当Iμc一Ac|≤C时,分析结果与证书值或标准值无显著差异。 当|uc一Ac|>C时,分析结果与证书值或标准值有显著差异。 C为95%置信度下,|c一Ac」的临界值,按式(2)计算:
1
7—1
VE R2 2+8uCRM
.....( 2)
C
n
式中: R n r u cRM CRM证书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分析结果的确定
分析方法的再现性限;独立测定CRM/RM的次数;分析方法的重复性限;
10.2
按照附录B规定的方法将平行试验所得结果与分析方法的重复性限(r)进行比较,得出最终试验结果w。
11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试样;本部分编号(GB/T8151.22—2020);分析结果及其表示;与基本分析步骤的差异;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试验日期。
5
SA
GB/T 8151.22—2020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推荐的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量条件
推荐的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量条件参见表A.1。
表A.1 推荐的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量条件
准直 探测器 电压 电流 峰位 测量时间
元素 分析谱线 晶体 Zn
mA 10 50 10 10 111 60 111
(°) 41.808 45.043 28.271 57.518 144.676 113.110 20.773
(°) 0.23
kV 50 60 50 50 27 50 27
W 30 20 20 20 30 30 30
ZnKal LiF220
SC SC SC SC FC FC FC
Cu CaKal LiF200 0.46 Pb
PbLβ1 LiF200 FeKαl LiF220 AIKαl PET
0.23 0.23 0.46
Fe Al Ca CaKal LiF200 0.46
MgKαl XS-55 0.46
Mg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