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JB/T 3943-2017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技术条件

JB/T 3943-2017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技术条件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3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8 10:11:47



相关搜索: jb 硬质合金 技术 条件 3943

内容简介

JB/T 3943-2017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技术条件 ICS25.120.20 J46 备案号:61224—2018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39432017 代替JB/T3943.1—1999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技术条件 Drawing dies -- Carbide alloy drawing dies - Specifications
2017-11-07 发布
201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3943—2017
目 次
前言范围
II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要求 3.1结构要求.. 3.2零件要求... 3.3装配要求... 4检验 4.1模孔与模套的同轴度检验. 4.2模孔检验 5验收.. 6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标志.. 6.2 包装、运输和贮存
图1 硬质合金拉制模典型结构图2模孔典型结构图3 模具标识位置.
表 1 模孔表面粗糙度表2 模具零件推荐材料和要求表3显微镜放大倍数
I JB/T3943—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3943.1-1999《硬质合金拉制模具技术条件》,与JB/T3943.1—1999相比主要
技术变化如下:
一一将《硬质合金拉制模具技术条件》更名为《拉制模硬质合金拉制模技术条件》;
一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注日期引用的文件改为现行版本;一按现行国家标准对内容、结构及表格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修改了硬质合金拉制模典型结构示图:一删除了原标准关于尺寸数据的表格; -增加了模具零件推荐材料和要求条例:增加了模孔结构示图:一修改了模孔表面粗糙度要求及表格: -增加了模芯、模套的结构和极限偏差要求条例; -增加了模套与模孔配合公差要求条例;一增加了装配要求条例;一将原标准“试验方法”修改为“检验”,并对检验内容和方法均做了较大修改;一将原标准“检验规则”修改为“验收”,并增加了验收条例;


将原标准“包装”修改为“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并增加了标志示图和运输、贮存条例;删除了“附录A压缩率选择参照表”。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振兴拉丝模有限公司、湖南博云东方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安
徽天大铜业有限公司、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正兴、李侠、陈文琳、雍金贵、朱磊文、汤小雷、谢元彦、吴跃、李长江。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3943—1985; —JB/T3943.1-1999。
II JB/T39432017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硬质合金拉制模的要求、检验、验收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线材、棒材成形用硬质合金拉制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1800.2—一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第2部分:标准公差等级和孔、
轴极限偏差表
GB/T180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GB/T6110一2008硬质合金拉制模型式和尺寸 GB/T18376.3—2015 硬质合金牌号第3部分:耐磨零件用硬质合金牌号
3要求
3.1结构要求 3.1.1硬质合金拉制模由模芯和模套组成,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说明: 1模套: 2模芯。
图1硬质合金拉制模典型结构
3.1.2 模孔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
1 JB/T3943--2017
2B 20
2Y
8
说明: 1- 润滑角: 2—压缩角; 5- 一压缩区; 8- 一出口区; 3——入口区; 6 一定径区; 9- 一减压角。
减压区;
润滑区:
4-
7-
图2模孔典型结构
3.1.3 模孔各区域应圆弧过渡连接。压缩区、减压区与定径区的同轴度应符合GB/T1184一1996表B4 中8级的规定。 3.1.4模孔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模孔表面粗糙度圆形模孔表面粗糙度Ra
非圆形模孔表面粗糙度Ra
模孔区域入口区润滑区压缩区定径区减压区出口区
μm ≤1.6 ≤0.2 ≤0.025 ≤0.025 ≤0.025 ≤0.4
μm ≤1.6 ≤0.4 ≤0.1 ≤0.1 ≤0.1 ≤1.6
3.2 零件要求 3.2.1 模具零件所选用的材料应符合相应牌号材料的技术标准。 3.2.2 模具零件推荐材料和要求见表2。允许采用性能高于表2推荐的材料。
表2模具零件推荐材料和要求推荐材料
零件名称模芯
要求
YG3、YG6、YG8、YG11、YG15
符合GB/T18376.3一2015中LS组类的规定
45 4Cr5MoSiV1 06Cr19Ni10
硬度为229HBW~265HBW 硬度为38HRC~42HRC
模套
硬度≤187HBW
3.2.3 3模芯和模套的型式和尺寸应符合GB/T6110一2008的规定。 3.2.4模芯外径极限偏差宜符合GB/T1800.2—2009表1中IT7级的规定,表面粗糙度宜为Ra1.6μm。 3.2.5模芯出口端应倒角。 2 JB/T3943—2017
3.2.6 6模套外径公差等级应符合GB/T1800.2一2009表1中IT9级的规定。 3.2.7模套上平面、模套下平面、模孔底平面对模套外圆的垂直度公差应符合GB/T1184一1996表B3 中7级的规定。 3.2.8 3模套外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不应大于Ra3.2μm,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宜为Ra1.6μum。 3.2.9模套的周边应倒角。 3.2.10 模套应无裂纹、疏松、缩孔等缺陷。 3.3 装配要求 3.3.1 模孔的中心线对模套出口端面的垂直度公差应符合GB/T1184-1996表B3中8级的规定。 3.3.2 模孔与模套的同轴度公差应符合GB/T1184一1996表B4中8级的规定。 3.3.3 模芯与模套的配合极限过盈数值应符合GB/T1801一2009表A.1中U7/h6的规定。
4检验
4.1模孔与模套的同轴度检验
在检验支架上连续旋转模具,用显微镜检测。显微镜放大倍数见表3。
表3显微镜放大倍数
模孔直径 mm ≤$ 0.07 >$0.07~$0.50 >$0.50~$1.50 >$1.50~$2.50
放大倍数
80 60 40 20 14
>$2.50
4.2模孔检验 4.2.1孔型尺寸宜采用孔型测量仪测量,或用千分尺、投影仪、工具显微镜进行测量。 4.2.2模孔表面粗糙度宜采用体视显微镜与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进行比对检测。显微镜放大倍数见表3。 4.2.3在自然散射光下目视检测,标识应清晰,无残缺、重印现象。
5验收
5.1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a)模具尺寸、外观检查; b)制件质量符合性检查。
5.2供方和顾客应按技术要求对模具进行外观和尺寸检查。 5.3模具运行稳定后,取5m~10m制品进行外观和尺寸检查。 5.4模具供方和顾客确认产品合格后,供方开具模具合格证并随模具交付顾客。合格证应包括下列内容:
a)合同编号; b)供方名称:
3 JB/T3943—2017
c)模具编号; d)模具规格; e)模具质量; f)出厂日期。
6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6.1标志
模具应在模套的正面标示商标、规格,在模套的背面标示坏料型号、模具编号。标识位置如图3 所示。
坏料型号
商标
规格
模具编号
a)模套正面
b)模套背面
图3 模具标识位置
6.2包装、运输和贮存 6.2.1 模具交付前应清洁模孔,涂覆防锈油,并用油纸包装。 6.2.2 模具应根据运输要求进行外包装,应防潮、防止磕碰,在正常运输中应保证完好无损。 6.2.3 模具应贮存在干燥、通风、防雨、防潮处。
上一章:JB/T 6961-2017 锻模 两辊式楔横轧模 结构型式和尺寸 下一章:JB/T 1787-2017 16mm电影放映物镜 技术条件

相关文章

JB/T 3943-2017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技术条件 JB/T 5823-2017 拉制模 金刚石拉制模 技术条件 GB/T 6110-2021 拉制模硬质合金拉制模结构型式和尺寸 GB/T 6110-2021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结构型式和尺寸 JB/T 13619-2018 铝合金轮胎模 技术条件 GB/T 4423-2020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GB/T 4423-2020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GB/T 3195-2016 铝及铝合金拉制圆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