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JB/T 5823-2017 拉制模 金刚石拉制模 技术条件

JB/T 5823-2017 拉制模 金刚石拉制模 技术条件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03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6 11:15:38



相关搜索: jb 金刚石 技术 条件 5823

内容简介

JB/T 5823-2017 拉制模 金刚石拉制模 技术条件 ICS 25.120.20 J46 备案号:61225--2018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5823--2017
代替JB/T3943.2--1999,JB/T5823—1991
拉制模 金刚石拉制模 技术条件
Drawing dies - Diamond drawing dies - Specifications
2017-11-07发布
201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5823—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要求, 3.1结构要求.. 3.2零件要求.. 3.3装配要求.. 4检验 4.1 模孔与模套的同轴度检验, 4.2 模孔检验. 5验收 6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6.1 标志。 6.2 包装、运输和贮存
3
图 1 金刚石拉制模典型结构图2 模孔典型结构图3 模具标识位置
表1 模孔表面粗糙度表2 模具零件推荐材料和要求表3显微镜放大倍数 JB/T5823—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3943.2-1999《金刚石拉丝模》和JB/T5823-1991《聚晶金刚石拉丝模具技术条
件》,与JB/T3943.2一1999和JB/T5823一199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更改为《拉制模金刚石拉制模技术条件》;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注日期引用的文件改为现行版本;
一一按现行国家标准对内容。结构及表格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一对金刚石拉制模典型结构重新分类并对示图做了修改; -修改了模孔结构示图;删除了JB/T3943.2一1999中关于尺寸数据的表格;增加了模具零件推荐材料和要求; -增加了模孔、模套和模盖的表面质量要求; -增加了模套与模盖的配合公差要求:将JB/T3943.2一1999中“镶配要求”修改为“装配要求”,并增加了装配要求;将JB/T3943.2一1999中“试验方法”修改为“检验”,并对检验内容和方法均做了较大修改;将JB/T3943.2一1999中“检验规则”修改为“验收”,并增加了验收要求;将JB/T3943.2一1999中“包装和标志”修改为“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并增加了标志示图和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振兴拉丝模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天大铜业有限公司、桂林电器
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正兴、陈文琳、雍金贵、王冲、汤小雷、高妍、陈东。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T3943.2—1999; JB3944—1985; -JB/T5823—1991。
-
II JB/T5823—2017
拉制模金刚石拉制模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刚石拉制模的要求、检验、验收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线材成形用金刚石拉制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84一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1800.2一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第2部分: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极
限偏差表
GB/T1801一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GB/T18376.3--2015硬质合金牌号第3部分:耐磨零件用硬质合金牌号 JB/T3234—2012超硬磨料拉丝模用人造金刚石聚晶
3要求
3.1结构要求
3.1.1金刚石拉制模由模盖、模套、模芯和模芯套组成,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a)烧结"四面型”
b)烧结“三面型”
c)冷镶型
说明:
模盖: 3 模芯套:一模套; 4- -模芯;
嵌粉槽。

2-
图1金刚石拉制模典型结构 JB/T5823--2017
3.1.2 模孔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
28
物物乡 M 艺业
业收华彩形东化公

说明:
一润滑角: 2——压缩角: 3—入口区;
4 润滑区; 5- 压缩区: 6- 定径区:
减压区; 8出口区:
一减压角。 图2模孔典型结构
3.1.3模孔各区域应圆弧过渡连接。压缩区、减压区与定径区的同轴度公差应符合GB/T1184一1996 表B4中8级的规定。 3.1.4模孔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模孔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Ra
模孔区域
μm ≤3.2 ≤0.4
入口区润滑区压缩区定径区减压区出口区
≤0.05 ≤0.05 ≤0.05 ≤0.8
3.1.5模孔内不应有裂纹、沟痕和表面脱落等现象。 3.2零件要求 3.2.1模具零件所选用的材料应符合相应牌号材料的技术标准。 3.2.2模具零件推荐材料和要求见表2。允许采用性能高于表2推荐的材料。 2 JB/T5823—2017
表2模具零件推荐材料和要求
零件名称
推荐材料 Y12Cr18Ni9 06Cr19Ni10
要求
硬度≤187HBW 硬度为229HBW~265HBW 符合JB/T3234—2012的规定 1)平面不应有波浪形和严重丝纹,不应有向中心延伸的裂纹,中心工
模盖、模套
45钢人造金刚石
模芯
天然金刚石、 人造单晶金刚石
作部分不应有杂质、包裹体和气泡等缺陷 2)两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04mm 3)料两平面的最小重叠宽度≥0.7mm,厚度≥0.6mm。 符合GB/T18376.3-2015中LS组类的规定铁基合金粉体
YG8~YG12 合金粉体
模芯套
3.2.3模套外径公差等级应符合GB/T1800.2-2009表1中IT9级的规定。 3.2.4模套上平面、模套下平面、模孔底平面对模套外圆的垂直度公差应符合GB/T1184一1996表B3 中7级的规定。 3.2.5模套内孔侧面与底面相交处应设置容料槽。 3.2.6模盖外圆对上表面的垂直度公差应符合GB/T1184一1996表B3中8级的规定。 3.2.7 模盖应设置嵌粉槽,如图1a)和图1b)所示 3.2.8 模套、模盖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3.2μm。 3.2.9 模套、模盖的周边应倒角。 3.2.10 模套、模盖应无裂纹、疏松、缩孔等缺陷。 3.3 装配要求 3.3.1 模孔的中心线对模套出口端面的垂直度公差应符合GB/T1184一1996表B3中7级的规定 3.3.2 模孔与模套的同轴度公差应符合GB/T1184一1996表B4中7级的规定。 3.3.3 模盖与模套的配合极限过盈数值应符合GB/T1801一2009表A.1中U7/h6的规定。 3.3.4 模芯应水平放置在模套底面或粉体上面。
4检验
4.1 模孔与模套的同轴度检验
在检验支架上连续旋转模具,用显微镜检测。显微镜放大倍数见表3。
表3显微镜放大倍数
模孔直径 mm ≤$0.07 0.070.50 0.501.50 >1.50~2.50
放大倍数
80 60 40 20 14
>$ 2.50 JB/T5823—2017
4.2模孔检验 4.2.1孔型尺寸
孔型尺寸宜采用孔型测量仪测量,或用千分尺、投影仪、工具显微镜进行测量。 4.2.2表面粗糙度
模孔表面粗糙度宜采用体视显微镜与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进行比对检测。显微镜放大倍数见表3。 4.2.3标识检验
在自然散射光下目视检测,标识应清晰,无残缺、重印现象。
5验收
5.1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a)模具尺寸、外观检查; b)制件质量符合性检查。
5.2供方和顾客应按技术要求对模具进行外观和尺寸检查。 5.3模具运行稳定后,取5m~10m制品进行外观和尺寸检查。 5.4模具供方和顾客确认产品合格后,供方开具模具合格证并随模具交付顾客。合格证应包括下列内容:
a)合同编号; b)供方名称: c)模具编号; d)模具规格; e)模具质量: f)出厂日期。
6标志、包装、运输和贴存
6.1标志
模具应在模套的正面标示商标、规格,在模套的背面标示坏料型号、模具编号。标识位置如图3 所示。
坏料型号
商标
模具编号
规格
a)模套正面
b)模套背面
图3模具标识位置 JB/T5823—2017
6.2 包装、运输和贮存 6.2.1 模具交付前应清洁模孔,涂覆防锈油,并用油纸包装。 6.2.2 模具应根据运输要求进行外包装,应防潮、防止磕碰, 在正常运输中应保证完好无损。 6.2.3 模具应贮存在干燥、通风、防雨、防潮处。
上一章:JB/T 5831-2017 橡胶模 技术条件 下一章:JB/T 5112-2017 挤压模 冷挤压预应力组合凹模 设计规范

相关文章

JB/T 3943-2017 拉制模硬质合金拉制模技术条件 JB/T 3943-2017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技术条件 GB/T 6110-2021 拉制模硬质合金拉制模结构型式和尺寸 GB/T 6110-2021 拉制模 硬质合金拉制模 结构型式和尺寸 JB/T 13155-2017 无损检测 电工用再拉制铜棒电磁(涡流)检测方法 JB/T 14011-2020 挤压模 铝型材挤压模 技术条件 JB/T 5831-2017 橡胶模 技术条件 JB/T 13020-2017 热锻模 技术条件